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上巳節

2021-02-22 新世界國際幼兒園

       上巳(sì),是指以幹支紀日的曆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上

巳、元巳之別稱《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後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後漢書·周舉傳》:「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會賓客,宴於洛水。」因知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云云,就是對唐代長安曲江風景區內節日盛景的描繪。此節在中國流傳時間甚長,不少地區至今尚有餘韻可尋,當然在節日性質和內容上已發生了不少變化;此外,一般多認為當前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初三為期的節日活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係。

       今天新世界國際幼兒園邀請了所有的小朋友們和家長們一起傳承文化、體驗經典,快隨我一同去看看吧!

        祓禊,(指去災病,上古女巫給去晦,唐宋時流行泡溫泉,以前是在水邊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的儀式,為去災祝福之意)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為許多學者贊同,如現代學者烏丙安認為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時期,節日的作用就是驅邪避災,實際原因是由於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溫恰好,人們急著去洗越冬後第一次澡。

       這一天老師們會用浸泡蘭草的水,清點在家長和孩子們的身上,寓意去病、去災祝福之意。

            接下來我們隨著家長和小朋友們的腳步來到了「祈願區」,把我們的心願和祝福寫在祈福布上,將帶有願望的祈福布掛在祈願樹上,祈禱我們的願望早日成真!

          快看我們的上巳節活動馬上就要開始了,小朋友們有序的拉著爸爸媽媽的手整齊的站在了班級隊伍的裡面,等待活動的開始。首先由小穎老師介紹了「上巳節」的由來,「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這是一個紀念皇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中華大地的炎黃子孫,弘揚、繼承和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今天新世界國際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家長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傳承文化的呢?我們快去看看吧..

         仔細一看,怎麼還有我們的外教老師呢?

         當然,現在的中國文化不僅僅在傳承,還走向全世界,很多的外國友人都在了解和學習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外教老師也將中國的舞龍帶到了新世界國際幼兒園。

          到了我們三拜軒轅的環節了,相傳三月三是軒轅黃帝的誕辰,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

        我們美麗的媽媽們親手縫製了小小的福袋,這小小的福袋寄託了母親對子女的期盼和祝願,承載著父母滿滿的關愛和期盼。

          每到重大節日少數民族都會用舞蹈的方式來慶祝,讓我們一起踏著節拍起舞,體驗下一漢代婀娜多姿的舞蹈。

         到了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遊園時間,我們為大家準備了好多傳統遊戲,第一個便是我們的投壺遊戲啦,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投壺禮來源於射禮。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宋呂大臨在《禮記傳》中云:「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

           這是

           原來是我們的手工坊,裡面有手繪團扇、扎染、還有捏麵人呢,

           快看媽媽和姥姥在做扎染,好期待打開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哇!小朋友們在畫團扇,你看你看我畫的是梅花.

      我畫的是水墨畫...

      那我畫的就是池塘,裡面在畫一隻小青蛙,你說好不好看?

       

         媽媽,你幫我也畫一個和姐姐一樣的梅花好不好?

           

        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你看我捏的小鴨子,像不像啊?我自己都覺得「她」很像呢,我好喜歡呀!

         「真好吃呀」,「哎哎,我怎麼夾不住啊」?

         原來是流水面呀,流水素麵原來是把竹子劈成半月形,接成水渠行,水中有麵條順水而下,想吃的人把筷子一放,麵條就上來了。一個叫井上的人改良了,現在是在一

個圓形的透明的水流機,放入老闆前幾分鐘加工過的麵條。筷子一放即可撈上幾絲面,又好玩又好吃。

        

        「  真好吃,芝麻,你的沒有我的好吃啊?」

        「才不是呢,我的裡面還有黃瓜呢,」

        「太好了,多虧早上媽媽讓我吃早點的時候,我沒吃太多,要不然就錯過這麼好吃的流水面了。」

        

          一二一二一二一二,這是哪裡的聲音啊,我們快去看看吧,

         哇,這麼激烈,原來是我們最傳統的「拔河」呀!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遠,較無詳細可進一步參酌的資料記載。陀螺最早出

