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這麼短,為什麼卻是大乘佛法的縮影?

2021-01-08 每日一首佛歌

宏海法師講述《心經》第四課

當時我們給大家講的忉利天主的釋提桓因大梵天的天主大梵天王,他們都是佛教徒。在這種情況下,他就代我們娑婆世界三界的眾生來請法。

你一旦請,那佛就得隨順你的因緣。如果你一請,他不隨順這個因緣。他不說,他有執著,他就不是佛了。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在這個隨順這個請法的因緣下,釋迦牟尼佛開始講法了。在頭21天,講的什麼經。有人知道嗎?

講的他最最圓滿的境界,就是自己證到的這種佛果境界。所乘性流露出來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後來,就把這一段講《華嚴經》的時間,我們叫做華嚴時。講《華嚴經》的這個時段,雖然度了好多人,大家知道講《華嚴經》是怎麼講的?我們在五臺山顯通寺,有一個叫做華嚴寶殿。裡面供著毗盧遮那佛(法身佛)。外面有一個叫七處九會。就是《華嚴經》在這七個地方講的。

一共講了九次法會,那麼我們就有一些人就想像,釋迦牟尼佛不是在印度的菩提樹下成佛的嗎?一會兒在忉利天宮,一會兒在夜摩天宮,一會兒在普光明殿,一會兒在娑婆世界這個祗園精舍。就是祗樹給孤獨園。那麼到底他在這講的時候怎麼還能到那講。這就是佛的自在無礙的神通自在。他可以分身散影。在不動座中可以分身散影,起身動作去他方國土,去現身說法。

《華嚴經》就是在這種大境界中講的。在我們娑婆世界,給咱們娑婆世界人講。在實報莊嚴土給登地菩薩講。同時進行,這就是《華嚴經》裡講的,最高的一種境界,叫事事無礙。可能諸位說,你說的這麼神,什麼叫事事無礙。我告訴諸位,你設想一下,在我們這個歷史長河中,我們好像有過大禹冶水,好像有秦始皇吞併六國。

好像有這個漢武帝登基,乃至明朝朱元璋開國。乃至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毛主席當時在天安門城樓上,這些事件我們是不是一下子腦海裡邊回想的時候,歷歷在目。因為從歷史書上看到的,那麼現在我要告訴你,其實這些事件,還在它所在的這個時間空間坐標中不斷地在上演。

而且是鎖定在那,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就是佛法講的事事無礙。為什麼智者大師在念《法華經》的時候,念到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還儼然未散。自己還在那聽佛。在講妙法《蓮華經》。在靈鷲山,所以我們大家聽,學佛學個悟,為什麼?因為它打破時空概念。時空本來就是我們的錯覺。

這在《華嚴經》裡面就叫事事無礙法界。你要自己去悟。聽了,不要說想明白,要自己去悟。那麼,因為這個境界就是太高太廣,我們聽的有點雲裡霧裡的,相似去理解一下,因為它太高太廣,當時只有41位登地菩薩才能聽得懂。其他人聽起來,佛門有一句話叫什麼,如聾若啞,就跟聾子啞子一樣。根本雲裡霧裡,坐在這充個數,聽不懂。

在這種情況下,只好遷就曲折迂迴,回到當時鹿野苑。開始講三藏十二部裡面的四諦法門。開始給五比丘講法,先度的喬陳如,後來又千二百五十人俱,給這些阿羅漢弟子講經的時候,講的什麼經,講的阿含經典。我們常說的現在小乘,大家看過三藏十二部就知道,裡面有一部叫做阿含經典。用了八年的時間。把這個阿含經典學到了一定地步的時候,他就開始引誘。

不能是光守在小乘要開始向大乘邁進。這個時候就開始講方等經典。方法的方,等待的等,叫做方等時。講了12年經,方等時有個什麼特質呢?在佛教裡面有一句術語叫做褒圓嘆大,斥小彈偏。就是所有的小乘經裡邊這些都在罵。你如果讀過維摩詰經,就知道裡面的情景。

維摩詰不斷地一會罵舍利佛,一會兒罵目犍連,一會兒罵優波離,就他說的法好。他是不二法門。那麼經過12年的講。最後在講到方等經典的時候,開始講大乘,就是從小乘通向大乘。又這麼講了12年以後,不論小乘、大乘都又產生了一種執著。

