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配套儲能的四個基本原則

2020-12-23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可再生能源配套儲能的基本原則 可再生能源配套儲能主要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問題和間歇性問題。儲能系統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的應用首先是解決波動性問題。未來成本下降後可進一步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問題。

長期來看,儲能的應用對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至關重要。

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可以有效應對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是世界各國能源轉型和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逐年下降,近年來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發展。2019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新增併網裝機(含水電、生物質發電)約6475萬千瓦;全國風電、光伏累計裝機分別為2.1億千瓦和2億千瓦,在電力裝機中佔比達到20%。

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特點,大規模併網給電力系統帶來了穩定性和可靠性挑戰。

儲能技術配套應用於可再生能源發電,可以提供削峰填谷服務以及平滑出力波動、跟蹤預測曲線等功能,是解決可再生能源併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儲能技術種類較多,以抽水蓄能和電化學儲能為主。根據儲能需求特性和時長要求的不同,儲能技術大致可以分為容量型、功率型、能量型和備用型四種類型。

其中,容量型儲能一般要求連續儲能時長大於4小時,例如削峰填穀場景或離網儲能場景;功率型儲能要求儲能系統的連續儲能時長往往小於30分鐘,例如儲能輔助調頻或平滑間歇性電源功率波動場景;能量型儲能介於容量型和功率型之間,一般為1小時左右的複合儲能場景,要求儲能系統能夠提供調峰調頻和緊急備用等多重功能;備用型儲能在電網突然斷電或電壓跌落時,能夠作為不間斷電源立即提供緊急電力,一般要求持續時間不低於15分鐘。

可再生能源發電存在分鐘、小時、連續數天甚至跨季節等不同時間尺度上的波動性或間歇性,因此存在容量型、功率型、能量型和備用型等不同儲能技術類型的需求,以及儲能配置規模、成本要求等方面的差異。

可再生能源配套儲能的主要問題

長期來看,儲能的應用對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至關重要。目前由於儲能技術成本較高,從經濟性角度無法有效刺激新能源電站主動配置儲能系統。加之商業模式單一,缺乏儲能與新能源的利益分配機制,因此風電或光伏配套儲能項目僅在棄電上網標杆電價較高的少數地區具備競爭力,「可再生能源+儲能」模式推廣和被接受程度較低,相關儲能項目仍以示範為主。

未來儲能度電成本還有較大下降空間,在電力市場改革和建設過程中,「可再生能源+儲能」的模式也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參與電力市場獲益。因此,在儲能成本下降和電力市場改革的雙重推動下,「可再生能源+儲能」將會逐漸成為未來能源發展的標配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梳理配套的基本原則。

可再生能源配套儲能的基本原則

可再生能源配套儲能主要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問題和間歇性問題。

2020年以來,我國已有江西、湖南、新疆等10多個省份相繼出臺可再生能源配套儲能的相關政策。政策的引導和支持有助於促進儲能產業的發展,但相關配置原則仍需探討。結合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和儲能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可再生能源配套儲能可能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理想目標匹配原則

水力發電主要受豐水期和枯水期的影響,儲能方面需要重點關注跨季節儲能系統或採用風光水互補方案。

風電波動性大,消納匹配性較差,且存在連續數天大風或無風天氣的情況,風儲結合應用的關鍵在於通過合理的容量配置和適當的運行策略來抑制因波動性和間歇性引發的系統衝擊;配置10小時以上長時儲能系統可相對有效應對風電波動性和間歇性問題。

光伏發電主要存在晝夜差異和短時波動,峰谷特性明顯,發電輸出與負荷匹配度較好,儲能可實現定期充放,利用率相對較高。光伏電站應用儲能技術可以實現平滑功率波動、削峰填谷、調頻調壓的功能,理論上需要配置4小時以上容量型儲能系統,同時兼備平滑波動的功能。

(2)循序遞進原則

上一個匹配原則是未來儲能度電成本大幅下降後擬實現的理想目標,也是儲能大規模發展後的情景。然而,目前的儲能度電成本尚不足以支撐上述理想目標的完全實現。因此,中短期內(5~8年)可以根據儲能系統發揮的不同功能價值以及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可接受的成本約束,按照備用型(離網黑啟動)、功率型(平滑功率波動,調頻)、能量型(平滑波動及不超過1小時的臨時頂峰輸出)、容量型(4小時以上的削峰填谷)的循序遞進方式,逐步實現規模應用目標。

