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科普平臺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高考地理專題設計
精心編選綜合整理
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
影響因素
對氣候(氣溫、降水)的影響
太陽輻射(緯度位置)
決定熱量帶
影響因素
對氣候(氣溫、降水)的影響
大氣環流
氣壓帶
赤道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多陰雨天氣副熱帶高氣壓帶——盛行下沉氣流,多晴朗、乾燥的天氣副極地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多陰雨天氣
風帶
信風:一般溫暖乾燥,但如果是從海洋吹向陸地,則溫暖溼潤西風:溫涼溼潤,易帶來陰雨天氣極地東風:寒冷乾燥
(1)分析氣候的區域差異要抓住主導因素,如南北差異重點考慮緯度和大氣環流因素,東西差異優先考慮海陸和洋流因素,局部差異首先考慮地形因素。
(2)分析每種因素的影響時都要落實到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上。
1什麼因素會影響氣候
緯度位置。通常情況下,赤道地區降水最多,兩極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海陸分布。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
地形地勢。通常情況下,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較少。
洋流因素。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到增溫、增溼的作用。如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於暖溼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起到降溫、減溼的作用。如大陸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環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人類活動。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區氣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當地氣候惡化。此外,人類活動還可形成熱島效應等。全球變暖就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一、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
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洋流和人類活動等。
1.太陽輻射是大氣運動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及同一地區的季節變化主要是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隨時間變化的結果。
地表太陽輻射分布規律是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同一個地區冬冷夏熱的氣候變化也主要是由於冬季獲得太陽輻射少、夏季獲得太陽輻射多的緣故。
2.大氣環流:大氣環流在氣候的形成中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它調整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影響各地氣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象。
三圈環流不斷地把緯度較低地區的熱量輸送到高緯地區,調節和平衡低緯地區和高緯地區的熱量差異。
氣壓帶和風帶對降水量的影響很大。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及其移動對中緯大陸西岸氣候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幹的氣候特點。
季風環流是大陸東岸因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一種大氣環流,同時季風環流本身就是一種氣候——季風氣候。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季陸地上形成低壓,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豐沛的降水;冬季陸地上形成高壓,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陸風比較乾燥,降水較少。
3.地面狀況: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地面狀況不同,直接影響到大氣中的水熱狀況。
比熱容主要影響到氣溫變化的大小、海陸風和季風的形成;海陸位置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和溫差大小;地形因素影響水熱分布;地面反射率影響著地面獲得太陽輻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對沿岸氣候起增溫、增溼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溼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起增強作用;秘魯西岸由於受秘魯寒流的影響,在這裡分布著世界上最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
另外,暖流對馬達加斯島東南部、中美洲東北部、澳大利亞東北部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也起著重要作用。
5.人類活動:人類影響和改變了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從而影響氣候的形成和分布。
另外,由於人類活動影響了下墊面性質,從而引起局部地區氣候的變化,形成局部地區的小氣候,如城市熱島效應等。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大,人類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CO2加劇了地球上的溫室效應。
一個地區氣候的形成是各個影響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五個影響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聯繫,共同決定著一地氣候的特點和成因。只有對影響氣候形成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準確地確定一地氣候類型的特點及成因,也才能更加準確地判定某種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在分析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中,要特別注意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因為大氣環流是形成氣候的重要因素。
在太陽輻射相同的條件下,大氣環流成了決定一地氣候的基本因素。這也是近些年高考中考查的重點內容。
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造成氣候的非正常變化。因此,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二、主要氣候類型的判別
我們通常依據「以溫定帶」和「以雨定型」的方法對氣候類型進行判別,也就是根據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來判別。
但以下幾種氣候類型在判別過程中容易混淆,下面對其進行簡要分析。
1.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從氣溫來看,這兩種氣候都是全年各月均高溫;從降水來看,兩種氣候都有明顯的乾季和溼季,因此較難區分。
我們對其進行判別可主要依據以下三點:
