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2020-12-23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基於這種情況,人們的服飾生活多多少少地要體現出「為社會穿著」、「為他人穿著」的傾向,即使到了服飾藝術生活最為寬鬆開明、自由審美、彰顯個性的現在,人們也免不了要在穿著上關照一下民俗,否則就難免會被他人認定為異類。

中國傳統服飾藝術

民俗儘管在發軔之初,是屬於個別的、偶然的行為,但後來卻成為了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東西,成為了某-社會的約定俗成,生活在這一社會中,如果不去遵守它,就少不了會被社會所不容不認。在當代中國的服飾藝術生活中,有一批生活在非主流文化狀態中的人們(如前衛藝術從業者中的一部分人),由於受西方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及頹廢思想、享樂思想的影響,他們刻意拋開中國服飾藝術的民俗傳統於不顧,以服飾生活上的怪行異舉,以那種西方嬉皮士化的裝束打扮,來吸引他人的注意,仿佛非不如此,則無以標識自己的前衛和浪漫。這種服飾現象是值得關注的。在中國傳統服飾藝術體系中,有一種頗為奇特的服飾,這就是喪服。所謂喪服,就是生者在其親屬或朋黨去世後,為了抒發悲痛的心情並表示對死者的哀思和紀念,而專門製作並穿著的服飾。

喪服

以往有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國傳統服飾時,習慣於承襲舊說,將中國傳統服飾劃分為「吉服」和「喪服」兩大類,就像房宅被劃分為「陽宅」和「陰宅」那樣。在我們看來,稱說「吉服」、「喪服」是有特定的意義指向的,若以這兩類劃分來概括整個中國服飾則是比較牽強的。首先,吉服和喪服在劃分者那裡並非是等量對舉的一對概念。吉服的意思似乎是指喪服以外的所有服飾,可喪服以外的所有服飾用「」字來認定其性質並不是恰當的,也是無法涵蓋的。因為,首先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少數專門在喜慶之時穿著的服飾外,大部分的日常服飾是根本沒有吉、兇、善、惡之分的。

吉服

其次,喪服嚴格地說起來,其文化符號的功能要遠遠地超過服飾本意的功能,它是穿給活人看的,並非是為了滿足人保暖護體的實用需求。況且它的穿著時期是短暫的,無法和一般服飾相提並論。在中國服飾藝術發展受衣規服制制約的古典時期,喪服完全是作為一種既具有民間色彩又具有官方影響的純粹民俗而存在的。然而到了中國服飾藝術發展的現代時期,除了在港臺、東南亞及祖國大陸的一些農村,還有喪服規制的殘存外,喪服實際上已經根本不存在了。

喪服的原有功能實際上已經獲得了很大程度的內部整合,也就是說,喪服服飾中「」 的功能逐漸消解退化,「」的功能則精簡、集中了下來,這就是戴在左臂上的黑布黑紗以及胸前的白花(名為戴孝),如屬死者直系親屬無非是再腰系一條白色棉麻粗布帶,頭上再扎一塊棉麻白布巾。為了烘託哀悼死者的氣氛,一個比較通行的現代民俗就是,生者為死者守孝或生者弔唁死者時,忌諱穿著色彩豔麗明快、形制灑脫浪漫的服飾,而必須穿著色調黑暗渾濁、形制莊重嚴肅的服飾,然而所有這些服飾實際上都是平日生活中的服飾,並不是過去所說的喪服。

喪服

在20世紀以前,喪服作為民俗意味最為濃厚的一個特殊服飾系統,不僅在官方而且也在民間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實表明,實際上中國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別具特色的喪服。僅就中國古代官方認可的漢族喪服來看,其內容和形式的複雜程度就是非常強的。由於中國古代遵從儒家等級觀念,講求男尊女卑、長幼區分、內外有別,因此,漢族喪服也完全按照這方面的要求,劃分和排定了相應的輕重等級。即喪服依照宗法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將表示致喪程度不同的服飾由重到輕地依次劃分為斬衰喪服、齊衰喪服、大功喪服、小功喪服、緦麻喪服等五個等級系列,這被人們俗稱作「五服」

在現實生活中,「五服」的說法甚至被用來泛指同姓家族之間親屬關係的遠近。也就是說,「 五服」成了一個衡量血緣關係的基本標準,出了「五服」屬遠親,「五服」之內屬近親。「五服」 的每個等級的男子喪服大多由上衣、下裳、冠帽、鞋履及一些配件組成,女子喪服大多是上衣下裳連通。這些喪服的質料大多是粗麻類粗織物,取麻織物的本色(相當於白色)。元代以後,隨著棉花織布的出現,在等級較低的喪服中出現了用本色棉布製成的喪服。

