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琳琅 才是真實的林徽因

2020-12-16 北青網

    ◎唐山

    「這樣薰陶下去,新意識和新意志必將在我血液裡產生出來。我會變成新時代裡的可靠的人,穩穩噹噹,踏踏實實地不斷做好工作。通過可靠的勞動得到結實的進步。也許就因為我懂得如何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工作,我會成為有價值的人。一反過去那樣想做有價值的事,反而是無價值、無成績的人。」1953年3月17日,林徽因在給梁思成的私信中,這樣寫道。

    1

    熟悉當時文風的人,對這段議論不會感到詫異,但考慮到作者是林徽因,是曾寫出「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美文作家,則這些過分直白的句子,便顯得有些突兀。

    應考慮兩個因素:

    首先,這是私信,無需當時的標準套路來寫。

    其次,1945年,著名漢學家、林徽因的好友費慰梅(費正清的夫人)請美國著名胸外科專家艾婁塞爾博士給林徽因診病,發現林的兩個肺和一個腎均已感染,最多還能活5年。費慰梅說:「我沒有告訴她(指林徽因),她也沒問。我想她全知道。」寫信時,林徽因已比醫生預言「多活了」3年,明知來日無多,似無「積極」的必要。

    那麼,「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林徽因,是如何變成「通過可靠的勞動得到結實的進步」的林徽因的?從沒讀到過一本林徽因傳,能回答此疑問。

    翻開《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陳新華著,中信出版集團)前,多少有些擔憂:林徽因傳太多了,在當當網上搜索一下,前兩頁便達28種。

    從標題看,大多數林徽因傳採取三個路線:

    其一,雞湯化:如《人生從來都靠自己成全》《時光無言自輓歌》《不慌不忙的堅強》等。

    其二,標籤化:如《驕傲的女神》《絕代才女》等。

    其三,身份化:如《梁思成與林徽因》(至少有兩本傳以此為題)。

    這些傳記聯手將林徽因變成一個景觀,而非具有獨立思想、多元性格、不斷改變中的人。除了成為寄情對象外,絕無內涵。顯然,這樣的林徽因最適合大眾消費。

    在其中一本林徽因傳的封面上,編輯寫道:「林徽因——一個集美貌與智慧、感性與理性於一身的完美女子。被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三大才子同時所愛,終選擇了愛她又懂她的梁思成。」

    令人詫異:談到梁思成、劉敦楨等男性建築大師,人們會更關注他們的成就、智慧與理想,可談到林徽因時,卻津津樂道於她的美貌、愛情與社交。差別化處理的背後,是赤裸裸的性別歧視,它與歧視文化培育出的病態靈魂相激蕩,便有了「綠茶鼻祖」「話題女王」等污衊性說法。

    2

    《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之長,在於它很好地回答了林徽因的變遷軌跡。作者跳出「林徽因是誰」「那些緋聞是真是假」的圈套,將林徽因和她的時代結合起來——是時代塑造了林徽因,正是時代的波光詭譎,決定了林徽因的多面性,但將這些側面拼合在一起,卻有不變的底色,即:她始終是一名堅定的民族主義者。

    林徽因的民族主義色彩來自家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有她的兩位堂叔林覺民、林尹民,父親林長民是最早在媒體上披露「巴黎和會」敗訊的人,被稱為「五四運動」的點火者。

    林徽因12歲入教會學校,16歲隨父遊歷歐洲,20歲赴美留學。林徽因閱讀廣泛,有很高的審美品位,使她能與歐美一線學者平等對話。林徽因是當時極少數了解西方、能真正融入西方社會的中國人。

    然而,林徽因後半生卻留在國內,她曾說:自己從小受歐美教育,但珍視中國;最看不起一類人,就是沒喝過多少洋墨水,卻認為西方什麼都好。

    民族主義情懷融入林徽因的血液。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後,受日本學者「只有日本人才有實測中國古建的能力」論刺激,她和梁思成組織了密集的古建實測,遍及中國北方100多個縣城、2000多處古建築。

    1932年6月14日,林徽因在香山養病。在給胡適的信中,她寫道:「這種工作(指古建實測)在國內甚少人注意關心,我們單等他(指梁思成)的測繪詳圖和報告印出來時嚇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省得他們目中無人以為中國好欺侮。」

    九一八事變後,戰爭陰影覆蓋北平,林徽因在給女兒的信中卻寫道:「如果日本人要來佔領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

