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sì),是指以幹支紀日的曆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上
巳、元巳之別稱《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後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後漢書·周舉傳》:「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會賓客,宴於洛水。」因知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云云,就是對唐代長安曲江風景區內節日盛景的描繪。此節在中國流傳時間甚長,不少地區至今尚有餘韻可尋,當然在節日性質和內容上已發生了不少變化;此外,一般多認為當前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初三為期的節日活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係。
今天新世界國際幼兒園邀請了所有的小朋友們和家長們一起傳承文化、體驗經典,快隨我一同去看看吧!
祓禊,(指去災病,上古女巫給去晦,唐宋時流行泡溫泉,以前是在水邊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的儀式,為去災祝福之意)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為許多學者贊同,如現代學者烏丙安認為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時期,節日的作用就是驅邪避災,實際原因是由於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溫恰好,人們急著去洗越冬後第一次澡。 這一天老師們會用浸泡蘭草的水,清點在家長和孩子們的身上,寓意去病、去災祝福之意。
接下來我們隨著家長和小朋友們的腳步來到了「祈願區」,把我們的心願和祝福寫在祈福布上,將帶有願望的祈福布掛在祈願樹上,祈禱我們的願望早日成真!
快看我們的上巳節活動馬上就要開始了,小朋友們有序的拉著爸爸媽媽的手整齊的站在了班級隊伍的裡面,等待活動的開始。首先由小穎老師介紹了「上巳節」的由來,「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這是一個紀念皇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中華大地的炎黃子孫,弘揚、繼承和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今天新世界國際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家長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傳承文化的呢?我們快去看看吧..
仔細一看,怎麼還有我們的外教老師呢?
當然,現在的中國文化不僅僅在傳承,還走向全世界,很多的外國友人都在了解和學習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外教老師也將中國的舞龍帶到了新世界國際幼兒園。
到了我們三拜軒轅的環節了,相傳三月三是軒轅黃帝的誕辰,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
我們美麗的媽媽們親手縫製了小小的福袋,這小小的福袋寄託了母親對子女的期盼和祝願,承載著父母滿滿的關愛和期盼。
每到重大節日少數民族都會用舞蹈的方式來慶祝,讓我們一起踏著節拍起舞,體驗下一漢代婀娜多姿的舞蹈。
到了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遊園時間,我們為大家準備了好多傳統遊戲,第一個便是我們的投壺遊戲啦,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投壺禮來源於射禮。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宋呂大臨在《禮記傳》中云:「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
這是
原來是我們的手工坊,裡面有手繪團扇、扎染、還有捏麵人呢,
快看媽媽和姥姥在做扎染,好期待打開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哇!小朋友們在畫團扇,你看你看我畫的是梅花.
我畫的是水墨畫...
那我畫的就是池塘,裡面在畫一隻小青蛙,你說好不好看?
媽媽,你幫我也畫一個和姐姐一樣的梅花好不好?
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你看我捏的小鴨子,像不像啊?我自己都覺得「她」很像呢,我好喜歡呀!
「真好吃呀」,「哎哎,我怎麼夾不住啊」?
原來是流水面呀,流水素麵原來是把竹子劈成半月形,接成水渠行,水中有麵條順水而下,想吃的人把筷子一放,麵條就上來了。一個叫井上的人改良了,現在是在一
個圓形的透明的水流機,放入老闆前幾分鐘加工過的麵條。筷子一放即可撈上幾絲面,又好玩又好吃。
「 真好吃,芝麻,你的沒有我的好吃啊?」
「才不是呢,我的裡面還有黃瓜呢,」
「太好了,多虧早上媽媽讓我吃早點的時候,我沒吃太多,要不然就錯過這麼好吃的流水面了。」
一二一二一二一二,這是哪裡的聲音啊,我們快去看看吧,
哇,這麼激烈,原來是我們最傳統的「拔河」呀!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遠,較無詳細可進一步參酌的資料記載。陀螺最早出
現在後魏時期的史籍,當時稱為獨樂。在一般的書籍或網路資料查詢當中可得知,在宋朝時就有一種類似陀螺遊戲的小玩藝兒,名字叫做千千,類似今日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象牙所作成,以一個直徑約4寸的圓盤,中央插上一支鐵針為軸心,是古代宮女為打發時間所玩的一種貴族遊戲,其玩法是將一個長約3公分的針狀物體,放在象牙制的圓盤中,用手捻使其旋轉,等到快停時再用衣袖拂動它,讓它繼續旋轉,最後,比比看誰的千千轉得最久,誰就是獲勝者。
滾鐵圈,俗稱「滾軲轆圈」,是一種七八十年代農村裡的遊戲,既是娛樂工具也是健身器材。由一個鐵圈和一個鐵鉤組成,操作時需要極大的平衡能力和技術。我們老師的技術可還行?
那遊園最少不了的就是賞花拍照了,快跟隨我一同去看看那些美麗的小仙女和小才子們吧....
快看我們英俊帥氣的才子,一變身成了俠客,一蕭一劍,走天下。
「姐姐,你的傘真好看呀,我們一起合張影吧,」
「妹妹,你太小了,我把傘拿低一點,你進來,我們就可以一起美美噠!」
哇!我沒有看錯是兩個小仙女嗎?好美啊....
「嘟嘟,快看鏡頭,我們一起合影啦!」
「媽媽,你快來呀,要照相了,我的裙子不好看,你幫我弄好看點,我也要美美噠!」
我跳,我在跳,聰明,靈力。這一看就是美貌與智慧並存的才女子啊!
「芒果,你說我倆誰好看?」
「你倆都好看,我們都是好夥伴,快看鏡頭,笑一個」
敢問這位才女子是....
原來是我們夢想班的大姐姐呀,這身手一看就是練過。
「佳怡,你說我這身衣服是配傘好看還是配笛子好看呀?」
「我覺得花傘好看,因為我喜歡花傘」
哇!我們來自俄羅斯的莫妮卡,你今天好美呀,好喜歡你穿著漢服的樣子,還有洋溢在臉上的笑容。
額,哪裡來的蕭聲?
哇,原來是這裡啊,新世界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都是才子,這話絕對沒錯。
我們的活動馬上就要接近尾聲了,此時應該留住我們的精彩瞬間。
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我們今天的活動,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們拜別後,跟隨老師們回到了班級中,同時我們也收到了家長們的精彩記錄和照片,感謝家長們給予此次活動的支持與幫助,感謝一路的陪伴與肯定,今後我們還會帶給大家體驗更多的傳統活動,盡請期待吧!
此次活動感謝智慧班家長義工李昆諾的爸爸,全程活動過程給予拍攝。再此感謝您的支持。
辦學理念:天性教育
天性教育的理念:尚自然 重個性 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