現在後魏時期的史籍,當時稱為獨樂。在一般的書籍或網路資料查詢當中可得知,在宋朝時就有一種類似陀螺遊戲的小玩藝兒,名字叫做千千,類似今日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象牙所作成,以一個直徑約4寸的圓盤,中央插上一支鐵針為軸心,是古代宮女為打發時間所玩的一種貴族遊戲,其玩法是將一個長約3公分的針狀物體,放在象牙制的圓盤中,用手捻使其旋轉,等到快停時再用衣袖拂動它,讓它繼續旋轉,最後,比比看誰的千千轉得最久,誰就是獲勝者。

           

        滾鐵圈,俗稱「滾軲轆圈」,是一種七八十年代農村裡的遊戲,既是娛樂工具也是健身器材。由一個鐵圈和一個鐵鉤組成,操作時需要極大的平衡能力和技術。我們老師的技術可還行?

          那遊園最少不了的就是賞花拍照了,快跟隨我一同去看看那些美麗的小仙女和小才子們吧....

        快看我們英俊帥氣的才子,一變身成了俠客,一蕭一劍,走天下。

           「姐姐,你的傘真好看呀,我們一起合張影吧,」

           「妹妹,你太小了,我把傘拿低一點,你進來,我們就可以一起美美噠!」

            

           哇!我沒有看錯是兩個小仙女嗎?好美啊....

           「嘟嘟,快看鏡頭,我們一起合影啦!」

        

         「媽媽,你快來呀,要照相了,我的裙子不好看,你幫我弄好看點,我也要美美噠!」

         我跳,我在跳,聰明,靈力。這一看就是美貌與智慧並存的才女子啊!

           「芒果,你說我倆誰好看?」

           「你倆都好看,我們都是好夥伴,快看鏡頭,笑一個」

 

          敢問這位才女子是....

          原來是我們夢想班的大姐姐呀,這身手一看就是練過。

         「佳怡,你說我這身衣服是配傘好看還是配笛子好看呀?」

         「我覺得花傘好看,因為我喜歡花傘」

         哇!我們來自俄羅斯的莫妮卡,你今天好美呀,好喜歡你穿著漢服的樣子,還有洋溢在臉上的笑容。

         額,哪裡來的蕭聲?

         哇,原來是這裡啊,新世界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都是才子,這話絕對沒錯。

        我們的活動馬上就要接近尾聲了,此時應該留住我們的精彩瞬間。

          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我們今天的活動,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們拜別後,跟隨老師們回到了班級中,同時我們也收到了家長們的精彩記錄和照片,感謝家長們給予此次活動的支持與幫助,感謝一路的陪伴與肯定,今後我們還會帶給大家體驗更多的傳統活動,盡請期待吧!

