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這樣薰陶下去,新意識和新意志必將在我血液裡產生出來。我會變成新時代裡的可靠的人,穩穩噹噹,踏踏實實地不斷做好工作。通過可靠的勞動得到結實的進步。也許就因為我懂得如何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工作,我會成為有價值的人。一反過去那樣想做有價值的事,反而是無價值、無成績的人。」1953年3月17日,林徽因在給梁思成的私信中,這樣寫道。
1
熟悉當時文風的人,對這段議論不會感到詫異,但考慮到作者是林徽因,是曾寫出「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美文作家,則這些過分直白的句子,便顯得有些突兀。
應考慮兩個因素:
首先,這是私信,無需當時的標準套路來寫。
其次,1945年,著名漢學家、林徽因的好友費慰梅(費正清的夫人)請美國著名胸外科專家艾婁塞爾博士給林徽因診病,發現林的兩個肺和一個腎均已感染,最多還能活5年。費慰梅說:「我沒有告訴她(指林徽因),她也沒問。我想她全知道。」寫信時,林徽因已比醫生預言「多活了」3年,明知來日無多,似無「積極」的必要。
那麼,「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林徽因,是如何變成「通過可靠的勞動得到結實的進步」的林徽因的?從沒讀到過一本林徽因傳,能回答此疑問。
翻開《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陳新華著,中信出版集團)前,多少有些擔憂:林徽因傳太多了,在當當網上搜索一下,前兩頁便達28種。
從標題看,大多數林徽因傳採取三個路線:
其一,雞湯化:如《人生從來都靠自己成全》《時光無言自輓歌》《不慌不忙的堅強》等。
其二,標籤化:如《驕傲的女神》《絕代才女》等。
其三,身份化:如《梁思成與林徽因》(至少有兩本傳以此為題)。
這些傳記聯手將林徽因變成一個景觀,而非具有獨立思想、多元性格、不斷改變中的人。除了成為寄情對象外,絕無內涵。顯然,這樣的林徽因最適合大眾消費。
在其中一本林徽因傳的封面上,編輯寫道:「林徽因——一個集美貌與智慧、感性與理性於一身的完美女子。被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三大才子同時所愛,終選擇了愛她又懂她的梁思成。」
令人詫異:談到梁思成、劉敦楨等男性建築大師,人們會更關注他們的成就、智慧與理想,可談到林徽因時,卻津津樂道於她的美貌、愛情與社交。差別化處理的背後,是赤裸裸的性別歧視,它與歧視文化培育出的病態靈魂相激蕩,便有了「綠茶鼻祖」「話題女王」等污衊性說法。
2
《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之長,在於它很好地回答了林徽因的變遷軌跡。作者跳出「林徽因是誰」「那些緋聞是真是假」的圈套,將林徽因和她的時代結合起來——是時代塑造了林徽因,正是時代的波光詭譎,決定了林徽因的多面性,但將這些側面拼合在一起,卻有不變的底色,即:她始終是一名堅定的民族主義者。
林徽因的民族主義色彩來自家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有她的兩位堂叔林覺民、林尹民,父親林長民是最早在媒體上披露「巴黎和會」敗訊的人,被稱為「五四運動」的點火者。
林徽因12歲入教會學校,16歲隨父遊歷歐洲,20歲赴美留學。林徽因閱讀廣泛,有很高的審美品位,使她能與歐美一線學者平等對話。林徽因是當時極少數了解西方、能真正融入西方社會的中國人。
然而,林徽因後半生卻留在國內,她曾說:自己從小受歐美教育,但珍視中國;最看不起一類人,就是沒喝過多少洋墨水,卻認為西方什麼都好。
民族主義情懷融入林徽因的血液。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後,受日本學者「只有日本人才有實測中國古建的能力」論刺激,她和梁思成組織了密集的古建實測,遍及中國北方100多個縣城、2000多處古建築。
1932年6月14日,林徽因在香山養病。在給胡適的信中,她寫道:「這種工作(指古建實測)在國內甚少人注意關心,我們單等他(指梁思成)的測繪詳圖和報告印出來時嚇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省得他們目中無人以為中國好欺侮。」
九一八事變後,戰爭陰影覆蓋北平,林徽因在給女兒的信中卻寫道:「如果日本人要來佔領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
七七事變爆發時,林徽因夫婦和莫宗江等正因發現唐代建築佛光寺東大殿而興奮,它推翻了關野貞「中國和朝鮮一千歲的木料建造物,一個亦沒有」的斷言。得知戰爭爆發後,他們立刻趕回北平,又義無反顧地率領中國營造學社南下。
輾轉武漢、長沙、昆明等地,中國營造學社最終落戶四川宜賓李莊。艱難的旅途讓林徽因夫婦罹患重病。李莊6年,林徽因大部分時間在臥床,連1公裡外的集鎮都沒去過。第一次燒水時,林徽因不知怎樣才算燒開,只好請教梁思成。
梁從誡問林徽因,萬一日本人打進四川,該怎麼辦。林徽因的回答是:「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梁從誡抱怨說:難道連我也不管了嗎?
