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和人才是創新驅動的本和源

2021-01-18 今日永州

 平臺是創新的載體,沒有平臺的創新就是無本之木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平臺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基礎,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核心力量,是加速轉化創新成果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創新人才、集聚創新資源的重要抓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上取得新成效,要牢牢抓住平臺這一載體,發揮好平臺在集聚創新資源、支撐自主創新、轉化創新成果等方面的作用。

歷史經驗表明,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之所以能在世界取得科技創新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美國通過組建國家實驗室,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和戰略性的跨學科研究,從武器研發擴展到能源、信息、材料等重大科學前沿,出現了網際網路等諸多顛覆性技術。日本以立法形式確立國立科研機構的獨特地位和治理機制,使其成為科技研發和產業創新的主要力量,還通過高強度持續支持基礎研究,催生了日本獲諾貝爾獎的「井噴現象」。德國組建了以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為代表的跨學科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以項目為紐帶,形成國立科研機構聯合體。國家實驗室雖然在不同國家名稱各異,但作為一種世界通行的科研基地形式,其任務方向是一致的,即主要圍繞國家使命,從事基礎性和戰略性科研任務,通過多學科交叉協助,解決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量子信息、鐵基超導、胚胎幹細胞等科學前沿取得一批重大成果;載人航天、大型客機、深地、深海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突破;5G、自動駕駛、無人快遞等加速走入百姓生活。這些創新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創新中心等平臺的支撐。現實告訴我們,全球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最終要落腳到重大基礎性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的比拼上,而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創新平臺是重大科研成果的發源地,是催生原始創新和尖端前沿突破的「利器」。這種創新平臺實體化、大規模運營的優勢,是便於組織管理科研團隊,集聚優勢力量,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進行優化組合,在重大前沿科技領域快速取得突破,避免各科研團隊各自為政,克服分散、低效、重複的弊端。

對於湖北而言,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須通過搭建更多高能級的創新平臺,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集中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進優勢科研力量爭創國家實驗室,全面深度融入新型舉國體制,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撐。加快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立足產業基礎優勢謀劃推進大科學裝置建設,以共性技術平臺賦能產業創新。推進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加快建設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實施「卡脖子」技術攻關工程,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和領跑型重大科技成果。

 人才是創新的動力,沒有人才的創新就是無源之水

「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創新發展之路,關鍵是集聚創新人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湖北是科教大省,現有高校129所,位居全國前列;在校學生超過150萬,每年大學畢業生約40萬人。擁有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00多家科研院所。湖北共有「兩院」院士80人,他們是探索未知世界、突破科學前沿、實現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研究領域涵蓋航空、航天、工業、農業、社會發展等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學科領域。湖北人才資源豐富,要把「惟楚有才」的美譽變成「楚才在鄂」的人才優勢,進而轉化為「楚才興鄂」的現實生產力,關鍵在於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堅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系統謀劃、協同用力,重點在吸引、培養、用好、留住人才上下功夫。

人才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政策制度環境、產業布局、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等方面考量。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組織實施「楚才興鄂科創人才工程」,建設創新人才高地。圍繞產業培育人才、引進人才,以人才集聚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集聚更多人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推進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梯隊建設。深入推進大學生留鄂就業創業,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安居、子女教育、醫療、社保等人才保障政策。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加強學風建設,引導科研人才堅守學術誠信;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全力為科研人員加油減負,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推動平臺和人才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平臺和人才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相互成就的關係。牢牢抓住平臺和人才兩大重點,創建最優平臺,集聚最優人才,推動平臺和人才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才能在創新驅動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平臺依靠人才發揮作用。加快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才。沒有一大批高質量的人才做支撐,就很難在創新競爭的格局中保持長遠發展。事實證明,良好的創新平臺,既是創造力、競爭力,也是吸引力。哪裡的平臺好,人才就往哪裡走,哪裡就生機盎然、欣欣向榮。一流平臺,才能聚集一流人才。只有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在人才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優化環境,搭建好平臺,才能真正種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做到「只要你有才華,我來給你舞臺」,構築起強勁的人才流動「引力場」,引導各類人才服務創新發展。

