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初中的時候,就從演講與口才雜誌上看到一句話:成功的人生是經營自己的長處。
那是一個天天幻想自己將來要成功的年齡,所以非常看重這些所謂的金玉良言。可是,什麼才是自己的長處呢?
明白道理是一回事,找出自己的長處或者說培養自己的長處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究其一生是沒有什麼長處或者說沒有發現自己的長處在哪裡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耳熟能詳的如陳景潤的事例,他能將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可是當年他可是多次因教學質量不好而被學生攆出教室的。這說明,研究學問是他的專長,講自己懂得的學問講給學生是他的短板,以短板去經營人生顯然會是失敗的。
或者謙虛一點兒說是達不到本來應該有的高度的。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亦都有自己的短處,如何揚長避短是最應該研究的策略。
當年,剛到縣大隊工作的時候,臨行前支隊一把手跟我說了一句話:發揮自己長處,短時間內見效果。
所以,我就一遍又一遍地琢磨:我的長處是什麼?
當兵十八年的時光,只在兩個行業裡待過,一個是部隊管理與戰訓,一個是思想教育與黨建,對於後勤和防火則基本可以用一竅不通來形容。雖然,大隊的主要業務是防火工作,但這項工作還是交給了大隊長來主抓,自己主要的工作方向還是放到了文化建設、黨建和隊伍管理上。
這是最善長的,亦是最容易找到突破口的。
時至今日,讓我講當年工作的亮點,還是這些。因為我知道這支隊伍缺什麼,戰士最需要什麼,將這些東西做紮實就會是亮點,就會是創新。創新其實沒什麼,和寫文章的產量有一拼,「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
誰都知道該做什麼,但誰都不屑於去做,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做成精品。這裡面一個是眼光,一個是能力。也就是既要想得到,還要做得到。
經營長處的道理根源其實就是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什麼叫如魚得水,因為魚就適合在水裡待著啊。
作為我們的個體來說,我們更適合在哪裡待著呢?
更適合在那裡就去那裡,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過去,很多人都喜歡體制內的安逸與保障,但有些人真的不適合在那裡,因為束縛了他天性的發揮,本來就是一個商業奇才,卻被陷到文件堆裡,天天做些「八股文」,與人無用,與已有害,何苦來哉?
一隻虎,只有奔跑在山梁,它在是山中之王。
將它關到籠子裡,它還是個什麼王?
一隻鷹只有翱翔在高空,才是真正的雄鷹。
當它爬到了獵人的肩膀,它成了什麼?鷹犬!
這是好詞嗎?
喜歡和擅長是兩個概念,你很喜歡做某件事,但你並不一定會喜歡,當然,很多的時候喜歡與擅長是相符的。比如那個明朝的皇帝,他喜歡的事是做木工,且水平相當高,這真是一個被皇帝寶座耽誤的「魯班」。但他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讓他生在帝王之家?
擅長做某事,但並不喜歡做,怎麼辦?
那就要看你的資金後盾能不能養得起你的「喜歡」,因為喜歡這東西都是要耗費錢財的,沒有錢靠什麼養自己的愛好?
如果沒錢,那就用自己最擅長的事掙到錢再說,畢竟,那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記得有這麼一句話還是很有哲理的:幸福就是喜歡做自己不喜歡做又不得不做的事。
人這一生,漫長而又曲折,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很多事是我們不喜歡做又不得不做的,如果都由著性子來,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從哪裡來?
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帶著使命的,那個你最擅長的事或許就是上天賦予你的使命,為什麼要浪費它呢?
不是嗎?
由是一段文字,感嘆人生中所有的際遇,一聲長嘆,假如歷史可以重新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