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中共武漢市委關於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武漢市委十三屆十次全體會議決議》,為武漢錨定未來五年發展目標: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
圍繞這一發展「藍圖」,全市各部門馬不停蹄貫徹落實全會決議,以實幹篤定前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武漢的新徵程中乘風破浪。
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市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吳大志
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提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因此市扶貧辦絕對不能把脫貧作為工作的終點,而是要作為新工作的起點,編制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十四五」規劃,確立下一步脫貧工作的重點任務。
要構建防止低收入人口致貧和已脫貧人口返貧的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大數據信息系統和返貧風險分級體系,探索建立治理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推進集中性減貧向常規性減貧轉變。
建立欠發達街道(鄉鎮)和經濟薄弱村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已脫貧村發展。
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
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探索推廣防貧保等商業性保險。
堅持和完善駐村幫扶工作,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繼續做好省內外對口支援。
運用脫貧攻堅成功經驗推動鄉村振興,推動緩解相對貧困有機融入鄉村振興,探索城鄉相對貧困一體化治理體系。
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規劃、政策、產業、組織和人才等方面有效銜接,激發低收入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
為建設現代化大武漢盡職盡責、善作善成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孫志軍
人社部門將深入貫徹全會精神,找準坐標、高點定位,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扛起新擔當、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要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經濟政策和就業政策協調,使就業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能夠有效對衝不利因素的影響。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調整完善失業保險政策,推進社保轉移接續,推進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發揮社會保障兜民生底線、保市場主體的作用,提高社會保障政策應對複雜局面的前瞻性和靈活性。
加快建設人才活力之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加強人才培養,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構築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
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效能。大力開展人社系統行風建設,創建優質服務窗口。優化政務服務流程和資源配置,健全接訴即辦和督辦問責機制,確保企業和群眾反映的問題和合理訴求及時得到處置和辦理。
進入新發展階段,作為重要的民生部門,人社系統將以更精準的對策、更有力的舉措,只爭朝夕、久久為功,把民生痛點轉化成群眾的「幸福點」。
全面推進打造鄉村振興的「武漢樣板」
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譚本忠
市農業農村局認真學習貫徹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精神,積極組織編制好武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四五」規劃綱要,高質量推動市委《建議》落到實處。
市農業農村局將牢牢把握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抓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農業農村投入財政優先保障機制,優化農村供地用地機制,強化農業農村發展人才支撐,全面推進打造鄉村振興的「武漢樣板」。
全市三農部門將著力推進「三業聯動」,打造精緻農業,做強龍頭企業,提升品牌農業,通過「三業聯動」推動我市農業農村社會經濟新一輪發展。
著力實現美麗經濟跨越蝶變,紮實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現我市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跨越遞進。
周密實施《武漢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深化「三鄉工程」拓面提質。著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支撐,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創新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智慧農業示範工程。
通過不斷改革農村土地制度,破除土地制度性障礙,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著力釋放農村改革發展動能。
優化市場環境,更好服務現代化大武漢建設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濤
市市場監管局將堅決貫徹落實好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精神,以構建「三個環境」為抓手,為打造「五個中心」、實施「八大戰略」、建設現代化大武漢做出市場監管新貢獻。
構建優質高效的市場準入環境。著眼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城市,持續深化市場準入制度改革,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創新商事登記註冊制度、生產經營許可制度,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全面推廣「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等改革舉措,推動更大範圍實現「準入即準營」,促進新登記市場主體保持高位增長。
構建支撐有力的市場質量環境。著眼鍛造武漢質量、武漢標準、武漢品牌,將實施質量強市、標準化、智慧財產權戰略與實施「八大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完善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服務體系,新建一批國家質檢中心和標準技術創新基地,重點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打通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培育一批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武漢品牌,推動形成武漢競爭發展新優勢。
構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著眼融入新發展格局,強化競爭政策實施,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清理廢除各種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做法;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嚴格質量安全監管和消費維權,推動企業守住合法合規競爭底線;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競爭氛圍。
全面開啟我市醫療保障改革發展新徵程
市醫療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先平
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精神,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推進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創新,著力解決醫療保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快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提升醫療服務利用水平和保障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效能。通過統一制度、完善政策、健全機制、提升服務,增強醫療保障的公平性、協調性,發揮醫保基金戰略性購買作用,推進醫療保障和醫藥服務高質量協同發展,切實肩負起醫療保障在推進健康武漢建設中的光榮使命,不斷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深入推進待遇保障、籌資運行、醫保支付、基金監管等重要機制和醫藥服務供給、醫保管理服務等關鍵領域的改革任務。全面建設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託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待遇保障公平適度,基金運行穩健持續,管理服務優化便捷,醫保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病有所醫。
深化政務服務改革 推進數字政府建設
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貴達