(3)集中共享原則

考慮到當不同地區光伏和風電聯網疊加時,某種程度上存在功率及容量的概率互補,而且這種互補情況隨著分布式新能源的增多會更加明顯。因此可再生能源+儲能應由分布式逐步過渡到集中式,儘可能遵循集中共享原則,提升公共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設備應用成本。

(4)併網質量主導原則

除了根據新能源特性和儲能功能確定儲能配置方案外,相關部門應對可再生能源的併網質量提出要求。由可再生能源業主根據質量要求,結合儲能系統的安全性和經濟性綜合考慮,自行決定是否配置儲能或配置多大規模的儲能。

採用行政命令手段強制發電業主必須匹配多少容量的儲能,這種方式並不可取,很容易造成儲能系統性能指標弄虛作假的局面,不利於儲能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可再生能源發電在電力系統中的佔比會持續增加,儲能系統的配置可以有效解決棄風棄光及可再生能源併網帶來的電力系統穩定性和靈活性問題。目前儲能成本較高、收益模式尚不完善,可再生能源配套儲能尚處於初期探索階段。儲能系統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的應用首先是解決波動性問題,未來成本下降後可進一步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問題。可再生能源配套儲能的發展過程中,建議遵循上述四個基本原則,以避免盲目性和資源浪費,促進儲能產業的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一種考慮可再生能源不確定性的分布式儲能電站選址定容規劃方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摘要:當配電網的負荷峰谷差較大時可利用BESS實現削峰填谷,解決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消納和儲能電站接入電網中其投資成本和運行成本過高的問題,有效提高配電系統整體的經濟性;且在電網中接入儲能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網絡損耗,節約儲能投資成本。
  • 美國國會批准的能源法案將為可再生能源和儲能行業帶來什麼?
    美國可再生能源理事會執行長Gregory Wetstone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常識性的緊急救濟措施代表美國兩黨投票支持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以及將提供數十萬個就業機會,並構建我們的清潔能源未來。」這包括指示美國內政部的可再生能源協調辦公室簡化公共土地的許可程序,授予新任內政部長Deb Haaland降低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項目租賃費率的權力,並設定到2025年在公共土地上部署和運營裝機容量為25GW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的目標。
  • 澳大利亞的電池儲能系統項目將為儲能行業在未來部署儲能項目時...
    Ballarat電池儲能系統在一年內淨收入接近450萬美元關於Ballarat電池儲能系統在2018年12月開通運營之後的運行12個月的報告已於今年7月下旬發布,並且像Gannawarra電池儲能系統運營報告一樣,可在澳大利亞可再生能源署(ARENA)網站上查閱。
  • 碳中和熱潮期,儲能身份該如何定義
    2019年5月,發改委正式印發《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電儲能設施未被納入輸配電價,電網側儲能瞬間降至冰點。而2020年由於風電光伏都面臨著平價時代前的最後搶裝,加上多個省份出臺「可再生能源項目強制配套儲能」的政策,電源側儲能成為今年最大的市場。而沒有了新能源搶裝的2021年,儲能市場會走向何方?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 廣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2008-2020)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明確列為我們黨的奮鬥目標,同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即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使「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汙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顧亦磊:多場景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與趨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部件與系統技術創新迭代將加速可再生能源發電實現全面平價,應用常場景將呈現多元化趨勢,大型能源基地分布式與戶用協同發展。儲能在規模化應用,制氫等進一步促進可再生能源向更大的規模發展。
  • 杜克能源公司計劃未來幾年部署400MW電池儲能系統
    據外媒報導,美國公用事業廠商杜克能源公司日前宣布,計劃到2025年部署總裝機容量為8GW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發電設施,這將使其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總發電量達到16GW。該公司的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 ...光伏項目配置440mwh儲能!華電集團與朔州市人民政府籤訂新能源...
    華電集團在文件中稱,爭取將本項目列入國家和山西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文件顯示,該基地項目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境內,海拔高度1498 - 1776m,屬山地地形,規劃裝機容量2200MWp,並按照光伏容量10%配套建設220MW/440MWh儲能設施,總投資約85.18億元,擬由華電山西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
  • 光伏、儲能等上榜!國務院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原則,嚴格控制燃料乙醇加工產能擴張,重點提升生物柴油產品品質,推進非糧生物液體燃料技術產業化發展。創新地熱能開發利用模式,開展地熱能城鎮集中供暖,建設地熱能高效開發利用示範區,有序開展地熱能發電。積極推進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技術研發和示範應用。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
