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騎兵行不行?這支一人五馬的雜牌軍竟能暴打遼國重騎

2020-12-23 騰訊網

編者按:眾所周知,宋王朝一直面臨缺馬的窘境,所以騎兵一向不強。有些騎兵部隊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馬匹,編制為騎兵部隊卻沒有馬匹是常態。然而,強與不強都是相對而言,幾十萬規模的軍隊裡,自然也會突出精銳的存在。在北宋初年,其實宋軍裡也有一支精銳的具裝騎兵,土豪到一人五馬,更曾暴打遼國的鐵林重騎兵。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支部隊還是雜牌軍出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支精銳的宋軍具裝騎兵部隊,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但在網絡上不那麼著名的「靜塞軍」。而且,靜塞軍一開始也不過是易州地區自己組建的廂軍部隊。由於宋前期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權,有時能自行組建強兵。而易州位於宋遼前線,民風彪悍,地產馬匹,戰士為守衛家鄉而戰,泯不畏死。其「靜塞軍」雖然只是廂軍部隊,但卻也得到了精心經營,是一人五馬的具裝騎兵部隊,精銳異常。其機動力顯然超過了「每正軍一名,馬三匹」的遼國騎兵。雍熙北伐後,龍衛軍等原來的精銳部隊損失慘重,靜塞軍遂一躍為大宋王朝的王牌。

易州位於宋遼對抗的河北前線,可惜後來被遼國奪取

其實,以靜塞軍為代表的宋代重騎兵武器種類繁多,除了常用的長槍之外,還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等戟的變種;網傳說法認為靜塞軍全部配鉤連長槍,就是因此產生的以訛傳訛。

宋代環子槍

靜塞軍的副武器則有各式各樣的刀劍與鈍器,也使用弓箭。被稱作「旁牌」的盾牌往往用於護身,一般是圓盾,固定在左臂上。

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全鐵馬甲在宋代幾乎銷聲匿跡。雖然宋朝重鎧形制延續唐朝的札甲並加以改進,但馬甲卻變為鐵皮結合。《武經總要》記載——「馬裝,則並以皮,或如列鐵,或如笏頭」。這裡的「列鐵」「笏頭」都是繪製在皮革上的花紋,與馬鎧上編綴的鐵片外觀相似,遠望能形成一種全鐵的假象。馬裝的含鐵量下降,當然與宋代馬政和馬種都遠不如唐代有關。但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具裝騎兵也確實存在負載過重,續航能力有所欠缺的問題。

宋代馬鎧

那麼,靜塞軍的馬裝含鐵率不高,是否代表宋軍重騎兵防禦力力不如遼國重騎兵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大遼重騎兵的馬鎧顯得單薄

比起曾經威震天下的鮮卑重騎兵,遼國重騎兵只能算猴版,其防護比起當年的高句麗重騎兵都要來得遜色。遼國採取放養政策,提供了巨大的馬匹蓄藏量的同時,馬匹遠不如用精糧餵養來得耐戰。經濟實力的限制也使得遼國的鐵資源匱乏。在冶鐵技術上,遼國甚至還不如東北密林中的女真人。遼這個國號意為「鑌鐵」,真是缺什麼補什麼,就好像金國也缺金子只能找南宋收點歲幣救急一樣。

當然,關鍵還是契丹人確實缺乏重騎兵傳統,更偏好騎射。契丹人建國後雖然組建了重騎兵部隊,但實在不足以與鮮卑、突厥、回鶻這些富於重騎兵傳統的民族相比。網傳的契丹「鐵林軍」,也是一種誤傳。遼國根本沒有所謂鐵林軍的編制,鐵林是遼國對具裝重騎兵的一種統稱,而率領重騎兵的軍官則被稱作鐵林相公。宋史中出現的兩個鐵林相公,都以被宋軍擊斃告終。