        此次活動感謝智慧班家長義工李昆諾的爸爸,全程活動過程給予拍攝。再此感謝您的支持。

辦學理念:天性教育

 天性教育的理念:尚自然 重個性 愛自己

相關焦點

  • 三月三 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稱曲水宴)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
  •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被稱「上巳節」的三月三竟有...
    摘要:三月初三「上巳節」的由來。 今日是農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稱為上巳節。每到這一天,人們紛紛來到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稱為祓禊,也叫春浴日。文人墨客們更是邀約曲水流觴、賞景賦詩,魏晉王羲之作《蘭亭集序》,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盛況。
  • 三月三詩詞|上巳節,這是獨屬於古人的浪漫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國古代,每逢三月時令,人們都去水邊祭祀。《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上巳風俗。古代以「幹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上巳節起源於蘭湯闢邪的巫術活動,與水有不解之緣,亦稱「春浴日」。主要活動有祓禊、祭祀高禖、畔浴、修禊、祈求生育、互贈香草、踏青春遊、曲水流觴、射雁司蠶等。
  • 三月三,上巳節,詩詞裡的雅集與浪漫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傳統的上巳節,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稱女兒節。
  • 上巳節
    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節與九月九重陽節相對應,正如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民國時期,中國各地還留有三月三消災除兇的風俗,如「三月三日,病創者多以長流水洗之」、「(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攜酒飲於水濱,以禊祓不祥。
  • 古時候,人們是如何過(農曆三月三)「上巳節」的?
    不經意間今天已是民俗農曆三月三「上巳節」。所謂「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 中較為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或去水邊沐浴、或祭祀、或宴飲、或作詩唱和等,而舉行的郊外遊春活動 。魏晉時,書聖王羲之《蘭亭集敘》對這個節日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了細緻的記載。
  • 三月三,上巳春嬉
    在古代,三月三也稱上巳節,「上巳」是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這一天萬物萌生,春水激蕩,人們在這天社神祭祀,洗浴身體,還會穿上精心準備的好的華服,在山花浪漫處邂逅,道上一聲:既然四海皆華夏,何處相逢不故人。
  • 三月三上巳節,漢民族潑水節,最早的情人節,漢武皇帝醉酒遇愛情
    三月三,在農村會看到婦女老人趕廟會,上香祈福之外,似乎於我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是,若有一定文化修為者,可知三月三日是古代的上巳節,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遠比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的愛情節要早很多。鬼節遇到愛情其實,上巳節在唐代之前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起源於春秋時期, 興於兩漢, 盛於魏晉隋唐, 與春節、中秋節同等重要。
  • 楊柳春風三月三,畫橋芳草碧纖纖。去詩詞裡看浪漫上巳節
    全詩較長,寫三月三日上巳節的美好風光,士族子弟外出遊玩,所見的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開頭四句,點明上巳節日,大地芳華俱在此時。「開花已匝樹,流嚶覆滿枝」,寫出了滿樹繁花、鶯語盈耳的自然美景,讓人流連忘返。結尾「且當忘情去,嘆息獨何為」,抒寫了自己不能忘情賞春的遺憾。
  • 上巳活動 浪漫上巳節,和我們一起上山採艾吧!
    ---杜甫《麗人行》    農曆三月初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上巳節。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個節日是祓禊(fú xì)的日子,即春浴日。     (註:祓禊---古代漢族民俗,每年於春季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源於古代「除惡之祭」。)
  • 上巳節:人間最美三月三
    三月三,上巳節,也叫「重三」,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似乎冥冥中註定一般,好消息在新曆三月的尾巴到來,卻又接軌農曆的三月。既是結束,也是新生。三月三,生軒轅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日子,相傳中華民族文明始祖軒轅黃帝在這天誕生。
  • 上巳 | 三月三,幽蘭祓禊淺水邊
    《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俗。」 鄭玄 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賈公彥 疏:「一月有三巳,據上旬之巳而為祓除之事,見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在古代,人們通常會於春季的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即祓禊,亦稱修禊、禊祭或單稱禊,是古時在水邊洗濯汙垢,驅除不祥,祭祀祖先的一種習俗,源自於古代的「除惡之祭」。
  • 【徵文選登】李 虹|上 巳 節
    上巳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十分渾厚的文化底蘊,在這一天,人們有很多的慶祝方式,也因此獲得了快樂。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 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節日,在我們中國人眼中與心裡都十分重要,因為這是歷史文化的沿襲。 上巳節的由來。
  • 壯族「三月三」連清明節一起放假五天,你卻還不知道上巳節?
    古代以「幹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西王母聖誕,女兒節,也是中國傳統情人節之一(《詩經·鄭風·溱洧》有云:『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到了唐朝,上巳成為當時隆重的節日之一。
  • 上巳節|了解一下再走唄?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你知道這個古老的節日嗎?上巳(sì),是指以幹支紀日的曆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 上巳節:曲水流觴,祓禊祈福
    明代黃佐《泰泉鄉禮》記載:「元夕、上巳、端午、中秋、重陽、臘日立為六會,相與燕遊山水,以宣樂意。」「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裡,《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古代以幹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
  • 上巳 | 女兒節,麗人行
    漸漸暖起來的東南風,吹開了桃花,也吹來了一個與春、與花、與翩翩少年、與芊芊麗人相關的浪漫節日——上巳
  • 三月三上巳節:這些民族風俗,你了解多少?
    農曆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情形。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
  • [遊學]浪漫上巳節,和我們一起採艾吧!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麗人行》農曆三月初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上巳節。
  • 節日正源|上巳食薺,沐浴更新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是一年中最為明媚的季節。「又是一年三月三」,人們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裡踏青郊遊、盡情歡樂,卻不知「三月三」上巳本是我們傳統文明中的一個大節。(戊戌己亥之際,中國大地遭受了疫情肆虐的災難。所幸大家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控制住了疫情。隨著除塵生新的上巳節來領,祝願華夏大地歷劫更新,煥發無限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