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許多人都感到了羞辱,海地公布「聯合聲明」,下「最後通牒」

2021-01-08 環球時報

城下之盟!島內許多人昨天都感到了某種羞辱。此前一天台當局與來訪的海地總統公布一份「聯合聲明」,聲明中稱,60天內臺灣與海地共同為海地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吸引投資等領域規劃架構和新合作條件,簡而言之就是說明白能給海地多少好處,而且須限期完成。海地總統莫伊茲此訪臺灣原本被島內一些人寄望是「送溫暖」,因為一個月內多米尼加與布吉納法索先後與臺「斷交」,重創蔡英文當局。海地提出的願望清單差不多等於,把這個人口超過千萬的國家的發展「打包」甩了出來,臺當局接得住嗎?蔡英文的選擇是強顏歡笑照單全收,臺「外交部」更是連夜開會向臺商「推銷」海地商機。海地對此滿意與否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不到兩周,另一「友邦」史瓦帝尼的國王就將訪臺,他很可能更加「獅子大開口」,提出要價。

「這擺明就是勒索」

「海地外長上一次來訪,向我表達貴國有意願要協助海地發展。本人這一次來訪就是要跟你討論未來兩國發展合作的具體計劃。」30日,海地總統莫伊茲的這段話火遍臺灣媒體。臺灣各界都感到驚愕:一個來訪的外國元首在歡迎儀式上,「一開口就說來談臺灣要給的協助」。

莫伊茲細述了他對於海地未來的建設計劃——更像是一份早就準備好的願望清單:「改變列車」藍圖下有七大施政主軸,包括農業現代化、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私人投資等。據臺媒報導,稍後在蔡英文準備的「國宴」上,莫伊茲再提臺灣援助,聲稱為了新的夥伴關係,希望能夠促進雙邊合作,尤其在農業、觀光、教育、基礎建設、衛生、能源、都市計劃等領域。他強調,「蔡總統,海地非常期待近期內能夠在海地見到貴國在雙邊合作上有非常大型、非常有用的合作計劃」。雅虎臺灣網站30日的評論稱,「這擺明就是勒索」。

臺灣TVBS稱,頂著34度高溫主持歡迎儀式的蔡英文表情嚴肅,慢吞吞地念著講稿,心情似乎不太好。但蔡英文只能忍,因為莫伊茲在發言中提到:我本人非常期待我們的關係能發展到新的階段,成為戰略夥伴關係,以便關係能夠長久穩固。對於一個月內失去兩個「邦交國」的蔡英文來說,這種威脅殺傷力極大。

幾小時後,臺灣與海地籤署「聯合公報」,其中明文寫道:「兩國元首達成共識,建立新夥伴關係及新聯盟,同意成立高級工作小組,在納入臺灣及海地公私夥伴關係之資源下,在60天內共同規劃海地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及吸引投資等領域之架構及新合作條件」。香港《信報》30日評論稱,從公報條文看,「這等於要臺灣包起海地的全國建設和發展」。島內一位資深媒體人3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海地等於向蔡英文政府下了最後通牒,時間只有60天。」

綠媒《自由時報》自我安慰稱,海地重申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另一家綠媒似乎感到了「屈辱」,在標題中強調「與海地籤署聯合公報,蔡英文承諾60天內規劃合作條件」,文章專門列出了許多網民的嘲諷和不滿。

臺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邱毅3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聯合公報」表明,蔡英文對海地的要求已經照單全收,「涉外危機加上選舉考量以及黨內地位動搖,蔡英文恐慌之下,自知沒有其他選擇」。他認為,正是蔡英文搞「臺獨」、對抗大陸,才給了「友邦」敲竹槓的良機。

「帽子大王」的悲劇

蔡英文滿口答應海地,臺「外交部」連夜舉辦「海地投資說明會」,向島內廠商介紹海地的投資商機。據《聯合報》30日報導,臺「外交部」發言人李憲章稱,未來對海地以及其他「友邦」間的合作計劃,臺當局將積極規劃,並引導、運用「國營事業」與民間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相關規劃,搭配「友邦」市場所提供的利基,強化對「友邦」的投資及合作,擴大臺灣在海外的整體經貿布局,「以達成友邦發展、鞏固邦交及企業商機等三贏綜效」。上述島內資深媒體人士3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就是一個坑,蔡英文當局給自己人挖的坑,島內企業對此是排斥的」。

