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架」伊利蒙牛的包裝巨頭利樂,正在「被替代」,原因有3個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食悟

上個月,利樂在「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建了一個新廠,號稱「全球最大"「最智能"。

話說「中國乳都」是利樂在中國的發家之地,20年前伊利蒙牛你追我趕、拼命全國化的時候,利樂憑藉「免費送設備、包材賺利潤」這一經典套路,坐收漁翁之利,賺得盆滿缽滿。

20年後,利樂再到呼市建廠,大有東山再起、重新起航的寓意。

殊不知,此時的中國乳業環境已經今非昔比,利樂賺錢顯然沒有過去那麼輕鬆了。多種跡象表明:在中國,利樂正在「被取代」。

利樂的包裝主要用於常溫乳品,比如純牛奶,常溫酸奶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終端市場上對伊利蒙牛所有常溫產品進行採樣,這樣就能調研出中國乳業兩巨頭哪些常溫產品還在用利樂包裝。

今天,我們不妨以中國乳業第一大單品、2019年銷售額突破200億的安慕希為例,來研究一下利樂在中國的處境。

為什麼選擇安慕希作為研究對象呢?首先,安慕希是伊利旗下產品,並且是常溫產品,而利樂的包材主要做常溫乳品;其次,安慕希是中國乳業最大單品,作為包材巨頭,利樂如果不能成為安慕希主供應商,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為此,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採購了伊利安慕希全部三款產品:

仔細研究這三款包裝的產品,《食悟》發現:利樂只是其中一款產品的包材供應商,另外兩款產品的包裝都不來自利樂。

利樂為伊利安慕希提供包材的是這款:

利樂鑽包裝的安慕希,儘管包裝名字以利樂命名,但包材卻不是利樂提供,而是由利樂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紛美包裝供應:

另外一款PET包裝的安慕希,瓶身和瓶底均沒顯示包裝供應商:

根據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的採訪研究,這款PET包裝的安慕希,包裝既不來自利樂,也不來自紛美,極有可能是伊利自己研發設計的瓶胚,找其他該工廠組裝生產的包材。

按照利樂公司大中華區CEO朱屹東透露的數據,利樂中國營收約佔利樂全球營收的10%,中國是利樂全球最大單一市場。

按照利樂2019年115億歐元的營收,2019年利樂在中國的營收約為94億元人民幣。

儘管這個體量和營收規模還是很可觀的,但從中國乳業最大單品安慕希大部分棄用利樂包裝來看,利樂中國正在「被替代」……

曾經一度綁架中國乳業的利樂,為什麼會被替代呢?

根據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的專業研究,主要有三個層面,造就了利樂現在的尷尬局面:

一,瑞典跟中國關係很差,伊利蒙牛都不太情願跟瑞典企業利樂有「深交」。

中國與瑞典之前的關係非常友好,瑞典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便是中國。然而近幾年許多瑞典媒體和瑞典政客們千方百計的攻擊、污衊中國。比如,《瑞典日報》曾發表文章詆毀中國在抗擊疫情方面做出的努力。

2018年9月21日晚,瑞典電視臺「瑞典新聞」欄目播出惡劣辱華節目,主持人羅恩達爾發表惡毒侮辱攻擊中國和中國人的言論,中國駐瑞典大使館對此予以強烈譴責,已向瑞典電視臺提出強烈抗議。

還有此前中國遊客在瑞典被欺負的事件,等等。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對於國際經濟貿易往來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型跨國企業,很多內資外資企業之間的業務,均參考國際關係。

顯然,對於伊利、蒙牛這樣的乳業巨頭,在國際業務交往中,國際關係也是其重要的考量因素。

二,與伊利蒙牛早期相比,如今作為上市公司,兩家企業都更追求利潤了。當乳企注重盈利的時候,利樂賺錢就難了。

在蒙牛創辦的時候,牛根生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快速實現全國化,如何把業績規模做上去,如何少出現壞包,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所以,利樂的免費或者低價設備,以及利樂提供的一系列解決服務方案,非常符合牛根生的需求,儘管利樂通過包材分走了很大一部分利潤,但蒙牛可以快速做大做強。