人才憑藉平臺實現價值。平臺既是人才推動地方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人才實現自身價值和夢想的重要舞臺。平臺需要人才,人才更需要平臺。人才唯有藉助平臺融入良好的幹事創業環境中,才能施展才華,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自身價值。要繼續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按照擇優扶強、重點跨越的思路,培育打造若干個國內國際一流平臺,形成理論研究和前沿技術的戰略高地、學科交叉和人才匯聚的開放窗口,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讓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湖北要在創新發展中走在前列,就要牢牢抓住平臺和人才兩大重點,建好平臺吸引人才,為人才量身打造平臺,推動平臺和人才相互促進、互相成就。要築巢引鳳,按照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新需求,優化各類創新平臺布局和結構,加強平臺發展的體系化設計,構建結構科學、布局合理、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平臺體系,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平臺+企業+項目+人才」培養模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圍繞創新鏈、產業鏈打造人才鏈,培養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儲備「高精尖缺」人才,讓各類人才都能人盡其才、有用武之地。圍繞人才鏈,量身打造創新平臺,完善創新鏈、產業鏈,攻克「卡脖子」問題。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人才設項目,以項目聚人才,在創新發展實踐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鍛鍊人才、成就人才、用好人才,有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與人才鏈的對接融合。

(作者系湖北省委直屬機關工委黨校校長、湖北省經濟學會會長)

