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文言與白話

2021-02-18 龔鵬程大學堂

 

    談此題,元代白話碑是很好的切入點。目前這樣的碑尚存四十塊,有一些不難懂,如《免丘處機門下出家人差發稅賦聖旨》說:「丘神仙底應系出家門人等隨處院舍都教免了差發稅賦者」,或鐵木兒頒給西藏類烏寺的聖旨:「官員們不得對他們使用暴力,和尚們也不得因持有聖旨而做無理的事。如做,他豈不怕」,皆直用口語。可見古代人說話與今人相似,並不都之乎者也文謅謅。

    但也正因為是口語,所以不免有些當時俗語俚詞和時代特殊語法詞彙,現在隔了幾百年就不好懂了。如奉天承運說成:「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不得違悖、違者治罪,稱為:「無體例的勾當休做者,若做呵,不怕那什麼,聖旨!」

    看到這些,大家可能會笑話當時畢竟是蒙古政權,文化尚粗。而其實古代《尚書》即是如此的。韓愈《進學解》說:「周誥殷盤,詰屈聱牙。」上古之誥令多不是文告,而是以口語對群眾進行勸說,如「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之類。因此後世讀來便難懂了,得靠訓詁注釋才能會意。

    後來文字之用漸廣,文字的跨時空傳播效果又遠勝於語言,臣民上書作奏、帝王出令降命、老百姓記事抒情,遂多乞靈於文字。越是想傳諸久、遠的事物或思想,就越會採用文字。於是社會上文字和語言並用互濟,而各有重點。

    各有重點,顯示在作用上,也在階層上。一般民眾識字率不高,只能以語言為主,學士文人就不一樣。

    周朝開始,所謂學習,通稱讀書,即是從識字開始的。《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漢代則是「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 

    這多麼驚人!因為整本《說文解字》也不過九三五三字,難道區區小吏竟能懂得全部?也許是八體都要考試,合起來九千字吧?但不管如何,一般民眾識字已多是無疑的。秦朝識字課本《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收3300字。漢代《急就篇》《凡將篇》《訓纂篇》《滂喜篇》等字書收了5340字,也都可以證明當時一般人之識字量,跟今天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看磚銘、鏡銘、印璽、碑刻上的文字,其字句和藝術美感,也都遠在現在一般工匠之上,後世篆刻家甚至都以漢印為典範。足見文字的使用,漢代已臻高峰,出現枚乘司馬相如之辭賦、史遷班固之文章、蔡邕之碑誌、鄭玄之註解,不足為奇。

    在這樣的時代,以文字通情達意,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此即所謂文言。是一種不同於自然語言的話語系統,通行於讀過書的人之間。

    文學,是這套系統中的鑽石。它不只是簡單的通情達意而已,更要精煉、華美之,以顯其文採。禽獸皆有毛羽,可是鳳凰才足以耀其文章。

    故我國寫文章的標準,向來皆如曹丕《典論・論文》所說,是「詩賦欲麗」。如何麗?有人偏於從詞藻說,如《梁書.謝幾卿傳》:「春藻之辭,麗文無以匹」;有人則強調氣脈之「上抗下墜、潛氣內轉」;還有人認為這是六朝儷體之特徵。其實早在漢代,揚雄已說「詩人之賦麗以則」,「王充更是自誇「辯言無不聽、麗文無不寫。」故詩賦欲麗,允為通則。

    唐代古文運動,雖反對這個標準,提出更高的「文以載道」要求,但也只能說是在這個基礎上再予深造罷了。

    以文字構造華章麗辭的傳統,到五四運動卻斷了。而且被汙名化,說是死文學、貴族文學。要效法西方「言文一致」,寫白話文。

    白話文,早期只以古代詩文中較通俗易懂的為典範,如胡適《白話文學史.上卷》那樣,後來又找上宋元明清通俗小說。

    可是詩文中通俗易懂的,如白居易王梵志之詩,其實仍是文言。通俗小說如《三國演義》之類也只是加上若干口語詞的簡易文言,其中直接引用詩、詞、駢文,甚至奏摺史傳,乃是通例,許多小說更是逕自標名為「詞話」「詩話」,白話云乎哉?

    因此胡適後來說:「我們所提倡的文學革命,只是要替中國創造一種國語的文學。有了國語的文學,方才可有文學的國語。有了文學的國語,我們的國語才可算得真正的國語。」

    換言之,古代的所謂白話文,都是被他假借來當大旗的虎皮,古代本無此物,有的也是元代白話詩碑一類東西。是在其中參用了若干口語詞或對語言的譯寫之文言。真正的白話文,是要從新時代的語言(也就是國語)中創造出來的。

    這也就是胡適等人從來不提清末以來即已大盛的白話報、白話小說以及傳教士中文翻譯作品之原因。五四以後的白話文運動,跟那些乃是兩碼事。

    過去的文學,建立在文字上,現在則要建立在語言上了。過去的通俗白話,只是文字體系中用以親近民眾、輔助教化的部分。現在卻是要拋棄文字,由國語中生成新的文學;並用這種國語文學,來證明國語有獨立存在的價值,非文字之附庸,「可算得真正的國語」。

