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在箇舊市2020年人才座談會暨「錫都系列人才、項目」表彰大會上,雲錫股份有限公司冶煉分公司技術項目部主任王紅彬從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被授予「錫都產業技術領軍人才」稱號。
王紅彬
探索知行合一的「科學家」
2009年,他放棄高校伸來的橄欖枝,加入到雲錫股份有限公司冶煉分公司。剛入廠,他主動請纓參加「鼓風爐挖潛處理錫回收礦生產試驗」,由於錫回收礦中錫金屬含量高,但含水量過高也導致其無法成型入爐熔煉,多次試驗效果仍不理想,王紅彬大膽建議用曬礦的「土辦法」來降低水分,成功解決了錫回收礦的處理問題。
年輕就是敢幹敢拼。隨著產能擴大,冶煉分公司使用的錫精煉真空爐由10t升級到20t,開發新型真空爐直接生產精錫關鍵技術勢在必行,王紅彬主動擔起現場負責人職責,誓要把新工藝幹精、幹穿、幹透的他卯足了勁,吃住在現場,通宵達旦找資料、做試驗,拓展物料適應性,整合操作方法。40多小時廢寢忘食,終破難題,率先闖出了一條用真空爐直接生產高純錫的路子,向全球錫冶煉真空技術裝備提升提供了「雲錫方案」。之後,他成為了冶煉分公司技術項目部的負責人,入選到控股公司有色金屬冶煉與環保專業委員會,並如願考取了昆明理工大學能源與環保專業博士。
勇闖技術難關的「領軍人」
2018年9月,錫冶煉轉型升級打造「八個亮點」戰略目標的戰鼓擂響了。王紅彬也在此時勇挑重擔,他以推動「二十世紀錫冶金工業最偉大的發明」——電熱連續機械結晶機實現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突破口,把團隊的先進技術力量轉化為雲錫繼續引領世界錫冶煉先進技術水平的強大動力。在「結晶機自動噴水控制技術」研發過程中,他積極與團隊反覆探討、論證實踐,在質疑的目光下,他積極講解研發可行性、分析突破點,堅定科研道路,歷經數次「重來」和「重複」,最終成功將新技術應用於生產實踐,產品產量、質量等指標均達到預期目標,且優於人工操作,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作業環境明顯改善。
在新項目「錫轉運溜錫槽」調試過程中,廠家提供的插板式換向閥封不住錫、並且沒有解決辦法,錫轉運又得回到「錫泵+管道」輸送的年代。得知消息,王紅彬帶領技術團隊立即展開「三通型」換向閥攻關試驗,通過模擬驗算、反覆論證,判定換向閥分流和截止效果,摸索出換向閥運行相關技術參數條件,實現錫液自由可控轉運,滿足沿途精煉鍋供料需求,為搬遷提供技術支撐。
隨著錫異地搬遷如火如荼推進,他積極組織技術力量與錫指揮部開展方案討論,將更多能耗低、指標優的技術裝備引進到項目中。錫精煉撈渣機器人、揩面機器人、新型錫模、新型錫泵等技術創新成果破土而出,傳統工藝與創新技術相融交互,促進錫冶煉人力操作向半機械操控和自動化的轉型過渡,讓員工觀察和體驗錫冶煉創新融合、改革發展的角度變得繽紛多彩,再次推動了錫行業的創新發展。
促進團隊發展的「領跑員」
作為雲南省「冶煉分公司職工科技創新工作室」負責人,王紅彬以項目建設方案策劃、技術分析研究、對外服務指導、技術創新攻關作為著力點,將自己現場磨礪的生產經驗快速轉化,言傳身教指導初、中、高級技術人員進行工作和學習。
他將團隊管理與育人樹人相結合,把科學精神薰陶、專業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傳遞知識火種的同時,也把「說話算數,完成任務不含糊」的冶煉員工本色潛移默化地注入團隊。對於生產中的科技攻關,他要求「試驗方案的制定必須努力做到萬無一失」,試驗方案修改數十遍是常態,試驗設備、物料準備,人員配置,安全環保風險評估等方面都要考慮周全。試驗過程中,對每一個思路和課題,他都要求大視野、新視界,但總不忘安全第一。
他認為,只有帶動和促進團隊一起進步才會對錫冶煉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在一次國內同行新建的澳爐投產過程中,王紅彬被公派到對方單位提供技術指導,他積極爭取名額,讓青年技術人員一道參與交流。他和團隊看渣識矽酸度、鐵矽比、渣含錫的「絕活」,為對方避免冶煉泡沫渣的產生提供了技術支撐,進一步夯實雲錫頂吹熔煉的「領跑」地位。
部門管理中,他推行日常打分、每月一報告及獎勵等級評定製度,以獎代罰、以獎代管、以獎代培,把部門的效能與員工的業績相結合,打破薪酬考核大鍋飯的「窠臼」,調動熱情,促進技術員工積極提高個人業務水平。
王紅彬帶領團隊先後參與國家規劃專題項目、雲南省「四個一百」重點工程項目、公司級科技項目10多項,參編行業標準和高校教材2部,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5篇,申報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共13件,為培養錫冶煉中堅力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自身的成長,他也不斷帶動團隊的成長,他先後培養高級工程師1名、冶煉工程師5名。
「成績屬於過去。我會繼續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團隊繼續攻關,緊緊圍繞錫冶煉轉型發展打造『八個亮點』的戰略目標再立新功」。王紅彬說。
(責任編輯:吳雪琪 審核:盧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