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綿陽6月12日訊 6月11日,《四川日報》刊載中共北川羌族自治縣委書記賴俊的署名文章《山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要處理好三大關係》,全文轉載如下:
現代農業園區是農業現代化的新動力,對於推動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產業化、標準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推動農民致富奔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是不少山區地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起步晚、發展慢,核心區基地規模小帶動能力差、基礎設施設備落後、農戶參與建設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都直接影響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進程。
從北川縣幾年來的發展實踐來看,山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投資主體相對單一,基地改擴建、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建設主要以財政資金投入為主,多元投入機制不健全。二是核心區基地規模小,園區大型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2018年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平均銷售收入僅3200餘萬元,不到綿陽全市水平的三分之一,全縣土地流轉規模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但分散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依舊佔據主導。三是聯農帶農機制不完善,園區龍頭企業輻射拉動力還不夠強勁,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生產基地,基地聯結農戶的經營機制尚有待完善,等等。
這些問題是山區現代農業園區的共性問題,通過對北川樣本的分析,我們希望對其他地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有所啟發。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需要對本地區的發展實際有清楚認識,突出問題意識,才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園區健康發展。去年以來,省市相繼出臺了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明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措施,應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立足精品農業發展,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夯實基礎、提升優勢、改善劣勢,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突出精品意識建設現代農業園區,要處理好園區建設與當地資源的關係。從全國來看,園區建設都強調要堅持規劃先行引領,這無疑是正確的,因為規劃是園區建設的基礎性前提性工作。但規劃既要有前瞻性,也要處理好園區建設與當地資源的關係,不能在不考慮當地資源稟賦的情況下大搞規劃、搞大規劃。放眼全國,許多園區大手筆規劃,看上去轟轟烈烈,但幾年下來,沒多少園區是成功的。從北川來看,依託資源稟賦,當地緊緊聚焦羌茶、果品、中羌藥材、高山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念好「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調整優化園區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按照「因地制宜、連線成片」組團式建設思路,推動「縣鄉村戶」四級聯建,推進園區適度規模發展,形成鮮明的特色優勢。按照公平自願的原則,鼓勵農戶通過轉包、出租、互換、代耕等方式,提高土地集約化水平。鼓勵村集體集中流轉農戶土地形式,租賃給大戶、龍頭企業,形成以經營大戶帶動型、集體組織帶領型、龍頭企業牽動型等為模式的土地流轉新形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突出精品意識建設現代農業園區,要處理好政府的積極性和參與主體的積極性的關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對農民增收有重大意義,政府的積極性沒有問題。但如果只有政府的積極性,參與主體缺乏積極性,園區建設就缺乏源頭性動力。增強參與主體的積極性,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充分尊重和徵求園區內現有企業、大戶意願,以實際需求為導向開展土地連片整治,助推園區內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標準化基地建設,提高機械化作業和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另外,要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農業增效為目標,構建「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園區+農戶」等模式,鼓勵農戶、大戶以土地經營權、林權、設施設備等入股園區建設,直接分享園區經營收益。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等以委託經營、最低收購價等方式,採取「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構建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穩定利益聯結機制,最大限度調動農戶參與園區建設積極性。
突出精品意識建設現代農業園區,要處理好財政投入與多元投入機制的關係。山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穩定持續的資金投入最關鍵。不少農業園區建設開始時紅紅火火,過段時間往往後繼乏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多元投入機制。從北川這些年經營園區的經驗來看,要充分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帶動金融資本加大對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的信貸投入。比如,繼續實施好林權抵押貸款,不斷擴大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範圍,有效解決融資擔保難、貸款難等瓶頸問題。探索企業與政府(農民)聯辦建設模式,放大園區的綜合效益。堅持以資源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以基地為平臺,強化農業招商引資,吸引省、市級龍頭企業入園,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基地建設、產品包裝開發、價值鏈延伸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形成多元化、多層次投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