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
該系列的第二篇,我們推出的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建館150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已成為人們,尤其是西方觀眾了解中國藝術,乃至亞洲藝術的要塞。這裡是全球中國藝術最重要的典藏地之一,藏有赫赫有名的中國古畫,董源(傳)的《溪岸圖》、李唐的《晉文公復國圖》、韓幹的《照夜白》......仿佛信手拈得一幅,都是足以影響中國繪畫進程的頂級佳作。這裡有最為多樣的中國藝術展廳,1997年開放的「中國工藝美術展廳」被稱為「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王冠上的明珠」,「中國瓷器館」、「狄龍中國書畫廳」等等,在遠洋之外,構建出一個微型(較中國而言)卻舉足輕重的中國藝術樂園。
1907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東亞瓷器陳列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從僅有兩個亞洲藝術展覽到躋身世界上最全面展示亞洲藝術的博物館行列,大都會走過了數十年。
而在這數十年中,不可繞過的靈魂人物便是方聞——一位1930年出生於上海的華人學者。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方聞,便沒有今日的大都會中國展館。
// 方聞:解鎖中國藝術收藏 吸納專業從業人員
方聞
方聞對大都會中國藝術收藏最大的貢獻在於,構建了館內的中國藝術收藏體系。
1971-2000年間,方聞出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別顧問及亞洲部主任。他既有中國文化背景,又接受了西方哲學美術的教育,再加上他堅毅、耐心、樂觀,兼具理想主義和堅韌的務實精神,讓大都會的中國藝術收藏逐漸豐富、立體。
1973年,他從王季遷手中爭取到25件宋元古畫,包括《夏山圖》和《晉文公復國圖》等稀世珍品。此後數十年,在方聞和與董事會主席道格拉斯·狄龍的支持下,大都會又陸續從翁萬戈、約翰·艾略特、讓-皮埃爾·杜博斯等家族收藏中購得中國繪畫精品;20世紀50年代,西方最重要的中國書畫私人收藏家顧洛阜,在80年代向大都會捐贈了一批珍品;此後,大都會的中國書畫收藏,又陸續增添了安思遠收藏的19、20世紀中國繪畫,以及唐騮千等家族珍藏(《溪岸圖》即為此時購得)。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董事會主席道格拉斯·狄龍(左)與方聞(右)合影
方聞是睿智的,他以敏銳的眼力,為館內招納了大量專業性人才,有的默默無聞,而有的在任職大都會前,已在中國藝術研究方面擁有一定聲望。2000年,在方聞擔任了近三十年部門主任即將退休之際,大都會亞洲藝術部已擁有13位研究人員,其它行政管理、藏品保護和管理人員共15人。而在這之前,大都會亞洲藝術研究隊伍,基本為零。
1971年,方聞打算聘任何慕文為遠東藝術部(該部門在1986年更名為亞洲藝術部)第一名全職工作人員。圖為何慕文。
永久性收藏體系的擴充,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不僅使大都會開放了更多中國藝術的常設展廳,也讓其亞洲藝術的學術研究逐漸走向縱深。從1971年到2000年,除了常規的中國、日本、印度繪畫、織物、印刷品和工藝美術的輪展外,亞洲藝術部還組織或承接了41個特展,出版了相關圖錄(其中28本由大都會博物館出版,21本由大都會研究人員撰寫)。同時,博物館還出版了13本關於亞洲藝術的著作,組織了6次國際學術討論會,其中5次均出版了專題論文,並編印了13期介紹各領域藏品的博物館《公告》。
方聞將中國蘇式園林「搬」到大都會,是為「明軒」
構建收藏、組織展覽、編輯出版……方聞在推廣中國藝術方面的建樹遠不止此。為了更好地展示中國藝術,使觀眾切身感受中國文化,方聞甚至把中國蘇式園林「搬」到了大都會。20世紀九十年代,大都會擴建「狄龍展廳」(用以展示中國藝術收藏)後,環繞阿斯特庭院擴建了一系列毗鄰的展廳,這些展廳的布局和建造細節與傳統中國建築協調一致,從而使大都會博物館成為中國以外展現中國一千年書畫藝術的最大展覽空間。
// 大都會裡的中國藝術:以展覽與圖錄為例
方聞及其團隊為大都會帶來了全面、珍貴的中國藝術收藏體系。那麼,大都會又是如何向西方觀眾推廣中國藝術的呢?接下來,我們以展覽和圖錄為論述材料,一窺大都會中國藝術展陳與研究特點。
聚面為點 深入淺出
在中國藝術展覽中,大都會並不試圖向西方觀眾灌輸那隱藏在中國藝術背後的深奧哲學理念,而是另闢蹊徑,在中西方藝術的交匯點上,巧妙地選擇易於理解的元素作為策展點。且在策展語言上十分樸素,即便是毫無中國藝術基礎的觀眾,也能毫不費力地理解展覽理念,並對其有所體悟。
「筆墨精微:中國書畫名品展」海報
「筆墨精微:中國書畫名品展」展出作品
