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血饅頭到三觀不正:使用新詞語之前,請先「較個真」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文|網際網路指北

相信你和我一樣,仍然對幾天前李文亮醫生去世的那個夜晚記憶猶新。

但遺憾地是,這宗悲劇也和其他的熱點事件一樣,沒有逃脫中文網際網路世界經典的公共事件發酵路徑:先是全國人民哀悼,然後再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就出現了反對的聲音——有人爭議李文亮醫生到底算不算英雄,有人建議不要放大李文亮醫生的個人光環,還有不少後續爭議集中在「是否消費逝者」的話題上,認為哀悼李醫生的人別有用心,夾帶私貨,是吃「人血饅頭」。

尤其是在關於「人血饅頭」的爭議中,整個事件甚至被推入了公共事件發酵路徑的第三階段:人們開始反擊「吃人血饅頭」的質疑聲,整個話題隨之從「如何哀悼」轉移為一場關於人血饅頭定義的大討論

比如六神磊磊在其公眾號上發表了《紀念李文亮醫生不是吃人血饅頭》,並給出了人血饅頭的定義:

何為人血饅頭?是通過歪曲事實、臆造事實,為人們樹一個不存在的靶子,趁機洗劫流量。

還有一個叫「紮根豬圈放眼世界」的公眾號,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人血饅頭的倫理學思考》,也給出了對人血饅頭的定義:

華老栓不僅對夏瑜解放自己的革命志向無動於衷,還要用饅頭沾他的血治病,這是對夏瑜信念和屍體的雙重侮辱,既體現了夏老栓的迷信,又體現了他的愚昧邪惡。

(人血饅頭的文學出處來自於魯迅的小說《藥》)

我並不打算再來討論「人血饅頭」的定義,也不想去比較這兩篇文章對人血饅頭的定義是否準確。但兩篇「命題」相對嚴肅的文章雙雙10W+,甚至成功引起大眾輿論層面的廣泛討論,就太值得思考了:

這樣一個經典詞語需要被各種角度的解釋和定義,本身說明了大多數人並沒有深讀過人血饅頭的典故出處,魯迅的小說《藥》——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將其從文學概念裡提煉出來,作為新的流行語在日常交流中廣泛使用,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人血饅頭」似乎在整個過程中完成了一次「工具化」的改造,人們熱衷於看到工具使用的結果(直指某人吃人血饅頭,進而否定其發表的觀點),而對其真正意義不求甚解。

當然平心而論,這並不是疫情期間才出現的現象。但疫情期間人們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情緒的過度敏感、信息環境的複雜、肉眼可見的「流量紅利」,都在放大這個現象的出現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後果。

從「人血饅頭」到「人血饅頭」們

嚴格來說,「人血饅頭」是個標準意義上的造詞。在魯迅的《藥》之前,「人血饅頭」指的僅僅就是個字面意思,或者代表著某「民間偏方」。直到魯迅先生將其放在文章中,用來作為一個很有特點的文化意象著重著重描寫,才有了新的引申義。

實際上造詞並不是羅振宇們的專利,更不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專利。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物質基礎提升後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複雜,人們本能地會需要更多的新詞語來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新想法」。唯一的區別是網際網路時代加快了文化裂變的可能性,讓造新詞的過程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速,最終讓人們的詞庫有了爆炸性的增長

只是這唯一的區別,也幾乎是最要命的缺點:正如上面說的那樣,人們發明新詞,是為了更準確地傳遞自己的想法,但人腦畢竟不是電腦,不僅存儲量有限,運算速度也十分有限。再考慮到每個人的知識儲備、理解能力、社交圈和視野等因素的不同,網際網路時代中出現的新詞語大概率會出現定義偏差,被人濫用,打擊面無限擴大,偏離了最初的定義,甚至南轅北轍的情況

比如備胎一詞,2011年,李毅吧的屌絲文化剛剛興起時我就知道了備胎。顧名思義,既然是備胎,就必然存在正式的輪胎在用,所以那時候的備胎一般是指喜歡的人已經有了另一半,起碼是心有所屬,而你還屢經苦難、痴心不改,這才叫備胎。