重騎兵作戰拼的就是裝備,既然遼國重騎兵裝備不如靜塞軍,靜塞軍自然可以在遼人面前逞強爭能。

在唐河之戰中,宋軍李繼隆和袁繼忠兩名指揮官命令靜塞軍「摧鋒先入」,將有數量優勢的遼軍重騎兵部隊,如熱刀子切黃油一般切成兩半,而後全軍壓上。名將耶律休哥也無法阻止潰敗,不得不撤退到曹河。宋方記載「斬首五千,獲馬萬匹」。

不過,遼軍雖然遭到挫敗,但是卻沒有立刻退回遼國。直到次年(989年)正月初一,遼軍才班師回朝。由此可見,由於宋軍騎兵數量的劣勢,唐河之戰只是一次擊退戰,殲敵數量不宜高估。而之後的徐河之戰則是耶律休哥實實在在的慘敗。此戰一開始,宋將尹繼倫通過輕裝部隊奇襲,使得耶律休哥軍陷入混亂,但當時如果缺乏及時的配合,遼軍恢復秩序後馬上會吃掉尹繼倫部。

北宋名帥李繼隆,曾經兩次擊敗耶律休哥

關鍵時刻,李繼隆又率領著以靜塞軍為核心的大軍趕到,與尹繼倫進行夾擊。驍銳的靜塞軍如同鐵錘一樣,砸在契丹皮室軍的正面。須知契丹皮室軍號稱遼國精銳,結果卻在靜塞軍面前不堪一擊。靜塞軍的夾擊,形成了完美的砧錘戰術,契丹軍陣好像被滅霸打了響指一樣迅速壞滅,崩散向四面八方。雖然此戰遼軍依靠騎兵優勢逃出了大部分人馬,但仍然被殲5000人以上,此後南下入侵的強度明顯減弱。

當然,靜塞軍能夠屢屢挫敗遼軍,不代表北宋其他重騎兵部隊就不是遼軍的對手。實際上,鐵林相公們在宋軍重騎兵面前經常送人頭。《宋史·何承矩傳》:承矩整兵出拒,遲明,列陣酣戰久之,斬馘甚眾,擒其酋所謂鐵林相公者,契丹遁去。《宋史·魏能傳》:契丹入寇,能當城西,與諸將合戰,無憚色,大敗其眾,斬首二萬級。契丹統軍鐵林相公來薄陣,能發矢殪之,並其將十五人,奪甲馬、兵械益眾。

總之,由於缺乏優質重騎兵,契丹人在對付宋軍時只能依靠騎兵數量優勢,尋求擊破宋軍步兵。畢竟宋軍以步兵為主,如若步兵陣勢崩壞,少量精銳具裝也無法改變戰局,北宋對遼國的幾次慘敗,便來源於此。有意思的是,後來金國的女真兵衰退後,依靠契丹人為主的乣軍作戰。在中都保衛戰中,又出現了蒙古重騎兵打不過契丹重騎兵的現象。可見蒙古人雖然以騎射聞名,但重騎兵的戰鬥力卻不怎麼突出的。

澶淵之盟後整個河北地區的宋軍都快速衰退

總之,放眼早期宋遼戰爭,宋軍的勝利往往是精良的具裝騎兵取得的。但澶淵之盟後,北宋的馬政卻快速衰敗,靜塞軍也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北宋和西夏開戰之後,馬政也幾乎沒有恢復的跡象。之後,面對善騎的勁敵,宋朝也有人主張發展騎兵。但這種主張不佔主導地位,宋朝總的對策還是以步制騎。因為組建騎兵需要大量馬匹,而宋朝的馬匹主要是通過與貿易得來,需要耗費巨大的投資。「計一騎之費,可贍步軍五人」,這是許多官員反對發展騎兵的重要理由。

甚至曾與西夏交戰多年的範仲淹也是反對加強騎兵的,範仲淹說「自古騎兵未必有利,沿邊市馬,歲幾百萬緡,罷之則絕戎人,行之則困中國」;沈括則從另一角度分析,以為「契丹,馬所生,而民習騎戰,宋則利弓弩,舍我之長技,勉強其所不能,以敵其天產,未聞可以勝人也」;宋祁說得最乾脆:「臣料朝廷與敵相攻,必不深入窮追,驅而去之,及境而止,然則,不待馬而步可用矣」。

