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方瑀的老家
一、 連戰:我是姑爺回家
現任國民黨榮譽主 席連戰的夫人方瑀是海寧人的消息,是2006年春天訪問杭州以後才廣泛為國內外的人們所知道的。據當時的新聞報導及方瑀在杭州的親屬回憶,4月21日,連戰在同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等領導會談時,他所說「我是姑爺回家」的一句話,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同時他也道出了方瑀祖籍海寧的消息,連戰的解釋引起了大家熱烈的鼓掌,賓主雙方會談愉快之外又增加了一份鄉情。2010年6月10日晚,浙江省長呂祖善率領的訪問團在臺北同連戰夫婦聚會時,連戰在向來賓介紹夫人時幽默的說:「這不是一場行禮如儀的聚會,應該是一場團聚會。因為我家裡這口子(指連方瑀)也是浙江海寧人,雖然她生在四川,但我的嶽父家是浙江海寧人。」
這兩則消息的流傳引起了許多人海寧極大的興趣,他們在向朋友們談起海寧的名人文化時除過徐志摩、金庸等人以外,也有人會饒有興趣的說起連戰夫婦。但方瑀的老家又是海寧哪裡人,大多數人則語焉不詳。
方瑀不但是連戰的賢內助,而且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從青年時起方瑀就喜歡文學創作,曾出版多部作品,筆者曾在海寧圖書館看到過連方瑀贈送的個人作品集《與子偕行——連方瑀自選集》,書的內頁有她的親筆籤字「海寧圖書館惠存:連方瑀 07.6.14」。尤其是她跟隨以連戰為首的國民黨代表團首次訪問大陸後所作的《半世紀的相逢——兩岸和平之旅》,更是在海峽兩岸引起了很大反響,為兩岸人民的了解和溝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該書中方瑀不但敘述了訪問過程的官方交往,而且在緬懷親恩一段文字中這樣說道:「我的父親方聲恆先生,祖籍浙江,卻於上海出生……也曾興起想去父親出生與居住過的地方看看的念頭,中共國臺辦官員也告訴我,只要知道地址,一定可以查得到。但是父親已仙逝二十五年,當初離開大陸到臺灣落地生根,怎麼會想到大陸會和臺灣再交流呢?我該如何去打聽父親居住過的地址呢?走筆至此,不禁悵然。」
胡錦濤主席與連戰夫婦走進人民大會堂
二、真實的連方瑀
在臺灣因為連戰曾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作為夫人和主要助選成員的方瑀自然也家喻戶曉。臺灣有婦隨夫姓的習俗,所以方瑀在臺灣又被稱為連方瑀。關於方瑀的人生經歷,在她的個人作品和眾多的新聞報導、傳記文章中都有許多各個層面的描述。如在其個人網站中這樣介紹:連方瑀,一九四四年生,浙江海寧人。曾當選中國小姐。臺大植病系畢業,赴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獲生化碩士學位,曾任臺大植病系助理教授、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現任連雅堂基金會、連震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個人作品有:《歐遊雜記》、《依蓮集》、《朱自清評傳》、《愛苗生我家》等。
連方瑀真正進入大陸民眾的視野則要從2005年4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的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搭乘中國航空公司客機抵達南京祿口機場,開始了中國國民黨時隔半個多世紀的首次大陸之行起。飛機艙門打開,連戰在舷梯平臺上向機坪上的人們揮手致意,人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的同時,也記住了那個一身優雅的粉紅色裝束,舉止端莊,氣質高貴的連方瑀。他們先後訪問了南京、西安、北京、上海四地,所到之處受到了大陸同胞的熱烈歡迎。在北京,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親切會見了訪問團成員,並舉行了正式會談,發表了兩黨新聞公報。這是60年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接觸,影響巨大,意義深遠,舉世矚目。連方瑀也因此被評選為第五屆海內外有影響力的「中國婦女」十大人物之一。
《半世紀的相逢——兩岸和平之旅》大陸版的連方瑀作品
臺灣版的連方瑀作品
三、物理學家方聲恆
連方瑀一家人在臺灣基隆,笑的最開心的小女孩為方瑀。從上至下,依次為外公母親、父親、方瑀、阿姨和妹妹。
方瑀的父親方聲恆,原籍浙江海寧,1911年1月17日生於上海。自幼勤勉於學,學業優秀,12歲以第一名畢業於上海西區小學讀書十分刻苦。後因父親病故而家貧一度輟學,為了幫助母親撫養幼小的六個弟妹,他承擔起了長兄為父的責任,曾經當過小販、搬運工等職業,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仍然沒有放棄讀書的夢想,一邊謀生,一邊自學。
1927年考入上海無線電訓練所,結業後被分派至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南昌短波無線電臺工作。後返回上海,就職於上海電報局任報務員。在此期間,他曾到由英語教育家平海瀾創辦的海瀾英語專科學校做旁聽生,後由海瀾英專考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學,學習物理專業。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他常常夜間在電臺做報務員,白天上大學。因成績特優,經曹慧群校長特批由旁聽生改成正式學生。
