(Kateben對QA部分的翻譯有貢獻)
我們平常關注最多的往往是世界前十的球星們,他們在我們眼裡就如同企業裡的霸道總裁,衣著光鮮,自信滿滿,圍繞著他們的是一個個龐大的團隊,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團隊成員一般包括:教練,陪練,體能理療師、按摩治療師、運動心理學家,等等。他們受聘於這些「霸道總裁們",為他們跑前跑後,張羅著各種大大小小的專業瑣事,好讓他們的老闆們心無雜念,全身心投入到訓練和比賽當中,所有這一切都是指向成績,只要出成績,就會有獎金,就會有贊助商,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錢流向這些總裁們。老闆們有錢了,自然他們的收入也就更豐厚了。
但這些頂尖選手的光鮮生活並不能代表職業網壇的真實情況,大部分男子職業選手混跡於電視不轉播、賽事贊助商有限的更低級別的挑戰賽和希望賽,還有不少職業球員在其宣布退役之前甚至都未能拿到哪怕一個世界排名積分。按照ITF的2013官方報告:男子選手靠獎金能實現盈利的基本世界排名是336(女子253)!知道全球範圍內共有多少名男子職業網球選手嗎?8874名(女子3896)!大部分職業選手如果拿不到贊助的話,是難以自負盈虧的,更別提建立自己的團隊!他們默默無名,變著法子節省開支,他們才是獨自上場的最真實寫照。
最近,一名世界排名200名左右的職業選手Jason Jung在Tennis Warehouse論壇裡開了一個Q&A帖子,回答網友任何有關他作為職業選手的各種問題,注意,這些問題都是從球迷角度提出來的。目前這個帖子還在進行中,我們將目前Jason在帖子裡比較有代表性的回覆翻譯給大家閱讀。希望能讓大家對職業低排名選手的生活了解更多。與此同時,真心為Jason對網友們的這一善意舉動點32個贊!也衷心祝願他的世界排名繼續攀升,早日闖進TOP100!
問:我聽說低排名選手到世界各地徵戰巡迴賽的時候會成本更低的「寄宿家庭(host families)"裡,這是真的嗎?
Jason:巡迴賽生活是艱苦的,尤其是當你在打低級別賽事的時候(希望賽和挑戰賽)。如果能找到這樣的寄宿家庭,那是必須優先考慮的,這能為球員節省很多錢。直到你開始打巡迴賽
問:是什麼原因使得網球與高爾夫球出現如此大的收入反差?為何高爾夫運動更賺錢?
Jason:顯然,原意贊助高爾夫球運動的贊助商更多。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高爾夫巡迴賽是在周四或周五開打,然後緊連著周末,讓觀眾很方便地前往賽事現場捧場。可網球巡迴賽總是周一開打(一直打到周日才結束)!工作日時間大多數網球迷都得朝九晚五地上班!所以,贊助商更願意贊助賽事期間現場人氣由始至終都很旺的高爾夫巡迴賽!像世界排名二百的高爾夫球選手,光是2015賽季的上半賽季就已經能掙到16萬美元了。這已經比你整個網球職業生涯掙的都還要多。
問:我猜你有聘請幫你開拓美國市場的經紀人對嗎?那麼亞洲市場呢?如果還沒聘請到幫你開拓亞洲市場的經紀人的話,那你真得趕緊找一個了。
Jason:我現在還沒有贊助商,你要是有這方面的信息或資源的話,趕緊告訴我啊!!哦,對了,我也沒有經紀人!
問:你平常到世界各地打比賽會帶上教練麼?
Jason:如果我能承擔得起聘請隨行教練的話我肯定會請(言外之意就是目前還請不起隨行教練)。在外比賽有個教練其實幫助很大,可以幫我偵查對手的情況,分析我的比賽,幫我解決問題,其實教練起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我不想訓練的時候逼著我訓練,特別是在我每一次輸球之後。
問:像你目前這樣的排名至少能拿到多少獎金?你身邊的球員同行會(為了生存)打兩份工嗎?即一邊打職業網球巡迴賽一邊正常上班?
Jason:未來賽的獎金其實很少,相比之下,挑戰賽的獎金收入就相對豐厚些了。我反正沒看到哪位同行是在打兩份工的,但我倒是有見過一些球員在夏天停訓一個月去掙點外快的。
Jason:許多頂尖球員都有一個龐大的團隊(比如有理療師、按摩治療師、運動心理學家、教練、體能訓練師,等等)像你目前的排名能負擔得了如此龐大一個團隊的巨大開銷嗎?
