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科·米拉諾維奇:經濟全球化使人類變得更平等

2020-12-22 觀察者網

導讀

美國以研究收入與不平等現象知名的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在近些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大大縮小了全世界收入不平等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觀察者網認為要讓全球收入更加平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將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促進亞洲,非洲各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文章表達的是作者個人觀點,觀察者網翻譯本文,謹供讀者參考。

【文/布蘭科·米拉諾維奇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反對經濟全球化的人常常會說,近幾十年來,經濟全球化加劇了國家內部的不平等。例如,自1980年以來,美國人的工資一直沒有太大變化,而在總收入中,最富有美國人所佔的份額卻越來越大。但全球化也產生了另一個重要影響:它在總體上減少了全球的不平等。近幾十年來,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從冷戰結束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世界變得更加平等,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高度全球化」

經濟學家克裡斯託夫•萊克納(Christoph Lakner)和我在2013年發布了一張總結這一趨勢的圖表。該圖顯示了以全球收入分配為背景,1988年至2008年的人均收入增長率。(橫軸左邊是最窮的人,右邊是最富的人。)這張圖概括了近幾十年來全球化的基本特徵,因而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並獲得了「大象圖」的綽號,因為它形似一頭抬起鼻子的大象。

處於全球收入分配中間部分的人,其收入大幅增長(在許多情況下是兩倍或三倍以上地增長),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生活在亞洲,其中許多人在中國。再偏右的人比亞洲人富裕,但他們的收入增長率卻低的多,他們主要生活在日本、美國和西歐等發達經濟體。最後,圖表最右邊的人,即最富有的那百分之一人口(主要是工業化國家的公民),和處於中間那部分人一樣也享受到了高收入增長率。

作者所說的「大象圖」 圖片來源:外交事務

研究結果凸顯了兩個重要的裂痕:一個是亞洲中產階級和西方中產階級之間的裂痕,另一個是西方中產階級和他們富有同胞間的裂痕。在這兩項對比中,西方中產階級都是受損的那一方。西方中產階級的收入增長率低於(相對貧窮的)亞洲人,這進一步證明了全球化引發的一個典型趨勢:在過去40年,歐洲和北美的許多工作要麼外包給亞洲,要麼在與中國工業競爭時被淘汰。這是全球化所引發的第一個緊張局勢:亞洲的增長似乎是以犧牲西方中產階級為代價的。

另一個裂痕存在於西方中產階級和他們富有的同胞之間。在這方面,中產階級也遭受了損失。似乎富裕國家最富有的那群人和幾乎所有亞洲人都受益於全球化,而只有富裕國家的中產階級相對受損。這些事實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西方「民粹主義」政黨和領導人的崛起源於中產階級的幻滅。我們的圖表不僅象徵了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影響,而且也象徵著其政治後果。

新發展,老趨勢

在一篇新論文中,我仍將回到這個話題,研究在2008年至2013-14年間,相同或相似的形勢是否仍在繼續。世界銀行、盧森堡收入研究資料庫和其他信息來源已能夠提供近年最新的全球經濟數據。這些數據比我們過去能夠獲得的數據更完善。這些數據包括130多個國家詳細的家庭收入信息。

下圖信息顯示出我所說的第一個緊張局勢仍在繼續:非西方中產階級的收入增長遠遠超過西方中產階級。事實上,這兩個群體之間的增長差距已經拉大。例如,2013年美國的收入中位數僅比2008年高出4%;與此同時,中國和越南的收入中位數則翻了一番多,泰國的收入中位數增長了85%,印度的收入中位數增長了60%。這一明顯差距表明,那次全球金融危機(尤其是本數據展示出的最初衝擊)對西方的打擊比對亞洲嚴重得多。

但第二個緊張局勢,即西方國家精英階層和中產階級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在近一段時期就不那麼明顯了。在全世界收入最高的那1%人口中,絕大多數是西方國家的富人,金融危機降低了這些富人的收入增長率(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的收入減少了)。這种放緩還反映在許多富裕國家的收入不平等沒有擴大。但如果是經濟衰退中斷了富人的收入增長,那經濟衰退的影響可能不會持續這麼久。目前還沒有更詳細的近期全球數據,但一些預估數據表明,在此研究時段之後幾年裡,那1%的最高收入人群恢復了先前的收入增長模式。

最近一段時期的收入增長率 圖片來源:外交事務

除了在2008年後富人收入增長放緩之外,全球化在這一新時期繼續產生與之前相同的影響,包括降低全球收入不平等水平。以基尼係數衡量(基尼係數的範圍從0到1,即從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收入到一個人獲得全部收入的假設情況),全球收入不平等水平從1988年的0.70下降到2008年的0.67,然後在2013年進一步下降到0.62。可能還沒有哪個國家的基尼係數能夠高達0.70,而基尼係數0.62左右就類似於今天宏都拉斯、納米比亞和南非的不平等水平。(粗略地說,南非是全世界不平等現象的最好代表。)

