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正文約 5869 字 細讀約需要 10 分鐘。
一個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稱作男人。——鮑勃迪倫
最近眾多小學生瘋狂給「釘釘」打分,成功的將釘釘拉下神壇,評分一度從4.4掉到1.4,作為一個常年飽受釘釘摧殘的職場青年,真心覺得釘釘「死得不冤」。仔細想想,當代社畜有誰能錯過boss在深夜發出「釘」的靈魂拷問?在職場中「已讀不回」更是保持距離美的精髓。
所以為了未來祖國的花朵能夠健康成長,更早的適應今後的職場生活,建議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千萬不要因為他們是嬌花而心疼他們,畢竟只有社會的毒打才能讓他們開得更加燦爛。
這一點我一直認為,鮑勃·迪倫(Bob Dylan)一定深有體會。「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作男人。」 這是鮑勃·迪倫在《答案在風中飄蕩》中的歌詞,全歌皆是疑問句,被人們視為迪倫對他人、社會甚至是政治的一種拷問。答案相當統一:「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風中飄揚」。
多麼深刻的思想覺悟!他過早地知道了生活的真相,以至於在1966年鮑勃·迪倫在一次採訪中說到:「大學就像一所養老院,在大學裡死去的人比養老院還多,死在二十歲和八十歲,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鮑勃·迪倫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當時他那些看起來奇怪的舉止甚至連朋友都無法理解,後來人們通過他自己的紀錄片中才逐漸得知。今天就帶大家來仔細品品鮑勃·迪倫,這個成為美國文化符號的傳奇之路。
少年成名的[時代之聲]
鮑勃·迪倫本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1941年的鮑勃·迪倫生活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因為當地人不是很喜歡猶太人,猶太家庭出身的迪倫小時候難免有些孤獨,但是他也有自己排遣孤獨的方式,那就是聽收音機。
他在高中時期組建了自己的樂隊。就讀於明尼蘇達大學期間,因為對民謠產生興趣,就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1960年他從大學退學來到了紐約之前,齊默爾曼改名鮑勃·迪倫。當鮑勃·迪倫聽說自己的音樂偶像伍迪·格裡斯因不治之症住院後,他立刻決定動身去看望他。
Song to WoodyBob Dylan - Bob Dylan - Hard Times in New York
在紐約格林威治村時,民謠群落正經歷第二次民謠復興運動,迪倫在這裡認識了民謠夥伴,他如同一塊海綿一樣學習,寫歌,為了生活而表演。因為喜歡伍迪·格裡斯,鮑勃·迪倫甚至還為他寫過歌,「自從我在明尼蘇達聽到他的唱片後,我的生命就再也不同了」,迪倫說。
自然,迪倫也是一個有故事的男同學。曾經的他是一個狂熱到偷朋友們的唱片集的少年。根據紀錄片中約翰的描述,鮑勃·迪倫偷走了朋友苦心收藏的唱片差點被朋友拿著保齡球打,但談論起音樂又讓他們惺惺相惜。連被偷的朋友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很有品位。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Bob Dylan - The Original Mono Recordings
1961年迪倫籤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處女專輯名為《鮑勃·迪倫》。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發生前夜,迪倫寫出了傳唱一時的經典之作《暴雨將至》。
《暴雨將至》
你到過哪裡遊歷,我藍眼睛的孩子?
我親愛的孩子,你到過哪裡遊歷?
