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濤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這要求我們在「十四五」期間,應加快構建生態價值實現機制,使生態系統的產品價值和功能價值都能通過市場機製得以實現,為工業綠色發展提供必要的機制保障。
從目前的實踐經驗來看,外部性問題是困擾工業綠色發展的最大瓶頸。只有解決好生態環境利用外部性問題,使綠色企業從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受益、汙染企業的生態環境治理成本內化,才能形成良性的生態環境利用秩序,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確保工業綠色發展。外部性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生態效益價值尚未通過相應的機製得以完全實現,企業發展重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環境效益的問題依舊突出,生態環境無序利用的狀態尚未徹底扭轉。
為解決好工業發展的外部不經濟問題,建議在「十四五」時期,以構建生態效益價值實現機制為著力點,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治理存量工業汙染和生態破壞。在我國工業發展進程中,汙染物過度排放、資源無序開採現象一度十分普遍,生態環境利用的負外部性問題突出,生態環境治理的歷史欠帳較多,存量工業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嚴重。據統計,截至2018年5月,我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約33億噸,歷史累計堆存量超過600億噸;《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汙染超標率為16.1%。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在面向未來的同時,也要反思過去,還清歷史欠帳。值得注意的是,治理工業固廢、土壤汙染等歷史遺留問題往往投入高、周期長、見效慢,企業主動作為的意願不強。解決此類問題,需要加強政府引導,創新治理模式,合理評估生態環境修復所產生的生態功能價值,對推進治理工作的企業給予適當支持。可以重點通過政府和企業合作的模式,解決存量工業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
二是減少新增工業汙染和生態破壞。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依賴性較強,必然會消耗資源、排放汙染物,導致生態環境質量減損。實現工業綠色發展,需要將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降至最低,儘可能減少新增工業汙染和生態破壞。為此,在汙染排放、資源利用等政策設計方面,應當將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相關費用包括在內,內化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本,引導企業減少汙染物排放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還應關注綠色企業為改善生態功能所作的努力和貢獻,為其額外付出提供必要的補償,內化環境保護工作正外部性,使綠色企業可以從生態環保工作中受益。
三是深化工業綠色發展的供給側改革。在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建議》明確提出要「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對於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綠色短板,同樣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予以補齊。「十四五」期間,應重點圍繞2030年和2060年的減碳目標,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的工業發展體系。在工業綠色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建議充分發揮功能性產業政策的作用,在加強政府監管和嚴罰汙染企業的同時,廣泛應用綠色採購、綠色稅收、綠色信貸等市場化手段。對於綠色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應一視同仁對待,該獎勵的要獎勵,全面激發企業綠色轉型的內生動力。
四是加強工業綠色發展的消費側支撐。工業綠色發展往往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而這些新增成本會通過產業鏈逐級向下遊傳遞,最終體現在終端產品價格上。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綠色消費支撐,工業綠色發展將難以為繼。為此,在深化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也要優化消費側,形成供給側和消費側的有效聯動,以綠色生產服務綠色消費、以綠色消費支撐綠色生產。《建議》提出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其中綠色生活方式就含有綠色消費之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更是明確提出要進行「綠色消費」。「十四五」時期,建議通過理念宣貫、制度建設等方式,加快形成綠色消費氛圍,為工業綠色發展提供消費市場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