認為堡寨戰術可以醫治西夏問題的範仲淹

由於範仲淹為首的大宋君子們反對重振馬政,主張以步制騎,所以西軍雖然名聲喊得響,其實一直都未能出現北宋初年靜塞軍級別的強力騎兵,面對金人的鐵騎,也只能被踐踏得一片狼藉了。

相關焦點

  • 漢家重騎靜塞軍:北宋騎兵巔峰,硬剛遼國三支精銳,最後去了哪裡
    在西夏自立之前,宋朝也是有重裝騎兵部隊的。相比於唐朝牧馬監蓄馬將近70萬匹,宋朝戰馬最多的時候也不過20萬匹,這主要是失去燕雲十六州後,宋朝不能通過長城貿易獲得蒙古高原的戰馬。靜塞軍,滿員3000人,一人5馬,這在缺馬的宋朝裝備十分奢華。靜塞軍人員全部來自易州(治所今河北易縣)。易州緊鄰燕雲十六州,是中原門戶之一,歷來民風彪悍。
  • 金國騎兵讓人恐懼的狼牙棒,當年宋朝軍隊為何沒有裝備?
    此外北方遊牧民族發明的這些錘子、狼牙棒等武器,也被宋朝時期的遼國所使用,畢竟都同屬遊牧民族,使用使用這些武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後來金國和大宋聯手滅掉遼國之後,金國就繼承了遼國所用的武器,這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說的狼牙棒。金國也正是憑藉這種殺傷力極強的狼牙棒,把宋朝打的節節敗退。
  • 北宋騎兵弱雞?並不弱。威虜軍騎兵會戰,北宋眾將輪虐遼國鐵林軍
    在前面的部隊約有一兩萬人馬,看得出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騎兵部隊,騎士們披掛鐵甲甚至有部分馬匹還披掛著半身馬甲。這支騎兵正不惜損耗馬力拼命打馬向山上狂奔,在騎士的全力驅使,戰馬的口鼻間不斷地噴吐著白霧。山勢雖然不高,也不甚陡峭,卻早已有許多戰馬不堪駕馭,原本騎乘的騎士不得不牽馬步行。但緊接著便有軍官策馬到近前指揮無馬可騎的騎士留在原地阻擋追兵。緊接著後面的追兵已然到了近前。
  • 北宋最強大的騎兵部隊,雖然只有3000人,卻戰無不勝
    其實,北宋軍隊戰鬥力確實不高,但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北宋缺少騎兵的原因。正因為北宋沒有強大的騎兵,所以軍隊戰鬥力低下。當然,北宋曾經也建立過一直強大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雖然只有3000人,卻戰無不勝。這就是著名的靜塞軍。986年,宋太宗集結20萬大軍進行北伐,攻打遼國,想要收回被遼國佔領的幽雲十六州。這次北伐最終的結果是失敗了,不過宋太宗並不是沒有收穫。
  • 看看遼國下場,才明白宋朝為何打了勝仗,卻主動籤下「檀淵之盟」
    遼國是遊牧民族契丹建立的,人多勢眾戰力強悍,是北宋勁敵。尤其是後晉石敬瑭向遼國獻出「燕雲十六州」之後,造成五代、宋朝北方門戶大開,中原政權時時面臨遼國的威脅,成為那個時候統治者的一塊心病。宋朝初年曾多次伐遼,尤其是宋太宗趙光義,為了收復燕雲之地,在任內曾進行過兩次伐遼戰爭,卻兩次都遭到失敗。
  • 為啥李存勖各種大敗契丹,宋朝就不行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李存勖可以吊打契丹,而北宋就不行呢?原因有三。第一,李存勖本身軍事才能出眾,宋太宗是個軍事弱智。李克用與朱溫交戰,雖然軍事上有過勝利,但是因為政治能力的差距,導致他有生之年面對朱溫討不到便宜,地盤被一再壓縮。李克用臨死前,後唐已經被後梁壓縮的只有山西一隅,處境比較艱難了。但是李克用有一個好兒子,他就是李存勖。
  • 西夏騎兵和金國騎兵哪個更厲害?宋朝名將吳玠用一生經驗作出回答
