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春耕備耕也進入了重要的時節。
3月3日,從化區江埔街山下村的田間,5臺深耕機正在作業,機械在泥濘上前行,壓轍出一行行耕壟。「現在我們基本上100%復工復產,藉助機械化設備正在抓緊搶回農時。」從金農機專業合作社技術指導譚真偉說,一臺深耕機每小時能作業6-8畝地,比人工效率提高100%。水稻育秧生產線1小時生產800盤,可提供60畝水稻秧田種植。
搶時節抓春耕,廣州農業農村大區從化以山下村香米項目啟動為開端,全區8個鎮街同時掀起春耕熱潮。
在疫情防控的挑戰下,從中央到省市都對春季農業生產作出重要部署,「三農」工作更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面對今年不尋常的防疫形勢,在廣州北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發生哪些新的變化?我們走進田野鄉間,感受這場不一般的春耕。
穩字當頭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起到「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當前階段,穩住農業關鍵在於春耕,春耕的順利完成,是農業穩定的重要條件。
這意味著,與抗擊疫情一樣,春耕也是一場只能贏的戰鬥。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兩手抓」「兩不誤」,必須與時間賽跑,搶抓機遇,不誤春耕。
廣州在嚴格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全力組織春耕生產,確保不誤農時,保障夏糧豐收。
作為廣州市的農業大區,水稻是從化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據從化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從化水稻年種植面積18.26萬畝,單造畝產約400公斤,產量約6.4萬噸,水稻種植規模和產值產量多年來維持在比較穩定水平。但是,農業企業、種糧大戶等新型主體佔比少一直是從化區發展農業的短板。
如何補齊「短板」?近年來,從化區推動實現農業集約化、機械化發展,目的就是將農民不再束縛在土地上,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去年,該區印發實施《從化區人民政府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試行)》,通過鼓勵承包農戶採取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地、引導社會化服務合作組織為農戶提供「土地託管」服務、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等組織模式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對維護經濟社會大局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從化區副區長周耿斌表示,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推進下,抓關鍵、補短板,牢牢穩住「三農」基本盤,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辦法更多
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農資缺乏、農民進出受限、農業企業復產不到位等問題都給春耕帶來新的困擾,全國各地都在採取新的辦法,有效地解決難題,廣州的涉農區域也不例外。
「今年政府派了技術小分隊下鄉指導農戶下田、撒肥、播種時間和技術。」譚真偉說,現在,合作社每天100多農戶正在3000多畝耕地上奮戰,力保夏糧豐收。
為保證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從化組織發動群眾有序開展春季田管和春耕備耕各項工作,並組建了多個農業技術小分隊下沉到鎮村,針對關鍵農時季節及生產環節,實地開展技術諮詢、指導、規劃和跟蹤服務。
不僅如此,從化還加強農機服務,發揮7個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作用,推行「村(社區)兩委+專業化服務組織+農戶」模式,確保糧食生產農機夠用、會用、管用,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全力以赴抓好春耕生產,尤其確保對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種糧大戶補貼等系列「含金量」高的農業政策對樹立農業信心至關重要。
為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生產經營困難,從化區出臺了《關於有效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支持農業經營主體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對早造投保水稻、蔬菜種植天氣指數兩種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農戶保費的50%進行財政補貼。
「除了傳統的農資、農技服務等措施外,互利網產銷平臺,5G智慧農業等都在今年加速應用上了。」周耿斌說,藉助現代科技減少人工流程,使用智能設備生產大米的艾米品牌受疫情影響不大,很受城市家庭的追捧。
產學研轉化
「從化香米將要勝過泰國香米!」在春耕啟動現場,從化區副區長謝青梅興奮地說。
她的自信既是來源於從化優越的生態環境,更是對華農科研成果開花結果的期盼——依靠從化獨有的生態資源、選擇濃香的絲苗米品種、引進國際領先水平的增香富硒技術,生產出比泰國香米還香濃且富硒的從化香米。
去年,從化區與華南農業大學籤訂了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今年,雙方合作開始轉化為產品:香米項目由從化區與廣東和稻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稻豐公司」)籤約合作,引進華南農業大學優質水稻品種選育,打造從化香米產業園。
從化香米產業園以山下村佔地1000畝的示範性基地為核心園區,全區8個鎮(街)的香米種植基地為附屬園區,3年內在8個鎮街打造10個以上香米生產基地,預計全區種植從化香米麵積達到10萬畝。
項目立足4個主體,即「企業+示範基地+合作社+農戶」。因此,從化香米生產過程基本不需要農民過多地參與,並且由企業免費提供稻種、栽培技術、農民培訓和產品推廣,最低價使用肥料和農藥,鮮谷保價回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民收入。「平均每斤稻穀價格提高6毛錢,這對農民增收實實在在。」 和稻豐公司項目負責人馮永新透露,預計通過2-3年時間,帶動全區水稻年增加收入3.6億元。
不僅是香米,早前,無咖啡因茶葉產業園規劃在從化最北的呂田鎮顯露雛形。華南農業大學與廣東晴耕雨讀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籤訂科技合作協議,共同規劃無咖啡因茶葉產業發展。「我們在呂田發現了一種無咖啡因的茶葉,其獨特的成分和益處將對市場帶來很大的吸引力。」謝青梅說。
藉助產學研合作,越來越多的農業科技產品在春耕時節裡嶄露頭角。
「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從化做好第一產業是基礎。」謝青梅表示,更重要的是以第二產業(加工、倉儲和品牌營銷)為核心,同時向文化旅遊延伸,全面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為充實粵港澳大灣區「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作出大灣區後花園的貢獻。
【記者】朱偉良
【攝影】符超軍
【通訊員】鄺建華
【作者】 朱偉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