如果拿足球來舉例子,就有點像球隊裡的二號門將,除非一門受傷,否則你難有上場機會,即便一門表現不佳被賣走,俱樂部的選擇也往往是再引進一個頭號門將,你還繼續當你的替補。

但去年我和一朋友聊天,她眼中,只要你喜歡一個人,那個人沒答應你,你就是備胎。這讓我倍感不解,因為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推演,所有愛情中的追求者就都變成備胎了,哪怕對方單身,心裡沒有別人,如果對方沒有痛快答應,你追到了也只是備胎轉正。

這顯然和最初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別,適用範圍也擴大了很多。

除此之外,還有直男癌,最開始指代的是不理解女性到極點、甚至冒犯女性都渾然不知的男性,但經過幾年的演化之後,捍衛自己利益而與女性發生不和的也成了直男癌,甚至認不清口紅色號也成了直男癌。

另外,女拳師、聖母婊、PUA等詞也都開始打擊面無限擴大,幾乎萬事萬物都可以代入,然後成為攻擊對方、黨同伐異的武器。

三觀到底正不正,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新詞的曲解和濫用本身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諸如屌絲、備胎、釣魚,在人們活學活用後止增笑耳還是很能增加生活情趣的。

但在公共事件中那就另當別論了。造詞、流行語的使用一方面的確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快速理解,但另一方面藉助「第三方媒介」的理解方式,也很容易造成人們對於事件本身的曲解,從而將注意力引導向一個非核心的方向上。

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文提到的PUA。在去年著名的「北大女生自殺」事件中,輿論曾經將「PUA」公認為造成此次悲劇事件的元兇,並以此為基礎開展了一系列關於PUA的科普和討伐——相信你現在還對當時朋友圈裡齊刷刷的「曬某公眾號關注人數」印象深刻。

(你刷到過這樣的朋友圈嗎)

但問題在於PUA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概念,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精神控制、行為控制等現象已經遠遠超出PUA的範疇,並且並不是一個公眾完全陌生的概念。早在「太古裡魔術師摸胸」等事件中,PUA就已經完成過幾輪的傳播,慢慢與渣男、劈腿、騙炮等詞語聯繫在一起。

於是兩兩相加,當PUA以「被借用」的方式開始新一輪傳播時,不僅激活了人們曾經的記憶,使得輿論對於事件本身的討論也逐漸變成了一場集體渣男控訴,真正事件本身值得討論的話題,也在這個過程中變成了冷門,以至於至今當人們回憶起這次事件的時候,留下的記憶基本只有「PUA」。

不過我最為迴避的詞,也是最高頻在公共事件裡出現的新詞,是「三觀正」,既不願意用這個詞批評他人,也不希望別人用這詞誇我。

過往寫熱點事件的評論,後臺總有一堆人誇我三觀正,還有另一部分人說我三觀不正,搞得我有點精神分裂。

後來我琢磨一下,所謂的三觀正,無非就是三觀,正好和我一樣。

拿雨果的《悲慘世界》舉例,冉阿讓是個小偷,被判刑後還試圖越獄,而與他一直勢不兩立的沙威雖然從小在監獄的環境中長大,但潔身自好,憑藉自己的努力成了警察,所以對冉阿讓這種作奸犯科的社會敗類不屑一顧。

單這麼看,冉阿讓的三觀已經歪到了溝裡,而沙威則正的不行,簡直是楷模。

但冉阿讓當初盜竊是因為侄子快要餓死,所以去偷了一塊麵包,出獄後受到了感化,努力奮鬥成了市長,樂善好施易於助人不說,還幫助淪為妓女的芳汀養育女兒。

你總不能讓冉阿讓對著快餓死的侄子說:為了成全你叔叔遵紀守法,你就餓死好了。而且後來發生的一切也證明,冉阿讓是一個內心善良且有堅守負責任的好人。反而沙威的咄咄逼人顯得沒有人情味兒了。

曾經大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也是這個道理,藥企想保護版權沒錯,警察執法抓人沒錯,病人想活下去也沒錯,大家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都有一套合理的說辭,但放到一塊,就必然發生衝突。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三觀都是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現在所處的環境形成的,除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上,很難說誰的三觀就是一定正的,誰就一定是歪的。

