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手環和運動手錶都是智能穿戴的典型代表,手環價格相對便宜許多,從一兩百元直至最貴的一千多元,但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會選擇一兩百元的手環。
而運動手錶的價格相比手環就貴了不少,便宜的也要一千多元,貴的好幾千,他們二者到底有多大區別呢?
一、手環代表低端手錶代表高端嗎?
在不少人眼裡,手環往往意味著廉價和功能簡單,而手錶則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放在幾年前,也許有這種情況,因為那個年代的手環幾乎只有計步功能,跟計步器也沒啥大的區別,但如今的手環,已經徹底擺脫了功能單一的缺陷。智能穿戴以及傳感器本身的技術發展,使得智能手環已經實現了技術升級,運動手錶能夠實現的90%以上的功能手環也完全可以實現。
比如:手錶是彩屏,手環也可以是彩屏;
手錶屏幕像素高,手環也可以像素高;
手錶可以看時間,手環也可以看時間;
手錶可以測量心率,手環也可以測量心率;
手錶可以記錄跑步裡程,手環也可以記錄跑步裡程;
手錶可以行動支付,手環也可以行動支付;
所以單從功能上講,說手環與手錶沒有本質區別並不為過。
其實從工程技術角度而言,把晶片、集成電路板、傳感器整合在一起就叫智能穿戴,你願意叫他手環就是手環,願意叫他手錶就是手錶。
有人說,手環和手錶主要是外觀形狀不同,圓形的是手錶,環狀的是手環,這大概是由於最早的手錶和手環製造成了目前這個形狀,所以大家約定俗成就這樣叫了。
外形是產品的特徵之一,但並不是判斷產品好壞、檔次、功能的本質所在。
如果功能一模一樣,就是因為外觀不同,一個賣兩百,一個賣兩千,除了收割智商稅,還能說明什麼呢?
二、從穿戴舒適性上說手環可能還佔點優勢
手錶由於存在錶盤,所以從佩戴貼合性上說也許還不如手環,特別是某些戶外或者鐵三運動手錶錶盤巨大,由於內置了多種傳感器還特別厚實。
對於男性而言,戴上之後有較為明顯的厚重感,當然很多人還很享受這種感覺。
而手環就不同了,手環天生環形外觀,就可以將手環的核心部分設計為弧形,這樣可以與手腕更好地貼合,所以佩戴感覺更為輕巧舒適。
如果說平時佩戴,手錶和手環總體體驗感差別不大的話,那麼睡眠模式測量,手環就比手錶要稍顯優勢了,睡覺時戴著一塊稍顯厚重的手錶,其感覺估計是不如輕巧的手環。
三、從功能上說手環手錶有區別嗎?
手環和手錶的功能是否有差別,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市面上的智能手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基於Android、蘋果等行動作業系統,同時具備獨立通話和上網功能,實質上是縮小版的智慧型手機,蘋果iWATCH是典型代表,可以將其視作手錶形狀的手機;
另一類是不具有獨立的行動網路模塊,必須與其他智能設備連接使用,可接收智慧型手機的來電/簡訊通知,實現與手機的藍牙傳輸。
而手環更多強調傳感器技術,通過多種感應晶片,對人體生理和行為參數進行採集,常見功能包括運動記步、睡眠監測、心率監測、久坐提醒等等。
而手錶的計時功能,手環也是輕而易舉都能具備的。當然,運動手錶也能夠內置多種傳感器,實現和手環同樣的行為監測。
所以說其實從功能上說,手錶和手環80-90%的功能都是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硬要說有什麼差別,那可能就是廠家對於手環和手錶本身的功能定位有所不同,進而在功能配置方面故意人為製造出差別。
而其實從技術上說,讓手環和手錶功能完全一模一樣,對於廠家來說也就是分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
四、外觀上手錶時尚?手環土氣?
既然手錶和手環在功能上都近乎一樣,那麼二者還能有什麼差別嗎?
手錶具有一定的社交屬性,所以手錶在外觀設計上注重個性表達,時尚靚麗也是手錶吸引用戶的重要方面,但這並不代表手環就是造型老土。
手環照樣可以通過外觀、顏色、腕帶等設計來提升用戶體驗,如果說手錶更加彰顯用戶個性,手環則更多體現了用戶的實用。
五、哪個測量心率等指標更準確?
