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時尚界的小女子,一個專注於時尚領域的原創作者。
說到日本時裝品牌,我想很多人都會想到川久保玲,從未上過正規設計學院的川久保玲(Rei Kawakubo),憑著其前衛反叛、富藝術感又無界限的創意,不但為國際時裝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多年來也擴闊了時裝迷的眼界,告訴大家原來時裝可以如此不一樣。還有那家集時尚、藝術與型格於一身的服裝店,讓大家每次去都不會空手而回。
川久保玲在1942年10月11日出生於東京,於著名慶應義塾大學修讀藝術和文學系。畢業後於一家布料公司的廣告部工作;1967年成為造型師,兩年後開始設計服裝,並於1973年正式成立川久保玲。川久保玲的法文解作「像個男孩」,名字的靈感來自60年代著名女歌手的一句歌詞「Comme les garons et les filles de mon ge」(意即同齡的男孩們) 。
1981年,川久保玲首次於巴黎時裝周發布女裝系列。該系列的服裝全部均是全黑、不對稱和寬鬆剪裁、破洞,這些「破爛」的衣服,被當時的時裝傳媒喻為「乞衣裝」,行內的意見兩極,有的認為大膽創新,有的則認為這稱不上是「時裝」。看得出,那時的川久保玲已經在服裝設計上擁有前衛的理念,至今破爛裝依然是時尚潮品之一。
川久保玲最早期的服裝系列多採用黑、白和深灰色調,其後逐漸加入不同顏色,但黑色依然是她服裝和品牌的標記。此外,除了不對稱剪裁、破洞等,垂墜、流蘇也被添加到衣服中,還有模糊身體線條服裝結構,也是川久保玲的招牌風格。
川久保玲所設計的服裝看似誇張又難以駕馭,但每位穿過川久保玲的粉絲都會知道,她的魔力就在於她的實用性,無論是外表怪異的西裝褸,還是「大幾個碼」的蓬蓬裙,只要穿上身就會親身感受到那種令人訝異的合身。這也是很多設計師解決不了的難題,導致了舞臺秀上很好的款式,線下也賣點匱乏。
川久保玲數十年來創作出無數獨特又引發思考的時裝,也讓她提升至一個無可代替的地位。因此,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2017以川久保玲為主角,舉辦了《ReiKawakubo/Comme des Garons: Art of the In-Between》回顧展及慈善晚宴,她是繼聖羅蘭(創始人:伊夫聖洛朗)後第二位,獲該館仍在世的時裝設計師舉辦回顧展,可見川久保玲的地位非凡。
川久保玲與山本耀司曾是時裝界的神仙眷侶,二人於80年代一起勇闖法國巴黎時裝周,更談過一段柏拉圖式戀愛。其後二人各自組織家庭,川久保玲下嫁比她少十歲的Adrian Joffe,而Joffe其後亦成為川久保玲的CEO及 丹佛街-川久保玲的創辦人。他除了替川久保玲營運品牌,每次二人一起現身,他也充當太太的貼身保鑣和代言人,篩選及回應記者的提問。
川久保玲可說是「聯乘天后」,之前與多個潮流及奢侈品牌合作,當中包括:路易威登、Supreme、耐克、H&M、Fred Perry等等,每次聯程產品推出市面,立刻被粉絲和炒家搶購一空。
川久保玲筆下的品牌,服裝樣式奇怪又多變,讓人目接不暇,在生活中的她卻是寡言又不愛接受訪問。但我們仍然可從寥寥可數的訪問中,尋找川久保玲對時尚、美學以致對自己的看法,看過後你會發現,她是一個目標清晰、對自我要求極高以及無畏無懼的女人,實在讓人敬佩。
川久保玲在接受採訪時曾說:「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給自己的一份禮物,而不是一種用來吸引異性的關注。我害怕自滿, 我滿意某些東西,它將會完結。可是我永遠都不會容許自己滿足。但除了不想滿足,我不會滿意,我永遠都不會感到滿意。」這也是她一直激勵自己的警句,我想這句話適用我們所有人。
她是時裝界的一位怪才,用自己的創意影響現代時尚趨勢,同時,她也是一位非常有見地的女性。無論有多少的嘲諷和反對之聲,她一直都堅持著做自己,就像她說的:「我不會對現今的時裝感到興奮。因為人們只想要廉價的快時尚,而且還很高興可以跟別人看起來一模一樣。」做自己才是最fashion的,你說哪?
文字原創,喜歡小女子的文章就點讚轉發哦。點擊關注,可以獲得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