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天連班倒,睡眠不足5小時,走進疫情中的口罩機生產企業

2020-12-27 騰訊網

這是金屬加工(mw1950pub)發布的第10936篇文章

編者按

前幾天金屬加工記者被朋友圈這樣一條狀態深深感動:

截圖來自和氏工業技術集團董事長王麗萍的朋友圈狀態

新冠肺炎疫情危急關頭,口罩成為了稀缺物品。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20年1月,中國的口罩日產能還只有2000萬隻。如何提升口罩的產能成了最大的難題,而口罩機則是生產口罩的關鍵。

和氏企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從做去毛刺機臨時轉產做起了口罩機。從接到命令,生產工藝一片空白到研發、投產,只用了不足一個月的時間!為了解生產口罩機背後的故事,金屬加工記者採訪了和氏集團董事長王麗萍女士。

王總在生產車間檢查工作

01

臨危受命 共克時艱 生產口罩機刻不容緩

2月4日,全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超2萬,口罩等醫療物資短缺。在這種全民抗擊疫情的危急時刻,眾多製造業企業紛紛放下老本行,轉產做起了口罩或者口罩機(例如金屬加工之前報導的五菱造口罩:「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背後的全球製造邏輯)。和氏企業作為一家集「研發、製造、銷售、服務」為一體的自動化智能裝備的高新技術企業,此刻也接到了政府希望其為抗疫生產口罩機的要求。於是和氏高層連夜召開會議,緊急召回多名工程師、技術骨幹,開始研發、調改設備。

口罩機對於和氏來說,無論是製作口罩的工藝還是行業標準都是一片空白。不過,和氏人沒有氣餒,24小時連軸轉,從研發、出樣機、調試到批量生產,僅僅只用了不足一個月的時間。目前,和氏企業已經召回了全部員工,全力開動產能,每天加班加點滿負荷生產口罩機,口罩機生產線運轉正常,日均產量可達 20 臺以上,以此提供給政府相關部門及市場防控疫情使用

02

最嚴峻的考驗:開工難、用工難、資金難

危急時刻,復工刻不容緩,然而復工路上卻是困難重重。

春節期間大部分員工回老家過年,受疫情影響,有些員工暫時無法返工,造成了用工短缺。產業鏈時代,環環相扣。意味著,即使自家企業復工還有能力復產,但不代表就真的能復產,因為很可能你的上下遊企業正因為工人返崗、防疫物資未到位、行政審批等原因,未能復工或者復產。這些是企業復工幾乎都會面臨的問題,和氏也不例外。王總告訴金屬加工記者,開工難、用工難、資金難正是和氏企業復工面臨的最嚴峻的考驗。

開工難受疫情影響,企業復工時間延後,產業鏈配套比較難,物流不暢,原材料進不來,尤其是與生產口罩機相關的原材料難買,材料型號及規格無法確定。產業鏈的上下遊各環節沒有達到同步復工,這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造成很大的影響。負責採購原材料的員工由於疫情影響也行動受阻,為了縮短採購原材料期間的時間差,和氏企業要求採購員駐紮在原材料廠家,緊盯材料出庫,加快開工進度。

用工難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如何快速聚集員工恢復生產是難題。和氏首先積極動員全體員工復工復產,對異地返廠員工給予報銷全額路費及食宿補助。同時和氏企業高層對復工中關鍵崗位及流程作了進一步梳理,積極開啟人力資源的「節能模式」,確保主力生產調度、保障機構率先運行,非緊迫工作崗位機動運行。

在生產過程中,需高度注意職員隔離保護,優先集中目前還較為稀缺的防護用品供生產一線員工使用,杜絕生產過程中出現交叉感染狀況,讓復工的職工能夠安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和氏企業制定執行嚴細的防疫方案,實現全員從始至終「零病情、零疑似」

資金難。現金流缺失,企業沒有進帳,剛性成本支出卻比較多,成本支付費用仍隨著時鐘指針的轉動在積累增加。不過不論企業面臨再大的資金壓力,和氏堅決保障員工工資,絕不拖欠,按照政府相關規定落實一線員工加班工資。

