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兵力硬抗五十萬太平軍,曾國藩為何能把「呆仗」,變成一邊倒的...

2020-12-22 騰訊網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已經成了後人追捧的對象。尤其是曾國藩,他寫的家書已經發行了幾十個版本,他自己也成了勵志人物。後人關注的往往是他的成功之路,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雖然他做的一些事情是存在爭議的,但不可否認他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軍事家,尤其是他引以為豪的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在讀者朋友們的印象中,所謂打仗就應該打的酣暢淋漓,要麼就是運動戰、地道戰這些機靈的方法,但曾國藩不一樣,他的作戰風格比較呆比較笨。所以很多人都會把他的成功當做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其實不然,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戰術,曾國藩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首先要看看作戰的對方是誰。

太平軍是什麼樣的存在?它是以農民為主的,所以說起野戰的話,誰能比太平軍更強?別說曾國藩率領的湘軍了,就連滿族將領、蒙古將領率領的隊伍都在太平軍這裡吃了大虧。所以曾國藩決定,不靠運動戰來取勝了,他希望能化攻勢為守,希望通過地形來保證自己的優勢,用最少的犧牲把敵人餓死在城內。

曾國藩是個接受過西方戰術教育,使用西式武器的人,他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戰術是因為他率領的湘軍已經配備上了不強。這些步槍是可以遠距離射擊的,射程很長,而且鑄造非常簡單。如果有人不幸被這種步槍射中,那麼就會對他們的骨骼造成損傷,讓他們從此失去作戰能力。看到這裡有讀者朋友要問了,太平天國和西方列強之前也有過勾結不是嗎?為什麼西方列強沒能給太平天國提供軍火呢?

原來西方列強早就發現太平天國跟他們的追求不一樣,壓根就不是一路人,所以就把供給太平天國的軍火給了清政府,全部裝備給了湘軍。大家都知道太平軍的人數是非常多的,在湘軍圍攻安慶的時候卻只用了八千人,不管出來多少太平軍,都能被當場射殺。這場戰爭的勝利讓曾國藩十分興奮,他說自己的軍隊如果有了充足的食物和子彈,那麼就可以支撐一個來月。

但天京城是太平天國的首都,也是最難以攻克的,最要命的是這時候湘軍隊伍中還爆發了瘟疫,而李秀成也趕回天京緊急支援。曾國藩手握步槍,跟李秀成硬剛了五十多天,不光沒有後退,還讓太平軍遭受了嚴重的損失。雖然之後太平軍又派了三十萬隊伍來然而仍是無濟於事,他們壓根打不過裝備精良的湘軍。

之後的事情讀者朋友們都知道了,湘軍佔領天京,太平天國滅亡,曾國藩也因為他的戰術而獲得了人們的尊敬和崇拜,成為了戰爭史上的一段佳話,也成了後人研究追捧的對象。一戰時期出現的塹壕戰,原型就出自這裡。

