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消逝,人們做某件事的初心也漸漸逝去,這就要求我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從如今社會的共識來看,「初心」最精華、最核心的內涵,是我們秉持一種相對穩定的為人處世態度,不在逆境中發生改變,也不在順境中放棄堅持。
一
戰友長貴是我帶過的兵。
他來信息告訴我,在新一輪村建制調整改革中,他當選為兩個村合併後的首任村主任。我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
記得那年帶學兵,長貴思維敏捷,聰明好學,他很快與我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他告訴我,他來當兵的目的很簡單,想在部隊學一門技術,爭取加入中國共產黨,然後回家競選當村幹部,帶領大山裡全村人民脫貧致富。
退伍將近20年,長貴從組長一路當到村主任。他時不時打電話告訴我村子裡的可喜變化,會在時令季節給我寄點他帶領全村人種的土特產,他說他最大的驕傲就是把村貧困帽子給摘了!細想長貴這些年來的艱辛和努力,他當選新的村主任在情理之中。
我回信給長貴:兄弟,莫忘初心。
他很快回復我:老排長,不忘初心。
二
「初心」一詞,近年曾當選年度「漢語盤點」活動熱度詞,意思是做某件事的最初願望,最初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消逝,人們做某件事的初心也漸漸逝去,這要求我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從如今社會的共識來看,「初心」最精華、最核心的內涵,是我們秉持一種相對穩定的為人處世態度,不在逆境中發生改變,也不在順境中放棄堅持。
我們大多數的個人成長經歷,剛走上社會都是滿懷希望與抱負,一腔熱血繪就一張美好藍圖。然而,現實很骨感,在遭受多次挫折,在經歷艱難困苦之後,有一部分人原本質樸的心就會漸漸生變:懷疑夢想的正確,質疑社會的公正,耿直的人也變得吞吞吐吐,甚至於心靈歪曲,抱負喪失,最後變得狼狽不堪。
事實上,一個人想要擁有獨立的修養,長久保持著心地陽光的胸懷,那就要在紛擾的世事中學會讓自己的內心保持靜止,不時地叩問自己的初心,正所謂「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大怒時睡覺,獨處時思考。」把這句話當作熟知的雞湯文,可以淡淡然一笑,要做到則絕非一日之功。在事業遭受失敗,哪怕是窮途末路時,我們應保持初創業時的雄心和信念;當一個人功成圓滿時,銘記自己曾經擁有過的痛楚過程,多想想如何讓成功進一步升值。只有這樣,才會讓我們的初心和功業得以細水長流。
「微信之父」張小龍在他少有的最近一次《萬物之中,希望至美》公開演講中說,微信的原動力是什麼?你可以理解為初心,原動力就是你內心深處的一種很深的認知或者希望。直白地說,如果張小龍在那個晚上沒有及時寫他有想法的郵件,外出運動或是朋友聚會之後可能就忘記了。他說當時就是想「做一個給少數人用的這樣一個適合自己用的一個溝通工具,僅此而已。」沒曾想,微信現在成了騰訊的標誌性產品,張小龍也因此才具有單獨留在廣州,不用打卡上班的資本。
三
我很喜歡周國平先生的文章,可能與自己40來歲這個年齡段喜歡學點哲學有關。我發覺,什麼事在他筆下都可以提煉出一種讓你信服的哲理,文字到了他的書裡,就像一餐五味俱全的滿漢全席。我曾好管閒事地猜想,他一定是網媒上的大咖、大大V,一定是每天一篇經典傳世大作。一次偶爾的機會,我真的關注到了他的微信公眾號,他的每一篇新作我一如既往喜歡。不過,留心發現,並不是署他「周國平」三個字的每一篇文閱讀量都是10萬+,經典成為經典畢竟是少數而已。
我還喜歡退役女軍人畢淑敏的文章,看過她上百篇散文和遊記,篇篇精彩,字字如歌。她的文字給人質樸真誠的美感,訴說著對世界的驚奇,對生命刻骨銘心的感悟,對生活始終不變的熱愛。她在西藏阿里高原當兵11年,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才開始寫作,她的《學會看病》選入人教版語文5年級上冊第20課。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她為什麼寫了那麼多好文章,我鬥膽評價,除去情懷,那便是「不忘初心」。畢淑敏在文章中曾說,從小我就有文學夢,不論什麼時間開始都不算晚。她還說,我們常定論要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人生還有「終點線」,只有順利抵達終點,才是勝利的人生。心中時常警醒自己莫忘初心,長途跋涉,長久堅持,這是成就人生的王道。所以,畢淑敏也說,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要搶跑,正常出發,堅韌不拔,到達終點」。
從當今文壇兩位文學名家的身上可以看到,當一個人不想著成功,只是朝著那個方向努力前行時,你就會收穫到意料之中,有時還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其實,生活中的「無心」往往是「有心」為之。我們保持初心不忘,堅持奮進不止,對榮譽、利益、地位多幾分「無心」,對品德、涵養、能力則多幾分「有心」,最後定會收穫到自己想要的那份成功。
四
長貴還和我說,他想再好好幹十幾年,爭取60歲退休時把村子企業做到上市。他託我去請當了將軍的老領導給自己題字,我說寫什麼內容呢?
他說,就寫「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