島內許多網民、媒體和評論人士30日都提到十幾年前的一樁舊事,一起由此產生的悲劇。

「海地臺商經驗慘痛,還敢再前進嗎?」30日,雅虎臺灣論壇上,媒體人賈斐懋回顧道,陳水扁時期,被稱為臺灣「帽子大王」的戴勝通響應政府政策,遠赴海地設廠,沒想到當地發生動亂,造成工廠無法營運產生虧損,最後負債10億新臺幣結束制帽廠,也成了壓垮三勝制帽的最後一根稻草。戴勝通後來又因為積欠政府擔保的貸款1.5億元,遭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追債,告上法院,隨時都有可能被抓去坐牢。文章寫道,十多年前戴勝通就是受「總統」及政府高層人士要求,以「邦交」為名,才決定赴海地投資設廠。無怪乎他事後氣得直呼自己為「國家」付出這麼多,為什麼還要被追殺?他還曾感嘆「企業赴海外投資,別一味跟從政府政策,不然只是去送死」。

「第一顆炸彈」

蔡英文當局有沒有錢以及能拿出多少錢往外撒?翻開臺當局2017年度預算,「外交部」編列的預算金額是244.8億元新臺幣,大約就是8億美元。

布吉納法索上周宣布與臺灣「斷交」後,暴怒的蔡英文很快宣布要向世界衛生組織捐款100萬美元,據稱這筆錢本來是要給布吉納法索的,滿滿都是報復的意味。不過,30日「立法院」的會議上,臺「外交部次長」謝武樵承認,目前還找不出錢可從哪裡撥出,政府還在統籌經費,在找錢中,也在盤點、找出最適合的方式和管道捐贈。「立委」王育敏痛批蔡英文,根本就是心急亂開支票。

2017年世界GDP排名,在185個國家和地區中,海地排名第135位,GDP總量為83.6億美元。而且,海地人口超過1000萬,而臺灣人口不過2300萬,蔡英文有能力接盤嗎?只從海地的電力需求來看,去年6月,莫伊茲承諾建立一個新的能源網絡,在接下來的18到24個月內,每天24小時為該國供電,計劃中的電網將向16個主要城市和10個部門供電。這樣的工程需要多少投資或貸款?

「現在臺灣的十幾個『友邦』都看到蔡英文滿口答應海地的要求,他們不可能不效仿海地。6月上旬,史瓦帝尼國王就要訪問臺灣參加他兒子的畢業典禮,屆時獅子大開口的可能性很大。」邱毅3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臺當局與海地此次的「聯合聲明」,很可能成為拖垮臺灣經濟與臺灣財政的「第一顆炸彈」。本來,由於蔡英文為選舉造勢大力推行所謂「前瞻計劃」,臺當局已經債臺高築,用盡了舉債空間,現在又要對外撒錢,必然進一步惡化財政、拖累臺灣經濟。

臺灣《旺報》30日的評論文章可能更讓蔡當局沮喪。文章稱,臺「邦交國」倒向大陸的真正原因並不在於錢,而是在於大陸在非洲、拉美、太平洋地區的整體布局。這些國家都需要持續穩定的投資,特別是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正如海地總統幕僚長拉羅所說,海地不再需要傳統援助或慈善基金,而是需要願意投資發展海地的對象,但這些恐怕是臺灣所無法給予的,恰恰又是大陸的長項。▲