    五代十國時期,各路軍閥忙於逐鹿中原爭奪天下,導致周邊遊牧部族蓬勃興起,並趁虛而入,奪佔了大片疆土,先後在宋朝周邊建立起遼國、西夏、金國等遊牧國家,對宋朝的邊疆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宋朝的整個存續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與遊牧國家的一部戰爭史。北宋時期,就先後與遼國、西夏、金國等國進行了長達百餘年的激烈戰爭。
  • 騎兵明顯優於步兵,為什麼在宋朝的時候步兵能打敗騎兵?起作用了
    ,所以,歷史上,僅有的幾次那個騎」「步制的影子,人們的好奇心倒是容易其實,野戰的水平開始研究這個問題,如果步兵,騎兵是不可能的接受步兵也是很好的裝備,但機動力量,絕對優勢的騎兵,基本上從一開始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導權所以,用觸及歷史的那個「車陣」啦,「步兵法蘭克斯」等方法,一定程度的消耗,敵人的騎兵,但是,為了完全壓制騎兵,不容易而且,即使真的能抗衡,敵人,如果敵軍突然騎馬逃跑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最強騎兵團
    手裡用的是宋帝國的騎兵弩(遼國鐵林軍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有記載使用騎兵弩機的,宋帝國以外國家,當時,也就遼國的鐵林軍和宋帝國的騎兵使用騎兵弩)。 擁有宋和西夏的這兩個優勢,再加上遼國馬好,遼國鐵林軍自然勝過當時宋朝騎兵和西夏鐵鷂軍。但是由於後來宋遼和談,這支騎兵並沒有太多展露的機會!
  • 古代騎兵威力巨大,為什麼嶽飛能用步兵破掉鐵浮圖?
    宋朝在騎兵上吃的虧最多。 有宋一朝,都沒有組織起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只能採取重裝步兵加弓箭弩手的方式,來與遼國、金國和蒙古的精銳騎兵相抗衡。其實,宋朝在與遼國和金國的軍隊作戰時,打敗仗很少,勝率高達70%以上。可是,宋朝的大部分勝仗,都是擊潰戰,而非殲滅戰,充其量把敵人打跑,而不是對敵人的有生力量進行重創。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最強騎兵團(隋唐-明清篇)
    手裡用的是宋帝國的騎兵弩(遼國鐵林軍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有記載使用騎兵弩機的,宋帝國以外國家,當時,也就遼國的鐵林軍和宋帝國的騎兵使用騎兵弩)。擁有宋和西夏的這兩個優勢,再加上遼國馬好,遼國鐵林軍自然勝過當時宋朝騎兵和西夏鐵鷂軍。但是由於後來宋遼和談,這支騎兵並沒有太多展露的機會!
  • 歷史見聞:澶淵之盟明明是宋朝的恥辱,為什麼卻掏空了遼國,最
    澶淵之盟:宋朝賺大了宋真宗時,主要敵人是遼國。楊家將,就是和遼國打的。遼國沒事就進犯邊界,北宋能打的人又少,就有了百歲佘太君掛帥出徵的故事。宋朝因為丟了幽雲十六州,造成幾乎沒有戰馬的結果,所以宋朝無論是對付遼國還是後面的金、元,都是步兵對騎兵。雖然並不是一直在輸,但是一旦打輸了,基本就是屠殺。
  • 宋朝為什麼總是一個打兩個?
    這十六州之中,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圍繞著北太行山以及餘脈,燕雲十六州盤桓其中。宋朝北伐大敗,遼國南下也是多次頭破血流,雙方在邊境地帶動輒傷亡數萬的戰役打了不少,但是誰都沒能奈何誰。真宗景德元年,遼國再度南下,最終雙方以籤訂《澶淵之盟》來結束長時間的作戰。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好不容易平息了正北方向的壓力,西北方向卻突然崛起了一支新興的力量。