03

履行社會責任,展現使命擔當

當疫情來臨時,我們製造業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紛紛捐款捐物、生產抗疫物資,以各種方式在第一時間體現出了應有的擔當。「不計成本、不計回報,全力配合政府部門防疫工作。」當談到企業的社會責任,王總這樣說到。在這危急時刻,作為本土企業,和氏企業更是秉承自己的傳統,以科技彰顯中國速度,履行起社會責任,展現出中國企業的使命擔當。

而在疫情面前,和氏員工也都表現出了高度的責任感。特別是年初返工時,員工克服了種種困難趕回企業參加口罩機研發及生產,有的員工甚至步行十幾個小時走到火車站趕來珠海。生產車間內,設備調試人員不足,有些調試工程師甚至連軸轉48小時都在忙。對此王總表示「既心疼又驕傲」。

雖然國內疫情形勢在持續好轉,但未來兩個月口罩仍然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據測算,全面復產後,按每人每天一隻口罩計算,至少每天需要5.3億隻口罩。即使僅第二產業、醫療工作人員和交通運輸業復工,每天也需要2.38億隻,口罩需求量巨大,作為生產口罩機的企業,和氏企業更是感到壓力倍增。隨著產業鏈企業全面復工,上遊零部件廠商供應將恢復正常,和氏的口罩機產量也將會增強。王總表示,公司將在接到訂單後,日以繼夜的趕工,全力確保口罩機生產任務。

04

疫情後,企業該如何發展

疫情對我國的製造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也展現出了最旺盛的生命力與韌性。疫情期間,部分醫療器械企業、服裝企業、石化企業、汽車製造企業,甚至富士康等代工企業,都根據抗擊疫情需要,轉產防護服、口罩等醫療防護產品,充分體現了其柔性生產經營滿足市場應急需求的靈活性和快速響應性等優勢。和氏企業能在這次疫情中迅速轉產,相信與其公司的自主創新、柔性經營密不可分。

通過此次疫情,很多企業開始重新思考自身的發展方向。疫情對我國製造業帶來的直接影響, 就是大量勞工無法按期返崗。因此,從長期來看,製造企業勢必會更加重視數位化、智能化,推進少人化和柔性化生產

另一方面,製造開始走向服務化的轉型。傳統工業比較關注的是產品的生產和產品的銷售,那麼現在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網際網路的支持下,製造企業也開始朝著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運營和服務方向發展,不光生產產品,也要做產品的運營和服務,更要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提出運營和維護上的保障。同時,製造業和工業正在朝分散化方向發展,傳統的聚集型、園區型、大規模的生產方式,正在朝這樣一個分散和泛在的製造模式在轉變,異地協同,然後泛在的製造,甚至將來我們可以出現無所不在的製造模式。

正是由於這樣的變革,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就是要大力推動製造業的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建立起一個全新的智能工業體系。未來30年的中國製造業即將發生的變革歷程,應該講是中國製造一個「黃金時代」。