    七七事變爆發時,林徽因夫婦和莫宗江等正因發現唐代建築佛光寺東大殿而興奮,它推翻了關野貞「中國和朝鮮一千歲的木料建造物,一個亦沒有」的斷言。得知戰爭爆發後,他們立刻趕回北平,又義無反顧地率領中國營造學社南下。

    輾轉武漢、長沙、昆明等地,中國營造學社最終落戶四川宜賓李莊。艱難的旅途讓林徽因夫婦罹患重病。李莊6年,林徽因大部分時間在臥床,連1公裡外的集鎮都沒去過。第一次燒水時,林徽因不知怎樣才算燒開,只好請教梁思成。

    梁從誡問林徽因,萬一日本人打進四川,該怎麼辦。林徽因的回答是:「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梁從誡抱怨說:難道連我也不管了嗎?

    林徽因說: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上你了。

    在李莊,林徽因已被確診,將不久於人世,但她從未為選擇南下而後悔。與這些相比,所謂「八寶盒之謎」,所謂「是否愛過徐志摩」,所謂「與冰心衝突」,真的那麼重要嗎?真能反映出「真實的林徽因」嗎?

    在那一代自由主義的讀書人中,對國家與民族懷有強烈的責任感,他們的一切工作都與民族復興相關。

    《梁思成與林徽因》一書的作者費慰梅曾寫道:「美國的讀者看了這本書後,給我寫信,說這本書帶他們走進了一個從來不知道的中國,但這個故事的發展又使他們對於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理想和毅力十分感動,甚至有的朋友感動得流淚。這兩位非凡的人物,他們生活在一個劇變的時代,歷盡了磨難,處處受到生存的威脅,但仍能堅持下去,為中國建築研究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3

    做出世界一流學問,為民族爭取光榮,把國家建設得更美好。真正支配林徽因的,是她的家國情懷。沿著《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梳理的脈絡,就不難理解林徽因人生的幾次重大轉折,以及她性格的多面性。其實,在林徽因的寫作中,一旦涉及嚴肅話題,文筆總是直抒胸臆且滯澀的,不再充滿裝飾感。可見,在內心深處,林徽因一直渴望「通過可靠的勞動得到結實的進步」。

    1945年,因經費無著,中國營造學會併入清華大學,時任校長梅貽琦以「從不同時聘用夫妻二人」為名,將林徽因拒之門外。1949年後,林徽因被清華大學聘為一級教授,出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她從「梁思成夫人」,終於成了「建築師林徽因」,她的家國情懷終於有了施展的舞臺。所以林徽因寧願放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選擇「通過可靠的勞動得到結實的進步」。

    《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較好把握了林徽因的多面性,真正的林徽因是學者、建築師和愛國者,美貌、情感生活等則是私域,外人不應過多介入。世間不乏更美麗、更多情的女子,但林徽因的魅力在於,她能出入東西,為後代留下一份精神財富。歷經風雨,不改琳琅,這是一生不間斷的自我修煉,見證了林徽因的偉大人格。

    作為傳記,《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也有一些缺點:

    其一,不能保持客觀陳述,議論太多。比如「站在林徽因的角度,因為文稿涉及自己,而且又是情感方面的隱私,她自然不願被另一個女人保管」,這種超時空代入略顯膚淺。再如「又氣又急」「開啟了她太多的回憶與思索」之類,連上帝都無法精準掌握,作者卻自認為能完全掌握。

    其二,部分細節人云亦云,未經考證。比如新華門的題字者應為袁勵準,不是林長民。再如雲裳公司,張幼儀多次稱是自己創辦的,但周瘦鵑在《申報》上明確說:「創辦者為名媛唐瑛、陸小曼二女士與徐志摩、宋春舫、張(江)小鶼、張宇九、張景秋諸君子。」周瘦鵑是股東之一,不至於說錯。雲裳後因虧損,被張幼儀接盤,張幼儀在自傳中多處作偽,應特別謹慎。類似硬傷,書中還有一些。

    在過度娛樂化時代中,林徽因堪稱偽史、穢史的重災區,《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雖有缺憾,但作者用功甚多,使此書仍不失為一部佳作。

