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Wendy
編輯 / Celia
最近突然發現,好像全世界都在嗑cp,嗑起cp來比自己談場戀愛還要開心。
看電視劇的時候感嘆:「男主女主也太甜了!這對cp鎖了!」
打開一個說唱綜藝,彈幕給兩位同框的選手刷了滿屏的「般配」。
還有滿地的戀愛綜藝,一群吃瓜群眾每周等著看人家約會。
不過當然也有不少人嗑不起來cp——
「冷冷的狗糧拍在我的臉上,何苦,何苦。」
在搜尋資料之後,我發現,喜歡磕cp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中要多得多。而正經的學術研究也指出,嗑cp是真的能帶來無邊快樂。
01.
到底什麼是「嗑CP」?
「百嗑全書」了解一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嗑cp的文化其實來源已久。在英文世界裡也與有「嗑cp」對應的詞——shipping。
Shipping最開始是一個飯圈/同人圈的用詞(fandom),用於描述觀眾對於兩個影視劇中角色之間的浪漫關係的嚮往和喜愛。這個詞選取了「relationship(關係)」的後半部分,嗑cp的行為就叫shipping,cp粉就叫shipper (Romano, 2016)。比如,「我嗑x和y的cp」可以翻譯為「I ship x and y」。
在fandom的語境下,不少shipper是列文虎克選手,在原作的各種細節裡挖cp的糖;還有不少cp粉會產出大量同人文,自給自足。在shipper中間,也有不同的派別,比如近年興起的男男cp就可以算為slash,嗑真人cp的則被稱為RPF (real person fiction)……總之這個群體就是熱鬧非凡、百花齊放。
儘管shipping的概念頗為現代,嗑cp這一現象的歷史其實十分悠久,甚至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時期。有學者認為,柏拉圖在創作《會飲篇(Symposium)》的時候也在嗑荷馬史詩《伊利亞特(Iliad)》中的同性cp阿奇裡斯/帕特羅克洛斯(Harrisson, 2016)。
02.
「嗑學」為什麼會讓人上頭?
所以嗑cp到底是有什麼魔力,讓我們欲罷不能?接下來就讓我從生理學、精神分析學、親密關係等角度來為大家剖析它的魅力~
1. 嗑cp讓我們「身臨其境」
不管是我們自己在經歷一件事情,還是我們看到其他人在做這件事,我們腦中的一部分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都會被激活(Cook et al., 2014)。
也就是說,不管我們是自己體驗到甜甜的戀愛,還是看著自己嗑的cp在秀恩愛,我們的大腦會做出一部分相似的反應。所以愛不會消失,愛會複製粘貼,cp粉會快樂。
2. 嗑cp讓我們「保護自己」
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說,我們在嗑cp的時候也開啟了自我防禦機制,用到了其中的投射(projection)和轉移(displacement)(Baumeister et al., 1998)。
投射是指,因為「我想談戀愛了」所以「你們也想談戀愛了」,因為「我想你們在一起」所以「你們也想在一起」。正是美妙的投射讓我們嗑上了絕配的cp。
而轉移則體現在,因為「我覺得我自己談戀愛是有風險的」,所以我把這腔熱血轉移到了我嗑的cp上,我看你們談戀愛,這樣風險就小了很多,白嫖黨穩贏,入股不虧。
3. 嗑cp讓我們「保持美好幻想」
我們對性、對伴侶、對親密關係總是抱有美好的幻想,單身的時候尤其如此。對理想的關係,我們會設想出一個完美的愛情地圖(love map),和一些對於具體細節的浪漫想像(Money, 2012)。
而在嗑cp時,我們觀察到的絕美愛情,恰恰也滿足了我們對理想愛情的幻想。尤其是在嗑cp不上升真人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穩穩的幸福」,也可以保持對愛情的美好想像。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一定會把這些背後的原因想得那麼清晰,平時嗑個cp主要也就是圖個樂。況且cp粉太過真情實感的話可能也會日常心碎,一會兒想給編劇寄刀片,一會兒發現真人cp相繼塌房(cp粉:呵,真是般配呢)。
cp粉圈地自萌,路人吃瓜看個熱鬧。
大家開心就好~
References:
Baumeister, R. F., Dale, K., & Sommer, K. L. (1998). Freudian defense mechanism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in modern social psychology: Reaction formation, projection, displacement, undoing, isolation, sublimation, and denia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6(6), 1081-1124.
Cook, R., Bird, G., Catmur, C., Press, C., & Heyes, C. (2014). Mirror neurons: from origin to funct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7(2), 177-192.
Harrisson, J. G. (2016). Shipping in Plato's" Symposium". Transformative Works and Cultures, 21.
Money, J. (1999). The lovemap guidebook: A definitive statement. Bloomsbury Continuum.
Romano, A. (2016, June). Canon, fanon, shipping and more: a glossary of the tricky terminology that makes up fan culture. Vox.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