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團隊:讓世界看到中國硬核創新力

2020-12-15 中國教育在線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7月31日10時48分,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宣告。從這一刻起,中國星座開始在浩瀚星空中閃亮。

  北鬥三號的全面開通,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這背後,是幾代航天人的追夢接力。從1994年北鬥一號工程立項開始,一代代航天人披荊斬棘、不懈奮鬥,用信念之火點燃了北鬥之光,讓中國在全球導航核心技術領域不再受制於人。

  26年的風雨兼程,其間甘苦幾許?況味幾何?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五院)北鬥團隊,聽他們講一講北鬥問天背後的奮鬥故事。

  1.千軍萬馬接續奮鬥26年

  「你從二環開車來到航天城,手機導航用的就是北鬥系統。」在北京西北郊航天城,航天五院北鬥三號衛星副總設計師高益軍與記者一見面就笑著說。

  「『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是我們的理念,也是我們的目標,更是我們對黨和人民的承諾!」回想起26年來的奮鬥歷程,高益軍激情滿懷。

  中國航天人常說,北鬥是「五千萬」工程,調動了千軍萬馬,經歷了千難萬險,付出了千辛萬苦,要走進千家萬戶,將造福千秋萬代。「這是一項團隊工程,沒有個人英雄。」航天五院北鬥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說,「北鬥團隊是一個團結如一的集體。」

  在過去的26年間,北鬥團隊一共發射了59顆衛星,目前除去退役、失效和用於試驗的,有45顆衛星正常在軌工作。「這麼密集的發射任務中,團隊還要在陌生領域從無到有進行全新探索,在高端技術空白地帶白手起家,其間克服的艱難險阻難以盡述。」高益軍感慨道。

  北鬥三號衛星研製過程中,航天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的總裝團隊迎來了任務「爆發期」。「我們實現了年均9顆、峰值15顆的衛星批產總裝、測試、試驗與出廠發射能力。」航天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總工藝師代衛兵說,「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我們探索應用了脈動式生產線,優化了場地布局、工藝流程、智能裝備研製應用、總裝生產單元建設。北鬥導航衛星的研製也像製造汽車一樣,走起了流水線。」

  以國為重,是北鬥團隊的座右銘。「衛星製造不容有一絲閃失。」 航天五院北鬥三號衛星復材結構件生產高級技師白銀海說,「在我們這裡,愛國不是一句話語,而是實際的行動,無悔的付出,細緻入微的堅守,精益求精的執著。」

  2.自主創新突破「卡脖子」痛點

  2020年上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北鬥團隊依然無所畏懼,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奮戰數月,順利完成了一系列發射任務,提前半年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這一科研奇蹟的背後,是『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鬥精神的體現。」遲軍說。

  自主創新,是新時代北鬥精神的首要要求,更是北鬥三號與生俱來的基因。「受各方因素限制,北鬥系統不可能像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一樣實現全球部署地面基站。」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導航與星間鏈路技術研究所所長蒙豔松說,「研製團隊就首創了導航星座星間鏈路技術,實現了『一星通、星星通』,解決了制約北鬥全球組網的瓶頸問題。」

  2009年前後,北鬥三號啟動建設,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自主可控、服務全球、富有特色、局部領先」的世界一流衛星導航系統。「我們同時承擔了涉及星間鏈路的全部三個重大專項研發課題。」蒙豔松回憶道,「為了獲得更優的星間測量通信性能,我們理論分析仿真結合大量的試驗驗證,不斷調整優化技術參數,突破一個又一個技術瓶頸,成功實現性能指標從滿足要求到逼近理論的跨越。」

  「如今,20顆組網星在軌運行穩定,我們通過打造出一批星上核心系統及產品,創造了導航衛星有效載荷的中國精度、中國質量與中國速度。」蒙豔松說,目前我們還在北鬥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論證框架下,積極推進低軌導航增強系統的研發、驗證與建設,為未來社會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3.自力更生搶佔發展制高點