深入貫徹市委全會精神,踐行「店小二」服務理念,不斷深化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改革,全面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努力為武漢高質量發展做貢獻。
努力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提高網上政務服務效能,提升「一事聯辦」「一張身份證全辦理」「全市通辦」「跨市通辦」「跨省通辦」能力和水平,探索政務服務「秒批秒辦」,實現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異地可辦。
紮實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打造智慧城市基礎平臺,構建集城市大數據中樞、應用支撐中樞、人工智慧中樞、區塊鏈中樞,以及物聯感知接入匯聚中心、城市運行管理中心、通用型基礎應用於一體的城市大腦基礎樞紐。推動數據治理融合開放,健全標準規範體系。
進一步提升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和服務能力。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和交易系統的互聯互通。管理精細化、服務標準化、交易電子化水平顯著提高。加強綜合監管,推動統一開放、規範高效、競爭有序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健康運行。
充分發揮審計專業作用,為打造「五個中心」護航
市審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生華
武漢審計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全會精神,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聚焦財政資金、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公共投資、國有企業、民生資金、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當好國家財產看門人、經濟安全守護者,全力為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貢獻審計力量。
全力推進財政預算執行審計全覆蓋。推動財政資金規範管理和高效使用,確保資金使用的安全和績效,當好公共資金「衛士」。
全力推進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全覆蓋。五年內實現對重點市直單位、國企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全覆蓋,強化權利運行制約,促進幹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
全力推進公共工程項目審計全覆蓋。加強對重點政府投資項目資金、過程、質量的監督,促進城市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促進提高政府投資績效。
全力推進國有企業資產負債損益審計全覆蓋。關注國有企業落實市委和市政府涉企改革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經營業績、重大風險隱患等方面,推動國有資本做大做強,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全力推進民生資金管理使用審計全覆蓋。關注養老、醫療、就業、教育、鄉村振興等人民群眾關心事項,聚焦民生專項資金使用和項目落地見效,促進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力推進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保護審計全覆蓋。圍繞中央、省、市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聚焦資源環境領域的重大項目、專項資金、攻堅行動等關鍵環節,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注重揭示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提出建設性的審計建議。
搶抓新基建發展戰略機遇
市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夏平
市城建局認真學習貫徹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精神,站在推動「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有機銜接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高度,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全力推動《建議》落到實處。
「十四五」期間,我市城市建設處於加快建設適度超前發展與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的轉型階段,要搶抓新基建發展戰略機遇,加快培育生態化、綠色化、集約化、智慧型的城市建設新動能,更加注重城鄉協調發展,激發潛在動能。
現在,我市城市基礎設施正從「有沒有」向「優不優」轉變,人民群眾對城市生活品質、生態環境的嚮往越來越高。我們要以「武漢模式」刷新「武漢速度」,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以「武漢標準」提升「武漢品質」,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做強軌道網、加密道路網、統籌地下管網、發展智慧網;推進以裝配式建築為代表的新型建築工業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風貌塑造;全面開展「擦亮小城鎮」行動,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遊的特色靚點區塊,為全市鄉村振興提供引領和示範。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強城市形象塑造
市文化和旅遊局黨委書記、局長楊相衛
市文化和旅遊局將按照市委全會精神,從以下多方面入手,為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做出更大貢獻。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武漢「12分鐘文化圈」。大力推進「四館三場兩中心」建設,實現街(鄉鎮)、社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面達標。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充分挖掘武漢紅色資源,打造歷史文化傳承發展樣板區,爭取獲批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實施文化市場主體孵化培育工程。加快建設文化產業園區,擦亮一批文旅商業街區品牌。打造「長江遊覽」武漢都市旅遊核心品牌。發揮文化賦能、旅遊帶動效應。積極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國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範區。
加強城市形象塑造。弘揚「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精神特質,推出直抵人心的文藝作品。振興武漢戲曲大碼頭,打響「文藝漢軍」品牌。擦亮重大文旅活動品牌,提升武漢城市形象標識度和傳播力。
「五化統計」助力武漢「五個中心」建設
市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勁
市統計局認真學習貫徹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精神,著力打造「五化統計」,為武漢「五個中心」建設提供堅實統計保障。
統計體系現代化。探索建立具有武漢特點的現代化統計調查體系,全方位、多角度開展統計調查,全面、系統描述現代化大武漢建設成就。
統計環境法治化。堅決防範統計造假、弄虛作假,推行依法統計、依法治統,營造良好的統計生態環境,以高質量統計數據服務武漢高質量發展。
統計方法創新化。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大數據平臺,推動統計數據採集方式方法的創新,開發「數庫」資源;藉助「外腦」,拓展統計預測預警分析的深度和廣度,開發「智庫」資源。
統計基礎規範化。繼續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鞏固「四上」企業統計培訓和統計臺帳兩個「全覆蓋」,提升統計工作能力和水平。
統計服務優質化。著眼武漢「五個中心」建設,對焦熱點、難點、關注點問題開展統計分析服務,提出科學精準的對策建議,充分發揮統計參謀決策作用。
努力打造有溼地花城特色的公園城市
市園林和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餘力軍
全市園林和林業人將認真學習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精神,堅定生態優先的高質量發展道路,迎難而上,主動作為,打造一座有溼地花城特色的公園城市。
持續優化城市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圍繞「兩江三鎮、六軸六楔、北峰南澤」的國土空間格局,錨固「一心兩軸、兩環六楔、多廊外圈」的生態框架。
加強溼地和森林資源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治理,構築重要生態屏障、市域生態安全體系。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山體生態修復、森林質量提升、鄉村綠化美化、鄉村振興林業富民等工程,積極拓展造林空間,提升森林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
不斷增綠提質,增花添彩,高品質建設公園綠地,建設「口袋公園—社區公園—綜合公園—郊野公園—自然公園」五級公園體系,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進一步增強市民的綠色獲得感、幸福感。
我們將以高水平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際溼地城市、努力建設公園城市為目標,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環境,為建設「江風湖韻、山清水秀、樹茂花繁、溼地花城」特色的世界濱水生態名城貢獻力量。
長江日報出品
採寫:記者馬振華 黃麗娟 陶常寧 吳曈 胡瓊之 李英波 李金友 潘璐 楊曉雨 劉睿徹 汪洋 通訊員付成榮 周黎 葉道劍 王璐 董芙蓉 林建武 趙旋 孫曉
統籌/倪寧
來源 | 長江日報-長江網
編輯 | 宋濤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