  • 如果宋軍有了騎兵會咋樣?給西夏打工當偽軍,幹掉50000遼軍
    我們常常看西夏欺負宋朝,也看遼國欺負宋朝,其實這兩個國家也打過仗。那他們到底誰厲害呢?宋軍最厲害。答案超乎你的想像,看看投降西夏後,宋軍戰力到底多強?小弟要造反李元昊稱帝後,宋朝覺得面子掛不住就開始了一系列對西夏的討伐戰爭。
  • 為什麼宋朝不聯合遼國去消滅西夏?
    儘管西夏也曾經背叛過遼國,但後者對於進攻西部卻不太上心。那麼,為何宋朝不主動邀請和自己籤了合約的遼國去一起消滅西夏呢?可以說在歷史上,宋朝根本沒有任何實力和現實利益去調動遼國的積極性。尤其是讓遼國為了宋朝的利益去打西夏。所以,宋朝人連想這麼做的動力都完全沒有。
  • 漢朝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對戰八萬匈奴騎兵,為何宋朝步兵不行?
    漢朝步兵的強大和宋朝步兵的孱弱,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所產生的片面結論,把兩者強行作橫向比較,顯得有些不公平。從戰果來看,宋朝確實差得多漢朝時,李陵曾經率領步兵五千人與數萬匈奴騎兵對抗許久。最明顯的一點是,宋朝的步兵在對上騎兵之時幾乎沒有反抗之力。即使是在人數上擁有幾倍的優勢,也無法挽救其與遊牧民族鐵騎對抗時的脆弱。
  • 戰無不勝的西夏鐵鷂子,為什麼會被蒙古騎兵暴揍?
    這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是非常厲害的,無論是西夏還是蒙古帝國,他們對中原王朝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其中以蒙古帝國造成的影響最大。宋朝滅亡之後,取而代之得就是元朝。在歷史上元朝是非常厲害的,不是他們發展的有多好,而是他們的蒙古軍非常厲害。古代冷兵器時代,戰爭是不斷發生的,即使是在大一統王朝中,戰爭也是隨時出現的,邊境地區的不穩定帶來了戰爭。
  • 宋朝用「歲幣」換和平,到底該如何評價?金國大將死前這麼說!
    步兵方陣面對騎兵衝擊,很容易陷入「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了」的窘境。  加之遊牧部族騎兵習慣用掠奪方式補充給養,實在不行還能殺馬充飢,絕少受到後勤保障方面制約,使得其機動性極強、作戰範圍很廣,對任何朝代的皇帝而言,他們都是一個讓人頭痛不已的對手。
  • 從騎兵到火炮,中國古代軍事發展史原來是這個樣子!
    為了對抗機動靈活的北方胡族騎兵,趙武靈王拋棄了統治中國戰爭史上千年的笨重戰車,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獨立作戰的騎兵軍團,這也讓趙武靈王成為中國騎兵之父。在楚漢戰爭時代,為了對抗楚軍的騎兵優勢,劉邦戰後痛定思痛,以原秦軍騎兵為班底組建漢軍騎兵,以騎制騎,在垓下之戰中窮追不捨,逼得項羽烏江自刎的就是這支漢軍騎兵。
  • 西夏鐵鷂子,古代最強的重甲騎兵,為何沒能擋住蒙古人?
    這個人口不足兩百萬的國度,卻先後和北宋、遼國、金國、蒙古交鋒,党項人展現的戰力之強悍,是值得深思的。 這支原本被作為李元昊親衛的精銳之師,在党項人徵伐四方的時候,逐漸充當了決殺戰爭的角色,一般作為衝鋒陷陣、突擊敵軍的突擊隊,一擊必殺,「鐵鷂子」活生生地碾壓成肉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