相關焦點

  • 鬧吧,臺灣被下「最後通牒」了
    此舉被島內媒體視為24日選舉前的「最後通牒」。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8日報導,國際奧委會在信中稱,不會幹預臺灣選舉程序,然而為避免不必要的期待與臆測,國際奧委會「盼藉此機會重申,依據奧林匹克憲章,前述提案之管轄權為國際奧委會所有」。此前,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在今年5月2日至3日洛桑會議中研究此案,決定再次確認立場——不予核准中華臺北奧委會改變名稱。
  • 臺灣被下「最後通牒」!「東奧正名公投」引眾怒,島內運動員都急的要罵人了
    對於妄圖打著奧運和體育的旗號搞「臺獨」的人,國際奧委會都出手了!更招致了臺灣體育界絕大多數運動員的明確反對……島內「獨」派鼓動的「2020東京奧運臺灣『正名』公投案」即將捆綁臺灣「九合一」選舉,於11月24日進行投票。而16日,中華臺北奧委會在臉書上發文,再次聲明堅決反對所謂「東奧正名公投」,並警告,「更名」絕對會影響選手參賽權。
  • 博爾特發聲明支援海地 號召同胞援助加勒比兄弟
    在跟海地同屬加勒比海地區的牙買加,飛人博爾特號召同胞們為「海地受難的加勒比兄弟們施以援手」。  一向嘻嘻哈哈的博爾特在得知海地地震後,迅速發表了一封嚴肅的聲明,號召大家幫助海地:「我希望能夠通過這份聲明向1月12日周二大地震中受災的海地人民表達我的同情與慰問。失去任何生命都是毀滅性的。
  • 國際奧委會不準中華臺北奧委會改名,發函臺灣下「最後通牒」
    此舉被島內媒體視為24日選舉前的「最後通牒」。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8日報導,國際奧委會在信中稱,不會幹預臺灣選舉程序,然而為避免不必要的期待與臆測,國際奧委會「盼藉此機會重申,依據奧林匹克憲章,前述提案之管轄權為國際奧委會所有」。此前,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在今年5月2日至3日洛桑會議中研究此案,決定再次確認立場——不予核准中華臺北奧委會改變名稱。
  • 蔡英文給海地送去45億,臺灣男子感到羞恥,竟然燒國民黨大樓
    島內一男子自稱不滿蔡英文當局金援海地、國民黨毫無作為,5月31日凌晨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縱火被抓。警方調查顯示,5月31日凌晨1時許,43歲的蔡姓男子用塑料瓶裝滿汽油,進入國民黨中央黨部一樓,在保安面前將汽油潑灑在地毯上並點火,瞬間冒出大火。
  • 海地為什麼如此貧窮
    兩名與會的共和黨參議員同一天發表聯合聲明稱,他們不記得川普曾發表過媒體報導的那些言論。不過,一位與會的民主黨參議員明確表示,媒體的報導屬實。一個大國的領導人居然將他國稱為「糞坑」,這樣的領導人大概不會很多。海地駐美國大使保羅·阿爾蒂多(Paul G. Altidor)12日受訪時表示,他對相關言論感到震驚和失望。如果此事屬實,海方希望川普道歉。
  • 黑人起義:黑人共和國海地的誕生
    大量的印第安人或因與西班牙人的戰鬥中戰死,或因奴隸勞動累死,或因西班牙人傳播的天花等傳染病病死,海地的印第安人從哥倫布初到時的25萬人以上,到1548年僅存500人,基本上處於被滅絕的狀態了。由於海地島的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從1520年開始,西班牙人開始引進黑奴到海地,到1568年,島上的黑人奴隸已達兩萬多人,到1790年左右,島上的黑奴將近50萬人。
  • 臺灣被下「最後通碟」!
    此舉被島內媒體視為24日選舉前的「最後通牒」。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8日報導,國際奧委會在信中稱,不會幹預臺灣選舉程序,然而為避免不必要的期待與臆測,國際奧委會「盼藉此機會重申,依據奧林匹克憲章,前述提案之管轄權為國際奧委會所有」。此前,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在今年5月2日至3日洛桑會議中研究此案,決定再次確認立場——不予核准中華臺北奧委會改變名稱。
  • 雙國記——海地與多米尼加共和國
    中國日報網消息:一場裡氏7.3級的地震給海地帶來的損失似乎要比發生在其它國家來得慘重。稍微把目光向東移,海地的鄰國,同屬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多米尼加,情況似乎沒有那麼糟糕。  「海地一貧如洗,整個國家幾乎陷入絕望狀態,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呈現出一派繁榮、健康的景象,」美國基督教聯盟創始人帕特-羅伯遜評論說。
  • 臺當局45億金援海地電網 被罵:「斷交」後再搬回來嗎?
    有網友嘲諷「臺灣都缺電了,還在撒錢」,並質問「如果『斷交』可以把電廠搬回來嗎?」