-End-

相關焦點

  • 贏合科技轉產口罩機:員工駐點到供應商等物料 產能不足矛盾仍突出
    一個月前,許毅接到了深圳市工信局的電話,邀請他陪同深圳市副市長黃敏考察口罩產業鏈,走了一圈,他發現規模最大的一個月只能生產12臺口罩機,交期45天。黃敏問許毅,贏合能做嗎?在和隨行公司工程師商量後,許毅給出了肯定的答覆。贏合科技是主營鋰電設備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主業本和口罩機無關。
  • 豐澤在行動:「喚醒」口罩機生產企業 全市率先開通學生疫情心理...
    13日,正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入關鍵時期,豐澤法院收到了申請人泉州某機械製造公司(以下簡稱機械公司)的申請,請求解除對其銀行帳戶的財產保全措施。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各地口罩極其緊缺,迫切需要口罩機等生產設備。
  • 戰疫者名片丨羅俊暉:口罩機生產線上的急先鋒
    廣業集團短短3天內動員了系統內13個法人單位、240多人緊急參與到項目中,不舍晝夜,並肩作戰。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攻克技術關,羅俊暉帶領技術研發組,星夜兼程考察多家口罩機生產廠家,了解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後,3天內完成了全套技術圖紙重新設計和改進。
  • 濟南這家機器人公司「跨界」生產口罩機,一天能生產口罩16萬支
    受疫情影響,這家企業數千萬元的訂單處於延期交付狀態。留意到口罩等防護用品全球緊缺,迅速墊資投產自動化包裝設備,免費提供給口罩生產廠家使用,並隨後開始研發全自動口罩機。「危」中尋得新契機,讓翼菲自動化絕處逢生。
  • 塗鴉前線|觀望中的口罩機小廠:訂單暴增卻可能沒多掙錢
    據國家新聞辦新聞發布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2日,我國口罩的日產量已經達到5477萬隻,比2月1日增長2.8倍,近20天以來累計生產口罩5.7億隻,當前醫用防護口罩日產量達到了84.4萬個,全國口罩產能利用率達110%。
  • 疫情下的東莞製造:口罩產業鏈顯效,承包全國六成口罩機生產!
    從口罩「心臟」熔噴布的研發,到口罩和防護服的生產、再到口罩機和防護服壓條機的量產……製造業大市東莞在疫情期間發揮工業優勢支持全國抗疫——在疫情發生後成立了東莞市口罩裝備產業聯盟,全市口罩裝備產業鏈相當完整,其口罩機產能約佔全國的60%。新冠肺炎疫情下,口罩成了硬通貨,如何發揮東莞口罩產業鏈的效能呢?
  • 項城全自動平面口罩機
    2月21日,中南機械開始生產臺口罩機。目前,中南機械保持著一天裝配4到5臺口罩機的生產速度。一條口罩機生產線開足馬力24小時生產,每天能產出約10萬隻口罩。 「如果沒有佛山製造業的強大配套,中南機械的口罩機裝配不可能那麼順利,口罩機涉及到的配件有300多種,差一個零部件就生產不出來。」
  • 追蹤:芒康縣KN95口罩機
    {{/if}}全自動杯型口罩機。 關於我們,口罩機供貨商主營產品,口罩系列設備、在專業設計部門不斷的研究及設計改良下,公司現已成為中國大陸同行業中具競爭實力的無紡布製品加工之機械的生產廠家之一。當工作環境中的粉塵、煙塵等汙染物的濃度超過10倍的工作衛生標準限值時,應挑選更高防護等級的呼吸防護用品,如全面罩。在醫院內運用防護口罩預防傳染和操控感染,應遵守部門的相關導則,在手術操作中,醫護人員應佩帶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不是外科口罩,醫護人員不應在手術中佩帶,否則很有可能會遭到噴濺的的傳染;高品質杯形口罩機。
  • 歷時19天完成 晉江首臺全自動醫用口罩機交付使用
    昨日,晉江海納機械有限公司與嬰舒寶(中國)有限公司舉行全自動醫用口罩機交接,這意味著由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首臺(套)全自動醫用口罩機(超聲波熱合口罩生產線)正式交付使用。1產能120片/分鐘2操作設備1人3收撿口罩2人據悉,該全自動醫用口罩機每分鐘的產能效率為
  • 疫情開始爆發,口罩產能難及中企下,日本多家大型企業回國生產
    來源:金十數據隨著中韓兩國對疫情的控制有佳,東亞抗疫形勢整體趨穩,但除了一個國家——日本。據悉,目前日本的新冠確診病例數量已進入爆發性增長階段,加之,國內醫療物資匱乏,甚至醫院也缺乏基本的醫療用品。4月22日,據報導,日本一家日用品製造商表示,為擺脫物資依賴中國的問題,將使用日本鼓勵企業從中國轉移生產的公共資金,回國生產從而提高口罩的國內產量。據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共計銷售55億個口罩,其中由日本本國生產的為11億個,佔比僅為2成,除此之外有足足7成需要依賴從中國進口,說明了日本口罩市場對中國的依存度比較高。