這在大都會最新的中國藝術展覽「筆墨精微:中國書畫名品展」中體現最為明顯。作為承載中國哲學最為精妙的藝術門類,中國書畫有太多玄妙義理可以發揮,也可藉此彰顯館內對中國藝術的研究深度。事實上,大都會並非沒有這樣的實力(這從其出版的學術專著便可看出),但它卻選擇以「近距離觀察」這一中西方藝術在臨摹、創作時都採用的觀看方式,讓西方觀眾走近中國書畫,博物館居高臨下的教育姿態隱退,而把觀看、體察的權力交給了觀眾。
「中國藝術與神明」展品
青銅鎏金毗盧遮那佛像,唐代
「中國絲綢和漆器上的動物形象」展品
可以說,聚面為點,深入淺出,是大都會在策劃中國藝術展覽時的特點。其在「中國藝術中的人物形象」(2018年 -2021年)中,選擇「人物」這一東西方藝術均有的創作元素,探索了中國傳統藝術對「人物」的描摹與表達;在「中國藝術與神明」(2019年-2020年)中,以「神明」為策展點,從多個角度展示中國古代藝術對神明的描繪;「中國絲綢和漆器上的動物形象」(2017年-2018年)中以「動物」為策展點等等。而在「溪山無盡:中國風景畫展」(2017年-2019年)中,大都會直接以「風景畫」這一西方繪畫門類名稱,向西方觀眾展示「中國君子為何愛山水」的命題。
「溪山無盡:中國風景畫展」展品
《江國垂綸圖卷》,王原祁,1709年,水墨畫
「鼠年主題館藏展」展品
十二生肖陶俑,8世紀,唐代
此外,大都會還十分重視中國的生肖文化。在春節前後舉辦生肖文物主題展,已成為大都會的傳統。如其正在舉辦的「鼠年主題館藏展」;2019年春節舉辦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豬年主題藏品展」與2018年春節舉辦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狗年主題藏品展」等。
分層推介 專業與普及並重
在策劃中國藝術展覽時,大都會深入淺出,力圖以簡單直白的策展語言,使西方觀眾走近中國藝術。但在組織中國藝術學術研討時,大都會又十分具有學術深度。甚至可以說,這種分層推介(目標受眾為普通觀眾時注重可讀性;受眾為專業人士時則注重學術性)的傳播方式是大都會推廣中國藝術時的策略。
《夏山圖:永恆的山水》封面及內頁 方聞著
在大都會的中國藝術研究史上,幾次古畫真偽爭論都曾引起轟動。《夏山圖》在大都會展出後,一度被有些學者判為偽作,而方聞在其撰寫的《夏山圖:永恆的山水》中,通過將此捲風格與一系列已斷代的繪畫共同對比,認為《夏山圖》是宋代燕文貴後輩畫家(很可能是其學生屈鼎)的作品。
(五代)董源(傳)《溪岸圖軸》 220.3 × 109.2 cm
《溪岸圖軸》 局部
而《溪岸圖》在1999年9月第一次亮相「溪岸漫步:王季遷家藏中國繪畫展」時,同樣引來熱議。方聞與後任亞洲部主任的何慕文都認為此畫應為董源所作,但高居翰與古原宏伸等教授則認為這是張大千的偽作。為了對《溪岸圖》有更充分的探討,1999年,方聞特別在大都會召開了一次關於「中國畫的真偽問題」的學術研討會,邀請眾多知名藝術史學者參與,公開探討此作的斷代問題。
《桃花源:中國繪畫中的園林花卉》封面及目錄頁 班宗華著
圍繞展覽召開研討會,發表學術著作,是大都會中國藝術學術研究的特點。1983年,班宗華出版了展覽同名專著《桃花源:中國繪畫中的園林花卉》,全書共十三個章節,探討了「南宋繪畫中的園林」「宋徽宗與宋代花鳥畫」「錢選與失園」「惲壽平與中國繪畫中的花」等。1985年,藏家顧洛阜將其珍藏的大部分宋元書畫捐贈給大都會後,方聞邀請眾多國際知名學者在大都會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天的「詩書畫三絕」學術研討會。該研討會論文集《文字與圖像:中國詩書畫》最終在1991年出版。
《超越再現》封面及目錄頁 方聞著
除此之外,出版學術專著,也是大都會中國藝術研究的常規操作。以大都會館藏為主,方聞先後撰寫出版了幾部中國藝術史專著,講述中國書法與繪畫複雜的演進歷史和密切關聯。《超越再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研究中國書畫的斷代史之作。全書從唐代到元末跨度七百年時間,涉及了書法、人物畫、山水畫、院體畫、文人畫、佛道宗教畫等中國古代主流藝術的眾多領域,尤其宋代書畫是重點。
後記:現在看來,20世紀70到90年代的大都會,的確是美國範圍內中國藝術研究的高光時刻,也是中國藝術邁向西方的重要一步。一個海外的博物館,每每舉辦中國藝術展覽、研討會都能引起學界乃至全世界的轟動和大討論,其中離不開各大藏家的慷慨捐贈,更離不開方聞、何慕文等一代學者付出的心血。
註:部分文字參考自《方聞:從「遠東部」到「亞洲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亞洲藝術收藏》,何慕文著;《必讀!海外中國藝術研究經典,二十部「超級大展圖錄」一鍵打包》,展玩團隊著。雅昌專稿,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 END -
原標題:《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大都會如何用30年集齊中國稀世珍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