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起大西北,總有種莫名的激動,那激動來自於大漠蒼穹,仿佛悲壯中有著神奇的力量吸引著我。記憶中的那片黃土地,坐上晃悠悠的羊皮筏,去看那氣勢磅礴的黃河水,閱那生長在黃土高坡上筆直的胡楊林,守望著戈壁荒漠黃沙莽莽,聆聽那溝壑中迴蕩的高亢悠揚的「信天遊」,回憶起來總是帶著不同於它地給我的新奇。
寧夏靈武水洞溝,一片看似荒蕪的土地,卻有著遙遠的故事,上萬年的時光裡,這裡經歷了怎樣的滄海桑田呢?
遠古的生存環境恐怕是艱難得不可想像的,但卻是通往文明的必經之路。
考古遺址是一個古老的地穴式的聚落遺址區。史前水洞溝人頂著寒冷的西伯利亞寒流,生活在黃沙漫漫的荒漠之中,在古老的水洞溝村裡,至今還保留著北方先民們創造的窯洞式、地穴式、半地穴式、淺地穴式的居室。這種從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居室,往往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
通過水洞溝博物館裡的場景復原,可以清晰的想像出遠古時代地球上滿布的曠野,遠古時代的人類面對遼闊的自然,有過多少無奈的呼喚?那片曠野綿延至今,亙古不變。
行走在如今遼闊的曠野裡,挖開遠古的印記,那古老的生命是人類最初的慰藉,即使在今天,曠野裡僅有的隨風舞動的蘆葦似精靈般搖曳,足以讓人心神蕩漾,看它們在陽光下晶瑩剔透,自成風景,時而也會逆光飛舞,如雪花掠過,隨處點染蘆花,舞動著曠野的生機。
這就是神奇的造物主,即使在最荒涼的地方也會有著最瑰麗的傑作!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雅丹地貌在這裡已經存在了千百年,與青天白日共守永恆。是怎樣的地老天荒,怎樣的玄古幽長呢?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的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少有的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裡充滿了雄渾氣息。
走過遺址區,向遠處眺望,明長城已在向我召喚。
從遠古到明朝,從水洞溝村到明長城,坐上了驢車坐駱駝,趕車的路上唱起了山歌,各種交通工具帶我穿越時空,各種明暗交替讓我不確定什麼才是真實的存在。
紅山堡的得名是因為其位於紅山地區,據史書記載,古時在夕陽的照射下,這裡山巒一片鮮紅。它是明代長城防禦體系中的一個城障。從水洞溝到紅山堡之間,有長約4公裡的峽谷,本是大自然的「傑作」,但明代時,又成了長城「深溝高壘」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防禦工事的天然屏障。美麗的紅山湖就在峽谷中央,狹長的古道複製了當年的互市,穿過藏兵洞的另一出口,終見天日。
一幅幅遠古的畫面蜂湧著出現在我的腦海裡:一串串駝隊從歷史的深處走來,黃河畔出現了將士和移民忙碌的身影,混合著驢馬牛羊的叫聲,古道上碾過的車轍印成了長城恆久的見證。
從遠古到明朝再到如今,水洞溝的神奇在於一種沉澱與篤定,即使蘆花的飛舞會讓人渾然不知所處,看看四周那些曠野的坑洞、那些與天同老的土林、那些蜿蜒的隧道,會告訴每一位旅行者,所有的經過抵不上這裡上萬年的曾經。
Tips:
水洞溝遺址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記錄了三萬年來人類生生不息的活動軌跡,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於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水洞溝遺址距離銀川市區大約20公裡,從新月廣場汽車站有旅遊專線直達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