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留傳下來一句話叫做「人的命,天註定」。在科學界,決定論也長時間處於統治地位,牛頓、愛因斯坦都是決定論的堅定支持者,他們從物理學層面證明,在宇宙形成之初,宇宙的未來就已經確定。
直到不確定性原理的提出。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1927年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因為當人們想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與動量時,至少要用一個光量子,這量子會擾動粒子,並以一種不能預見的方式改變粒子的動量。
決定論的物理學支撐是牛頓的經典力學,但這套理論在微觀世界不適用;量子力學不適用於宏觀世界,但能很好的解釋微觀世界,在大多數人不希望決定論正確的背景下,量子力學這不成熟的理論直接否定了傳統力學的決定論。
但測不準原理真的正確嗎?
首先,量子力學無法解釋宏觀現象,它與相對論互相矛盾。
其次,小澤不等式成立,但小澤不等式與「測不準原理」之間存在矛盾。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不確定性原理隱藏了兩個前提條件:電子等粒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粒子在運行時並未受到任何外力。
但電子等粒子真的不可分割嗎?粒子沒有受到任何已知外力,難道就沒有受到未知外力?
我在前文提出的微空間理論說明,電子等粒子是可分割的,而且無時無刻有外力作用於電子等粒子上!
最後還有一點,測不準原理提出測量必然改變粒子狀態,那麼不測量是否會改變粒子狀態?
測量是肯定測量不準的,不測量則沒有實證說明粒子狀態與計算結果相符,因為不能用試驗證明測不準原理錯誤,所以測不準原理正確,這是強盜邏輯。
從不確定性原理發展起來的原子力學,不適用於宏觀世界,卻是一個極其成功的理論,並成為幾乎所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
但適用就等於正確嗎?古人提出的「天圓地方」理論,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適用,現在被我們證明是錯誤的,充滿爭論的量子力學未必沒有被推翻的一天。
如果量子力學不正確,那麼決定論就是正確的!
其實就算量子力學正確又如何?在宏觀層面,依然無法用物理理論推翻決定論。
我們先不去討論微觀層面,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物理學中有勻速直線運動、有勻加速運動、有彈性碰撞等等描述物體狀態的詞語,這些詞能讓我們簡單的預測物體的未來狀態。
比如,我們能預測一輛從北京出發的高鐵一小時後所在的位置,能預測桌球上的小球能否進洞,更能預測一百年後地球與太陽的距離。
已知的數據越多,我們預測得就越準;未知變量越少,我們預測的也越準。
太陽受到的外力很多,力量也很大,但是各種外力的影響互相抵消後,太陽受到的合力很單一,與太陽那巨大的體積相比,外力在某一時刻的變化可以忽略不計。
桌球上小球受到的外力比太陽小很多,但是小質量的小球,即便很小的外力,也能讓小球狀態變化。
人類活動要比太陽小球複雜得多,不過牛頓等科學巨匠已經用理論證明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事物,都是可以預知未來的,只要數據足夠。
測不準原理能迅速把決定論推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類不可能知道這些數據,就算你拿到了數據,當你去推測未來時,你的舉動會導致數據變化。
人類是由各種粒子組成,原子、電子測不準,腦電波更是無法測量,那麼無數測不準的組合能夠測準?
微觀測不準,但是在宏觀層面,大致的狀態還是準確的,因為各種分子、原子的合力與合運動幾乎可以互相抵消,這也是經典力學在宏觀適用的原因。
通過計算預測,我們能讓衛星到達預定軌道,有了天氣預報,有了未來五年、十年的世界形勢,有了某人未來三年、十年的軌跡預測......
經典力學的結論,宇宙萬物的命運早已註定;測不準原理證明,未來不可預測。這種已註定與測不準合在一起就是:未來早已註定,但是人類不能準確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