這也是中國乳業早期野蠻生長階段,企業的打法都很簡單暴力,也是在那個階段,伊利蒙牛在瘋狂拼規模的時候,利樂按照牛奶銷量多少,一瓶一瓶地提成,賺得盆滿缽滿。

大家有沒發現:利樂最希望中國乳業巨頭不斷擴張,規模戰的最大收益方就是利樂。換言之,伊利蒙牛賣出的牛奶盒數越多,利樂的包材就消耗得越多;伊利蒙牛建廠越多,利樂就能夠賣出更多設備。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中國乳業發展環境已經今非昔比了,如今伊利蒙牛在追求規模的同時,都更看重盈利水平了,因為資本市場投資者根據盈利能力去判斷這隻股票的好壞。

以伊利安慕希的PET包裝為例,自己設計,自己生產加工或者找代工,包材成本可以大大節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伊利的盈利水平。這對其他競品來說,無疑就形成一種壓力,倒逼其他競品捨棄利樂。

三,避免過度依賴利樂,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眾所周知,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太依賴某個供應商,那麼這家企業是存在業務風險的。比如如果供應商因為某種因素出現問題,必然會影響採購其包材的企業生產加工。

因此,伊利安慕希的包材供應商結構還是非常合理的:總共三款包裝,一款來自利樂,一款來自紛美,另一款自己加工生產。

根據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的專業研究:長期來看,包括利樂在內的所有包材企業,都有被替代的可能。現在很多大型乳企都有自己的包材研發部門,未來會走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的道路。

包裝設計出來後,自己生產包材或者找其他代工廠代工。如同伊利安慕希的PET高端暢飲款。(食悟原創文章,轉載請標註來源)