相關焦點

  • 天京失陷後,太平軍尚有五十萬人馬,為何僅兩年就被消滅?
    路過江浙一帶時,太平軍經過一番整合,當時的太平軍分為三大部分。其一是侍王李世賢的部隊,這支部隊在江浙一帶駐紮,是天京的重要外部力量。其二是扶王陳得才所部,陳得才是英王陳玉成的叔叔,他的部隊奉命西徵,曾轉戰河南、陝西一帶,兵力剽悍,可達二十餘萬眾。其三是輔王楊輔清、黃文金等部隊,楊輔清的部隊一直在皖南山區作戰,以湖州為大本營,牽制外部清軍,兵力可達十幾萬人。
  • 曾國藩開始屢戰屢敗,最後剿滅太平軍,他用了什麼致勝戰術?
    之所以能贏,他靠的制勝法寶歸結為六字方針:結硬寨,打呆仗!一、 結硬寨。硬,意強大的防禦能力,牢不可破,營造先為不可勝的基本態勢。曾國藩的湘軍到太平軍佔據的城池外並不急於攻城,而是先勘察地形,選擇最有利的地形駐紮下來,具體要求是背山靠山,選好紮營地,挖壕溝、扎花籬,「結硬寨」,把自己與敵方隔離開來。
  • 曾國藩開創一傻瓜戰術,輕鬆鎮壓大平軍,歐洲人偷學,殺1000萬人
    特別是在早期的湖口之戰中,曾國藩就被太平天國的石達開打的丟盔棄甲,甚至差點投湖自盡。 好在曾國藩能及時認清自己。知道自己帶不了兵,後來索性就退居二線,負責後方的戰略制定工作。所謂笨鳥先飛,正是曾國藩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最後,終於讓他研究出一個笨方法,正是靠著這個方法,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湘軍輕鬆剿滅了太平軍。
  •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曾文正公為何在江西寸步難行,遭人唾棄?
    湘軍作戰實行的是「就地籌餉」,必須要與地方官交涉,而地方官們,卻往往不予配合,讓立了軍功的曾國藩左右為難,無從施展。鑑於國難當頭,太平軍集中兵力進攻江西,來勢兇猛,湘軍作為唯一能夠與太平軍抗衡的部隊,鹹豐皇帝命曾國藩出省作戰,支援困境中的江西。
  • 太平軍徹底搗毀江南大營,為何讓曾國藩、左宗棠倍感振奮?
    總兵張玉良率一萬三千人從孝陵衛趕赴杭州,李秀成收到線報,主動率軍連夜撤出,抄小路返回天京,在安徽建平(今郎溪)會合輔王楊輔清、侍王李世賢、右軍主將劉官芳、定南主將黃文金、平西主將吳定彩
  • 曾國藩「烏龜」戰法,結硬寨打呆杖,「笨功夫」不高明但卻很有效
    曾國藩打仗用笨辦法:結硬寨,打呆仗曾國藩做笨事最典型的其實不是他讀完一本書要一兩個月,也不是他考科舉要考7次才考上秀才,甚至也不是他選兵專挑笨的人,而是他在軍事上的笨拙,總是採用「結硬寨,打呆仗」這種呆板死硬、絲毫無法顯露謀略之美的方式去贏取戰爭的勝利。所謂結硬寨是怎麼操作的呢?
  • 再造大清的曾國藩,執掌30萬雄兵,為何不君臨天下,走向共和?
    」清廷到了這個份兒上可以說是無可救藥了,要不是曾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揪準太平天國孤軍深入、不習騎射和兵力分散等弱點,腐朽無能的清王朝被太平軍一鍋端壓根兒就是無法避免的宿命。曾國藩發現塔齊布是一員猛將,並且他有著至高的出身,於是就請求朝廷重用塔齊布,並將他留在身邊,曾國藩的做法正中鹹豐帝的下懷。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曾國藩的湘軍是一支地方性質的私人軍隊,要是曾國藩造反,誰能第一時間向朝廷報告?
  • 曾國藩,曾國藩才是戰壕戰的發明者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興起了一陣學習曾國藩的熱潮,其中關於曾國藩的帶兵打仗有一個很奇怪的事兒,就是所謂的結硬陣、打呆仗,所有的書都把這事兒上升到了一個道德高度,意思是做事要踏踏實實,不要想投機取巧。
  • 7萬太平軍被坑殺卻為何無人反抗?一個英國人說出了真相
    此法便是啟用漢人曾國藩,而曾國藩確實也不負所望,一手組建了湘軍,且自籌軍資,不浪費清廷一個兵、一分錢,便大敗了太平軍。 當時的蘇州可以說是太平軍的大本營,太平軍後期的軍事統帥李秀成便駐紮玉蘇州。
  • 太平軍究竟做了什麼?為何曾國藩寧可被罵屠夫,也要殺光他們?
    隨著戰勢越來越大,洪秀全的太平軍一路攻城掠地,殺到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清朝為了穩住局勢,就派曾國藩負責剿滅太平軍,後來曾國藩為什麼對太平軍恨之入骨,寧願冒天下大不諱受百姓責罵都要殺光他們呢?天京是太平軍的國都,他們在跟清廷對抗期間,發生過大大小小戰役,雙方互有勝負,但是在太平軍鼎盛時期就連曾國藩的湘軍都拿其沒有辦法。
  • 曾國藩硬抗5次奇恥大辱而不垮,還能脫胎換骨,「半聖」果然牛
    到底是五次怎樣的奇恥大辱,竟被曾國藩說成是歷練他自己的磨刀石?如果沒有這些失敗與屈辱,就沒有他四十歲後的脫胎換骨,那毀譽參半的「半聖」稱號更無從談起。五次?一次就有可能擊垮一個人!沒錯,是五次,曾國藩以打脫牙齒和血吞的精神硬抗了五次,並在那之後脫胎換骨,所向披靡。第一次。