我曾在那十二座迷霧山旁踟躇
我曾沿著那十二條蜿蜒的高速公路慢行
我曾走進那七座傷心森林的深處
我曾面對那十二汪死海
我曾進入墓地中一萬裡
暴雨、暴雨、暴雨、暴雨……
垮掉派詩歌代表人物艾倫·金斯堡說,迪倫是最傑出的詩人,「當我聽到那首《暴雨將至》時,我哭了出來。薪火傳承到了新的一代,從早期的波西米亞和垮掉的一代,到尋找光明和自我激勵的這批年輕人。我被他的修辭鎮住了,這些詩詞簡直就像《聖經》箴言一樣,撼動人心。」
影響之久,以至於2009年底聯合國哥本哈根氣象大會依然將其選用作為了非官方主題曲。
當時的美國處於動蕩與恐慌中,人權運動,美蘇軍備競爭、柏林圍牆事件,格林威治又是「抗議民謠」的聚集地,不難理解為什麼鮑勃·迪倫能夠作出這樣動人心魄的作品。
Blowin' In the WindBob Dylan - Dylan (Deluxe Version)
1963年8月28日,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鮑勃·迪倫第一次面對那麼多的觀眾登臺彈唱。當時的鮑勃·迪倫出道僅僅兩年,他寫出的《Blowin『 in the Wind》這首歌,比他本人更有名氣。這首歌經過「彼得,保羅與瑪麗」組合的翻唱,成了唱片排行榜大熱門。
迪倫作為一位民謠「英雄」被推至大眾視野,而那首歌成為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廣泛傳唱的曲目。
當時風頭正盛的「民謠女皇」瓊·貝茲甚至在公開的演出中不遺餘力的推薦迪倫的作品,邀請鮑勃·迪倫參加自己的巡演和各種活動——比如,March on Washington。瓊·貝茲是民權運動中領袖式的人物,她經常到馬丁·路德·金的演講現場支持獻唱。(瓊·貝茲是迪倫的第二任女友)
為民謠插上電,成為「背叛者」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Bob Dylan - The Original Mono Recordings
從民謠的代言人到民謠的背叛者,迪倫並沒有花費太長的時間。「我不會再為別人寫歌了,不會再去當什麼時代代言人了......炸彈已經漸漸變得無聊,而真正的問題比炸彈更深層.......我不屬於任何運動」
1965年的新港民謠節上,迪倫由於用電吉他和他已經慣常的「搖滾」設備演奏了歌曲而激怒了「民謠音樂」群體。當時迪倫尊敬的前輩皮特西格爾甚至想拿斧頭把擴音器的電纜斬斷,於是僅僅演了三首歌后迪倫在一片觀眾的噓聲中帶著樂隊下臺。
當時負責主持場面的Peter Yarrow向臺下的迪倫哀求:能不能再唱一首。Peter對臺下觀眾喊:「大家冷靜,鮑勃去拿他的木吉他了」。
迪倫的第一反應是,質問Peter:「你為什麼這樣對我」(What have you done to me)最後隻身返場的迪倫,抱著吉他像往昔一樣唱了三首歌。也許當時在場的人們不會注意到,迪倫在唱到「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時,兩頰已經有淚水悄無聲息滑下,只不過聲音依舊平靜。
Like a Rolling StoneBob Dylan - Dylan (Deluxe Version)
一年後在英國曼切斯特巡演中迪倫被觀眾視為為「猶大」、是民謠界的「叛徒」。在當時的聽眾看來,搖滾音樂是商業化的代表,是輕浮和低俗的。他們認為,《Like A Rolling Stone》這樣的搖滾歌只是抒發了一種私人情感,迪倫背棄了傳統民謠。
迪倫的反應則是:「你是個騙子,我不相信你。」(You are a liar,I don’t believe you.)很多歷史故事告訴我們當一種新鮮變革悄然出現的時候,人們更多的是恐懼排斥而非嘗試接受。
為避免別人對自己抱有太高的期望,迪倫常常是拋棄觀眾亦或是評論家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或許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實際上,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這樣你才能成為你應該成為的人。」具體點的表現就是貶低自己,按現在遊戲發燒友的說法就是:「早期發育,認點慫,猥瑣別浪」。
因此鮑勃·迪倫常常在記者的採訪中「插科打諢」,1966年的採訪中有一段經典的對話是這樣的:
記者問:你最大的野心是什麼?
迪倫答:當個切肉的。
記者問:範圍可否再擴大一些?
