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講述《心經》第四課
當時我們給大家講的忉利天主的釋提桓因大梵天的天主大梵天王,他們都是佛教徒。在這種情況下,他就代我們娑婆世界三界的眾生來請法。
你一旦請,那佛就得隨順你的因緣。如果你一請,他不隨順這個因緣。他不說,他有執著,他就不是佛了。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在這個隨順這個請法的因緣下,釋迦牟尼佛開始講法了。在頭21天,講的什麼經。有人知道嗎?
講的他最最圓滿的境界,就是自己證到的這種佛果境界。所乘性流露出來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後來,就把這一段講《華嚴經》的時間,我們叫做華嚴時。講《華嚴經》的這個時段,雖然度了好多人,大家知道講《華嚴經》是怎麼講的?我們在五臺山顯通寺,有一個叫做華嚴寶殿。裡面供著毗盧遮那佛(法身佛)。外面有一個叫七處九會。就是《華嚴經》在這七個地方講的。
一共講了九次法會,那麼我們就有一些人就想像,釋迦牟尼佛不是在印度的菩提樹下成佛的嗎?一會兒在忉利天宮,一會兒在夜摩天宮,一會兒在普光明殿,一會兒在娑婆世界這個祗園精舍。就是祗樹給孤獨園。那麼到底他在這講的時候怎麼還能到那講。這就是佛的自在無礙的神通自在。他可以分身散影。在不動座中可以分身散影,起身動作去他方國土,去現身說法。
《華嚴經》就是在這種大境界中講的。在我們娑婆世界,給咱們娑婆世界人講。在實報莊嚴土給登地菩薩講。同時進行,這就是《華嚴經》裡講的,最高的一種境界,叫事事無礙。可能諸位說,你說的這麼神,什麼叫事事無礙。我告訴諸位,你設想一下,在我們這個歷史長河中,我們好像有過大禹冶水,好像有秦始皇吞併六國。
好像有這個漢武帝登基,乃至明朝朱元璋開國。乃至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毛主席當時在天安門城樓上,這些事件我們是不是一下子腦海裡邊回想的時候,歷歷在目。因為從歷史書上看到的,那麼現在我要告訴你,其實這些事件,還在它所在的這個時間空間坐標中不斷地在上演。
而且是鎖定在那,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就是佛法講的事事無礙。為什麼智者大師在念《法華經》的時候,念到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還儼然未散。自己還在那聽佛。在講妙法《蓮華經》。在靈鷲山,所以我們大家聽,學佛學個悟,為什麼?因為它打破時空概念。時空本來就是我們的錯覺。
這在《華嚴經》裡面就叫事事無礙法界。你要自己去悟。聽了,不要說想明白,要自己去悟。那麼,因為這個境界就是太高太廣,我們聽的有點雲裡霧裡的,相似去理解一下,因為它太高太廣,當時只有41位登地菩薩才能聽得懂。其他人聽起來,佛門有一句話叫什麼,如聾若啞,就跟聾子啞子一樣。根本雲裡霧裡,坐在這充個數,聽不懂。
在這種情況下,只好遷就曲折迂迴,回到當時鹿野苑。開始講三藏十二部裡面的四諦法門。開始給五比丘講法,先度的喬陳如,後來又千二百五十人俱,給這些阿羅漢弟子講經的時候,講的什麼經,講的阿含經典。我們常說的現在小乘,大家看過三藏十二部就知道,裡面有一部叫做阿含經典。用了八年的時間。把這個阿含經典學到了一定地步的時候,他就開始引誘。
不能是光守在小乘要開始向大乘邁進。這個時候就開始講方等經典。方法的方,等待的等,叫做方等時。講了12年經,方等時有個什麼特質呢?在佛教裡面有一句術語叫做褒圓嘆大,斥小彈偏。就是所有的小乘經裡邊這些都在罵。你如果讀過維摩詰經,就知道裡面的情景。
維摩詰不斷地一會罵舍利佛,一會兒罵目犍連,一會兒罵優波離,就他說的法好。他是不二法門。那麼經過12年的講。最後在講到方等經典的時候,開始講大乘,就是從小乘通向大乘。又這麼講了12年以後,不論小乘、大乘都又產生了一種執著。
比如說,方等經典講空,那麼小乘剛開始講空的時候,小乘就知道執著於空。雖然明白空,但是執著於空,後來又在般若時,就是在講般若講了22年般若時中講空亦復空,講空也是空的。所以佛都裡把它叫做般若時,講般若經典,那麼講完般若以後。最後用了8年時間來講《法華經》。最後入滅的前一日夜說,大般涅槃經。整個我們在天台宗叫做五時八教。這就叫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
這是一個術語、知識,我們聽一下,了解一下,整個說法49年。講經300餘會,就是所有內容都在裡面。那麼我們今天講的,就是說,要把這其中的22年抽出來,般若類的經典光講就講了22年。那麼諸位想想,這22年講的經典很多。現在光講般若時的經典,就在我們大正藏。裡佔了一半,六百卷大般若經,那你不要說。
像我們這樣還得過日子,偶爾才來聽聽經。你想,不要說去把它看懂了。你看都看不完。說實話600多卷我都沒看完一遍,般若,在我研究生的時候我的專業我只讀過再稍微小一點的,就有30卷的般若經,叫大品般若。這個的話,差不多讀誦完,也需要好幾天,那還要放開每天用心地去讀誦。
又後來,再短一點,有我們每人都耳熟能詳的哪部經典,再短一點是什麼?對,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那也有點長,說實話有點長,如果碰到像咱們這次講經,我大概用兩次,頂多三次就把這般若給大家交代清楚,怎麼辦?也好辦,有辦法,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教中,我們今天要講的經典,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