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有意思,士況、文化,扳著指頭我們都能道出個一二來。民國文人更有意思,正面大筆如椽憂國憂民,一轉身又「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在這個美食絢爛的民國時代,想來他們最成功的結局莫過於,名字不僅留在史冊上,還留在菜單上。
01
下午茶,吃了變個張愛玲
張愛玲不愛做飯。無怪乎會在小說中創造出「洋山芋切土豆絲炒黃豆芽」「雞蛋炒皮蛋」這樣的黑暗料理。
但這並不妨礙她在下午茶上是行家。
有次周瘦鵑去看望她,一下子就被下午茶的陣容所驚呆:「茶是牛酪紅茶,點心是甜鹹具備的西點,連杯子與碟箸也都是十分精美的。」
非要點幾名她心水的點心的話,慄子蛋糕,香腸卷,蛤蟆酥榜上有名。
02
一道西瓜盅,取其清涼色
「選用四斤左右的西瓜一隻,切蓋,雕去內瓤,留肉約半寸許,皮外飾以花紋,備用。」再以嫩雞一隻,「在汽鍋中蒸透,後放進西瓜中」。盒蓋,再入蒸籠回蒸片刻即可取食,時食以鮮荷葉一張稱在瓜底,碧綠清涼、增加興味。
看起來味道不錯,但接下來陸文夫卻筆鋒一轉,「其實那西瓜盅也是假的,雞裡並沒有多少瓜味,瓜甜雞鹹,二者不配,取其清涼之色而已。」
陸文夫這篇《美食家》寫盡人間滄桑,主人公朱自冶遭受指指點點,卻能自在生活,令人感喟。
03
盛夏白瓷梅子湯,碎冰碰壁叮噹響
梁實秋寫美食,風格甚是儒雅。
寫信遠齋的酸梅湯,桶大罐小冰多,喝起來涼沁脾胃。一口如品純醪,直教人捨不得「下咽」;寫北平的小籠湯包,不在小,不在餡兒,在湯多;寫冰沙,從雪山上背下來的放在罈子裡的雪,舀一碗出來加上制好的酸梅糖或者玫瑰糖做成的美味沙冰;
酸梅糖製作的這一段寫得很是酸甜可口,看得我直咽口水。真真是味蕾上的雅人深致,極具人文氣息的飲啄。
04
如何成為魯迅?首先你得是個甜食控
甜食控魯迅真是太可愛了。
大家都知道魯迅愛吃零食,尤其是甜品糕點類的。加上當時魯迅家境寬裕,所以他家裡的點心一般儲備很足。家裡來了客人,一般都有零食作為招待。
李霽野就曾說起過在周府做客的印象:
「先生是愛吃糖食和小花生的,也常常拿這些來款客……」魯迅故居的書架上,至今仍保留著他當年用過的花生筒和點心盒。
剛開始,魯迅招待客人是以糕點為主,男士女士一視同仁。但是,男士們往往戰鬥力太過強大,會將其存貨如風捲殘雲般消滅得乾乾淨淨,一個不留。
這就讓魯迅感到很不開心,因為自己還要吃,吃光了還得上街去買。這怎麼行?難道要伸開五指把裝點心的盤子罩住嗎?
於是魯迅就想出了一個高明的策略,那就是對男客改用花生代替點心。
在花生面前,男客總是吃得不多了,吃得不多了,魯迅還壞心眼兒地勸,怕吃花生的拔腿逃走。真是絕了。
對待女客,因其消耗不大,所以依舊採用點心。
對於這個政策,魯迅自己非常得意,還在日記裡寫:「從去年夏天發明了這一種花生政策以後,至今還在繼續厲行。」
這個政策看起來還是不錯的,點心都是自己的了。
05
「嘿,吃了沒?」
吃,對於中國人來說重要、講究、透著感情,有面又有範兒。
在那個遙遠的民國:八大菜系最終定型,區域間的美食交流頻繁、菜品普遍大眾化。這些都離不開民國文化人的捧場。
二毛的《民國吃家》裡,可以看到如此動人的場面:慈禧的清燉鴨子脫下了鴨皮油,上了袁世凱的餐桌;胡適用東興樓的醬爆鴨丁嫩滑醬,香了魯迅一生的才華;譚延愷的祖燕魚翅在南京的上空鮮亮腴滑的飛翔;張大千用戀愛的火候軟炸著扳指兒香酥脆嫩了18歲的侍女……
那些在政場上的針鋒相對,劍拔弩張的角兒,在一碗豆羹下也能獲得片刻和諧。吃一盤菜,談花的尷尬,便夾一筷子的山藥入口,似在咀嚼無暇回話,確實已接不上話,無話可說了。
06
美食與愛皆不可辜負
民國是個風情萬種、品相繁複的時代。眾多文人墨客,此生「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美食之美,在油鹽醬醋,在爆炒慢燉,在色香俱佳,在唇齒留香。更妙的是美食滋味,徜徉腹腔鏡頭於靈魂,存活於記憶。
懂美食的人品位高,也看得透人生。比如魯迅,陸文夫都是極懂生活之人。
民國吃家愛美食,他們的美食背後大多凝結著一段段往事與傳奇。大抵通向胃的不僅僅是味道,更是文學和藝術發酵後的五感饕餮。
章詒和對民國吃家們的評價很動人:「不管北京城頭懸掛什麼旗子,報紙上宣傳什麼主義,民國文人們都精心琢磨那份屬於自己的舞臺和角色。活在個體的生動感受中,以自己獨特又隱秘的方式活著。」
那一代人如何活著?具象地說,是活得「有規矩」;抽象地說,是活得「有樣子」;簡單地說,是活得有尊嚴;往大了說,是依然有著某種精神制約,服從於某種精神力量——借句話來講,是「高於柴米油鹽的精神力量」。
民國吃家,吃的是情懷。顛沛流離的時代,他們的吃相,高貴而又難忘。
作者:一口棗,拾文化(ID:shiyafengshe),以理性的姿態看待人和物,以文化的底色,傳達情感、新知、文化和生活。文化改變生活,信仰照進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