相關焦點

  • 「躺」在中國乳業背後賺錢:抽走75%利潤,蒙牛伊利都為其打工
    編輯其中伊利和蒙牛佔據我國乳製品行業5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即便作為我國乳製品行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沒能逃過為外企打工,幫外企賺錢的命運。究竟是怎麼回事?那就得從牛奶包裝盒說起。正是這毫不起眼的包裝盒,每年可以攝取中國乳製品行業75%的利潤,連蒙牛和伊利都成為了它的搖錢樹,它就是——瑞士利樂。
  • 中國乳業真正的壟斷者:伊利蒙牛為它「打工」,1盒奶攫取75%利潤
    來源:華商韜略文 | 華商韜略 屈穎2020年6月,利樂在呼和浩特新建了工廠,號稱「最智能」「全球最大」。時隔20年,利樂大有再續輝煌的意圖。說起利樂,大多人覺得陌生,但是它的客戶確是家喻戶曉,比如伊利、蒙牛、光明、旺旺等知名品牌。
  • 她為蒙牛、伊利提供包裝,別小看這張包裝紙,讓她財富輕鬆過億
    很多人都沒聽過這個名字,而克裡斯滕勞辛手中最值錢的當要數家族企業——利樂集團三分之一的股份。利樂是一家什麼企業?絕大多數人都並不清楚,其實利樂的顧客主要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娃哈哈、旺旺等這些我們家喻戶曉的品牌。利樂可以說一直都活躍於中國市場,只不過躲在了幕後。有人說國內的許多乳製品企業其實都是在給利樂打工。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蒙牛、伊利兩家市值超千億人民幣的巨頭在上述品類中均有不同程度布局,且隨著近幾年消費升級的浪潮,兩家旗下乳製品也向有機化、高端化過度。另一方面,鑑於中國消費者對於高品質乳製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兩家公司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區也展開了優質奶源的爭奪戰。本篇文章將從產業鏈和投資等多個角度詳細解碼兩家千億市值企業的發展版圖。
  • 拿走一盒奶75%利潤,靠蒙牛伊利賺120億!在中國市場壟斷長達41年
    在乳製品行業中,蒙牛和伊利作為兩大巨頭,一直針鋒相對,力求從對方手中奪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取得更亮眼的業績數據。俗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管蒙牛和伊利競爭再激烈,拿走最多利潤的卻是別人,而這個比例甚至高達75%。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02-巨頭的困境與區域乳企的優勢 如今,低溫奶品牌中的前三分別是光明、三元和新希望,為什麼伊利、蒙牛這兩個乳品巨頭沒能上榜? 兩大巨頭枷鎖太重 在我看來,今天的低溫奶市場,兩大巨頭並不具備核心優勢,甚至過去他們的優勢會成為制約他們轉向低溫奶的枷鎖。 數據顯示,伊利、蒙牛兩大巨頭的常溫奶業務是主要收入來源,兩家一度佔據了中國常溫奶市場份額的65%以上。這就導致,兩大巨頭在市場沒有更大的消費需求之前,即便知道低溫奶更好,也不願意推廣低溫奶。
  • 如何評價文章《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
    不只是因為蒙牛和伊利是如今佔據壟斷地位的兩大奶業巨頭,更因為在我眼裡,這兩家公司不過是同出一根的兩顆果實,歸根結底他們的底色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伊利與蒙牛的產品如此相似,除了牌子幾乎一模一樣:伊利推出優酸乳,蒙牛就跟著推出酸酸乳;伊利推出QQ星,蒙牛就跟著推出未來星;伊利推出了安慕希,蒙牛就跟著推出純甄
  • 這家要上市的印刷包裝企業與利樂、紛美PK,年入超9億、淨賺1個多億...
    根據新巨豐招股書給出的數據,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分別佔據了國內無菌包裝液態奶市場34.9%、26.7%的銷售額,其他企業合計佔比才有38.4%。 問題是:國內無菌包裝市場的規模到底有多大?新巨豐的招股書,給出了推算的線索。 根據招股書引用的數據:利樂、SIG集團、紛美包裝,加上新巨豐,是國內紙質無菌包裝市場的前四強,合計佔有82.9%的市場份額。
  • 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瓜分奶源 牧場投資熱潮再起
    就在9月27日,伊利股份公告稱,擬通過新設立的控股子公司WholesomeHarvestLimited以要約收購的方式收購中地乳業(01492.HK),交易完成後,伊利將成為後者第一大股東。得奶源者得天下。伊利接連出擊加快奶源布局,只是乳業巨頭奶源爭奪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各大乳企對奶源的爭奪進入「白熱化」階段。