五服

致喪等級越重,其喪服的質料質量就故意越差、製作工藝就故意越粗糙,越向輕等級過渡,越接近一般的日常服飾。在古代,正常情況下一般每個人一生至少要穿著喪服兩次以上,其中最主要的幾次就是每次三年的守孝期。如父喪,子為父服喪穿斬衰喪服三年;母喪,子為母服喪穿齊衰喪服三年;夫亡,妻為夫服喪穿三年斬衰喪服;天子死,諸侯為天子穿斬衰喪服三年。其他等級的喪服其穿著時間都逐漸縮短,死者與服喪人的關係也表現得逐漸疏遠,生者與死者的尊卑關係也表現得比較特別。

如妻亡,夫穿齊衰喪服;兄長亡,弟為之服喪穿著大功喪服;外祖父母亡,外孫穿著小功喪服;妻之父母亡,穿著緦麻喪服。由於親屬關係十分複雜,古代對於依照關係穿何種喪服,穿多長時間,都有很細緻的民俗約定,不允許有差錯和混淆。既然有這麼繁瑣嚴格的喪服規制,因此,在當時如果死去了一個人,尤其是死去了一個有些年紀的人,往往就是喪服系列大展覽,也就是說,旁觀者可以看到穿著各種等級和形制喪服的人們,因為死者的眾親屬同死者的關係大多都是不一樣的。

