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火的《大秦賦》不知道大家有看嗎?其實網上對於《大秦賦》裡的嬴政形象也有很大的爭議,有人說他好,自然就有人說他不好,但不管怎樣,在小矣看來,秦始皇此人,絕對是功大於過的。
古來人們批判始皇,大多是覺得他「焚書坑儒」,殘暴肆虐;但「焚書坑儒」是真的沒錯,統一六國更是真的,「書同文、車同軌」,北擊匈奴,南徵百越更是真的。所以在小矣這,秦始皇始終是功大於過的。他也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而在唐朝的時候,也有這樣一位詩人,他途經秦始皇陵時,想起昨日今朝,心生感慨,忍不住寫下了這首詩。只不過這首詩究竟是諷刺還是誇讚,還得繼續往下看。
《途經秦始皇墓》許渾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一種青山秋草裡,路人唯拜漢文陵。
秦始皇墓位於陝西臨潼縣東約五公裡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內外兩重夯土城垣,陵冢呈覆鬥形,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
作者前面兩句寫的就是秦始皇陵前的風景:秦始皇在時就已立下不朽功勳,待死後,墓陵也是虎踞龍盤一般,巍峨高大、氣勢如虹,仿佛他本人還在一樣。
而旁邊呢,則種著一層一層的樹木,圍繞著始皇陵,仿若沖天之勢。到了這裡,哪怕你再偉岸,也依然會被秦始皇這種遺存的聲勢所震懾。但秦始皇再厲害,終究逃不過一個「崩」字。
生前再煊赫,終有一死。秦始皇死後,秦朝也基本上滅亡了。而他的形象,在後人眼中更是崩塌的厲害。
儘管秦始皇和漢文帝的陵墓都是在青山秋草中所淹沒,但路過的人們卻只去參拜漢文帝陵,而從不見有人參拜秦始皇陵。這也難免透露出一些心酸和無奈。
同樣是皇帝,為何這二人的待遇竟如此不同呢?況且在我們看來,秦始皇的功績是遠遠大過漢文帝的。可為何會發生這麼大的區別對待呢?
其實說到底,也是這二人在政治上的不同手段造成的結果。
秦始皇雖一統天下,為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立下了不世功勳,但在後期的執政上,秦始皇卻剛愎自用,以暴政出名,這也正是他被後人唾棄的原因。
而漢文帝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使得居下百姓安居樂業,後來更是與其子漢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從這方面來看,他似乎確實是更比秦始皇得人心。
許渾是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他處在唐文宗時期,此時已是唐朝的中晚期了,我們說「盛極必衰」,朝代也是如此,所以作者寫這首詩,其實也是想借這首詩希望統治者能夠學習秦始皇的魄力和漢文帝的勤勉,以恢復大唐榮光。
然而,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勢所趨,不可逆轉。907年,唐朝滅亡,而此時,作者許渾也已經離世49年了。由此可見,歷史的必然性。
再說回題目:「唐朝一詩人路過秦始皇陵時,寫下一首詩評價嬴政,他想表達什麼?」
其實小矣覺得,許渾本人應該也是很矛盾的,他既誇讚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魄力,但同時又不喜始皇暴政,是以諷刺他陵前無人參拜。那麼在你看來,許渾這首詩想表達的是什麼?你覺得這首詩是諷刺還是誇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