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43歲的餓了麼騎手韓某倒在了外賣配送途中。餓了麼表示願給家屬提供2000元人道主義援助。除此之外,韓某唯一的保障就是自費購買的1.06元意外險可獲賠3萬元。沒想到民間不平不斷發酵,1月8日,餓了麼在官方微信上對意外身故的騎手致哀, 稱已與各方緊急商談,推動改進保障提升和結構優化事宜,將保額將提至60萬元。
雖然與買了工傷保險後可獲得接近100萬的工亡待遇相比,60萬元還是少了些,但在目前外賣員與平臺難以認定存在勞動關係就不能買工傷保險的情況下,有些網友認為,這次餓了麼平臺也算夠意思。
但是,令網友沒想到的是,猝死保障額提升至60萬元,其實是不得不而為之,因為猝死的外賣員妻子稱,丈夫生前每天會被扣3元,以為是保險費,事後才得知保險只買了1.06元。騎手們表示,知道有保險費,每天都在扣,但不清楚費用的詳情。這讓平臺很尷尬,明明是買一份保險掙了1.94元,還非得說服務費贈送一份保險。實際上,商業保險應該由平臺來買,這3元服務費收得沒來由。
對此,餓了麼稱,平臺會把這3元服務費再支付一部分費用,共同交給騎手所服務的人力資源商,委託其為眾包騎士提供勞務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服務,其中約定由人力資源商為騎士投保意外保險。這不過是平臺為自己開脫的理由,難道不收這項服務費,就沒法給人力資源商費用了?既然人力資源商負責安全保障等服務,平臺為何要承擔賠償?
服務費差額1.94元,藍色app有外賣小哥150萬, 一年服務費共150萬*1.94*365=約10.6億。按照每個猝死外賣員保額將60萬元算,只要每年猝死的外賣員不超過1767人,平臺就沒有任何損失。某種意義上說,這相當於外賣小哥們集體集資為猝死的同事買單。
外賣員是為餐飲商家送餐,餐飲商家要支付外賣員費用,平臺是中介,可以從商家那裡拿中介費,這是我們一般的理解。而平臺的設計是從商家那裡抽成,這個抽成包括中介費和支付外賣人員的薪水。在平臺強大的壟斷力面前,這些小微企業根本就沒有多少話語權。
截止2019年,餓了麼、美團的外賣抽成普遍超過20%。2018年開始,外賣抽成從原先的15%抽成升至了23%。且每筆訂單還要保底抽成4.5元。我們來算一筆帳:假設按照23%的抽成計算,某位客戶實付15元,平臺抽成為3.45元,另外每一筆訂單都要付平臺服務費(保底)4.5元。實際到商家手裡的錢僅有7.95元。隨著外賣平臺的抽成不斷上漲,利潤越來越低,其結果就是部分商家退 出外賣平臺,部分商家苦苦支撐,少數商家偷工減料。平臺每單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商家的收入,這還不算平臺大數據殺熟的額外所得。當做飯的不如吆喝的,難怪有商家感嘆:現在完全是給平臺打工!
所以,對外賣平臺來說,不要再玩弄什麼話術和算法,而是要多一點社會責任。既然外賣平臺是最大的受益者,就要承認與外賣員之間存在勞動關係,就應該給外賣員買工傷保險,就不該讓外賣員交服務費。同時,還應降低對商家的抽成。否則,大股東登上富豪榜,並不是一種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