緦麻喪服

一般而言,歷史上喪服的應運必須遵循六大原則,所謂「服術有六,一日親親,二日尊尊,三日名,四日出入,五日長幼,六日從服」。「親親」,是按親屬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作為服喪輕重的標準;「尊尊」,就是依服喪者社會身份地位的尊卑貴賤作為標準;「名」,是以某種名義而為原來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服喪;「出人」,則是以宗族的歸屬來定服喪的輕重;「長幼」,即如子女未成年而死,父母為其服喪的降等規定;「從服」,是根據隨從某一種關係的人的喪服。中國是個禮儀之邦,是個講求仁義孝悌的國家,在傳統中國人的服飾生活中,用穿著喪服的形式來寄託生者對死者的哀思,是一種最具有悲天憫人意味的抒情方法,因此這種服飾民俗具有很強的中國地方民族特色。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藝術》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論,服飾的內外交流
    中國服飾藝術在經歷古典時期及現代時期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其內外交流幾乎一直沒有中斷過,而且幾次發展上的質的飛躍,差不多都是出現在交流最有力度的時期。根據中國服飾藝術發展的客觀實績來看,中國服飾藝術的內外交流,實際上因為所處的歷史時期的不同,而表現為這樣兩種歷史態勢。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論,藝術起源於模仿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藝術起源於模仿。模仿是人的一種本能,人通過模仿自然事物及他人的外在表現形式,來獲得藝術審美實踐的完成過程。似乎可以說,正因為有了模仿才有了服飾藝術的新陳代謝、不斷發展。社會公眾的絕大多數必須依靠自己模仿或接受別人制定的模仿來完成日常的服飾行為,當然模仿的量級自己是可以選擇的,如果自己是個比較傳統和保守的人,就習慣於選擇那種普及得不再時髦的模仿;如果是個新潮人物,則會選擇那些標誌著最新流行趨勢甚至象徵著引導服飾潮流的模仿。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事實上,在中國20世紀以前的數千年裡,服飾總的特點是比較保守封閉的,像唐朝女子這樣大膽袒露、這樣男女不分,是絕無僅有的,因為這是和禮教相違背的。隋唐婦女髮飾宋遼金元明清,是「古典時期」中國服飾藝術歷經多種變動的時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法服的發展
    這正是佛教在中國深入人心的原因。佛教服飾與中國文化的衝突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倫理綱常已深深植人社會各個階層的內心世界。佛教是外來宗教,它的宗旨決定了僧尼服飾、髮型有一種中國人不能理解的「僧相」, 與傳統的倫理綱常背道而馳。因此,佛教傳人中國之初,兒乎沒有人相信,漢人也不得出家。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及改良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無論是長袖還是短袖袍服,通過測量和結構復原的考據和我國歷史袍服結構形制對照,可得一個基本結論,即它們保持著傳統固有的「十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神衣象徵穿在巫師身上的舞服稱為神衣,也稱法衣, 它們是巫師施法時的一種必要裝扮。揚契維斯基所作《拔都汗》,其中記載的薩滿巫師舞服卻是:頭戴尖嘴鳥頭狀的帽子,後沿墜著長長的狐狸尾巴,身披黑熊皮,腦前掛著銅鏡,皮帶上繫結著用毛氈製成的偶近期,黑龍江、吉林兩省民族、民俗學者在考察中發現:薩滿跳祭祀舞時穿的骨披肩由一千多塊獸骨製成,展開以後很像一隻蝴蝶,墾五角形:它的圖案設計嚴密完整,組合了天、地、人的巧妙構成,其中還有類似八卦和標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符號等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代服裝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封建時代,服裝平面結構不僅用來蔽體和裝飾,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符號,同時也是政治統治的工具。如此看來,中國傳統服裝「十」字型平面結構還是服裝表面裝飾依附的平臺。從而,傳統服裝結構成為了形成中國傳統服裝裝飾特色的最根本的因素。歷史走到清代末年,也走到了封建王朝的盡頭,長期的閉關鎖國並沒有擋住西方列強的鋼鐵大炮。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審美的文化事項
    然而我們探討服飾藝術,卻無法迴避對藝術一般的觀照甚至不能離開對審美發生的觀照。在以往的服裝史或服飾史考證中,由於人們過多地關注服裝或服飾技術操作層面的研究,較少從與審美文化的發展相結合的角度,去考察服裝或服飾的發展,因此每當提及「服飾藝術」這個稱謂時,總顯得多少有些牽強附會,仿佛「服飾藝術」就是人們刻意給「服飾」與「藝術」撮合的「拉郎配」。
  • 中國喪葬禮儀:喪服為何是白色的?
    中國喪葬禮儀:       喪服為何是白色的?2017-02-11 導讀: 百善孝為先,中國是一個傳統文化底蘊豐富的國家,而在這些禮儀當中,孝道是最為重視的。提到孝道就不得不說守孝。我們都知道守孝要穿喪服,那喪服是從何時起開始是白色的呢?小編在文中告訴你答案。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現行藝術看服飾藝術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服飾藝術發展史上,對於究竟是非審美功利性先產生,還是審美功利性先產生,抑或是二者幾近同時出現,恐怕還很難做出肯定的考證。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冕服的形制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古代的衣裝服飾雖然豐富多彩,但有關穿著的禮儀規定甚至服裝制度的條例,其名目在數量上也不亞於服裝款式。什麼人穿什麼衣裝,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穿,都有詳細規定和民俗,因而服裝又可依用途分出若干種類。祭服祭服即為 祭祀時所穿用的服飾。古人認為上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地是萬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而祖宗是族系的始祖,這三者最為初民和古代的中國人所崇拜。祭祀就是表達初民的這種崇拜心理的一種儀式,而祭祀時穿著的服裝即為祭服。上古祭祀用冕服,同時這種冕服也用在祭祀外的其他重要禮儀場合。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寶安民俗古韻悠長 千年文化傳承共享
    寶安是深港文化之源,自東晉鹹和六年建制以來,迄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千百年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民俗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傳承與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寶安民俗。本屆民俗文化節對豐富多彩的寶安民俗進行了一次集中展現:傳統技藝展區的棉塑、核雕、剪紙、插花、風車等展示了寶安本土的特色手工技藝;在「媽媽的味道」展區,來自寶安本土的合成號、沙井蠔、粵式酥點等傳統美食,勾起了寶安人的飲食文化記憶;嶺南服飾展展出了50餘件嶺南傳統服飾,以服飾展演為載體呈現嶺南優秀圖案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中國傳統服飾在許多情況下,服飾的美醜往往不取決於服飾與人體的關係,而是取決於與統治者所制定的服制禮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傳統著裝觀念之間的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中,由於官祿代代相傳的觀念。吉祥圖案「喜」文化在日常生活和禮儀活動中的應用最廣。尤以婚慶活動和新婚用品中最多。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國傳統服飾的多彩文化-漢服
    聖者曾說,「一朝文化,一朝服飾」,中國古代服飾一直都隨著朝代的更換而不停改變,這體現不同時代的人們的智慧,我們不能以一概全,應當全面地了解每個朝代的服裝,這樣也有利於我們對於歷史的全面認知。不忘初心,追求本源,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傳統服飾中的漢服,它所呈現的更是不同朝代的多彩文化風貌。
  • 「衣香鬢影」嶺南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月活動啟動
    雲紗輕飄,旗袍曼舞,古箏低吟,唯美的嶺南特色傳統服飾秀與明清古建築相互映襯下,一幅中國、嶺南傳統服飾水墨畫徐徐展開。8月15日,2020年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之「衣香鬢影」嶺南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月活動,在南社古村落傳統文化主題景區啟動,美景、美圖、美衣、美人、美食引來了不少遊客,讓人賞心悅目,彰顯了文旅融合的新魅力。這也是南社傳統文化季自5月啟動以來,舉辦的第四個主題月活動。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文化,唐代服飾文化研究,胡舞的奇麗之美
    這些外城樂舞所帶來的新奇的、具有鮮明異族文化的服飾形象,使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裙福、長袖、雲冠、錦屣式舞服有了很大的改變,表現出舞服「交融之美」的文化色彩。這些中原傳統服飾特徵與袒露上體、戴項圈、赤足的印度風格相融合,形成了中印文化的交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