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典型國產家庭劇,沒什麼大的問題也沒什麼亮點,總體評價就是消磨時間看著好看姑娘們聊家長裡短的電視劇。總體評價只能給兩到三星。其實國產電視劇有一個內在的情節發展走線,講家國敘事的正劇(包括抗日神劇)、哄老阿姨開心的古裝甜寵劇、時不時會來一波但是現在主要在網絡上發行的青春時尚劇,還有就是從《渴望》開始延續至今的家庭劇。《老爸當家》就屬於這樣的一個類型,像是飯桌上的白米飯,沒有它覺得吃不飽,吃多了又覺得撐得慌,有好吃的菜時絕對不會想到,但是一旦遇上不愛吃的菜這就是填飽肚子的救星。一個老爺子帶著四個女兒過日子,每個閨女都有自己的生存困境。但是她們的生存困境比起《北京愛情故事》和同年的《歡樂頌》顯得不那麼時尚年輕人不喜歡看,比起《金婚》、《渴望》這類早年的家庭劇又沒那麼厚重老年人也不愛看。畢竟早年的家庭劇還有社會極速變化的大背景在做支撐,小家庭跟隨的國家的發展而產生變化所帶來的命運感是不一樣的。製作還算精良,就是廣告植入太多了。張國立和蔣欣的演技撐起了整部劇,為了加強故事的可看性,還在裡面穿插了做飯開餐館的人設,不過這樣的劇情設定就跟這部電視劇整個的定位一樣,比較滯後而且雞肋。就算有張國立作為重慶女婿這樣的戲外人設做支撐,但是觀眾似乎已經過了當初看著《神醫喜來樂》裡面的獅子頭而流口水的階段了。要真的是想用食物來吸引觀眾,還不如沉下心來好好做吃播或者拍紀錄片比如《舌尖上的中國》。《老爸當家》收視率和口碑都一般的原因並不來源於製作,而是前幾年國內的電視劇製作團隊對家庭劇的理解上出現了偏差。前幾年的家庭劇始終有一個大團圓的心結,縱觀整個國產家庭劇,有一個核心的觀點一直貫穿其中,那就是不管外面風浪再大但家始終都是你回歸的港灣。但是真實生活中的家庭生活確是狗血一盆接一盆。電視劇明明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還原老百姓生活的本真,但卻因為這樣的創作理念讓他們在觸及一些家庭矛盾時只是形象上描繪而沒有深入剖析。那麼,當觀眾在現實生活中奮力廝殺後,再來看這些矯揉造作的家庭劇,只會覺得你們演得故事還沒有我的生活精彩。好的是,現在的製作團隊已經開始改觀,不再追求家庭故事的事事圓滿,而是儘量還原日常生活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家庭故事中的悲情人物往往成為了家庭劇致勝的法寶,像是《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還有《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因為這些人物都是被設定好的悲劇人生,卻偏要想辦法活出個人樣子,像極了正在和慘澹人生正面剛的每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