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特種兵」
古代的開國之君,或者是疆場上的猛將,往往手裡都有一支驍勇善戰的親兵,在歷史的傳說中,他們又都被賦予了一些好聽,但可能並沒真實存在過的名字。其中以三國時期的最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有曹純手下的虎豹騎、曹操手下的青州兵、公孫瓚手下的白馬義從、高順麾下的陷陣營,此外還有一些來歷不明的,比如劉備手下的白耳兵、張合手下的大戟士、張飛手下的燕雲十八騎……
在隋唐時期,也有兩支比較出名的部隊,一支是李世民組建的玄甲騎兵,這支隊伍來去如風,縱橫似火,為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另一支……並不是羅藝麾下的燕雲十八騎,大家沒看錯,除了張飛之外,傳說中,羅藝的手下也有一支十八人組成的騎兵,這些騎兵靴藏短刃,腰挎彎刀,手擎馬槊,背背長弓硬弩,所向披靡,不過很可惜,他們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另一支真實存在的部隊叫驍果軍,在《隋唐演義》這部小說中,他們的首領是隋唐十八好漢中,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他的官職是驍果軍中郎將。肯能很多人都認為宇文成都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是人物,但實際上,他只是個杜撰的人物。隋唐十八好漢中,只有秦叔寶、單雄信、尉遲敬德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驍果軍真實的首領是隋煬帝本人,而實際帶軍的將領是一個叫司馬德戡的將領。
這支部隊之所以「聲名顯赫」,並不是因為它像李世民的玄甲軍一樣戰功赫赫,而是因為它把自己的締造者隋煬帝給超度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
驍果軍
大家經常看駱駝文章的,應該對於「關攏集團」不會陌生,這個具有不明顯鮮卑血統,又具有明顯地域特徵的集團。最早的幾個話事人,都是手握重兵的軍頭,他們麾下的士兵,大都被稱為府兵。這種兵制最大的特點是,戰時打仗,不打仗時回家種地。不知道大家看出來沒有,這種兵制,其實和遊牧部落的方式非常相似,但是卻沒有遊牧部落的好用。
因為對於遊牧部落來說,他們即使不打仗只放牧,他們也能通過日常勞動保持戰鬥力,而中原的府兵則不然,種地種習慣了,再騎馬打仗就會生疏,時間一長,府兵的戰鬥力就會衰退。而且「關攏集團」掌權的朝代,府兵制還有一個小瑕疵,那就是府兵和統兵的將領世代相依,容易產生「感情」,這對於一國的統治者來說,是非常不開心的。
所以到了隋煬帝的時候,他就想改變這種狀況(「關攏集團」掌權的朝代,統治者都想擺脫曾經幫助過他們的門閥),於是他就準備組建一支「聽他指揮,能打硬仗,作風優良」的部隊。他給這支部隊起的名字叫「驍果軍」,「驍果」的意思是「作戰驍勇,果敢堅毅」,他為了把這支部隊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他劃定的徵兵區域,主要在關中地區,而選取的士兵,也要求是「家世清白」的良家子。
隋煬帝憑藉自己的地位,和老爹隋文帝留下的家底,很輕鬆的就完成了這支部隊的籌建。隋煬帝選定的掌軍元帥司馬德戡,也不是當時的豪門之子,而是沒落的貴族之後。司馬德戡祖上是北周的勳貴,不過到他這一代已經開始以殺豬為生了。隋煬帝對於這麼一個有傳承,無背景的人自然是「另眼相看」,在帶他出過幾次宮,打過幾次仗以後,就把他引為了心腹,並安排他執掌驍果軍。
驍果軍建成以後,在隋煬帝被殺之前,一直沒有什麼發揮的餘地。因為當時已經到了隋末,由於隋煬帝常年的徵戰,和「關隴集團」的反噬,讓中原各地硝煙四起。這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部隊,沒有被派往前線,而是被隋煬帝帶到了揚州。揚州是隋煬帝的發家之地,而且此處物資充沛,交通便利,可以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所以隋煬帝就打算在揚州常駐,然後緩圖中原。
但是驍果軍都由關中大漢組成,長時間背井離鄉,又缺乏慰藉,所以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人心浮動。隋煬帝無奈之下,只好安排他們在當地強行娶親,沒想到這樣做反而是適得其反。因為驍果軍的大部分將領,在關中已經娶妻生子,而且還有不菲的家資,所以並不願意久留揚州,所以這些以司馬德戡為首的將領,開始一遍攛掇士兵,一邊共推宇文化及為話事人,向隋煬帝攤牌,因為隋煬帝剛愎自用,所以被他們直接就給超度了。
在返鄉的途中,他們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當時驍果軍的軍糧在途中已經吃完,於是他們就想搶瓦崗軍的糧食,當時瓦崗的話事人是李密,他自然不會束手就擒,他本想以逸待勞,把這支部隊直接給滅了。沒想到這支歸鄉心切的「精兵」,竟然爆發出了非比尋常的戰鬥力,要不是他們口糧不繼,瓦崗軍可能就要栽了。
兵敗之後的驍果軍,開始了互相埋怨,最終以宇文化及殺了司馬德戡而結束,司馬德戡一死,驍果軍也紛紛逃往,至此以後,驍果軍就成為了一段歷史,而且是少為人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