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慶祝建黨百年委約新作品研討會現場12月5日,上海交響樂團為慶祝建黨百年最新委約創作的4部作品初試啼聲,於陽《中國頌》、楊帆《父輩》、賈達群《逐浪心潮》、郝維亞《相信未來——為女高音與樂隊而作》等4部新作選段,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完成首次排演。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史凝結了幾代人的不輟耕耘。此次上海交響樂團首次嘗試同時委約多位作曲家,與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這4位分別出生於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作曲家合作,將他們的個人視角及感悟與時代背景相結合,聆聽不同代際對於信仰和理想的理解和詮釋。
被樂評譽為「20世紀音樂語彙信手拈來的結構主義大師」的作曲家賈達群作為「50後」,憑藉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澱,以毛澤東詩句「心潮逐浪高」(選自《菩薩蠻黃鶴樓》)為標題,寫就樂隊協奏組曲《逐浪心潮》,營造出意蘊大氣磅礴,沒有地域和時空限制的廣袤天地。
「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這100年是具有厚重歷史的百年,需要有一部厚重的作品來承載文化和精神的內涵。為表現這一厚重性,我選擇了樂隊協奏曲這一體裁,來表達我對這個偉大的時代、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致敬。」賈達群說。
「60後」作曲家於陽交響樂《中國頌》由三至四個樂章組成,作為一部大型交響樂作品,《中國頌》將以濃鬱的中國音樂風格,融合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印象主義的色彩性和現代主義波瀾壯闊的交響音樂語彙。「我的《中國頌》表達了我的情懷以及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程的感慨。」於陽說。
「70後」作曲家郝維亞,曾因電影《西藏天空》獲得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音樂。在這次委約作品中,他採用當代詩人食指的名篇《相信未來》為歌詞,通過大型管弦樂隊與女高音的使用,表達百年來在篳路藍縷的現代化道路上,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砥礪前行、永不磨滅的初心。
「這是一首關於信仰、關於年輕的作品。其實我想寫的都在食指這首詩中:『朋友請堅定地相信未來,相信那些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那些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郝維亞表示。
「80後」作曲家楊帆則採用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形式,用音樂的語言描繪「父輩、紅潮、新夢、囹圄、覺醒、宣言」等文學意向。作曲家意圖通過音樂尋找與父輩的共鳴,正如楊帆所言,「這部作品濃縮了我對上海的情懷,融入了我個人的音樂語彙和創作技法,希望以此來表現我對父輩、前輩們的崇敬。」
據悉,委約四代作曲家共寫時代強音的創意由上交音樂總監餘隆提出,這4部作品是此前上海發布的首批以全面小康社會和建黨百年為主題的39項重點文藝創作項目之一,也將是上海交響傳統品牌「2021上海新年音樂會」的重磅之作。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表示:「從《2019上海新年音樂會 獻給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第一首歌》《中國交響70年唱片集》到如今的建黨百年委約創作,在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路上,上海交響樂團始終在探索如何用音樂延續和傳承精神火種,這也是這支國有文藝院團面對民族奮鬥前行每一步的激情表達。」
(圖片由上海交響樂團提供)
責任編輯:曹玲娟
作者:曹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