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麟是一個專注於極致性能的美國頂級超跑品牌,小眾但令人狂熱、嚮往。當它進入中國市場,其產品定位和目標市場也開始有所調整。接下來,賽麟要玩些什麼新花樣呢?
▎籤約ULSee,攜手研發AI晶片
4月28日,賽麟與國內領先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提供商——ULSee科技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賽麟將為智能網聯和智能駕駛業務引入ULSee先進的AI晶片、算法和神經網絡系統。
江蘇賽麟汽車與ULSee戰略合作籤約儀式現場
ULSee由國際著名的網際網路風險投資機構——軟銀(Softbank)投資,其創始人葉舟先生曾參與創立了UT斯達康公司並任亞太區副總裁。2014年,葉舟先生創立了ULSee科技公司,投身人工智慧領域。作為以計算器視覺技術為核心的人工智慧商業集團,ULSee憑藉多年的原創算法研發積累,形成了從圖像增強,目標檢測、跟蹤、識別,到3D建模和渲染的完整技術體系。
ULSee執行長葉舟先生致辭
未來,賽麟汽車與ULSee的戰略合作率先覆蓋ADAS、智能座艙及車載智能三大核心領域。現場,ULSee產品專家還向媒體展示了全屏投影AR-HUD技術,虛擬車型展示技術等公司最新產品,也讓筆者對於賽麟與ULSee的合作前景充滿遐想。
▎專訪揭曉賽麟更多的秘密!
發布會結束後,《童濟仁汽車評論》受邀參加了對江蘇賽麟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官王曉麟博士的專訪。筆者梳理歸納了其中,值得關注的亮點。
江蘇賽麟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官王曉麟博士
Q:有一種說法,非傳統車企造車至少需要200億以上的資金做準備。對於賽麟,是如何保證資金鍊的穩定,讓投資者和消費者都有信心?
A:其實廠房建設、設備耗資不多,如果按照規劃一個年產15萬臺的智能現代化的工廠來計算,大約需要30億人民幣。更多的投資,主要用在研發上。
賽麟進入中國是帶著世界領先的輕量化技術、底盤技術、動力總成技術、熱管理技術等,還有成熟的已有車型,它並非一個「造車新勢力」。在中國,賽麟要做的是建廠以及本土化的零部件配套、生產。因此資金壓力相對較小,預計之後只會有一輪融資計劃。
賽麟年產15萬臺的高度智能化工廠已經產線全部完成,現在在做設備的安裝調試。還有一個做超跑與電動車的廠,其中超跑年產能2萬臺,電動車5萬臺。電動車項目即將投產。
Q:賽麟的品牌背景是怎樣的?在中國會是怎樣的定位?
A:賽麟在美國有這樣四大主要業務板塊:
技術支持:客戶涵蓋豐田、福特、特斯拉等企業,其為福特研發了整套機械增壓發動機體系;
頂級超跑製造:提供以S7為代表的在各大賽事中屢獲佳績的頂級超跑產品;
性能車改裝:將Mustang、大黃蜂等公路性能車通過特殊的定製化改造,提升至與超跑同等級別的動力與操控表現;
賽事文化與培訓:賽麟的駕校是全美聲譽最好的駕校,為好萊塢影星和國際頂級賽車手提供駕駛培訓,甚至還為美國特勤局和特種部隊提供專屬保密的駕駛培訓。
進入中國市場後,賽麟把技術稍微降級,由「小眾頂級」下沉到「大眾高端」的超跑級乘用車。也就是說,賽麟所有的車都帶有超跑特性,包括轎車、轎跑、SUV、跑車。
Q:賽麟接下來的產品規劃,節奏如何?
A:賽麟的城市電動車會在今年夏季上市。到今年年底,超級跑車S1會上市,SUV預計會在明年年中上市。
城市電動車將會是一款真實續航300km左右的車型,但是配備多連杆形式懸架,動力性能可以做原地漂移,同時引入賽麟頂尖的技術調教實力,讓用戶感受到很強的動力性與可操控性。
Q:為何選擇ULSee合作?將會如何在產品上落地?
A:對於ULSee,我們最看重的是正在開發的AI晶片和背後的算法邏輯。現在,市場上有很多做智能駕駛的公司,包括硬體、成像分析等。不管是毫米波雷達,還是雷射雷達,其背後的算法是最關鍵的,決定了AI晶片到底有多大的自我學習能力。
從現在的運營來講,目前,賽麟的城市電動車已經有了一部分人工智慧車聯網的應用。到了後續的產品上,人工智慧的應用將是完全不同的。會把高科技全部應用進去,讓駕駛更有樂趣。
Q:接下來,賽麟還會與誰進行深入合作?
A:賽麟選擇合作夥伴將分為兩類:一類是戰略布局中關鍵的基礎設施提供商,例如之前已經籤署合作協議的,以中國移動、騰訊云為代表的行業頭部企業,另一類則是在科技領域,像ULSee這樣的在某幾項技術領域全球領先的企業。賽麟的品牌追求「定義極致」,希望通過與這兩類合作夥伴的戰略性合作,達成這一願景。
▎賽麟的新視角
賽麟在中國市場,目前還不是一個站在舞臺中央的大眾高端品牌。它稱自己不是「造車新勢力」,因為它是擁有36年歷史的世界頂級超跑品牌,曾13次獲得世界超跑製造商大賽冠軍,接下來也會有燃油超跑S1投放市場。然而,對於汽車文化與賽事起步相對較晚的中國而言,它的品牌認知度又不及主流超跑品牌。
預計在今年年底在國內上市的賽麟S1
因此,筆者認為,賽麟更像是介於傳統製造商與造車新勢力之間的一個「中間體」。而這種角色定位,也為賽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行業視角。
像傳統車企一樣,賽麟更注重需要長時間積累的底層架構開發。在賽麟的邏輯下,對於眼下的新能源車型,機械調教與架構的經驗相較已經大規模開放、共享的三電技術而言,是具有更高壁壘的環節。賽麟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和體系,優化整車的動力輸出、底盤調校與操控性能,並將這些優勢集成於一款車型之上。
因此,它旗下的超跑與即將推出的高端乘用車之間的關係,並非像蔚來EP9和ES8一樣割裂——EP9隻為製造聲勢而存在。這是從產品的維度,賽麟與造車新勢力的差異所在,也是其目前已具備的核心優勢之一。
想要進軍大眾高端主流市場,賽麟明白需要將更多智能化的體驗帶給用戶。而在這一領域,賽麟的策略也是希望築起屬於自己的高壁壘,因此與ULSee這樣一家兼具軟硬體能力的初創企業合作,雖然需要更長周期的投入,但是將來收穫的價值遠比現在就推出一款可以語音識別、帶有大尺寸屏幕的「普通」智能化產品更高。
同時,賽麟還是一家「小而全」的企業,它的業務範圍涉獵足夠廣,但是在國內的業務擴張也並不盲目。這種審慎的策略,是值得肯定的。面對複雜的市場環境,筆者在尚未接觸賽麟真正落地的產品的前提下,很難判斷這個強調性能基因的超跑品牌,走向大眾高端主流市場後能否取得成功。但是,做好前瞻布局,保持「小而全」的活力,是賽麟品牌保持自我的「基本面」。
當然,最值得關注的,依然會是賽麟產品的落地。有了這些鋪墊,期待賽麟能給用戶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版權聲明:本文為《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註明。出處為《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為,侵權者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