但是,如果全球收入不平等水平在新的研究時段繼續下降,數據顯示是一系列新的因素引發了這一趨勢。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市場化改革以來,中國在降低全球收入不平等水平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改變了世界財富分配的形勢。但現在中國已經變得足夠富有,以至於在減少全球收入不平等方面,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已不再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2008年,中國人的收入中位數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五年後,中國的收入中位數比世界收入中位數高出50%——現在還可能更高。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的高速增長已不再是一股減少全球收入不平等的力量。很快,它將加劇全球收入不平等。但是,印度的人口可能很快超過中國,而且仍然相對貧窮,現在印度在減少全球收入不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和印度推動降低了全球收入不平等水平。從現在起,只有印度的經濟增長能繼續發揮同樣的作用。非洲,這個號稱世界上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大陸,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如果非洲最大的那幾個國家繼續做亞洲巨人的跟屁蟲,那全球收入不平等水平仍將上升。

疫情期間的收入不平等

迄今為止,新冠疫情並沒有破壞這些趨勢,而且事實上還可能會加劇這些趨勢。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對全球各國的經濟大減速造成了不同的影響。中國現在的經濟增長率雖然遠低於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任何一年,但仍將高過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這將加速縮小亞洲和西方世界之間的收入差距。

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每年繼續超過西方國家2-3個百分點,那麼在未來10年內,許多中國中產階級人士將比西方的中產階級人士更富有。這是兩個世紀以來,在本國處於中等收入水平的西方人首次不被納入全球精英集團——也就是說,成為全球收入前五分之一(20%)的人口。這將是一個真正了不起的發展成就。從19世紀20年代此類國家經濟數據首次被收集整理以來,西方一直比世界其它地區更加富裕。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即使是西方工人階級中的一員也比世界其它國家的人更富裕。現在,這一時代即將結束。

美國目前仍然比中國富裕的多。2013年,美國人和中國人的收入中位數差距為4.7比1(與中國城市居民的收入中位數相比,這一差距為3.4比1)。自2013年以來,這一差距略有縮小,並將在新冠疫情危機後進一步縮小,但這仍需一段時間。如果中國年人均收入增長率繼續超過美國約2至3個百分點,兩國平均收入差距仍需兩代人左右的時間才能彌合。

從長期來看,最樂觀的情況是,亞洲經濟保持高增長,非洲經濟則加速增長,同時各國通過更積極的社會政策(對富人徵收更高的稅,提供更好的公共教育,以及確保機會更加平等)縮小窮國和富國內部不同人群間的收入差距。從亞當•斯密開始,一些經濟學家就盼望,隨著技術成果在全球範圍內的普遍傳播和各國實施越來越明智的國內政策,全球收入越來越平等這一美好願景就將實現。