一是降水量的多少。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較多,且降水最多的月份可達到600mm以上;熱帶草原氣候降水量相對較少,降水最多的月份在400mm以下。
二是雨季集中的程度。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有突變現象;熱帶草原氣候降水有漸變現象;
三是氣溫差異。熱帶季風氣候溫度波動較小;熱帶草原氣候在雨季到來之前有明顯的熱季。
2.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
這兩種氣候類型的共同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對其進行判別可主要依據以下兩點:
一是看最冷月氣溫。亞熱帶季風氣候最冷月氣溫在0℃以上;溫帶季風氣候最冷月氣溫在0℃以下。
二是看雨季長短。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長;溫帶季風氣候雨季短。
3.溫帶海洋性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依據以下兩點對二者進行判別:
一是看最冷月氣溫。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氣溫在0℃以上;溫帶大陸性氣候最冷月氣溫在0℃以下。
二是看降水的季節分配。
溫帶海洋性氣候各月降水分配較均勻,冬雨稍多;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各月降水較少。
對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考查通常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給出氣溫圖和降水圖,要求讀圖分析判定其類型、特點、成因和分布;
另一種是給出某種氣候的分布區域,要求判定其類型、特點和成因。
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判斷
1.熱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典型地區
氣候成因
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
南北緯10°之間
亞馬孫河流域、剛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亞
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
非洲中部、巴西南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幹、溼季明顯交替
熱帶季風氣候
北緯10°~北回歸線之間大陸東岸
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全年氣溫高,旱、雨兩季分明
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
撒哈拉、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中西部
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
全年乾旱少雨
2.亞熱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典型地區
氣候成因
氣候特點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
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3.溫帶氣候類型
4.亞寒帶和寒帶氣候類型
氣候帶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典型地區
氣候成因
氣候特點
亞寒帶
亞寒帶大
陸性氣候
北緯50°~70°之間的大陸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全年受極地氣團控制
冬長嚴
寒,夏
短溫暖
寒帶
苔原氣候
北半球極地附近的沿海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緯度高,太陽輻射弱,受極地氣團或冰洋氣團控制
全年嚴寒
冰原氣候
南北半球極地附近內陸
南極大陸、格陵蘭島
緯度最高,太陽輻射弱,受冰洋氣團控制
全年
酷寒
高原和高山氣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脈
地勢高,地形起伏大
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特別提示】非地帶性氣候類型的分布
(1)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來自海洋的信風+地形迎風坡+沿岸暖流」)
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側、澳大利亞的東北部、巴西東南部沿海和中美洲的東側等地,雖然遠離赤道,卻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這些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海洋性氣候)主要出現在南北緯5°~25°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島嶼上,它們均處於來自海洋的信風的迎風地帶,東側附近海域有暖流經過,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形成地形雨,因而發育成熱帶海洋性雨林氣候。
(2)赤道地區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氣候(「地勢高」)
大約在5°N~10°S之間、38°E以東的東非高原上,雖位於赤道附近卻為熱帶草原氣候而非熱帶雨林氣候。大部分地區全年降水量不超過1000毫米,僅在山地高原迎風坡和維多利亞湖區等部分地區年降水量約為1000毫米~1500毫米。形成原因是地勢高,氣溫低,降水少。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3)南亞的熱帶沙漠氣候
這一地區為塔爾荒漠,又稱印度荒漠,包括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東部乾旱區。雖然處於南亞季風區並與世界降水量最多的乞拉朋齊分別在印度半島北部平原東西兩側,卻形成鮮明對比,年降水量僅為75毫米~150毫米。
(4)西風帶內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西風帶但處於山脈的背風坡」)
同緯度西側太平洋沿岸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巴塔哥尼亞高原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的形成原因是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脈雄踞其西側,阻擋了西部暖溼的西風氣流,成為西風帶背風雨影區。
(5)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種氣候
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種氣候的分布範圍僅局限在沿岸地區的狹長地帶,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點。主要原因是受到南北走向、雄踞美洲西側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限制,各氣候帶不能向東延伸。
(6)南半球缺失苔原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原因在於南北半球海陸分布不同。在南半球55°~65°的緯度地帶大部分是海洋,所以缺失苔原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7)大陸東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如澳大利亞東南部及紐西蘭南北二島、智利火地島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綜合整理,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使用不當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