作為現代手環和手錶主流採用的光電技術,小編只能說,大家在高心率測量方面都不甚準確。
影響光電手環手錶測量心率準確性的因素很多,包括:皮膚、肌肉這些非搏動性生理物質的位移、皮膚顏色、光信號數據通常與擺臂頻率或者步頻頻率(140-190步/分)處於同一個區間、佩戴部位等等。
這些因素往往導致光電技術在高心率區間測量精度不足,而在中低心率範圍大體都是準確的。
有人曾經將光電手環套上捲紙上,平放在桌面上,同時打開心率檢測。
這時並沒有顯示心率數據。
但是,如果將手環和捲紙繼續放在比較暗的地方,但是拿在手上反覆晃動。
這時手環開始穩定地出現了心率數據。
又或者把捲紙平放在桌面上,打開心率檢測。之後開始有規律的按壓捲紙。
心率數據再次出現了。
其實不光是手環,甚至蘋果Applewatch也會呈現測量不同物體都能有心率的神奇現象!
捲紙有「心跳」,這顯然是違背邏輯的事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那是因為這種測試方式主要是依靠光線反射,因此只要反射的光線有一定規律就有可能會被探測器識別為「心率」!
手錶不知道測量的是什麼,它只會根據物理條件和算法「忠實」地記錄實際結果。
衛生紙內的植物纖維本身就是光信號的良好反射體,而不斷地晃動、擠壓捲紙,算法就會將反射的光信號的規律變化擬合為心率,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六、測量跑姿手錶手環各顯神通
無論是手錶還是手環,戴在手腕上,就註定了能測量的跑姿參數是很有限的,一般只能提供步頻步幅參數(步頻根據手臂擺動周期或者感應的振動周期,步幅根據速度、步頻倒推)。
那麼跑者希望得到的更多跑姿參數應該如何獲取就成為廠家各顯神通、展示技術實力的時候了。
佳明通過在心率帶上內置運動傳感器,由於心率帶是固定在軀幹上的,這樣就能近似代表重心騰空高度(所謂垂直振幅)、觸地時間、左右腳平衡等跑姿參數。
而佳明針對光電式心率表無法測量跑姿的問題,又開發了跑步動態穿戴器(又稱為綠豆芽),跑步時將其固定於腰部,就能得到原來心率帶才能輸出的一些參數。
其實說白了,就是把原先順便放入心率帶中的運動傳感器單獨做成一個小型可穿戴同樣還是置於軀幹,從而彌補光電心率表無法評估跑姿的問題。
作為國內頂尖的高科技企業,華為在穿戴消費市場一直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華為在2018年正式向市場推出了跑姿手環,也即華為榮耀手環4Running版。
華為的解決方案是平時戴在手上當作普通手環使用,而跑步時通過一個配件扣在鞋帶上就可以測量跑姿。
該跑姿手環可以測量著地方式、著地衝擊力、觸地時間、外翻幅度、擺動角度等跑姿參數,特別是對於跑步時腳的運動模式測量,數據豐富全面,可以有效幫助大眾評估跑姿。
但該手環不能測量心率,如果既要測量心率又要測量跑姿,就要戴兩個手環,佳明手錶也是通過增加一個硬體(綠豆芽)實現的。
而且華為在手環算法方面還不斷創新,研發了籃球手環,這樣籃球愛好者就可以了解自己的縱跳高度等等數據,預計未來華為還將開發更多基於不同運動項目模式測量的手環。
七、跑者究竟該選擇手環還是手錶?
當然,最後我們還是要回答跑者的關鍵問題,究竟是選擇手環還是手錶?
手錶不一定意味著高端,同樣,手環也不一定意味著低端,手環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在功能實現上已經與手錶幾乎沒有差別。
● 對於60-80%的只是用來記錄跑步裡程、心率的大眾普通跑者而言,幾百元的手環足以滿足功能需求;
● 對於20-40%的資深跑者,需要更多複雜功能,比如設置訓練計劃等等,那麼功能更全更強大的手錶則是最佳選擇。
因為手錶在互動設計、功能多樣性方面還是要比手環強大許多,這在價格上也能體現。
但是,遺憾的是,80%的大眾跑者只利用了運動手錶20%的功能,剩餘80%的先進功能並沒有用起來,或者說跑者還不清楚如何使用這些功能。
所以手錶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一種自我心理滿足和心理暗示的產物,因為我是跑者,所以我要買運動手錶。
跑者都用手錶,我也要用手錶,但其實買來也就看個心率、裡程,而這些基本功能,幾百元的手環實現也是妥妥的。
所以,消費有時候不一定完全是務實的產物,消費寄託和滿足了人們的願望、理想、潮流、虛榮心和對於更美好生活的期待等等。
從一般理性消費角度而言,初級跑者手環足夠好,而手錶更加適合成熟或者資深跑者。
八、總結
手環和手錶都在不斷迭代升級,功能都在日臻完善強大。
運動手環足以滿足普通運動愛好者的一般運動記錄需求;
手錶在交互體驗、功能設置方面更為強大,更加適合深度運動愛好者。
但遺憾的是,很多運動愛好者買了更為昂貴的手錶但卻沒有充分發揮其價值,我們為你送上佳明手錶使用課程,讓你真正把手錶功能發揮起來,助力你的科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