不幸的是,更悲觀的預測似乎更有說服力。從美國狹隘的戰略視角觀察,中美之間爆發技術貿易戰也許還可以理解,但從全球視角看,這場技術貿易戰從根本上講是有害的。它將阻止技術的傳播,並阻礙世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增長放緩將使消除貧困更加困難,並可能維持目前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水平。換言之,阻礙全球化發展的勢力可能會出現:美國和中國中產階級之間的差距可能不會改變,其代價是美中兩國的收入增長都趨於放緩(或負增長)。為了保持全球收入分配的等級次序不變,實際收入的增長就將被犧牲掉。所有相關方的實際淨收入增益將為零。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外交事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刊文: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 人類歷史發展大勢不可阻擋
    是推進更高水平的經濟全球化還是逆全球化,是更加開放還是走向封閉,是加強合作還是走向對抗,是互利共贏還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這些問題,關乎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趨勢,合作共贏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我們要順應歷史大勢和時代潮流,創造中國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明天。
  • 經濟全球化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最佳方法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盤和林認為,自我封閉只會失去世界,最終也會失去自己。經濟全球化本就是一個普惠的事情,各個參與方都可以從中獲得全球經濟發展的紅利。所以,每個國家都應當順應歷史潮流,深化開放合作。
  • 全球化時代,各國間相互依存變得更深,因此世界權力更分散了?
    摘要:全球化時代,世界的利益網絡相互交織,國家間的相互依存變得更深,看起來世界各國的權力變得更分散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前不久我看到一位著名青年學者的講座,他認為現在的世界權力更分散了,在世界範圍內擁有權力的國家更多了。
  • 「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習近平總書記縱論經濟全球化(二...
    我們要正視和妥善處理這一問題,努力讓經濟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年二十國集團首次把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核心位置,首次就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首次就支持非洲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開展合作,具有開創性意義。各方一致承諾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儘快生效。
  • 「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
    第四,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夯實共贏基礎。消除貧困和飢餓,推動包容和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國際社會的道義責任,也能釋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據有關統計,現在世界基尼係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的0.6「危險線」,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同時,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給不同產業和群體帶來了衝擊。我們要正視和妥善處理這一問題,努力讓經濟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 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
    內容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大量事實的支持:人類在同一個全球生態環境下生存,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會影響地球上的所有國家;人類活動的全球化帶來了更多的全球性問題,如難民問題、毒品走私、恐怖主義問題、傳染性疾病等;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命運的共同性更深刻地顯示在經濟的全球化上
  • 「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
    今天,與大家一起學習總書記關於經濟全球化大勢的相關論述。二是兩個平行世界市場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批社會主義國家誕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世界形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在經濟上則形成了兩個平行的市場。三是經濟全球化階段,隨著冷戰結束,兩大陣營對立局面不復存在,兩個平行的市場隨之不復存在,各國相互依存大幅加強,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演化。
  • 疫情難遏全球化大勢 中國要做「逆全球化」的逆行者
    由於要素全球流動能力不對稱,資本和技術要比勞動力更容易跨國流動,全球化往往導致一部分階層「失敗」。當然,這兩層之間也有互動。公眾、企業對於全球化的態度也可推動本國決策者作出不同的選擇。全球化的利弊判斷,要看站在誰的角度,還要視以什麼方式展開。以平等貿易和人員流動為方式的全球化,相比在一國之內,使要素配置的範圍大大擴展,從而全面提升了人類的福利水平。
  • 習近平總書記縱論經濟全球化
    原標題:「中國發展是屬於全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縱論經濟全球化(三) 【「學習筆記」按】洞察歷史規律、把握時代潮流、著眼全球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等不同場合深入闡述關於經濟全球化的中國主張、中國方案,有力凝聚起國際社會的共識
  • 全球化的開始與完結:一場由瘟疫催生的大規模人類運動歷程
    另一方面,從更廣闊更理想的角度來說,麥克盧漢所說的「村落」還意味著共同的社區和我們可以共同塑造的全球社會。首先,傳播媒介創造的環境使整個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家園中。其次,麥克盧漢認為,這樣的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是民族、國家等概念的瓦解和重構。
  • 跨越不平等陷阱|是什麼造成了西方國家的不平等?
    學術界對此有多種解釋,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種假說:全球化、技術進步、自由主義政策。全球化被西方政客渲染為造成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其主要邏輯是,發展中國家低技能勞動力比較豐裕,勞動力成本更低,全球化導致美國、英國的低技能勞動力面臨更多競爭,收入水平下降。
  • 綠盟薦書|《全球化逆潮》——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的全球化思辨
    十多年過去了,全球化仍然在被導向錯誤的方向,它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帶來了不平等,並引發了劇烈的政治動蕩。 作者簡介 約瑟夫·E. 斯蒂格利茨,全球最尖端的經濟學家之一,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同時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全球思想委員會的聯合主席。
  • 《進程:人類命運的10大關鍵議題》09:平等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進程:人類命運的10大關鍵議題》這本書的第8個關鍵議題:平等。作者是約翰·諾伯格,瑞典經濟歷史學家、作家、紀錄片導演、公共演講人、專欄作家。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獲得觀念史碩士學位。美國卡託研究所、布魯塞爾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高級研究員。
  • 把握經濟全球化大勢 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
    、世界經濟陰霾重重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長河的高度,在達沃斯論壇發表了歷史性演講,表明了中國捍衛經濟全球化的堅定立場,指明了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為世界注入了強大信心和正能量,獲得國際社會持久的高度讚譽,標誌著中國從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
  • 引經據典,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經濟全球化破浪前行
    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  原典:  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利旁有倚刀,貪人還自賊。
  • 教授觀點 | 袁志剛: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深層矛盾和基本走勢—從零和...
    >人類最初的全球化始於世界強國的帝國夢,宗教與軍事擴張是主要手段。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揭開人類經濟全球化的序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當生產力極其低下時,國家之間的活動空間是「零和博弈」,戰爭與掠奪是國家的最高利益, 瓜分落後地區的殖民地是常態。當西班牙和葡萄牙由於航海事業成功取得歐洲霸權時,經濟全球化的原則是重商主義,各國爭取貿易出超而獲得儘可能多的貴金屬積累,並將其視作國家財富增長的象徵。
  • 分崩離析的全球化還能破鏡重圓嗎?
    的確,自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論以及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經濟全球化以來,全球化在給人類經濟帶來飛速發展的同時,爭議和質疑的聲音也從未停止。但是直到今天,也沒有人否認全球化從整體上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福祉。分析任何事情都不能以偏概全。
  • 全球化,中國策!
    >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當世界經濟處於下行期的時候,全球經濟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變小了,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會感受到壓力和衝擊;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值得重視和深思。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李曉教授在演講中指出,長期以來經濟學界對經濟全球化的認知存在著三個誤區,可以將其稱為「全球化幻想」:一是把經濟全球化當做全球化,忽視了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政治選擇;二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去國家化」的進程,嚴重忽視了國家具有強烈的技術能力、政治意願及其選擇來影響全球化進程;三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可以一直持續下去的線性發展過程,不會出現重大的衝突或轉折。
  • 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貽害全球 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擋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迎來了新高潮,全球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以更快速度增長,直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世界貿易增長速度都穩定地快於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成為這一輪經濟全球化高潮的積極參與者,貿易依存度迅速提升,並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分享了經濟全球化紅利。經濟全球化幫助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取得減貧的突出成效,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