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位於中國西部地區,地處黃河中上遊,境內的河西走廊是連接東西方的重要戰略通道,同時甘肅還是古代中國的邊防重地,自古以來就是徵伐不斷之地,這也磨練了一批舉世無雙的名將,現在就古代甘肅的十大名將進行一一詳解。排名不分先後,按照朝代進行排序。
飛將軍北平太守李廣:李廣,隴西成紀人,在今甘肅省靜寧縣,是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唐德宗時李廣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李廣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廣英勇善戰,歷經漢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功。漢文帝時開始從軍擊匈奴,漢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回朝後自殺。
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趙充國,隴西上邽人,在今甘肅天水,後移居金城令居,在今甘肅蘭州永登,是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宣帝時趙充國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唐德宗時趙充國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李廣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趙充國為人有勇略,研習兵法,通曉四夷事務。漢武帝時,趙充國以假司馬的身份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後率百壯士突圍,被拜為中郎。漢昭帝時,武都郡的氏族人反叛,趙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的身份帶兵平定此次叛亂,升任中郎將。後帶兵攻打匈奴,俘獲西祁王,因功升任後將軍。漢昭帝死後,與霍光等擁立漢宣帝,封營平侯。趙充國晚年,以七十三歲高齡主動領兵出徵,計定羌人叛亂,凱旋迴京。
度遼將軍武威太守張奐:張奐,敦煌郡淵泉縣人,在今甘肅安西縣東,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名將,東漢時為涼州三明之一,他在東漢的對外戰爭中功勳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撫、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寧靜一時。
漢桓帝時,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面對匈奴大軍叛亂,率領僅有的二百餘人,毅然進軍屯兵長城,一面收集兵士;一面派人招降東羌,並不斷取得對叛軍的勝利,匈奴且渠伯德十分惶恐,便率眾向張奐投降。後調任使匈奴中郎將,進駐南單于庭美稷,面對南匈奴休屠各部率領的叛軍,他先誘降了烏桓,再突襲南匈奴,誅殺了休屠各部首領,餘眾皆降。後又率南匈奴單于襲破了攻掠漢邊的鮮卑,使東漢王朝的北部沿邊地區暫時得到安寧。後調任九卿之一的大司農,聽到張奐的調離消息,鮮卑、南匈奴、烏桓趁機數道入塞,攻掠沿邊九郡。朝廷不得已仍調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監督幽、並、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南匈奴和烏桓聽到張奐率兵到前線時,便率眾二十萬口投降。其後又大破東羌與先零羌,三輔地區也獲得了和平與安定。
太尉新豐侯段熲:段熲,武威姑臧人,在今甘肅省武威市,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名將,東漢時為涼州三明之一,唐德宗時段熲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段熲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段熲行軍以仁愛為本,士卒有疾病,總是親自慰問、裹傷,與將士同甘共苦,所以軍士都願為他死戰。其戍邊徵戰十餘年,平定公孫舉叛亂,與羌人作戰先後達一百八十次,斬殺近四萬人,最終平定西羌,並擊滅東羌,威震西土。
大將軍平襄侯姜維:姜維,天水郡冀縣人,在今甘肅省甘谷縣,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姜維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蜀相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並繼續諸葛亮的北伐事業。
姜維在洮西大破王經,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大戰中,互有勝負。後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的進攻。蜀主劉禪投降鍾會後,姜維拉攏鍾會,準備起兵造反,後事情敗露被殺。