迪倫答:切一塊很大的肉。
遠離大眾的視線,按下暫停鍵
迪倫從來不會去討好觀眾,尋求他人的認同感,因為他不想被綁架。但是噓聲的滋味不好受,還有夥伴的疏遠和糟糕的記者採訪。為這一切按下暫停鍵的是1966年遭遇一場摩託車車禍,車禍之後他便暫時退出公眾視野。
1967年,彭尼貝克拍攝了一部關於迪倫的紀錄片《別回頭》也真實地記錄了鮑勃·迪倫當時的狀態,他在2001年出版的《鮑勃·迪倫:陰影之後》裡回憶道:「他非常緊張、易怒。我直到很久之後還是無法接受,他這一路上奇怪的行為太多了。」
他是孤獨的,因為沒有人能夠在當時「擁抱」他。他的朋友甚至都無法理解他奇怪的行為,他的朋友戴維.莫頓曾說:「對於鮑勃一直堅持做著他當時所做的事情,並最終獲得了成功,我一點也不驚訝。他看起來好像在為某件事努力,但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與他共同完成這件事。他就是他自己的精神領袖……」
雖然不被理解,但在1974年重新開啟巡演之前,他從未離開創作,哪怕背著信徒的愛與恨,他依舊一腔孤勇前行。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Bob Dylan - Nashville Skyline/New Morning/John Wesley Harding
1967年,他去了納什維爾的哥倫比亞錄音棚A錄製了質樸的《John Wesley Harding》,1969年曲風輕快活潑的《Nashville Skyline》也是在這裡錄的。
這段暫停的時間常常被人們看作是迪倫人生中很特殊的一段,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嗓音的改變,從嘶啞刺耳和厚重的鼻音轉變為《納什維爾的天際》時期柔和的淺唱低吟。他對採訪的記者解釋道:「我跟你說,只要把煙戒了,你也能唱男高音。」
Mr. Tambourine ManBob Dylan - Dylan (Deluxe Version)
他把詩歌的書寫帶進了搖滾樂。因此在《鈴鼓先生》中我們聽到了這樣的歌詞:
然後帶我消失在心魂的煙圈裡吧
沿時代的霧靄廢墟而下,涉過冰封的枯葉
遠遠離開 那幽靈出沒的,驚恐的樹叢,去風的海岸
擺脫那極悲的困境糾纏
是啊,到鑽石天空下去舞蹈吧 自由振臂
大海勾勒你的影廓,海沙環抱著你
全部記憶和宿命沉入波濤
讓我在明日前 忘懷今天……
《敲響天堂之門》 是1973 年電影《比利小子》的配樂,但它早已不單單被局限在電影情節中,而是成了人們自由填充意象和情緒的容器。後來的歌手們,從克萊普頓、槍炮與玫瑰到艾薇兒,每個翻唱版本都大獲成功,這也從側面證實了迪倫的寫作是成功的。
媽媽,摘下這枚徽章吧
我再也用不著它了
我正墜入黑暗 暗得什麼都看不見
就像 我正敲響天堂的大門……
Knockin' on Heaven's DoorBob Dylan - The Classic 70s Collection
迪倫的歌曲被六千多名藝術家翻唱,如貓王、吉米亨德裡克斯、滾石樂隊、喬治哈裡森、史提夫旺達、比利喬、U2樂隊、加斯布魯克斯和阿黛爾。很多人喜歡阿黛爾唱的那首《make you feel my love》也是鮑勃·迪倫的作品。
Make You Feel My LoveAdele - 19
1975年,迪倫發行著名的專輯《軌道上的血》。同年,他開啟了「滾雷巡演」,率領一群搖滾明星、詩人、劇作家和民謠歌手組成車隊,一起上路。「滾雷巡演」的場地均為美國東北部小鎮的老舊廳堂。
關於「Rolling Thunder Revue」巡演背後的理念,根據迪倫自己的描述「Play for the people」,(這些人)就是指那些因為演唱會昂貴的門票以及演出地點的不便沒有機會來到他的演唱會上聽他唱歌,所以Rolling Thunder Revue選擇演出的地方都是一些小城鎮的較小的演出場所,在這些小的場所,迪倫能更親密地接觸他的聽眾。
當迪倫的國家正因尼克森總統的辭職和越南戰爭的失利而蒙羞時,他的演出展現出了一個更美好的美國。「滾雷巡演」在1976年落幕,2019年美國最大的流媒體播放平臺NETFLIX上映了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滾雷巡演:鮑勃·迪倫傳奇》將這場即將從人們記憶中消失的偉大的巡演呈現到觀眾面前。
隨心所至,即是歸處
1988年,47歲的他發起了史上持續最久的巡演「永不終止的巡演」,並且訂下目標:一年100場,從學校禮堂唱到各個國家的體育館。他像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旅人,總是不斷突破自己,他很少公開講話,巡演、歌唱更像是他面對這個世界的方式。
《永遠年輕》
May your wishes all come true,
願你能夠夢想成真
May you always do for others
願你為永遠幫助別人
And let others do for you.