比如說,方等經典講空,那麼小乘剛開始講空的時候,小乘就知道執著於空。雖然明白空,但是執著於空,後來又在般若時,就是在講般若講了22年般若時中講空亦復空,講空也是空的。所以佛都裡把它叫做般若時,講般若經典,那麼講完般若以後。最後用了8年時間來講《法華經》。最後入滅的前一日夜說,大般涅槃經。整個我們在天台宗叫做五時八教。這就叫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

這是一個術語、知識,我們聽一下,了解一下,整個說法49年。講經300餘會,就是所有內容都在裡面。那麼我們今天講的,就是說,要把這其中的22年抽出來,般若類的經典光講就講了22年。那麼諸位想想,這22年講的經典很多。現在光講般若時的經典,就在我們大正藏。裡佔了一半,六百卷大般若經,那你不要說。

像我們這樣還得過日子,偶爾才來聽聽經。你想,不要說去把它看懂了。你看都看不完。說實話600多卷我都沒看完一遍,般若,在我研究生的時候我的專業我只讀過再稍微小一點的,就有30卷的般若經,叫大品般若。這個的話,差不多讀誦完,也需要好幾天,那還要放開每天用心地去讀誦。

又後來,再短一點,有我們每人都耳熟能詳的哪部經典,再短一點是什麼?對,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那也有點長,說實話有點長,如果碰到像咱們這次講經,我大概用兩次,頂多三次就把這般若給大家交代清楚,怎麼辦?也好辦,有辦法,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教中,我們今天要講的經典,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寺院每次做佛事的時候一定要念《心經》?
    宏海法師講述《心經》第五課我們今天只講經題,我相信如果久修的居士們,《心經》基本上都會背。那麼今天我們主要是開題,這個《心經》,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短,好記。許多同修都會背,但是我要強調一點。千萬不要以為它短就覺得很簡單,這就錯了。
  • 大乘佛教經典《心經》是偽經麼?
    大乘佛教經典《心經》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嗎?《心經》,《金剛經》可以說是大乘佛教最廣為流傳的經典了。大多數人接觸佛教也是最先看這兩本。然而,《心經》真的是釋迦牟尼所說嗎?看看《心經》說了些什麼。這麼看,《心經》的邏輯就是,念般若波羅蜜多咒語,深深地念,痴迷地念,念到人痴狂。好了,可以達到以下效果了:1,照見五蘊皆空。2,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法華經》中有一段論述大乘佛法,便是類比小乘佛法。大致意思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需要捨棄世間,超脫三界,即出世修行,而大乘佛法則是不捨棄世間的眾生,入大千紅塵度化世人的入世修行,這與小乘佛法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
  •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現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的,全文僅二百六十字,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經中最短的一篇。《心經》雖然字數最短,但卻講明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性空的大智慧,可謂是文字簡略而涵義廣博。
  • 佛道修行,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在哪?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小乘者:此岸人。大乘者,彼岸人。道人為開解迷途,寫此文章。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經云:「無乘為佛乘也」。
  • 修大乘佛法,為什麼要先學地藏經
    地藏經是心地法門《地藏菩薩本願經》作為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修行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門,不知道從心地修起,最後決定是一無所成。也就是說,無論你怎樣用功、怎樣努力、怎樣發憤、怎樣精進,你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所修的無非是有漏的福報而已。
  • 佛教:大乘和小乘佛法的來龍去脈,以及區別和聯繫
    但是區分佛法最大的維度還是大乘和小乘,這也是最根本的劃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繫,這一篇我們主要就介紹這兩個概念。在釋迦佛住世的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乘和小乘之分,更沒有後世的五乘,佛法只有一乘,也沒有宗派,更沒有法門之分。
  • 修學大乘佛法,這幾部經典不容錯過
    一 《心經》《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唐玄奘譯,知仁筆受,貞觀二十三年(649)出,譯本眾多,但以玄奘譯本最為流通。全經260字,是漢譯佛經中最短的一部,然而義極精要,歷代僧人視之為般若學總綱。《心經》篇幅極度短小,適合背誦,所以自古以來讀誦《心經》,受持修行者極眾。依《心經)得開悟者多有其人。