  • 泓慧能源飛輪儲能順利交付平高儲能項目
    泓慧能源飛輪儲能順利交付平高儲能項目來源:飛輪儲能]泓慧能源近期,北京泓慧國際能源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泓慧能源)順利交付了平高集團高可靠性長壽命儲能系統研製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的交流能量系統,運行正常
  • 印度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最佳可再生能源組合
    打開APP 印度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最佳可再生能源組合 微鋰電 發表於 2020-11-24 11:41:01 導讀:印度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設計離網混合能源系統的模型,該系統基於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沼氣和燃料電池的結合,並與儲能相連接,用於為印度卡納塔克邦的三個村落集群供電。
  • 中國碳中和目標下儲能關鍵支撐作用
    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背景下,必然對儲能提出更大的需求。儲能聯盟整理的各權威機構預測的儲能規模如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2015年發布的《中國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景暨路徑研究》預測,至205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從「參考情景」的46%上升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的85%以上,風電、太陽能發電成為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的支柱性技術。
  • 發電集團怎麼做儲能?六大央企布局一覽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國家能源集團國家能源集團全稱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總裝機2.38億千瓦,其中火力發電總裝機1.8 億千瓦,佔全國火電總裝機的15.8%,還擁有裝機規模可觀的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風電裝機規模世界第一,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力輔助服務、
  • 六家企業3533萬中標湖南120MWh新能源配套儲能設備租賃
    北極星儲能網獲悉,12月21日,國網湖南綜合能源公司湖南郴州、永州、婁底、邵陽四地新能源配套儲能工程項目儲能電池等核心設備租賃中標公示。南都電源、湖南三迅、華自科技聯合體,上海電氣,智光儲能,許繼電氣分別獲得中標四個項目,中標總額3532.89萬元。
  • 全球首個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 可再生能源發電包括哪些?
    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了全球能源開發再利用的關鍵研究方向。據外媒報導,德國公司SINN Power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浮動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可同時利用波能、風能和太陽能生產電力,成為一個完整的海上離網能源解決方案。該平臺可為島嶼提供可再生能源,有助於部署海上風電場。
  • 【深度】碳中和世紀大博弈開啟,可再生能源能否成就中國?
    能源行業也將迎來新業態。柴麒敏表示,可再生能源是一種零邊際成本的生產模式,初始投資後,後期運營成本很低,技術曲線的學習率很高。即將到來的能源革命可能是一場「贏者通吃」的遊戲,如果未來可再生能源成本降到新低,將有望迅速佔領能源市場,智能電網、制氫、儲能等輔助服務都可能圍繞其供應鏈來進行打造,繼而形成新的業態。
  • 南澳大利亞州將部署2MW/8MWh釩液流電池儲能項目
    該電池儲能系統將由可再生能源、電池資產優化和貿易商Habitat Energy公司調度,這標誌著這家合資成立的公司首次進行電網規模電池儲能系統的優化和交易。Invinity Energy公司的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VFB)與太陽能發電系統配套部署澳大利亞可再生能源署(ARENA)在日前發布的一份新聞稿中表示,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被認為是解決澳大利亞中長期儲能需求的解決方案。
  • 施正榮:全球實現100%可再生能源,這個願景可以有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未來25年,68%的電力將來自於可再生能源。可以預見,光伏產業又一個『風口』已至。」綠色低碳發展路徑應遵循能源轉型的「三化」論,即產業(終端)電氣化、行業智能化、電力綠色化。圍繞此「三化」路徑,需要研究開發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包括光伏、風電、儲能、氫能、智能等領域的技術集成和產品開發。未來25年,68%的電力將來自可再生能源。以光伏為例,目前,中國已經主導全球光伏產業。
  • 可再生能源制氫盈利不易,十年難見收益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清潔能源資訊網站GTM援引歐洲多家電力企業高管的話指出,近幾年來,歐盟能源轉型力度不斷加大,採用可再生能源「綠色制氫」的呼聲一再高漲。然而,儘管企業積極參與,但業界普遍認為,可再生能源制氫至少還需要10年才能夠真正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收益。
  • 陽光電源吳家貌:我國儲能產業面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
    作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關鍵支撐技術,儲能在促進全球電力低碳轉型進程中不可或缺,尤其在可再生能源佔比越來越高的電力系統中,儲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儲能產業面臨歷史性機遇的同時,如何實現儲能與新能源乃至電力系統的深度融合,不管在頂層設計、市場機制還是在具體產業層面的降本增效上,都面臨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