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謝謝、再見」,為洪秀柱15個月的中國國民黨主席任期劃上了句號。
6月14日,洪秀柱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宣布,「為了不讓人四處放話、讓媒體錯誤報導」,決定6月底辭去現有職務。談及一年多來的風風雨雨,這位身高150公分、體重不滿50公斤的女士說:「這段路走下來,刻骨銘心,永難忘懷。」
講完話,洪秀柱隨即離開會場。當有人問她要不要和大家握手告別時,洪秀柱並沒有停下腳步,只留下了一個孤單、瘦弱的背影,宛如她來時的樣子。
「政治犯的女兒,女工的女兒,爸爸坐牢,母親為養育子女超時工作,數度昏厥。幼時貧苦,成長後也沒有愛情,愛上的男人家長看不起她。人生圖個溫飽,但懂得自己尋找尊嚴。一個自小被世間價值唾棄的生命,當全世界都放棄她時,她未曾放棄自己。」雖帶些許刻薄,但在寥寥數語之中,臺灣名嘴陳文茜勾勒出了洪秀柱前半生。
1948年,洪秀柱出生在臺灣地區臺北縣(現新北市)一戶外省人家中,大學畢業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中學工作,當過老師、教務主任、訓導主任,上世紀70年代加入國民黨。
或許只是巧合,現今臺灣政壇最有權勢的三位女性——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南霸天」高雄市長陳菊以及洪秀柱都是單身。洪秀柱曾在受訪時談到,自己長得不差肯定有人愛,她的理想異性類型是「身心健康的『活男人』」。所謂「活男人」指的是「不能死板板」的男人,否則會憋死人。
儘管單身至今,但這並不妨礙洪秀柱的愛美之心,她在公眾場合永遠打扮得體。在關於她的傳記《沒有走完的「總統」路——鐵悍柔情洪秀柱》中寫道,洪秀柱形容自己是「工筆畫」,尤其注重描眉毛、塗唇膏、擦粉。即便是炎熱的夏季,在外跑奔波的她也能維持工整的妝容。
身不得男兒列,心比男兒烈。1989年經過國民黨提名,洪秀柱當選為增額民意代表。她把當選證書送到父親靈位前,「你的女兒代表當初迫害你的政黨,選上了立法委員,也算幫你出了口氣。」之後她連選連任,直至2012年,已連任立法機構第八屆民意代表的洪秀柱,成為「民國」史上首位女性立法機構副負責人。也就是那年,她被任命為國民黨副主席。
「休言女子非英物,龍泉夜夜壁上鳴」,洪秀柱向來傾慕亦為浙江同鄉的辛亥女傑秋瑾,她說,「不要用世俗的庸俗眼光看每一個政治圈裡面的人,我沒有任何的顧忌,不媚俗、不欺騙,講真話」。
可以說,如果沒有2014年國民黨在島內縣市長選舉中的斷崖式潰敗,洪秀柱也會像眾多平庸的副主席一樣,成為國民黨歷史上的匆匆過客。因為到了來年,國民黨面臨誰去與風頭正勁的蔡英文對決、參選地區領導人的難題。誰都知道,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選舉。但是,政黨需要理想,理想需要犧牲,需要堂吉訶德似的人物,需要有知不可為亦為之的真猛士。
沒人願意出來。當時黨內大佬都在等黨中央的「徵召」,他們的如意算盤是,這不是本人想參選,是黨讓我出來選,選輸了可沒我責任。
哪知道,名不見經傳的洪秀柱站了出來。如果單從政治成本角度核算,她出來競爭地區領導候選人提名並不明智,因為她放棄了競選下屆地區民代的機會。要知道,她已是立法機構副負責人,大可回到藍營票倉「中永和選區」輕易連任,甚至有可能在王金平離任後,成為「民國」史上首位立法機構女性負責人。
康莊大道不走,洪秀柱偏偏選擇了崎嶇險路。她說自己是塊「石」、是塊「磚」,希望能夠引出那些真正有實力的「玉」出來。用她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話說,「當初我參加初選也並不是真的說非要取得這個大位,我是呼喚,希望天王們都能承擔責任,你們這些人從二三十歲就一路受栽培,當這個政黨艱困的時候你們是不是應該有責任出來承擔?」
遺憾的是,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之後,迎來的是換「柱」風波。2015年10月,在國民黨召開第19次全代會臨時會議上,表決廢止洪秀柱參選下屆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提名。洪秀柱最後發聲:「黨可以不要我,但我不會放棄黨。」
2016年1月,在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慘敗後,時任黨主席朱立倫掛冠而去。3月26日,洪秀柱當選為第13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亦是這家百年老店的首位女主席,任期至2017年8月。很多人認為,這是對之前換「柱」的補償。
至此,洪秀柱站到了聚光燈下。
「秀柱能力有限,從來不是人生的勝利組,我不是被簇擁的英雄,更非政壇的明星,但我願意貢獻出自己的脊梁和雙臂,勇敢地化為一座吊橋,為後來者走過且通過。」洪秀柱就職典禮中如是說。
不幸的是,她接手的國民黨是個爛攤子。且不說全面執政的民進黨當局步步「追殺」,在黨內亦是問題多多。洪秀柱提出最大的問題是所謂「理念之爭」,用她自己的話說,是爭「我們(國民黨)的未來,我們的定位,我們的路線」。國民黨之所以一敗塗地,問題就出在這個黨長期以來定不出目標(未來)、講不清使命(定位),想不出途徑(路線),導致全黨只能渾渾噩噩、相互傾軋,無法合作。
路線不明使這個由中山先生創立的政黨,逐漸失去了「魂」。長期以來,國民黨是島內「臺獨」勢力的「剎車片」,然而這塊「剎車片」日漸失靈,黨內抱著「一中各表」之名搞「獨臺」的有之,揚言改名為「臺灣國民黨」的有之,跟在民進黨後面攻擊大陸的亦有之。