  • 國機集團國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口罩機事業部臨時黨支部:用堅強戰鬥...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央企業在疫情防控鬥爭中衝鋒在前、勇挑重擔,充分發揮了大國重器頂梁柱和國家隊作用,以實際行動在這場大戰大考中踐行初心使命,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也湧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9月8日起,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推出「央企戰疫群英譜」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有人出200萬「搶」全自動口罩機現貨,他死咬20天貨期說「不賣」
    王暾只能反覆強調,公司沒有現貨,一個訂單做一臺機器,要按訂單順序生產,好說歹說才勸服了客戶。"該有的秩序不能亂,疫情之下更是如此。"坐三輪車也要去工廠生產全自動口罩機,對赤霄科技來說也算是一次跨界。2015年,赤霄科技應客戶需求,研發生產了一款檢測口罩的機器視覺產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口罩檢測需求在春節期間井噴。作為政府抗疫白名單企業,赤霄科技主要負責保障口罩檢測機的正常運作。
  • 浙江大川成功研發出「2.0」版口罩機
    浙江大川是一家致力於特殊機器人開發、通用工業機器人應用集成與非標定製設備開發於一體的創新科技企業,在2018年進駐科創中心之前,已經積累了10年關於機械和自動化控制方面的經驗。「疫情期間,傳統口罩機的研發圖紙在行業內已經公開了,一開始我們也想去做,但當時公司還有其他訂單,就一直沒有動工。」
  • 當「印鈔機」變成「廢鐵」,多少人的口罩機砸在了手裡
    但是僅僅過了兩個月,口罩的價格就一落千丈,市場最低價格已經來到了0.39元/只,各種口罩生產企業開始虧本甩賣,清倉走人。隨著口罩價格暴跌的,還有口罩機的價格。兩個月前,由於口罩需求的激增,口罩機的價格也被炒上了天,最高峰時,N95口罩機炒到了230多萬,一次性口罩機炒到了100多萬,價格翻了幾番,成了資本市場上名副其實的「搖錢樹」、「印鈔機」。如今,隨著口罩市場的崩盤,口罩機價格也隨之暴跌。據了解,現在一臺口罩機的價格降到了20多萬以下,而且還無人問津,很多企業的產品都積壓在了廠房裡,成了「一堆廢鐵」。
  • 近20天累計生產口罩5.7億隻 國產口罩企業有望彎道超車
    近20天累計生產口罩5.7億隻 疫情過後政府將收儲富餘產量國產口罩企業有望彎道超車成龍頭廣東、江蘇、江西等多個省份的復工率已經超過70%,而隨著各地的口罩及輔料生產企業陸續復工,廣汽集團、富士康、比亞迪等跨界加入口罩生產大軍之後,2
  • 兵器工業集團硬核跨界 高效完成口罩機、壓條機研製任務
    2月23日,兵器工業集團12天完成首臺壓條機樣機研製,2月26日交付用戶,並已批量生產;2月27日,兵器工業集團16天完成首臺口罩機樣機研製,3月2日交付用戶,並已批量生產。壓條機、口罩機產品技術指標全部滿足使用要求,高質量提前完成「兩機」研製任務。
  • 口罩機哪家強?上市公司全搜集
    來源:雪球作者:尋找基石我國口罩產能2000萬/天,目前沒全部復工,所以實際產能是1400萬/天,而且最近各大企業紛紛投入口罩生產,支援國家,真的是萬眾一心,抵抗疫情。上市公司中口罩機:1、瀚川智能醫療行業是公司業務的重要支柱之一,產品中包含口罩,手套等病毒防護用品,同時還有口罩生產機器,並為 3M 等廠商供貨。
  • 一次性口罩機的種類及生產流程步驟
    平面口罩機: 平面口罩機生產的是一次性平面的口罩也是生產醫用口罩的機器設備這款機器生產的口罩樣式簡單佩戴方便平面口罩生產是用三層無紡布和過濾紙生產而成,一次性三層口罩是由專業用作公共衛生的纖維無紡布內三層中間增加一層過濾擁有防菌達99%以上的熔噴布經過超聲波焊接而成,鼻梁條處選用環保型全塑條沒有什麼金屬佩戴透氣舒適
  • 24小時全自動、日產十萬餘只,以下18家企業的智能口罩生產線極大...
    國內口罩生產企業加班奮戰,在盡力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也開始支援他國抗疫,緊鑼密鼓地開始申請海外口罩出口認證、接受海外訂單開展口罩出海業務。此前市場上口罩等防護產品供應不足,主要與企業人工不足、原材料短缺、機器自動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密切相關。
  • 明山區全自動KN95口罩機
    明山區全自動KN95口罩機 一罩難求:比亞迪,OPPO等700家科技企業跨界做口罩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各地醫院、市民對口罩的需求飆漲,口罩成為極度稀缺商品:「有錢難買、一罩難求」。 應對國內口罩缺口,日本、美國、緬甸等國的口罩被海外熱心人士購買並運送回國,投入到醫療一線,彌補醫用口罩緊缺。國內口罩企業也放棄春節假期緊急復工,開足馬力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