  • 「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創業前期,蒙牛近乎瘋狂地追趕伊利,終於在2010年實現反超。不過伊利憑藉營銷和渠道很快趕上,再次奪走行業龍頭寶座。中國乳業兩大巨頭的差距在彼此的追趕中被逐漸放大。2019年,蒙牛實現營收790.3億元,伊利營收為902.2億元,超蒙牛近100億元。
  • 商業案例:為什麼95%的中國奶業都選擇利樂的包裝?
    繼續分享大企業成功案例供您透徹理解真實案例連結利樂公司在中國的牛奶包裝市場擁有高達95%的份額,很多人不理解,難道我們連個紙盒都做不了嗎?不是的,是利樂公司經營的模式與我們都不一樣,那麼利樂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國老闆們心甘情願的選擇呢?蒙牛與利樂在蒙牛的辦公區外面插著一面瑞典國的國旗,這是蒙牛的供應商——利樂公司的辦公點。利樂公司為什麼可以把售後服務建到客戶的心臟?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話,叫「既生瑜何生亮」 現實中往往就是既有瑜也有亮,比如格力VS美的,天貓VS京東,以及美團VS餓了麼,巨頭們相同的賽道貼身肉搏,爭個我強你弱。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創業前期,蒙牛近乎瘋狂地追趕伊利,終於在2010年實現反超。不過伊利憑藉營銷和渠道很快趕上,再次奪走行業龍頭寶座。 中國乳業兩大巨頭的差距在彼此的追趕中被逐漸放大。 2019年,蒙牛實現營收790.3億元,伊利營收為902.2億元,超蒙牛近100億元。
  • 蒙牛市值為什麼比不過伊利
    撰文|杜謠謠 編輯|杜周蒙牛和伊利這兩大中國乳業巨頭的爭戰還在繼續。不過,就現狀來說,蒙牛還是居後。據媒體描述,當時,「開簿僅15分鐘就已實現訂單目標規模全覆蓋,僅1個半小時即已達到目標訂單規模的10倍。最高訂單簿超過150億美元,達到目標訂單規模19倍的超額認購」。可以看出蒙牛此番發債受到了市場的推崇。
  • 乳協引發的血案:從乳業之爭看伊利、蒙牛的「原罪」
    稍有理性的人,恐怕還是要調查清楚的吧?於是,我們不妨梳理一下,乳協這紙「聲明」背後的真相到底如何。蒙牛、伊利綁架國家標準,有根有據,還是有利有惠?如果有人認為,更有資格參與的企業沒參加,不妨把這些企業的營收、淨利、專利技術、產業布局這些指標列出來,讓叔開開眼,看看當年中國還有什麼比「一逛蒙」(伊利、光明、蒙牛)三巨頭更適合出現在這個名單裡的。其次,到底存不存在國家標準被大企業綁架一事?
  • 伊利、蒙牛、新希望集體大漲,國內乳業要變天?
    不只是國內成績優異,在全球市場,伊利也在不斷進步。去年 8 月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 2020 年「全球乳業 20 強」榜單中,伊利再創新高,位列第 5 名。 不過,這一次不只是伊利市值上漲,在同一期間乳品行業幾乎是集體大漲:蒙牛乳業上漲7.32%,原生態牧業上漲7.79%,莊園牧場上漲7.87%,西部牧業上漲20%,中國聖牧上漲16%,光明乳業、三元股份、新希望乳業、天潤乳業、皇氏集團、燕塘乳業等皆漲停封板。
  • 王小七扒蒙牛伊利有事實錯誤,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一篇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狀的網文把蒙牛伊利推到風口浪尖,作者王小七儼然成了部分人心目中的英雄。我發了兩段相關視頻被網友罵了上萬遍。今天針對部分關鍵問題作出書面回覆:再次申明觀點:僅針對此次事件我堅決站蒙牛伊利,王小七不管是惡意善意,行為涉嫌誹謗,需承擔相應後果!
  • 乳製品巨頭蒙牛和伊利的恩仇,竟然還有這些說法
    說起來蒙牛和伊利,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這兩大品牌作為國內乳製品行業的龍頭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是非常的激烈。但是要是說起蒙牛的發家史,那也算是企業裡上演的現實版「回家的誘惑」前篇了,1983年伊利的董事長鄭俊懷破格提拔了一名很有能力的員工——牛根生,為什麼是破格呢?因為最初的牛根生只是一名刷奶瓶的工人。
  • 留給蒙牛和伊利的時間都不多了!
    要在2020年實現各自的千億目標,兩大巨頭還需持續發力。 2019年上半年伊利、蒙牛主要業務收入 隨著雙千億目標越來越臨近,伊利和蒙牛卻依據各自優勢,走出了越來越不同的路線。 伊利,中國版的「雀巢」 總體來看伊利短期戰略為重點培育新品以及擴大營收市佔率,遠期來看,伊利走向國際化以及成為多元化的食品類巨頭。
  • 蒙牛伊利佔據全國70%的市場,卻沒有地方奶企有良心?
    2020年7月9日,一篇名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將蒙牛伊利中國奶製品行業的兩大巨頭送上熱搜。文章的作者是一位自媒體作家。人們常說新聞行業的人往往語不驚人死不休,只有把簡單的事情往大的說,才會有人關注。那麼這位自媒體作者在文中是否誇大了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