但網際網路上,很多人在與他人發生意見不合時,總會用三觀的尺子去逐一衡量對方的一言一行,對他人求全責備。而很多公共事件真正值得人們深思的東西,也在這種「三觀正不正」的討論中被冷卻、流失,被定義為「咬文嚼字」和「陰陽怪氣」,失去了理性發展的空間

別讓新詞把我們變得更狹隘

其實很多成語發展到現在,與最初的定義也有很大偏差。

比如勾心鬥角,最初是形容建築物好看,現在則是指人際關係的鬥爭。

比如美輪美奐,最初也是形容建築物好看,現在則是被用在了各個領域。

比如空穴來風,最初是指有證據的傳言,現在則完全反了過來。

但這些成語用法的變化,先是民間約定俗成,然後會有權威機構進行認定,最終確定了它新的定義。也就是說,你如果亂用成語,我們是可以通過《成語大詞典》來告訴你為什麼這個詞不該用在這,正確的應該怎麼用的。

然而網際網路時代後我們所創造的網絡流行語卻找不到這個界限。而很多事情又並不是二元對立,黑白分明的

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定義三觀、人血饅頭和備胎等詞語,也就等於這個詞根本沒有準確的定義。

沒有定義的結果就是造成打擊面的無限擴大,本來可以根據邏輯理性討論的爭議性事件,因為沒人願意平靜下來考慮對方的處境,所以只會搜尋與對方沾邊的網絡詞彙,直接給對方貼上標籤,宣布對方為異端、三觀不正。