Jason:我想當你到達某個位置後,自然會需要這麼一個龐大的團隊來幫助你,尤其是當你的排名靠近前一百的話。如果我現在就擁有這麼一個團隊,對我提升排名肯定會大有裨益的,只是目前的我真心負擔不起。當你到達頂尖水平後,如果你身後有一個專業的團隊幫你打點一切,你就能全身心投入到訓練和比賽當中。不用擔心自己的拍子是否穿好線?身體有沒拉伸?身體得到按摩了沒?有沒偵查你下一輪對手的情況?有沒幫自己拉到贊助商並談好條件?等等。
問:你每天的訓練安排是怎樣的?
Jason:如果是在非比賽期間,我有好幾周時間用於訓練的話,那麼我的訓練日程是這樣的:一般上午8點或9點我就會到場上練上1.5個小時。假如早上不上場練的話,我就會在室內舉舉槓鈴或做做普拉提(Pilates)。下午我會繼續回到場上練2小時,之後做一些阻力帶練習,緊接著5公裡的跑步。如果這麼練完還不覺得很累的話,晚上我會做一段瑜伽(yoga)。這麼練下其實蠻累的,每天不到傍晚5、6點是到不了家裡。
如果是在比賽期間,雖然我還會舉舉槓鈴,但肯定不會像沒比賽時舉那麼重。一般就是做做阻力帶抗阻練習和自重練習(body weight exercise)。總之,大原則就是別把自己練得太累,尤其不能把自己練傷,一切就是為了保持住身體力量。P.S.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新推出的2015年健身流行趨勢預測報告裡就將自重訓練排在榜首。這種訓練力量的健身課程只需要兩個要素——你的身體和地心引力。
問:為何有些球員在青少年時期表現突出,但轉職業後就變得很掙扎了呢?
Jason:你這問題問得很要命。不過這也要看球員本身,不同球員之間情況也是很不一樣的。但這問題在別的運動一樣存在,舉籃球為例,比如一號投手,在不同時期表現可以說是截然不同,一開始表現很強勁很成功,但到了後面忽然會變得很掙扎,我認為這是身體和心智結合上有缺失,這兩者是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哪一環差些都不行。
身體能力(fitness)目前是在我掌控之中的,所以如何把自己練得更壯、更快以及更有爆發力也是我十分重視的。而且,總有很多方法可以把自己練得更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看看那些頂尖選手在哪方面做得特別好,直接複製到自己的訓練計劃裡就對了。
問:最近納達爾的表現並不太理想,甚至可以說很糟糕。我想知道在排名20開外的選手當中是否會存在這樣一種聲音,「嘿,納達爾看起來比以前弱了,自信心也不太足,現在是擊敗他的最好時候了」?
Jason:是的,這種聲音肯定是存在的。若我們現在和納達爾交手,他的威脅性肯定沒以前大。這給了我們更多的信心去擊敗他。
問:在所有和你一起對練過的對手裡最有名的球員是誰?我在YouTube上看到你和迪米特洛夫練過。還有其他選手麼?
Jason:我小一點的時候曾和桑普拉斯練過幾次。
問:作為一名青少年選手,我常常在場上會因為比賽的壓力而感到緊張、身體發緊,這讓我感到很掙扎。在這方面你是怎麼應對的?如何能讓自己在場上的發揮由始至終?
Jason:我覺得在比賽裡感到緊張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我們在場上總是或多或少會感到緊張。不過,我們要將比賽裡的這種壓力視為一種展現自己才華和刻苦訓練的機會。如果沒有壓力,那麼勝利就不會顯得如此珍貴..至少對我而言是這樣的。
問:對於參加青少年賽、希望賽以及挑戰賽不同級別賽的球員在天賦方面到底差距大嗎?
Jason:我覺得如果單純從天賦角度來說,差距其實很小。如果你看看那些青少年選手打球,他們的擊球並不比職業選手差。但青少年選手和職業選手在身體上的差距就很大了。現在的網球無疑對球員的身體要求高得多了,而大多青少年選手在身體能力方面並未達到職業選手的標準。
關於裝備
問:你現在用的是什麼球拍和球線?
Jason:我現在用的拍子是Pure Drive+,球線是Solinco Tour Bite 16。
問:你覺得穿線磅數對你的比賽有多重要?
Jason:球線也很重要。我一般在比賽裡都用新穿線的拍子打。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同巡迴賽的穿線機器會不些不同,所以即便要求同樣的磅數穿出來都會多少有些不同。
問:你對球拍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嗎?你有改裝自己的球拍嗎?
Jason:我對拍子並沒有那麼瘋狂,我也從未改裝過自己的球拍。我一般打比賽就帶5隻球拍。
問:你在比賽裡會像費德勒那樣每隔七局就會更換新拍嗎?