林徽因說: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上你了。
在李莊,林徽因已被確診,將不久於人世,但她從未為選擇南下而後悔。與這些相比,所謂「八寶盒之謎」,所謂「是否愛過徐志摩」,所謂「與冰心衝突」,真的那麼重要嗎?真能反映出「真實的林徽因」嗎?
在那一代自由主義的讀書人中,對國家與民族懷有強烈的責任感,他們的一切工作都與民族復興相關。
《梁思成與林徽因》一書的作者費慰梅曾寫道:「美國的讀者看了這本書後,給我寫信,說這本書帶他們走進了一個從來不知道的中國,但這個故事的發展又使他們對於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理想和毅力十分感動,甚至有的朋友感動得流淚。這兩位非凡的人物,他們生活在一個劇變的時代,歷盡了磨難,處處受到生存的威脅,但仍能堅持下去,為中國建築研究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3
做出世界一流學問,為民族爭取光榮,把國家建設得更美好。真正支配林徽因的,是她的家國情懷。沿著《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梳理的脈絡,就不難理解林徽因人生的幾次重大轉折,以及她性格的多面性。其實,在林徽因的寫作中,一旦涉及嚴肅話題,文筆總是直抒胸臆且滯澀的,不再充滿裝飾感。可見,在內心深處,林徽因一直渴望「通過可靠的勞動得到結實的進步」。
1945年,因經費無著,中國營造學會併入清華大學,時任校長梅貽琦以「從不同時聘用夫妻二人」為名,將林徽因拒之門外。1949年後,林徽因被清華大學聘為一級教授,出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她從「梁思成夫人」,終於成了「建築師林徽因」,她的家國情懷終於有了施展的舞臺。所以林徽因寧願放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選擇「通過可靠的勞動得到結實的進步」。
《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較好把握了林徽因的多面性,真正的林徽因是學者、建築師和愛國者,美貌、情感生活等則是私域,外人不應過多介入。世間不乏更美麗、更多情的女子,但林徽因的魅力在於,她能出入東西,為後代留下一份精神財富。歷經風雨,不改琳琅,這是一生不間斷的自我修煉,見證了林徽因的偉大人格。
作為傳記,《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也有一些缺點:
其一,不能保持客觀陳述,議論太多。比如「站在林徽因的角度,因為文稿涉及自己,而且又是情感方面的隱私,她自然不願被另一個女人保管」,這種超時空代入略顯膚淺。再如「又氣又急」「開啟了她太多的回憶與思索」之類,連上帝都無法精準掌握,作者卻自認為能完全掌握。
其二,部分細節人云亦云,未經考證。比如新華門的題字者應為袁勵準,不是林長民。再如雲裳公司,張幼儀多次稱是自己創辦的,但周瘦鵑在《申報》上明確說:「創辦者為名媛唐瑛、陸小曼二女士與徐志摩、宋春舫、張(江)小鶼、張宇九、張景秋諸君子。」周瘦鵑是股東之一,不至於說錯。雲裳後因虧損,被張幼儀接盤,張幼儀在自傳中多處作偽,應特別謹慎。類似硬傷,書中還有一些。
在過度娛樂化時代中,林徽因堪稱偽史、穢史的重災區,《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雖有缺憾,但作者用功甚多,使此書仍不失為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