相關焦點

  • 科技引領 才聚東莞|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散裂中子源作為松山湖科學城已建成的首個大科學裝置,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學研究和高技術研發提供了世界一流平臺。中國散裂中子源積極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已完成的四輪運行中,共完成超過300多項用戶課題,產出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例如新型鋰離子電池、磁性材料、超強鋼等。
  • 高亢:創新驅動是中國中車品牌動力之源
    非常高興參加中國品牌15年的年會論壇,在這裡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個轉變」的重要論斷,作為推動品牌傳播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國家隊主力軍,中國中車作為央企負有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的產品的發展和品牌的成長過程中間,我們今天有幸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心得。
  • 胡志莉調研科技創新生態工作時要求 加強研發平臺建設優化科技創新...
    本報訊記者紀楓波報導:昨日上午,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胡志莉先後深入湖北源久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北達峰汽車智能控制系統有限公司、市科技局,調研科技創新生態建設及人才隊伍建設工作。
  • 人才科技「雙輪驅動」,慈谿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
    在慈谿,由高層次人才「掛帥」的科技型企業有133家。今年年初以來,慈谿搶抓重大戰略機遇,通過人才引領、科技賦智、改革賦能,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其間,該市引進24個高層次人才(團隊)項目,入選寧波市重點自主創新產品推薦目錄產品總數「領跑」各區縣(市)。「慈谿市將深化人才引育,強化協同創新,為在建設『重要窗口』中走前列當標兵提供堅強人才保證。」慈谿市委人才辦負責人說。
  • 以就業驅動理念為核心 構建慈谿人才綜合服務平臺
    通過對長三角、珠三角一些企事業單位的調研,筆者認為眼下要以就業驅動理念為核心,提出構建慈谿人才綜合服務一體化平臺。最近十年,慈谿人才總量從2010年的14.5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約22.9萬人,增了57.9%。其中,高層次人才從2010年的3758人增加到2020年的約9000人,增了139.5%。
  • 中關村軟體園「創新之源大賽」孵化科技黑馬,十二強實力突圍
    ,驅動創新發展。除了賽營結合的全新方式,本次「創新之源」大賽還採用孵化+投資的新模式,用大平臺連結大資源,與阿里巴巴、科大訊飛(002230,股吧)、搜狗等知名企業形成「手拉手」的局面,洞悉創新企業發展中的難點,量身打造專業的孵化服務,真正助力創新小微企業發展。通過歷屆「創新之源」大賽的有力推動,眾多優秀的小微科技創新項目成功與資本形成有效對接,獲得了快速成長的機會。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為創新驅動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9月18日,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開幕式上,我省制定的《關於支持兩院院士在川創新創業十條措施》對外發布。「十條措施」將為在川創新創業和來川發展的院士構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人才項目、服務保障等集成政策支持體系,充分體現了四川禮敬院士、尊重人才的誠意,以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
  • 龍海波: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眾所周知,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的有力驅動,創新的最終目的是引領發展,而人才是創新驅動的原動力,也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由此可見,「發展」「人才」「創新」三要素是高度統一的集合體,沒有創新驅動的發展就談不上高質量發展,沒有人才支撐的發展也不會是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事關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現代國家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歸根到底是科技的競爭。
  • 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理念與新發展格局之下,科技創新將在引領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強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倪乾說。秉持創新基因,園區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強化創新策源功能擺在突出位置,持續布局高端科研載體和關鍵公共服務平臺,重點瞄準未來前沿技術研發與創新。
  • 權威訪談|南山區委書記曾湃:以創新驅動作為主戰略 緊緊依靠人才...
    關於科技創新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城區發展主戰略記者: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南山作為深圳的科技強區和創新高地,在未來的科技創新發展中,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創新?
  • 蘇州工業園區人才「引擎」驅動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蘇州工業園區人才「引擎」驅動高質量發展   歷經十四屆,累計評出科技領軍人才項目超1900個;20多家科技領軍人才
  • 太原市人社局打造人才高地激活創新之源
    太原市人社局打造人才高地激活創新之源太原市人社局按照《太原市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辦法》和《太原市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方案》精神,紮實推動各項人才政策落實落地,不斷搭建人才工作平臺,努力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文明開放富裕美麗太原建設中。
  • 人才「引擎」驅動 蘇州工業園區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十年磨一劍,從工廠化到創新化,從工業園區「到「非凡之城」,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在園區聚力創新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下的園區,正以人才「引擎」驅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聚變,吹響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衝鋒號」。
  • 青島嶗山區:堅持創新驅動,激發第一動力 勇當全省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
    而要轉化創新成果,最需要的是資本和項目。近年來,嶗山堅持「引進一個人才、落地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的理念,以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優質的資源要素,全方位搭建「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優質「生態圈」,以最大的誠意「築巢引鳳」。先後出臺「高端人才集聚計劃」、「產業巨峰人才引進計劃」等11條國內一流的產業扶持政策和人才激勵政策。
  • 創新驅動創業環境升級 「產業興鹽」跑出加速度
    鹽田區早做謀劃,通過搭平臺、聚資源、優服務,乘勢而為,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讓轄區創新創業的營商環境隨著地鐵時代駛上快車道,「產業興鹽」跑出加速度。 打造優質載體 吸引優質項目落戶鹽田 聚焦搭載體、建平臺,助推創新轉型。
  •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要內容有哪些?
    適應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經濟發展尚未真正轉到依靠創新的軌道。科技人才隊伍大而不強,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創新型企業家群體亟需發展壯大。激勵創新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仍需進一步培育和優化。
  • 「六比爭先」:創新驅動發展 溫州各地大顯身手
    「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提升聯動創新能力,驅動汽車關鍵零部件全產業鏈升級。永嘉縣始終堅持把創新驅動實體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引導企業堅守實業,專注創新,做強主業,培育縣域創新的「主力軍」,積極推行「雙倍增」計劃,通過政策宣傳發動和業務培訓,加強科技項目招引力度,嚴格把關項目質量,將有潛質的企業納入培育計劃,指導和動員企業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科技企業規模,推動創新型企業成長壯大。
  • 打造科技人才集聚新平臺
    全市首個「科技工作者之家」示範點在濮院揭牌 打造科技人才集聚新平臺 發布日期:2020-06-15 10:01 信息來源:《今日桐鄉》 瀏覽次數: 為積極提升濮院科技力量,以「專業化、數位化、時尚化、國際化」為路徑,與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融合,推動濮院服裝產業從製造走向智造,6月13日上午,濮院科技人才聯盟成立大會暨濮院科技人才之家揭牌儀式在浙江省毛衫時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舉行,標誌著全市首個「科技工作者之家」示範點正式掛牌。
  • 王昌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面臨重重挑戰
    人民網北京11月21日電(趙竹青)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究竟哪些體制機制制約了創新?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王昌林研究員今天下午在第九期「智慧財產權戰略大講堂」上做了題為《創新與挑戰》的報告,從政策、市場以及科研體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制約我國創新能力的原因。
  • 張古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
    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相關決策部署,市政協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列為今年的「1號協商」,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和座談,形成了階段性的調研成果。會上,北京市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總經理劉洋、九三學社唐山市委副主委李存龍、河北華發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超等8位專家學者、政協委員和企業家代表先後發言,其他4名同志提交了書面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