本應該可以互相傾聽,最終求同存異或者達成諒解的事,也會演變成一場貼標籤、扣帽子的對罵,誰都把自己當成五嶽劍派,對方是魔教,一旦相遇,不問是非,拔劍便殺。

濫用之後的標籤化,也只會讓大家越來越浮躁,而無心去傾聽不同的聲音。

顯然,這對於解決社會問題,或者讓熱點事件不同立場的雙方實現交流,並沒有什麼幫助。

相關焦點

  • 人血饅頭到底是在諷刺什麼?
    人血饅頭指人血浸泡的饅頭。 舊時民間迷信,認為人血可以醫治肺癆(肺結核病),又說出自唐陳藏器所編《本草拾遺》一書;處決犯人時,便有人向劊子手買蘸過人血的饅頭治病。
  • 蒼天饒過誰,網曝被感染女孩的人,就覺得自己不會成為人血饅頭嗎
    一百年以前,魯迅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說《藥》中,用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尖銳的諷刺了當時百姓的麻木和愚昧,人血饅頭因此又被用來比喻和諷刺那些利用別人的不幸來獲取利益的行為。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仿佛像上帝一樣,凝視著這個女孩過往的一切,並那些細節統統發布在了網絡空間上,然後指責其為何會有那麼大的活動空間,謾罵其沒有責任感,應該為病毒的傳播負責等等,當然還有更多、更多的惡毒言論已經惡毒到不適合發布在網絡上進行評價,連那些發布的人都用諧音字來表達著他們的「感情」。
  • 人血饅頭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通過踩低別人來顯示自己的行為
    人血饅頭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通過踩低別人來顯示自己的行為時間:2019-10-09 15:15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血饅頭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通過踩低別人來顯示自己的行為 吃人血饅頭指做事卑鄙,通過踩低別人來顯示自己的行為。 一是諷刺炒作死去的人。
  • 吳花燕去世:9958你是不是吃了慈善人血饅頭?!
    在關於9958救助中心救助吳花燕的情況說明中,他們解釋到,「 2019年11月4日,9958救助中心轉款2萬元(微公益平臺1萬元,水滴公益平臺1萬元)至醫院,用於吳花燕的治療。而後,結合當地政府啟動救助機制的現實情況,吳花燕及家屬同時提出捐款使用意向需求:餘下款項希望預留至手術和康復治療再使用(經核實,吳花燕病情有反覆,尚未達到手術條件),因此餘下善款未能撥付至醫院。
  • 「她吃人血饅頭,現在被扒皮是活該.​」​
    我是個屁啊朋友圈天天被截圖發到網上去,我詛咒偷截圖曝光我私照的人必將反噬陷入口舌之非萬人唾棄不得好死」極具戲劇化和諷刺意味的是,她在朋友圈的譴責的內容又被搬上了微博。難道不美不瘦,普通人就不配發自拍嗎?難道長相一般的人,就沒有資格臭美嗎?她吃人血饅頭,所以她被暴露隱私就是活該?楊天真向來是個極具話題性的知名·圈內·非藝人。
  • 人血饅頭真的好吃嗎?
    這次輪到了才離開不久的具荷拉和她的親人身上。具荷拉做愛豆挨罵和投資理財賺來的錢,卻被親生母親義正言辭地搶奪,臨時抱佛腳和吃人血饅頭都是如此讓人不恥。菠蘿不知道韓國的司法到底會怎樣判定遺產的走向,但請一定不要讓真心愛具荷拉的親人感到寒心。
  • 曹雪芹給了她神聖的身份,她卻三觀不正,結果害死了兩條人命
    紅樓夢裡那個三觀不正的出家人,用激將法,間接害死了兩條人命都說出家人是慈悲為懷的,紅樓夢中有一個出家人卻例外,她三觀不正,用激將法,幫助王熙鳳間接的害死了兩條人命,這個出家人就是饅頭庵的姑子淨虛。很顯然,王熙鳳被淨虛的話激到了,她出手管這件事。這個結果在淨虛預料之中,也在她的把控之下。王熙鳳那樣一個精明人,被淨虛這個出家人牽著鼻子走,還做了她的幫兇,間接害死了兩條人命。二、淨虛是個三觀不正的出家人,間接害死兩條人命。
  • 肖戰又帶火2個網絡新詞語,1個很有範兒,另1個充滿諷刺!
    最近,肖戰和粉絲們邊做公益邊苦中作樂,又帶火2個網絡新詞語。這兩個網絡新詞語:一個很有範兒,已經被網友玩梗了;而另一個充滿諷刺的新詞語,更是跳出了蝦圈,被鵝廠(騰訊)引用!第一個新詞語「三三四」「三三四」其實不是最近出現,但之前並沒有火起來!而最近這個詞語在肖戰的蝦圈裡流行,並火起來!「三三四」這個詞語,最近似乎出現在《雲中歌》裡孟鈺死的時候,桐華寫他眼裡亦無悲傷,只有淡淡的嘲諷,「三分疲憊三分厭倦四分的不在乎」。
  • 和三觀不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呢
    和一個三觀不同的人在一起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呢?為了能說得更清楚,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三觀被。三觀一般是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簡單地說,世界觀是指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是人對事物的判斷,也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