馬英九當然要負責任。他執政8年,堅持「一中各表」「只經不政」「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把兩岸關係從一定程度上變成了狹隘的經貿往來。反觀洪秀柱,在第一份政策說明書就明確提出,要深化「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不能只停留在「一中各表」上,兩岸關係必須要有「共同表述」(一中同表)的政治基礎,才可能結束敵對狀態。也就是說,臺灣當局應該放棄偏安一隅的「鴕鳥政策」,正視現實,在「一中」框架下尋求臺灣與大陸未來關係。
敢這樣公開說,是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極強的信念的。因為如今的國民黨,不僅沒有勇氣對民進黨的「去中國化」史觀撥亂反正,更淪落到連「我也是中國人」這一身份認同都畏於表達。
而洪秀柱做了一件自蔣經國先生後再無一位黨主席做過的事,她不僅在臺灣島內,更在出席大陸舉辦的海峽論壇中,公開以黨主席的身份宣示,「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而在2016年11月1日,洪秀柱實現了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歷史性會晤。
佛語有云,「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在她看來,兩岸目前狀況看似晦暗,但只要為和平點燃心燈、堅定力行,相信可以「一燈抵千燈,燈燈相映」。
這一年多時間裡,洪秀柱為國民黨找回了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也謀劃出了一條兩岸交流的新通路。然而,她因此經受了巨大的壓力與無盡的指責,甚至原本支持她的政治盟友或離她而去,或成為她的對立面,使這位瘦弱的女子日益孤獨。用嶽武穆的一句話,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幸好,宛如她的稱號「鐵娘子」,洪秀柱沒有退讓。道之所存,「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直到落幕。
有時候,現實就是那麼無情。5月20日國民黨主席選舉,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吳敦義以壓倒性優勢擊敗洪秀柱。從這個角度說,外界很難給洪秀柱這一年多的主席工作打太高分。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原本應該共抗民進黨的國民黨中央與國民黨立法機構黨團竟然互相拆臺,讓洪秀柱的號令不出黨中央。即便在中央內部,她麾下的兩位副主席外省籍郝龍斌、本土派詹啟賢也選擇在當日與她同臺競選。而在布局連任時,她在多數中常委缺席的情況下,強行通過兩項利於她連任的議案,最終卻頂不住黨內壓力,不得不脫去濃密的假髮,以一種「負荊請罪」的姿態公開道歉,最弱勢黨主席的形象顯露無遺。
有學者直言,洪秀柱並不是國民黨中的「一流人才」,她的能力、經歷甚至性格都有所欠缺,更多是機緣巧合把她推到了主席位置。
她處事強硬,但缺乏手腕,無法在國民黨的醬缸文化中「遊走」;她渴望改革,但缺少嫡系,無法在國民黨的林立派系中獨當一面;她謀求權威,但欠缺經歷,無法在國民黨的論資排輩中脫穎而出;她過於追求政黨的純粹性,卻以犧牲黨內的凝聚性與團結為代價,致使她常常孤軍作戰、四面受敵。
說白了,要想治好國民黨的沉痾,需要一位梟雄式人物或者革命型領袖,光憑一腔熱血,苦口婆心規勸黨內大佬要有黨魂與黨德,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力不足以承擔改革」,或許註定了洪秀柱時代不會太長。
一直覺得,無論是洪秀柱還是前任馬英九,他們都是非典型國民黨人。政治的基本原則是團結大多數,孤立極少數,但小馬哥與柱柱姐都缺了吳敦義的圓滑,少了王金平的手腕,沒有蔡英文的「發卡彎」,多了政治潔癖,多了書生意氣,多了拒人千裡。但是許多時候,理想主義、道德自信不得不讓位於殘酷的現實。洪秀柱的繼任者吳敦義縱有千般不是,但有一個觀點未必不對:做很多事情的前提,是要先拿回執政權。
是不是有點無奈?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宣布6月底辭去黨主席後,洪秀柱在參加海峽論壇時引用了南宋鄭思肖《畫菊》中的詩句,一番「有心救黨,無力回天」之情溢於言表。可以說,她已經盡力了,亦問心無愧了。
或許,提前離開並不是一件壞事。洪秀柱的父親洪子瑜先生曾告誡過愛女,「勿為名利參與政治,合則留,不合則去,切勿戀棧」。道不同不相為謀,作為百年國民黨史上首位女主席,洪秀柱穩住了最困難時期的國民黨,完成了階段性任務,值得包括政見不同者在內的所有人尊重。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誠哉斯言。
再見,中國人洪秀柱。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作者:洪俊傑
圖片編輯:徐佳敏
微信編輯:胡雨松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上觀新聞網站瀏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