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人們做了大量研究,探討高智商者能否在其人生中獲得成功的課題。人們普遍認為,智商測試的低分者(70分以下)存在生理缺陷,而普通人得分一般會在100分左右;當然人們要是有更高一點的智商,便可以更順利地完成高等教育。
想成功完成競爭激烈的研究生課程,智商起碼需要115分。一般來說,一個人IQ得分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則工資也越高——你可能還,這樣的人壽命也更長。但是這裡面還另有玄機。智商與成功只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關聯,一旦某人的智商超過120分,此時更高的智商並不意味著同比轉化成更多的現實優勢。
「有充足的實例證明,智商170分的人比智商70分的人的思維更加縝密,」英國心理學家利亞姆·哈德森寫道,「即便是分值差異小些,但只要存在差異(如100分和130分),情況就都差不多。但是,當兩個人的智商都很高,智商的門檻效應這種規律就被破壞了。一個智商130分的科學家跟一個智商180分的科學家都一樣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用哈德森的話說,智商值更像籃球隊中球員的身高值。身高為1.68米的人能不能進職業籃球隊?這個可能性幾乎沒有。想進入職業球隊打球,身高起碼要1.83米,當然1.88米優於1.85米,1.91米優於1.88米。但是自身高超過某一高度後,身高的作用就會驟減。一個2.03米的球員並不一定會優於一個1.98米的球員。(偉大的籃球運動員麥可·喬丹,其身高就是1.98米。)一個籃球運動員只需要身高足夠高,超過職業隊的身高門檻就可以了。
同樣的,智力也是如此,智力門檻同樣存在。愛因斯坦的智商是150分,蘭根的智商為195分。但你不能說因為蘭根的智商比愛因斯坦高30%,蘭根就比愛因斯坦聰明30%。(蘭根是美國一位智商超高的人,但成就並不怎麼樣)
這種類推是荒謬的。我們根據智商所能得出的結論是,若要研究類似於物理這樣複雜的學科,他們兩個都足夠聰明,都能夠勝任。
智商的門檻效應說智商存在一個門檻,這可能有違許多人的直覺。我們總是認為,諾貝爾獎得主的智商一定極高,他們在大學入學考試中一定得滿分,他們一定獲得學校所有獎學金;他們在高中時代一定名列前茅,總是被各大名校爭相錄取。但是根據2007年後的25名諾獎的主名單分析表明: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並不全都是畢業於耶魯、哥倫比亞等名校。
人們通常認為學校和參加賽跑的選手一樣,可以通過排位確定優劣,人們約定俗成地用這種方法分辨智商高低。但是我們這種認識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