相關焦點

  • 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
    《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試圖以林徽因和她的生命世界中所能觀察到的複雜時代和價值選擇為線索,勾勒民國初期留學歸來,致力於家國建設、民族獨立富強的一代知識分子群像。林徽因屬於從傳統的士,轉往新型知識分子的路途上,承前啟後的一代人。
  • 最新出版的《風雨琳琅》中,對林徽因情感世界的梳理以有別於影視...
    近日,歷史學博士陳新華出版新書《風雨琳琅》,以超百萬字的篇幅,105條索引,試圖以林徽因和她所能觀察到的複雜時代和價值選擇為線索,勾勒出了整整一代留學歸來,致力於家國建設、民族獨立的知識分子群像。其中,對林徽因情感世界的種種梳理與呈現,更以有別於影視作品的全新面貌引起關注。本期「閱讀」,我們摘編整理了相關內容以饗讀者。
  • 真實的林徽因究竟面貌如何?為何說她是京派作家的「靈魂」
    近日出版的《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無疑是一本具備如此決心的厚重著作——它拒絕追逐花邊逸聞,著力突出的是林徽因新型知識女性的身份,以歷史學人的眼光,嚴謹的考據功力,從日記、信件、家書、回憶文字等史料中還原出真實的歷史現場。另一方面,它不再從為林徽因一人立傳出發,更想要顯影出的,是民國幾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命運圖鑑。
  • 把林徽因納入女權的範疇討論,只怕她自己料想不到|林徽因逝世65周年
    在林徽因逝世65周年之際,陳新華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專訪,與我們聊了聊她在撰寫第二部林徽因傳記《風雨琳琅》過程中的種種思考。《風雨琳琅》作者陳新華1、林徽因的成長模式是女權主義的一種相對理想的存在界面文化:這些年林徽因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討論中
  • 林徽因和她的時代
    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作者:陳新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0年1月小心用料,匠心敘事。這本書以林徽因和她的生命世界中所能觀察到的複雜時代和價值選擇為線索,勾勒出民國初期留學歸來,致力於家國建設、民族獨立富強的一代知識分子群像。再現他們在劇變的、憂患的時代下的命運軌跡,浮沉與思考。《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是一部67.1萬字的大傳。作者陳新華是林徽因資深研究者,早年就寫過一部林氏傳記,這次更加翔實完整。
  • 「一代才女」林徽因,與徐志摩、金嶽霖等人情感故事一再被誤讀
    近日出版的《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無疑是一本具備如此決心的厚重著作——它拒絕追逐花邊逸聞,著力突出的是林徽因新型知識女性的身份,以歷史學人的眼光,嚴謹的考據功力,從日記、信件、家書、回憶文字等史料中還原出真實的歷史現場。另一方面,它不再從為林徽因一人立傳出發,更想要顯影出的,是民國幾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命運圖鑑。
  • 林徽因逝世65周年:被誤讀的「女神」和她的時代
    近日出版的《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無疑是一本具備如此決心的厚重著作——它拒絕追逐花邊逸聞,著力突出的是林徽因新型知識女性的身份,以歷史學人的眼光,嚴謹的考據功力,從日記、信件、家書、回憶文字等史料中還原出真實的歷史現場。另一方面,它不再從為林徽因一人立傳出發,更想要顯影出的,是民國幾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命運圖鑑。
  • 「看得懂」與「看不懂」:林徽因《別丟掉》與圍繞該詩的筆戰
    《風雨琳琅》 【編者按】《風雨琳琅》一書試圖以林徽因和她的生命世界中所能觀察到的複雜時代和價值選擇為線索,勾勒民國初期留學歸來
  • 向大師致敬 對文化景仰 「梁思成林徽因特展」為何受深圳人熱捧?
    ▲梁思成林徽因伉儷。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1月30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楊慧)11月29日,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下簡稱「兩館」)舉行的「窗裡窗外——梁思成林徽因特展」結束。
  • 真實的林徽因是一個怎樣的女子?魯迅眼中她是「不純潔」的交際花
    民國女子裡,林徽因也是爭議最多的一位,有的人稱讚她的魅力,有的人厭惡她的性格品行。作為民國時期最聲名顯赫的女神,林徽因被奉為才華與美貌的完美化身,時至今日,林徽因仍是無數男人的夢中情人,然而民國時期,有不少文人都曾暗諷過林徽因,就連冰心、魯迅、錢鍾書等文學大家都曾寫文諷刺她,而大家諷刺她的不是才能這方面,都是針對林徽因人品和對於感情模糊曖昧的態度。那麼真實的林徽因是一個怎樣的女子?