  唯有核心科技在手,方能鑄成國之重器。「『自主創新』在新時代北鬥精神中居於首位,北鬥系統全面實施自主可控原則,衛星單機產品及元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堪稱我國自主創新的典範。」高益軍說。

  「實踐一再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遲軍說,北鬥系統之所以能夠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並跑到領跑,正是因為堅持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牢牢把握髮展的主動權,擁有其他系統不具備的「獨門絕技」,才成為國之重器,屹立全球。

  北鬥翱翔星空,服務惠及全球。近年來,北鬥與GPS、伽利略、格洛納斯等全球導航系統先後建立了兼容共識的合作機制。「北鬥三號的星光不只照亮中國。」航天五院總體設計部的90後工程師方凱說,「北鬥系統與其他系統間是開放包容的,攜手為全球用戶提供優質服務,促進世界互聯互通。」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在全球範圍內使用北鬥。看到北鬥發展得如此順利,美國方面也主動拋出橄欖枝尋求合作,2019年11月,還在採用二頻信號的GPS向北鬥提出共享三頻信號的合作意願。「但是,他們同時也在積極推進GPS第三代的研發,用來與意氣風發的北鬥競爭。」方凱強調。

  悠悠天宇曠,切切報國情。「北鬥三號系統建成,其實只是一個起點。北鬥四號的論證工作已經開始,我們的目標是做世界上最好的導航系統。」遲軍表示,「北鬥三號雖然有些性能指標是全球最佳,但要看到國外導航系統也即將更新到下一代,隨時會實現反超。科技競爭時不我待,科技報國尚須加倍努力。」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宇航系統總體重組 集團改革加速
    8月1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召開宇航系統總體重組暨改革單位成立大會,將重組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總體設計部、通信與導航衛星總體部,組建遙感衛星總體部,打造「一個創新中心+兩類總體單位」的頂層架構。華創證券指出,五院全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主承包商,北鬥三號系統剛剛在7月31日正式開通。本次五院宇航系統總體重組,是航天科技集團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五院旗下上市公司中:中國衛星專業從事小衛星及微小衛星研製、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及設備製造和衛星運營服務。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改革,上市公司影響幾何?
    來源:中國證券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8月15日消息,8月1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召開宇航系統總體重組暨改革單位成立大會。五院是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主承包商,現擁有兩家A股上市公司。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剛於7月31日正式開通,是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裡程碑。本次五院宇航系統總體重組,或將對五院旗下單位及產業鏈公司產生影響。本次重組改革具體怎麼做?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舉行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家」歡迎儀式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王逸群)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2月17日晚,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到了它的誕生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0多名五院航天人夾道歡迎「嫦五」和任務試驗隊隊員凱旋。
  •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致敬最強中國「心」!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建成開通。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最強中國「心」!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研製出環保的食品醫藥包裝
    摘要:近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自主研製的國內首條透明氧化物高阻隔薄膜生產線正式落成,可應用於食品、醫藥等領域的產品包裝與封裝,擁有成本低、無汙染、環保等多個優點。
  • 【最美科技工作者】李林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五一三所...
    多年來,李林同志以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帶領513所科研人員開拓創新、頑強攻關,圓滿完成了以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北鬥導航衛星工程為代表的重大航天項目和防務裝備研製任務。突破關鍵技術,為打破技術壟斷、推進電子產品國產化貢獻力量。
  • 給珠峰量「身高」 中國「北鬥」上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2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消息稱,此次珠峰測高將綜合運用多種傳統和現代測量技術,其中,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衛星測量是重要一環,並以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數據為主。北鬥導航衛星主要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
  • 輝煌「十三五」報導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劈波斬浪 勇當...
    建設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十三五」期間的重要規劃。自2017年11月到2020年6月,31個月時間,中國成功發射30顆北鬥三號導航衛星,這其中20顆衛星的全部有效載荷系統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研製。西安分院為建設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貢獻了核心力量。