  • 出手丨臺灣被下「最後通碟」!
    此舉被島內媒體視為24日選舉前的「最後通牒」。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8日報導,國際奧委會在信中稱,不會幹預臺灣選舉程序,然而為避免不必要的期待與臆測,國際奧委會「盼藉此機會重申,依據奧林匹克憲章,前述提案之管轄權為國際奧委會所有」。此前,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在今年5月2日至3日洛桑會議中研究此案,決定再次確認立場——不予核准中華臺北奧委會改變名稱。
  • 厭惡官僚政治期待變革 海地民間音樂人當選總統
    現年50歲的海地音樂人米歇爾·馬爾泰利當選海地新任總統綜合國外媒體4月4日報導,海地臨時選舉委員會4日公布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初步結果顯示,現年50歲的海地音樂人米歇爾·馬爾泰利以絕對優勢戰勝對手,當選新一屆海地總統
  • 海地神秘恐怖的伏都教,可以通靈操控身體,當地人精神的最好寄託
    這裡治安混亂、國家動蕩,許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但就在這樣一個生活都無法保障的國度,當地百姓卻特別鍾情於一種宗教,這個看起來恐怖又神秘的教義卻讓不少百姓找到了內心的信仰。這就是伏都教,一個信奉萬物有靈和通靈拜物的奇特宗教。在這個神秘宗教的背後,背後也有著十分特殊的內容。
  • 高清:探秘海地巫毒教(組圖)
    世界上的確有一個這樣的國家,這就是中美洲的海地。    在海地,有時在夜深人靜時,會聽到遠處水中傳來的聲音:那是巫毒教人正在擊鼓。06年海地政府將巫毒教定為官方宗教,使這個神秘宗教突然登上國際要聞版。    巫毒(Voodoo)取自fon語,為靈魂之意。
  • 海地概況
    居民中信奉羅馬天主教的佔80%,信奉新教的佔5%,其餘信奉耶穌教和伏都教。農村中盛行伏都教。  【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是全國最大城市、西印度群島著名良港,人口約100萬。太子港始建於1749年,1770年取代海地角成為法屬聖多明各殖民地首府。1804年,海地獨立,太子港成為首都。太子港飽經地震、颶風和戰火破壞,發展緩慢。
  • 「友邦」海地獅子大開口 蔡英文無奈允諾金援1.5億美元
    中國臺灣網5月30日訊 臺灣「友邦」海地總統摩依士近日正在訪臺。據島內媒體報導,海地總統摩依士帶了30人的代表團到臺灣,稱此行來討論未來「合作計劃」,並提出建設海地的7大主軸。5月29日,臺當局與之籤署所謂「聯合公報」,同意資助海地進行大型合作計劃。
  • 海地:沒反!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白人殖民時期是海地整體經濟水平最高的時期,一度富裕整個半球!在法國統治時期,白人和黑人生下了許多混血後代,加上勞動能力或者年齡過大很多奴隸被歸屬了「自由身份」,雖然有了自由身份但是很多權力依舊沒有。
  • 臺灣與多米尼加閃電"分手" 下個"斷交國"會是它嗎?
    而反觀臺灣當局上下充滿著失望與失措,因為就在「斷交」前不久,臺灣海軍敦睦艦隊還訪問了多米尼加。5月1日上午9時,也就在中多建交消息公布後不久,臺灣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立即舉行國際記者招待會。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他承認,臺灣與多米尼加「邦交」亮紅燈是在民進黨當局執政之後。
  • 在那些真正貧瘠的土地上,許多人一生中從未吃過大米
    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有些國家太窮了,吃的是土,泥餅是許多人小時候吃大餐的地方,甚至在他們的一生中從未吃過白花花米。海地是一個吃土地的國家,他是一個加勒比海的島國,他不到廣州的一小部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經濟,如此落後和貧窮,我們簡直不敢相信,從他們吃的食物可以看出。
  • 美國《時代》周刊:雙國記——海地與多米尼加共和國
    中國日報網消息:一場裡氏7.3級的地震給海地帶來的損失似乎要比發生在其它國家來得慘重。稍微把目光向東移,海地的鄰國,同屬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多米尼加,情況似乎沒有那麼糟糕。「海地一貧如洗,整個國家幾乎陷入絕望狀態,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呈現出一派繁榮、健康的景象,」 美國基督教聯盟創始人帕特•羅伯遜評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