  • 《原神》琳琅出現位置一覽 琳琅在哪裡
    導 讀 原神中,琳琅是遊戲中npc之一,那麼琳琅在哪裡,怎麼找,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朱啟鈐:在梁思成、林徽因之前,改造北京舊城第一人
    以下內容節選自陳新華所著的《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第八章《絕學大昌》,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作者 | 陳新華《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陳新華著,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1月版。梁思成、林徽因和他合作前,為了這樁舊事,也曾躊躇再三,差一點失之交臂。及至後來一起共事,朱啟鈐不嫌繁難,心甘情願為中國建築史鋪路作石的精神,令梁思成、林徽因心折口服,自此終其一生,夫妻二人對朱啟鈐都敬重有加,再無微詞。說起來,朱啟鈐和梁思成、林徽因之間,還真是有著解不開的緣分。
  • 懷念林徽因|讀了林徽因的9首詩,才知她竟如此浪漫
    林徽因一定會上榜。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了。從此,中國文壇像注入了一股清洌的泉水,甘甜而靈動。林徽因是建築家、詩人,也是一個母親。無論在什麼位置上,她的表現都十分出眾。斯人已逝,我們更希望在作品中去尋找林徽因的樣子。詩詞君分享林徽因的一些詩作,一起來看看詩人林徽因有多浪漫吧!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讚頌我說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
  •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讀《林徽因傳》有感
    我想世間除了徐志摩的蜜語,怕也只有白落梅這清雅唯美的文字才配得上如蓮般遺世獨立的林徽因。白落梅的筆觸太過柔美細膩,把林徽因的溫雅、聰慧描寫的夢幻而又飄逸,也向我們摹繪了她婉美的愛情故事。林徽因,出身官宦人家,有著儒雅優秀的血統。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這首詩為徐志摩的人生留下了註腳,回首過往煙雲,他仿佛仍在康橋的風雨裡等一個人。徐志摩的一生很短暫,短到只有34年,可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囊括起了那個走遠的民國年代。1920年,徐志摩初見林徽因,是在倫敦林長民的居所裡。彼時的林徽因才十六歲,一襲白色長裙,氣質脫俗,才華不比美貌遜色。
  • 吉動短片《琳琅人間》入圍洛杉磯亞洲電影節
    吉動短片《琳琅人間》入圍洛杉磯亞洲電影節 2020-06-19 0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真實影像記錄:20歲林徽因演歌劇印度的公主,楊麗萍散發迷人仙氣
    真實影像記錄:20歲林徽因演歌劇印度的公主,楊麗萍散發迷人仙氣慈禧,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鹹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924年5月8日,為了慶祝泰戈爾64歲生日,20歲的林徽因飾演泰戈爾的新歌劇《齊德拉》中的公主,她的裝扮極具異域風情。林徽因的為人頗為聰慧,從其處理幾個男人之間的關係看出,乃才氣與美貌並存,後來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說起楊麗坤,人們稱讚她「好像一枝冰清玉潔,素心芳菲的芭蘭。」
  • 她是民國才女林徽因,也是一身詩意的林徽因
    最近有點迷才女林徽因,迷她的才情,迷她的詩意,迷她的通透......現代媒體有點過度消費林徽因的感情史,導致絕大多數人以八卦之心,津津樂道於她與徐梁金三人的感情,從未真正去了解林徽因這個人。出眾的才,傾城的貌,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作家的文學氣質,這一切在她身上揉合得渾然一體。「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是在她的追悼會上,金嶽霖為她寫下的著名輓聯。她的詩歌優美動人,她的愛情也浪漫得像一首詩,她的人生更是一首文採斐然的詩歌,為人所稱羨、讚頌。
  • 福州女兒——林徽因
    ,立下攻讀建築學的志向▲1927年,林徽因畢業於賓州大學美術系林徽因多才多藝,興趣愛好非常廣泛,而且她在所涉獵的領域均有所建樹。▲1930年代,林徽因考察山西古建築時的留影▲林徽因與梁思成赴山西考察民居▲1936年,林徽因在測繪山東滋陽興隆寺塔 ▲1937年,林徽因在山西五臺豆村佛光寺測繪經幢那一樹的嫣紅
  • 乾隆的藏「寶」閣——天祿琳琅藏書與目錄
    這篇文章的題目來源於11月28日於深圳博物館的一場講座:「天祿琳琅」——乾隆皇帝的藏書來自清華大學的劉薔教授為我們仔細介紹了乾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