Jason:我從未這麼幹過,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付不起這樣的穿線費用,哈哈。
Top 200選手的職業規劃與理想呢問:你看起來在提升排名上有很強的信念,很想知道你的這種信念來自於哪裡?
Jason:是的,要保持堅定的信念是很困難的,相信我,其實我並非時時有那麼強的信念,但我有一個很棒的拉拉隊,我的朋友、我的家人特別支持我,他們是我的力量源泉。儘管職業網球很艱難,但我真的相信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和職業態度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正是這個信念支撐著我不斷努力。
問:你希望在自己的職業生涯裡取得怎樣的成就呢?進入世界前100?進入到大滿貫賽事的正賽籤表?
Jason:進入世界前100絕對是我目標之一。目前我也在為打入大滿貫正賽而努力。我最想打的大滿貫就是美網,這是我兒時的夢想。
問:網球在你心目中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地位,是工作呢,還是樂趣呢,亦或是享受?
Jason:我想應該是一半一半吧。當我在家訓練的時候我一般一整天都在訓練,包括兩次場上訓練、一次健身房練習,最後再進行一次身體拉伸。無疑這是一份全職工作,不過有時我也會放鬆一下在網球場上找點樂趣。
經常穿梭於國內多個ATP挑戰賽的穿線師團隊XRS的蔡建東就曾和筆者談論過ATP挑戰賽的職業球員們:"ATP挑戰賽冠軍積分在80-100分上下,獎金五、六千到一萬多美金,能在挑戰賽裡活著,就真的能靠打網球活著了;如果還能經常進4強的話,那就能時不時去大滿貫挑戰TOP100了。而級別比挑戰賽還低的希望賽(Futures),冠軍獎金稅前只有一千多美元。" 看了上面寫的希望賽和挑戰賽的獎金情況後,相信你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那就是很多職業低排名選手賺的還沒業餘公開賽裡的那些冠軍球員多!
我覺得低排名選手之所以難突破TOP100,難以擊敗那些頂尖高手,即便那些頂尖高手已經年紀不小,除了和球員本身的天賦差異有關之外,也和大家的經濟實力不對等有關。一旦某個球員取得突破,贊助商自然就追逐而來,有了贊助收入,就能開始組建自己的團隊,讓場外繁瑣事務交給專人打理,自己只管訓練和比賽,這樣成績自然會直線上升。只要球員能打進TOP100,日子就算過得蠻不錯了。
當一名200開外的選手挑戰TOP100選手,除了要挑戰對手的場內實力(技術和心理)之外,還要挑戰對手的場外實力。如果你面對頂尖選手如費德勒,首先對手有一個龐大的團隊,裝備是最好的,有御用穿線師打理球拍,確保每一隻球拍的穿線磅數一樣,參數一樣,每場比賽準備5隻以上球拍,每7局更換新拍,昂貴的羊腸線隨便用,衣服鞋子隨便穿,還很多親屬或朋友在球員包廂團裡給你加油吶喊。
而對於挑戰者來說,日常還要操心訂機票、酒店等繁瑣事宜,拍子還不能帶太多,實際也沒那麼多,穿線費用也是一筆不菲的支出,球衣球鞋等裝備還得省著用,每次穿線磅數還不一樣,總之能用的就儘量用。比賽的時候心理壓力還大,一想到萬一輸了,獎金就沒了,日子更難過了,如此更是惡性循環。我們都知道網球是一項對專注力有著極高要求的運動,你說低排名選手帶著這種精神狀態去和心無雜念的頂尖高手較量,真是未打就先輸了三分。
筆者再和大家分享一位現役世界排名200多的職業選手Daniel Cox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所吐露的心聲:1、我是一名世界排名前300的職業選手,但沒人認識我;2、如果我是足壇前300的球員的話,我每周能賺8到10萬英鎊,完全不用操心找贊助商,更無需惆悵退役安排;3、每次找父母要錢,我都感覺自己很失敗;4、我知道如果我能保持更放鬆的心態(但實際很難)去參加比賽的話,我就可以贏更多比賽,賺到更多的錢。
當我們對職業低排名選手的了解越多,對他們的敬佩就越多。當然,有天賦的年輕低排名選手終究也會成長為TOP100選手乃至頂尖選手,但相當部分的他們還是不得不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他們需要我們的關注和支持。如果我們所在城市有舉辦ATP挑戰賽或希望賽的話,不妨抽空到現場給他們一些支持和掌聲,這還不需要你掏錢買票。而且,他們會很nice地滿足你各種合影、籤名要求,回答你各種問題,甚至和你侃侃大山,只要不是在他們輸球之後。
職業低排名選手的生存環境是艱難的,我更願意相信支撐他們在這條平凡之路走下去的是內心裡對夢想的追逐和對網球有著一種說不清的愛。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