  • 「壓寨夫人」三觀不正,秦昊憑本事真香
    但是在追求「不撞車」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看這類甜寵劇的觀眾大部分是年輕觀眾,這樣三觀不太正的設定和套路還大誇其甜寵,真的好嗎?《一夜新娘》說到秦尚城對花溶的執著,就不得不說「壓寨夫人」這個套路了。有些影視劇和小說中,都會出現這個套路,而且很多觀眾還會為這個套路上頭。
  • 那些三觀不正卻很火的電視劇,你看過幾部?
    但隨著時間的過去,如今再重溫這些電視劇時,卻才發現有部分火爆的劇原來那麼三觀不正。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說下,有哪些三觀不正卻曾經火爆的電視劇?第一部:《夏家三千金》當時該劇剛播出那會非常火爆,多家衛視都有播出,有非常多的朋友都看過。但如今該劇卻不再令人喜歡了,主要原因是劇情三觀太不正。
  • 譚嗣同被斬首時,劊子手用鈍刀砍了30多刀,圍觀百姓拿饅頭蘸血吃
    每一次出現社會問題時,一個正面的人如果付出生命的代價,大眾掀起有關他個人的爭論,便會有很多網友提倡不要引起議論,這是一種吃人血饅頭的行為,吃相真的太難看了。這是當下對於人血饅頭的理解,在很多年前,人血饅頭真的是字面意思,就是普通人拿著饅頭蘸了人血食用的意思。在魯迅的《藥》這部文學作品中,曾經出現過人血饅頭用於諷刺。
  • 身體弱,打點人血白蛋白,其實沒必要
    有人認為白蛋白和白細胞有一定的關係,使用人血白蛋白可以增強免疫能力。其實不然,與白細胞有關的是免疫球蛋白(主要由白細胞中的淋巴細胞合成分泌),大部分免疫球蛋白在肝細胞外生成,主要作用於機體免疫,消滅入侵病原體。而白蛋白又稱清蛋白,主要在肝內合成,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質,約佔血漿總蛋白的40%-60%。
  • 誇一個外國人救了一條命,就是三觀不正,這是什麼心理?
    都說網際網路產生了一群噴子,他們無所不在,見誰都噴,不管你做好事還是壞事,都噴個不停。這一切還得從糧食豐收、副食豐富了說起……近日,英國駐重慶總領事史雲森下河救人這條新聞底下,就能看到兩種噴子交相輝映。一種瀰漫著古早網際網路味道,站著說話不腰疼,說到底,咱也不能要求不會遊泳的人下河援救。還有另外一種聲量更大:「有些人看見是一個英國人救人,就恨不得舔到天上去,天天都有見義勇為的中國人,他們就裝作看不見了。」一則中國小夥兒下河救人的新聞,更是「論證」了他們的觀點。
  • 從《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三觀不正」聊起
    上個月底做三月前瞻時,影片都還沒定檔,以至於壹哥在推薦中都沒帶上它…你應該已經看過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先說說壹哥的真實觀感吧。前兩天看完,銀幕上演員表滾動著,身旁的好幾個妹子都在互相調笑著臉哭花了,我繼續保持陷在座位裡的姿勢,腦袋裡只想著:在情感的力量面前,理性果然是沒用的。
  • 這6部劇三觀不正卻收視率高到嚇人,最後一部比韓劇還要狗血
    1、《情深深雨濛濛》;瓊瑤阿姨的劇三觀真的有點接受不了。好久遠的回憶,記得那時候和家人一起看的,裡面的插曲,主題曲都是記憶啊!今天看密室大逃脫的時候,有裡面的歌曲,重溫一遍!雖然劇情很土,以前演員的演技也很誇張,但情懷在,記憶在!
  • 《夏目友人帳》拜神之前先請神
    他舉止怪異,所以有些親戚不願意繼續收養他。貴志在輾轉寄養的日子中漸漸長大,終於明白自己能見到的妖怪常人根本無法見到。為了避免自己像是皮球一般被踢來踢去,貴志對於自己遇上的怪事保持沉默,誰也不告訴。因為無法排遣心中的疑慮,所以在同伴中顯得很孤僻。看電影的時候,覺得日本怎麼這麼多妖怪?其實,日本人信奉八百萬眾神。
  • 明明三觀很正的女孩子,為什麼會遇上渣男呢?
    按照這個邏輯,渣女才應該配渣男啊,為什麼明明三觀很正的好女孩也會遇上渣男呢?其實這裡面存在兩個問題,咱們一個個的來說。——1、自以為「三觀很正」很多女孩子自身很優秀,卻仍然希望今後能找個「長期飯票」養著自己。
  • 角色塑造的問題,不是「三觀不正」,而是「動機不足」!
    但多數觀眾的評價是帶有主觀傾向、甚至是情緒化的,「三觀不正」成為了他們形容角色塑造失敗的常用詞語。然而閱歷、喜好、信仰各不相同的人,很難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成共識。「三觀不正」就成了一句沒有固定的衡量標準的空話,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討論,往往會演變成觀眾之間知識量與口才的較量,甚至偏離對作品本身的評價。
  • 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發布 多個新詞均與疫情密切相關!
    新詞語記錄生活新變化、社會經濟新發展,串連著2020年人們共同經歷的點點滴滴。     2020年是舉國同心、守望相助的一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人們的生命健康受到嚴重威脅。武漢16家方艙醫院臨時組建並投入使用,有效解決了新冠肺炎感染者「收治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