四年後畢業總成績平均97.5分,創該校歷年來畢業生成績之最。經該校校董、我國物理學的開拓者之一胡剛復教授的極力推薦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係為研究生。著名科學家嚴濟慈、錢學森、吳健雄等都曾是胡剛復教授的學生。一年後任職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從事光學研究,為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的助手和學生。
又一年,以優異成績考取清華大學中美庚款公派留學,1937年,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讀,並獲得博士學位。1938年,在美國航空機械專家德雷珀博士指導下,獲碩士學位。旋即轉學到Rochester大學攻讀光學博士課程。適逢國內抗日戰爭爆發,許多留學生紛紛棄學回國,現身抗戰。
方生恆雖然學業未盡,但毅然於1939年經歐洲返國,沿途曾參觀英國、比利時、瑞士等國並收集相關資料。1940年抵達昆明,就任二十二兵工廠總工程師兼光學設計室主任。後轉至南京,任教於中央大學(即南京大學前身),再被調任中央工業試驗所電工儀器廠廠長。
方瑀的母親汪積賢,祖籍安徽休寧,是當時南京電廠廠長兼總工程師汪捷三的長女,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兩人奉父命在南京成婚。抗戰期間,南京失守,國民政府搬至陪都重慶,方瑀就出生在重慶的醫院裡,並從出生至三四歲都在外婆家長大。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奉派到臺灣接受日本遺留的櫻井鋼鐵廠,並將之改組為臺灣工礦公司鋼鐵廠。赴任安頓以後,即返南京攜家屬至臺北,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大陸。1953年起方聲恆應聘為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將手普通物理學、電磁學、近代物理與古典力學等科目。其間曾數度應邀赴美國交流講學,還曾應國際開發總署的邀請,到紐約羅傑斯特大學研究太空問題。在核子科學、光學以及固態物理學方面發表論文十餘篇。並受國立編譯館(臺灣)委託主持《物理學名詞》的修訂工作。又著有《固態物理學》及《普通物理學》等書。直至1978年因病逝世,其間共執教25年。方聲恆一生淡泊名利,熱愛祖國,除讀書及教學研究以外別無其他嗜好,是傳統中國讀書人的典型和楷模。
四、海寧方家探源
前幾年,浙江臺灣事務辦公室和海寧市的領導在知道了方瑀祖籍海寧的消息以後,也非常重視這層關係,並通過方瑀在杭州的親屬聯繫了她,希望能找到方家在海寧的根。海寧統戰部和文化館等單位按照方瑀從臺灣傳真來所提供的方瑀的祖父方筱山,祖母劉蘭英名字派人四處訪查,但由於方家離開海寧一百多年了,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這支方姓和海寧的那個村子有關係。
當筆者看到網際網路上方瑀居住在杭州的二舅汪積功老先生所寫的拜會連戰夫婦的文章後,便想試著從方瑀父親方聲恆曾就讀的上海大同大學查起。經過了幾天的搜索,上海檔案館所藏的上海大同大學的舊檔案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馬上致電上海檔案館,得知消息確實後,便利用休息時間前往上海查找資料,並作實地尋訪。
由於筆者是提前就從網際網路上知道了關於大同大學的檔案號,所以不費周折地就找到方聲恆在大同大學學習期間的學習成績單,以及大同大學校友會會員錄中他在上海的住址。校友會的會員錄中不但寫著他的籍貫為浙江海寧,而且還有方瑀爺爺的名字方筱山,這正和她從臺灣寄來的父母婚姻檔案相附合。方生恆的通訊地址一欄註明:上海西門方斜路三德裡七號,看來這就是當時方家住在上海的確切地址了。
關於方瑀在海寧的老家,據說是海寧鹽官,但具體是什麼地方則無人知曉。但從她的父親出生時期推算,這支方姓離開海寧已一百多年了。根據海寧地名志上舊時代聚族而居並大多以姓氏命名的習慣,筆者一邊查訪方姓的老人,一邊根據地名志上的鎮村名稱查找。除過有老人家講過的鹽官鎮西北2.5公裡處的城北村,原有方家祠堂的消息以外。
雖然連方瑀一家究竟從海寧何處遷往上海仍舊沒有準確的消息,但是上海和海寧的檔案館裡都有關於他父親的檔案。另外,鹽官鎮小東門外方家埭的方文華先生給提供的消息倒是有點意思,他說他的曾祖父叫方聲林,原來就住在上海老西門一帶,方聲林的兒子方樹森解放前曾任上海總工會主席,他的父親及堂兄弟很多都曾在上海任職,他的父親後來回到海寧老家。據他回憶,伯父去世前曾給他講過在上海的族人有個名叫「方小山」(音)好像做什麼官,具體情況記不清楚了,此人是否為方瑀祖父他也不好說。他年輕時還看見家裡的舊家具都寫著「河南方」三個字,而祭祖的神龕上則寫著「留裕堂」,這應該就是方家埭方姓的堂號。
之所以寫「河南方」三個字,據筆者考證是因為方姓的郡望在河南禹州地區,所以全國許多方姓族譜都稱為河南方氏。《連戰家族研究》一書中的作者則說方瑀的祖籍在江西,然而江西的方姓族譜也稱為「河南方氏宗譜」,是否海寧方姓有從江西遷來的可能?海寧方姓來源較多,早在唐代時即有方藹、方邽兄弟為母祝壽而在惠力寺前樹立了兩座石經幢。明清之際又有由嘉興崇德遷來的方姓,在長安鎮形成「陳方」雙姓,以陳方坦、陳方銓父子較為著名。
「陳方」姓氏的由來,另有傳說和戲劇《何文秀》有關,至今仍有當地百姓堅持這一說法。近代還有從寧波遷入海寧的方家等等。為解開這個未解的歷史謎團,我還將繼續找尋。同時筆者也希望方瑀女士及其家人能回海寧走走看看,家鄉人民一定非常歡迎和期盼他們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