  • 好友羅澤南被打死,曾國藩為何不殺韋俊,為朋友報仇?
    曾國藩對太平軍將士不留情面,卻不敢對韋俊痛下殺手。曾國藩好朋友羅澤南,死於韋俊之手,為何他不報仇呢? 1856年2月,石達開集中兵力,與湘軍主力在樟樹鎮決戰,斬殺兩千餘人,周鳳山狼狽而逃,曾國藩被圍困南昌孤城。此時,江西各府、州、縣,大多被太平軍控制,曾國藩等不到援軍,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江西處境危急,曾國藩只能連連書信羅澤南,希望他能暫緩攻擊武昌,率軍進入江西,挽救局勢。此時,胡林翼擔任湖北巡撫,有守衛疆土之責任,不同意羅澤南去江西。
  • 曾國藩與李德哈特:戰略就是佔據優勢位置
    李德哈特總結為 「間接路線」 ,曾國藩的戰法被總結為 「結硬寨 打呆仗」。完全沒有交集的兩個人,其戰略思想卻內在相通,正說明真理是不分中外的。結硬寨打呆仗:從進攻方轉為防守方結硬寨打呆仗分為三個階段,一個是與太平軍在平地作戰,一個是湘軍作為攻方與佔據城市的太平軍作戰,一個是圍城打援。太平軍雖然是起義軍,但是也懂得聲東擊西、圍魏救趙、攻其不備的戰法。
  • 腐朽清朝為何依然不堪一擊
    清軍落後形像如果我們先從曾國藩的湘軍和太平軍作戰描述看起,就會發現有一些不可理解的地方:曾國藩崇尚「結硬陣,打呆仗!」這一招屢試不爽,往往可以用幾萬人擊敗幾十萬太平軍。不過我們會疑問,湘軍拿著大刀長矛跳到戰壕裡,如果太平軍衝過來如何抵擋?這不是送死嗎?
  • 太平軍一萬人馬起兵,人心不穩屢戰屢敗,為何還能定鼎南京
    湘軍和太平天國全史:第4章 在正式宣布起義前,太平軍的集合工作持續了長達半年時間,湊齊一萬人馬後起義正式開始,但由於四處受阻,折騰了半年後竟然又回到了原來起義的地方。好不容易衝出山區後,部隊先在永安被圍了半年,然後慘敗於蓑衣渡,再折戟長沙。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多次瀕臨夭折。
  • 決戰雨花臺:曾國荃被擊傷左額,數十萬太平軍無功而返
    正如曾國荃執意獨享「奪金陵」首功一樣,「吉字營」的行進太快,太平軍很容易「包餃子」,一網打盡。為了保證曾國荃路吉字營能順利攻佔南京,曾國藩讓李鴻章徵募「淮勇」,到江蘇、上海作戰,牽制蘇南太平軍,切斷天京糧道。就讓左宗棠組織「楚勇」,到浙江、江西作戰,牽制悍將李世賢。派遣彭玉麟水師東下,進泊金陵護城河,切斷太平軍糧道,同時保障自己的後勤補給線。
  • 太平軍大戰十裡坡:陣斬5位悍將,湘軍1萬餘兵馬被全殲
    僧格林沁與曾國藩不一樣,打仗不喜歡玩「龜殼戰術」,憑藉國力耗死對手,他更喜歡在追逐中尋找機會,野戰中消滅敵軍。為何呢?因為僧格林沁麾下2萬蒙古馬隊,乃清朝最強大之騎兵,機動性沒得說。 可惜,整編之後的太平軍,更擅長使用騎兵作戰,其中任化邦最厲害,被李鴻章譽為「項羽第二」,戰鬥力爆表,無人能敵。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腐朽清政府所能依靠的,只有曾國藩、胡林翼等人所招募的團練武裝——湘軍。與有「編制」的八旗軍、綠營兵不同,湘軍是軍中實實在在的編外人員。完全是應對因太平天國而引發的兵力不足。無奈之下,鹹豐只好讓他並不是非常信任的曾國藩總攬針對太平天國的軍事,並將之任命為兩江總督。沒有了鹹豐皇帝以及其狗腿子們的掣肘,湘軍勢力增長迅速,兵力已達12萬之多,可謂是兵精糧足、士氣高昂。
  • 曾國藩曾發明一笨戰術,剿滅太平天國,蘇聯學會後,令德國苦不堪言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居於其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死後諡號「文正」這是多少文官夢寐以求的殊榮。了解曾國藩的人就知道,他是一個天資平平的人,小的時候讀書,連潛藏在屋頂的賊在聽曾國藩讀了幾十遍後都能背出來了,曾國藩還背不出來。那麼為何資質平平的曾國藩卻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因此他時常能想出解決問題的「笨」辦法。
  • 曾國藩:「堅忍」二字成大事者必備!只要你願意,修齊治平你也能
    曾國藩作為一介書生,他能管理好那些暴烈的好戰的士兵嗎?而且兵員又從哪裡來?曾國藩在湖南本地直接招募士兵,而且還要求必須是天性淳樸的農民。士兵招募完成後,在進行嚴格軍事訓練的同時,還要配合儒家禮教的政治教育。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曾國藩居然初步建成了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可靠的隊伍,這也就成為了後來的湘軍的基本班底。兵員問題解決了,後勤保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