  • 心經第一:心經的幾大殊勝之處,您不可不知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上萬卷之多,可謂是浩如煙海,也代表了八萬四千法門,不同宗派的師兄所修持和重視的佛經也都各有不同。毋庸置疑,這些佛經都非常殊勝,也都是大乘佛法的了義經,直通涅槃彼岸,只不過這些經文的篇幅相對也比較長,有些還非常晦澀,很難理解,所以流通性和影響力相對來說就差了一些。
  • 不一般 的心經
    《心經》是三藏聖典中流傳最廣,被人 持誦最多的 一部大乘經典,雖二百六十個漢字,但含義豐富,譯筆精簡流暢而優美。其內容既深又淺,以基本原始的 佛法為底子,以大乘空義為靈魂。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共一卷。
  • 《大乘起信論》-大乘佛教中的一本奇書
    因為《起信論》講的是大乘佛法的根基,是進入大乘佛法的地圖藍本,歷朝歷代中國的佛弟子們都用盡心力來研讀這一本論典。在大藏經中,各家對於它的解說、注釋,竟高達一百多種,顯示了《大乘起信論》是各個宗派所必須讀的根本論典。在它傳到韓國、日本之後,也同樣地引起非常大的風潮。  這一本論典叫作《大乘起信論》,就字面上來看,是對大乘佛法生起信解的意思,那麼是什麼要對它生起信受跟明解呢?
  • 佛教:常誦《心經》,有什麼好處?
    學佛的人都知道,《心經》的全名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之中,最經典的佛經之一,也是一部文字最短少,卻能夠把佛法的深奧微妙詮釋得最清楚的書,實在不可多得。一句話,《心經》確實是般若的核心,也是佛法的精要!因此,常誦《心經》,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它概攬了一切佛法的精髓。那麼,常誦《心經》,有什麼好處呢?其實《心經》跟其它的經書有很大的不同,儘管每一部經書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但是對於《心經》來說,按照高僧大德們的教導現歸納,常誦《心經》,可以破三障,即報障、業障、煩惱障。
  • 《心經》:為什麼晚上不能念心經?看完你也就明白了
    隨著佛法的盛傳後,更多的人信奉佛法並持戒修行。  知道佛法的能夠為人帶來福德的同時也能消去自己的業障,人們就喜歡時常誦念佛經,其中《心經》就是人們常念的一部經書,雖然說是一部經書,但是它卻只有短短的260個字,卻從三科、四諦到十二因緣修行層第,破解世間真相,字字珠璣,能夠讓人洞見人生的真理。  心經雖然深得人們的喜愛,卻有傳說心經這樣的經文不能夠在晚上念,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心經》是般若法門中的精髓,悟透這四句,離開悟就近了
    般若法門乃是佛教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傳的經論中經常提到這麼一句話:「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而《心經》又是般若法門中的精髓,因為般若全部的經義都在這篇經中,故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很多學佛的人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悟道?《心經》中有非常經典的四句話,只要我們能悟透這四句話,就可以說已經接近開悟了。
  • 《心經》到底講述了什麼?
    《心經》是釋迦牟尼佛(佛陀)當年講法時,針對舍利子修行的開示。佛陀在不同的時候,講了不同的佛法。每一部佛法,都為後世修行者,指引了修行的道路。可以說,人們通過理解佛經,然後按照佛經的內涵,去要求自己,如何行善積德,如何提高自己的境界,從而得到實際的利益。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佛教:《心經》裡的「般若」究竟是什麼意思?看完你就明白了!
    對很多佛弟子而言,歲末年初的主題是「祈福」,念誦《心經》便是祈福方式之一。《心經》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此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經詮釋的空性之理,是整個大乘佛法的精華,字字句句加持力極為超勝。
  • 學佛要讀《心經》嗎,《心經》在講什麼?
    《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經文結構是佛與舍利弗之對談,其來源出於《大般若經》。《心經》可以說是般若經600卷的濃縮精華,《心經》最後的咒文則出自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也就是說《心經》是由般若經的精髓,外加密咒真言,合併在一起。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這部經書流入過程不困難,可是本經有六種譯本,其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
  • 《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被稱做三藏法師?
    《心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什麼都稱做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人中,除了赫赫有名的玄奘法師,在他之前還有一位鳩摩羅什法師。《心經》是很多人喜歡念誦的一部佛家經典,這部經被稱做大乘佛法教義的總綱,簡潔概要,言簡而意豐,詞寡而旨深。這部經書據說有七個譯本,最為著名的,就是鳩摩羅什和唐玄奘法師的譯本。鳩摩羅什法師,又稱做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法師,玄奘法師則被人們稱做唐三藏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