也接受別人的恩惠
May you build a ladder to the stars
願你可以造一把採摘繁星的雲梯
And climb on every rung,
然後摘下屬於你的那顆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願你永遠年輕
Forever young, forever young,
永遠年輕,永遠年輕
在諾貝爾文學獎受獎詞裡,迪倫間接地表達了自己巡演的動力:「為五萬個人演奏和為五十個人演奏是完全不同的,五萬人更像是一個簡單的角色,而五十個人卻能呈現出不同的個性,他們能表達出更清晰的訴求,你必須付出最大的才能去徵服他們。」
諸神黃昏,搖滾名人堂歷史性會面
在鮑勃·迪倫30周年紀念演唱會,George Harrison,Eric Clapton,Neil Young,Tom Petty,Roger McGuinn等人獻出演唱,搖滾界的名人堂,陣容之豪華堪比諸神黃昏。
綜觀而言,這些音樂家不俗的表現和 Dylan 詞曲的功力,將演唱會帶入了高潮是一場值得一聽再聽的演唱會,Sony唱片公司特別錄下了全部的過程,並加以重新付梓以饗大眾, 作為永久的典藏。
在樂評人迪科蒂斯(Anthony DeCurtis)看來,「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歌詞創作,即迪倫在紙筆上所作的一場『永不停息的巡演』。」他的每一首經典曲目都有著許多不同的演唱版本,也就是說,他意圖在每一首歌曲內部也製造出一種「滾石」(Rolling Stone)式的巡演效果。
拿獎專業戶的他影響了一代代的人
半個世紀以來,鮑勃·迪倫發行了超過四十張專輯,創作出傳唱數代人的經典歌曲。除了2016年頗受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鮑勃·迪倫早就拿下了歌謠界的「大滿貫」。1991曾獲格萊美終身成就獎、2000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2001年獲得全球最佳原創歌曲獎、2008年拿下普利茲特別榮譽獎。
對美國的公眾而言,大部分公眾都是在鮑勃·迪倫歌曲和文字作品影響下長大的。鮑勃的歌詞完全能夠脫離曲調而被當做詩作來閱讀。
早在1976年,他的作品就被美國總統卡特引用,並被卡特稱為「偉大的美國詩人」了。為迪倫頒獎的歐巴馬總統當然也是他的迷弟,曾說過ipod上播放率最高的歌就是迪倫的。
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賈伯斯也是他的鐵粉,賈伯斯通過itunes store推出了單曲購買的消費方式,而賈伯斯個人的iPod中鮑勃·迪倫的專輯總是完整無缺的,在蘋果發布會上,鮑勃·迪倫名字出現的次數更是數不勝數。賈伯斯甚至還與他的前女友瓊·貝茲交往過!
借用李宗盛先生對他的評價:「不管外在的旋律聽起來如何,他從不低估語言的張力,不因為刻意經營旋律而犧牲了當文字轉換成語言......他巧妙的將語言的美延伸到旋律上。於是,他的詩在轉變成歌的時候,仍然保持了詩的結構,並沒有因為去遷就承載著歌詞的旋律而變得支離破碎,屬於語言的節奏仍然清晰可辨,旋律只是輕輕託著它往前走罷了。」
像薯片一樣流行的鮑勃·迪倫
李誕說人間不值得,但其實人間還有許多值得,比如重溫鮑勃·迪倫屬於的那個美國時代,幸運的是我們站在我們的時代有幸見證那個時代所發生的故事,因為起碼我們還能在疫情當前,坐在家中悠閒「傾聽」比薯片更能賦給人能量的「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在中國也舉辦過展覽,比如上海的《光與譜》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展覽展出了250+件展品,包括油畫、丙烯、水彩、墨水、粉彩、碳筆素描及金屬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
在這種光影獨特的沉浸式體驗中,感受詩人鮑勃·迪倫裡程碑式的傳奇人生!
期待未來可以見證鮑勃·迪倫的作品衍生相關的系列比如聯名或者ip 能夠更加地貼近時下的年輕人們,讓現在哪怕被「釘」在椅子上老實刷直播的小學生們也能夠有機會接近和了解這個拒絕被定義的搖滾詩人。
結語
我們無法簡單地去判定鮑勃·迪倫是否值得2016年的諾貝爾獎,可能就像諾貝爾獎當年的評委所說的那樣:「如果文學界的人對此不滿,那他應該記得,諸神並不寫作,他們只歌唱舞蹈」。
我們所處的時代或許無法完全明白鮑勃·迪倫的音樂所想表達的含義,他的時代我們搞不懂也望不穿,但不妨礙我們接近他,就像閃耀的星辰般你不必懂它, 它自會跨越光年的距離, 綻放出指引之光, 讓我們能夠逐光而行,見證時代,見證世界曾出現過的美好。
資料來源:
鮑勃·迪倫系列紀錄片《沒有方向的家》《不回頭》、《滾雷巡演:鮑勃·迪倫傳奇》鮑勃·迪倫30周年演唱會《回到過去》、《編年史》《沿著公路前行》等相關自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