司空河間郡王李孝恭:李孝恭,隴西成紀人,在今甘肅省秦安縣,是唐朝時期的名將,唐玄宗時李孝恭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德宗時李孝恭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李孝恭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孝恭是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武德元年,負責經略巴蜀,攻佔三十餘州,俘獲朱粲。後攻打南方軍閥蕭銑,立下戰功,封趙郡王。成功招撫嶺南諸州,鎮壓輔公祏叛亂,平定江南地區,拜揚州都督、宗正卿、涼州都督、晉州刺史。貞觀初年,任禮部尚書、河間郡王,愛好遊宴,以歌舞美人自娛,防止皇帝猜忌。死後陪葬獻陵,配享唐高祖廟庭。
太師西平郡王李晟:李晟,洮州臨潭人,在今甘肅臨潭縣,是唐朝中期的名將,宋徽宗時李晟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晟為左金吾衛大將軍李欽之子,出身軍伍世家,勇武絕倫,善於騎射,曾一箭射殺吐蕃猛將,名揚軍中,號稱萬人敵。李晟鎮守西陲,屢立戰功,累遷右金吾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冊封合川郡王。後入為右神策軍都將,宿衛長安。唐德宗時,率軍平定河朔三鎮叛亂。涇原兵變之後,親往奉天勤王,為諸道兵馬副元帥。後收復長安,成功平定朱泚之亂,領行營副元帥,冊封西平郡王,駐守涇州,防禦吐蕃進攻。去世時,唐德宗親自到其府第弔唁,並追封他為太師,贈諡號忠武。
太尉涼國公李愬:李愬,洮州臨潭人,在今甘肅省臨潭縣,是唐朝中期的名將,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
李愬有謀略,善騎射。元和十二年出任唐鄧節度使,參與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叛亂,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之亂。後任武寧節度使,進擊叛軍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李愬與叛軍連戰十一次,俘獲叛軍將領五十名,俘殺叛軍上萬名,並攻克平盧重鎮金鄉。後又攻陷魚臺縣,敗平盧兵於沂州,攻陷丞縣,平盧都知兵馬使劉悟叛降,並擒斬李師道,叛亂平息。
少師四川宣撫使吳玠:吳玠,德順軍隴幹縣人,在今甘肅省靜寧縣,是南宋時期的名將。吳玠與敵對壘近十年,盡其畢生精力,率領秦隴、涇原、階、成諸州和家鄉德順軍子弟兵,長期扼守秦鳳要塞,牽制金人對東南的壓力,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視蜀地。
吳玠少年時性格沉毅、崇尚氣節,善於騎射。北宋末年,尚未滿二十歲的吳玠以良家子身份在涇原路入伍,率軍與西夏鏖戰,因其英勇晉升為進義副尉、權任隊將。後參與鎮壓方臘起義,擒其酋長一人,再破河北賊,累功至權任涇原第十一正將。靖康元年,西夏進攻懷德軍,吳玠率百餘騎兵追擊,斬首一百四十六級,以功補授涇原路第二副將。憑藉這幾次戰役,吳玠在軍中初露鋒芒。建炎二年,金兵西路軍出大慶關,進犯陝西,直趨涇原路。吳玠率前軍迎擊,大敗金兵於青溪嶺,追擊三十裡,後又奉命東進,收復華州。富平之戰失利後,吳玠扼守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屢敗金軍,據險保全蜀地。吳玠由於長期鞍馬之勞,在仙人關病逝,年僅四十七歲。
太傅新安郡王吳璘:吳璘,德順軍隴幹縣人,在今甘肅省靜寧縣,是南宋時期的名將,四川宣撫使吳玠之弟。吳璘與兄長吳玠相繼保衛川蜀,長達三十餘年,為一時幹城,其威名僅次於吳玠。
吳璘在北宋末年隨兄長吳玠抵禦西夏,屢立戰功。南宋初年,吳璘與兄長配合,於箭箐關戰役擊退金將沒立和烏魯、折合軍,又在和尚原、仙人關等地屢敗金軍,為保衛秦隴、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馬功勞。吳玠死後,吳璘與郭浩、楊政等三大將協力抗金,保衛四川,成為南宋川陝防線三帥府之一。紹興十年,金國背盟南侵,吳璘力主堅守,與西線金軍主將完顏撒離喝大戰於鳳翔、扶風,又破金將鶻眼郎君三千騎兵,趁勝攻佔扶風,大敗完顏撒離喝於鳳翔城西百通坊,隔在陝北的右護軍得以撤回川陝邊境。次年,在秦州以北的剡家灣之戰中大敗金軍胡盞等部,收復秦州及陝西各州郡,聲振關中。紹興三十一年,金廢帝完顏亮背棄盟約,率大軍入侵南宋,吳璘帶病馳赴前線,指揮作戰,他以攻為守,分路出擊,主動發起攻勢,親徵攻克德順軍,接連收復秦鳳、熙河、永興三路。後宋庭籤訂隆興和議後,被迫撤回。
除了以上羅列的古代甘肅十大名將,還有一批名將也是武功顯赫,但是未能進入前十。如李廣長孫李陵、唐宗室名將李道宗、唐神武軍的創建者李禕、北魏名將仇池人楊大眼、唐朝蕃將契苾何力、南宋初年名將張俊、南宋初年名將劉錡、南宋名將王德、南宋名將曹友聞、清朝名將王進寶等。
如果按照古代甘肅的十五大名將進行篩選,再增加五位名將,你覺得應該是哪五個名將呢?
來源:自媒體
原標題:《古代甘肅的十大名將詳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