  • 探月中心劉繼忠主任、航天科技集團包為民院士一行來哈爾濱工業...
    周玉在講話中代表哈爾濱工業大學歡迎有關領導、專家來校調研、交流,回顧了學校與航天科技集團多年來在在長徵、神舟、天宮等系列裝備以及北鬥、載人、探月等專項任務中建立的合作關係、取得的合作成果。周玉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的賀信中對學校過去取得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這得益於學校始終堅持與航天國防發展同呼吸共命運,離不開航天科技集團等單位的鼎力支持。
  • 愛才惜才善用人才——航天科技隊伍的育才之道
    作為北鬥導航衛星的搖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五院)堅持在高密度的工程實踐中錘鍊人才,用科學的培養體系塑造人才,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為我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北鬥人才的快速成長只是航天五院航天科技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
  • 「十三五」成就巡禮丨問鼎蒼穹 中國航天邁向太空新高度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餘夢倫:有了我們這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不僅僅我們探月、探火,包括深空探測、包括行星探測,都具備了基礎條件。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師 查學雷:在月球軌道上的自動採樣返回,這樣的一個技術本身來說,我們如果把它掌握好了,我們也會把人帶回來,這樣一個技術突破來說,不僅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載人登月
  • 2020年中國航天邁向新徵程
    央視網消息:17日,航天科技集團發布了《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我國以34次航天發射的成績再次佔據世界航天發射榜首。
  • 看宇宙星辰裡的航天「硬」科技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有著「航天液體動力之鄉」的美譽。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是我國唯一集運載火箭主動力系統、姿軌控動力系統及空間飛行器推進系統研究、設計、生產、試驗為一體的航天液體動力技術研究院,陝西也因此有著「航天液體動力之鄉」的美譽。從創建以來,參加了我國幾乎全部的火箭發射,被稱為中國的「金牌動力」。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
    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被美國航天基金會授予2020年度航天唯一金獎,被國際月球村協會授予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授予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中國航天碩果纍纍、人才輩出,為什麼嫦娥四號任務團隊能頻獲殊榮?
  • 北鬥三號總師、南航86級校友陳忠貴:讓中國的北鬥也是世界的北鬥
    今天上午, 北鬥三號全球組網成功。記者了解到,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陳忠貴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6級校友。本科畢業於太原重機學院的他,學的是礦山機械,出於對航空航天夢的嚮往,他辭去了工作,報考了南京航空學院的數理力學專業,師從朱明教授,研究多體動力學。
  • 產業觀察員海霞播報——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與航天五院總體設計部...
    當天下午,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產研院)院長才泓冰、執行院長史卓琦一行率隊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參觀調研,與五院總體部的關暉總師,軍民融合辦公室徐浩博士、孔鵬博士等專家就衛星產業鏈和衛星遙感綜合應用及合作進行座談交流。才泓冰和關暉分別介紹了產研院和五院的發展歷程和職能。
  •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五院502所「嫦娥五號」導航制導與控制團隊...
    近日,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嫦娥五號」導航制導與控制團隊「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嫦娥五號」導航制導與控制團隊簡介「嫦娥五號」導航制導與控制團隊主要承擔以嫦娥五號為代表的我國探月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GNC)任務。
  • 50年放飛300「星」(科技視點)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東方紅一號衛星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航天事業的成功是一個團隊的成功。仰望星空,那裡有中國航天人的夢想。如今,更多的年輕北鬥人成為這個徵途上的主力軍,他們更有活力、更有幹勁,也更有對航天強國夢的熱忱和期許。」
  • 2021年,中國航天將有哪些「好戲」上演?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新年伊始,我國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進展: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任務「天和」擬於春季執行;天問一號探測器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消息,我國空間站工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使用的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工作。其中,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於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
  • 寫在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之際:體現中國智慧
    創新,是北鬥導航衛星與生俱來的基因。而有源定位和短報文通信,則是中國北鬥系統的創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劉天雄介紹,利用無線電測定技術,通過兩顆「吉星」聯手,不僅能回答用戶「我在哪」,還能告訴關注著用戶行蹤的相關方「你在哪」,在搜救、漁業等領域被廣泛使用,是保障民生安全的「千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