    因而,國語運動接著就如火如荼的展開了,文學的嘗試也同時登場了。

    最早出現的是《新青年》上發表的白話詩。接著散文和小品文也證明了「 舊文學之自認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魯迅.小品文的危機)。

    可是,高興還太早了,嘗試的熱情很快就被潑了涼水。

    傳統陣營的冷嘲熱諷都不說了,新派人就多不滿意。胡適自己參加的新月派就是反對胡適而講格律的,聞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都發展著格律詩。朱光潛 〈替詩的音律辯護〉更認為胡適「作詩如說話」之說錯誤已極。後來臺灣瘂弦、紀弦〈論新詩〉等亦認為新詩嘗試失敗,詩人應展開「文學再革命」。新詩最終改稱為「現代詩」,即以此故。

    再革命,事實上就是革五四之命,重新接合與文言文斷裂了的關係。

    葉維廉就指出:以文言文為代表的中國文字體系含有許多特性,例如有鏡頭意味的活動、傾向於短句和精簡、沒有跨句、情境與讀者直接交往等等。這些特性能將情境普遍化,容許詩人不是分析性地呈現主觀的經驗。五四文學革命以後,新詩人放棄文言,改以白話,致使不少詩人將人稱代名詞、指示時間的文字帶入了詩中。如曾、已經、過指示過去,「將」指示未來,「著」指示進行。還有不少跨句。而古詩極少用連接媒介,卻能產生一種類似水銀燈活動的戲劇性效果,白話的使用者卻在有意無意間插入分析性的文字。因此:「相當諷刺的是,早年的白話詩人都反對側重倒模式的說理味很濃的儒家,而他們的作品竟然是敘述和演繹性的。」

    改變之道,在於接合與文言文斷裂了的關係。如連接媒介進一步的省略、更深一層的與外物合一、儘量不依賴直線追尋的結構、代之以很多的心境上而非語意上的聯繫、重新納入文言的用字以求精省等等。

    所以余光中說要下五四的半旗:「偉大的五四已經死了,讓我們下半旗誌哀,且列隊向她致敬。……五四最大的成就,仍是語言上的;五四文學最大的成就,也是語言的解放,而非藝術的革新。」

    可見魯迅所以為的「 舊文學之自認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畢竟只是盲目樂觀。

    但,無論說再革命也罷,下半旗也罷,也沒完全顛覆五四,仍只是在其論域中發展著。像余光中說:「口語,在它原封不動的狀態,只是一種健康的材料而已。作家的任務在於將它選擇而且加工,使它成為至精至純的藝術品」,事實上依然是國語的文學之意,只是惋惜過去語言加工不夠而已。

    然而,語言加工了就能成為文學嗎?麵粉再怎麼加工,能變成米飯?

    文學,是文字藝術。聲音或語言當然也可以有其藝術,聲音有口技、歌唱、音樂、獅子吼等等;語言有相聲、演講、說話等等,如宋代說話人四大家數,小說、說經、講史、合生,或名演史、或稱舌耕、或作挑閃。但這些都不是文學,猶如球類運動和武術,乃是兩路。即使是曲棍球、太極球,也有偏重哪一類之分。曲棍球是球類,太極球就只是武術運動。戲曲、說話,除非寫成劇本、話本,否則便是表演藝術、說話藝術,不是文學。猶如貓與鷹,乃是兩物,稱為貓頭鷹的,終只是鷹不是貓。

    白話文運動起來時,把這個基本區分混淆了,戲曲小說都拉進文學陣營,且要推為正宗。小說既是說,巷議街談,要稱為文學,便只能去講「說話人的底本」,所謂話本。而其實沒有這樣的東西,「宋話本」是個誤會。明朝人才有擬話本,是以文字部分模擬言說而寫成的故事與文字藝術。

    故「白話文」是個自我矛盾的生造詞。不管是不是話,寫成文章,便只是文言,不是話。是文字的一種舞蹈,而非語言之技藝。就像演講,唾咳珠玉,自顯語言之美,但若要用文字記錄下來,卻總要花大氣力仔細筆削潤色一番不可。文字的邏輯,不同於語言的韻律,所以無法「我手寫我口」。

    真要我手寫我口,最多就只能像香港報刊「明明覺得無問題,偏偏寫出黎就系怪怪地,都系用返書面語好睇啲」「其實書面語都有講究嘅,有啲人唔識打就求其搵個字出來頂。打簡體字系冇所謂,至緊要唔好亂改嗰啲字 」這樣,形成一套廣東話文;或「 阮suah m̄知beh對toh位講起,講起阮khǹg tī心肝仔內ê歡喜kap憂愁」「文學反映儂佮土地兮感情;啥乜所在兮儂」之類的臺語話文。

    撇開政治意識和鄉土感情,從學理上說,這都是模仿西方「書面語」的作為。可是西方有書面語,是因他們沒有文字,只能將記音符號組合起來,形成口語的紀錄。我們現在其實仍是在漢字體系中,增多了狀聲詞、仿音字、同音替代字、方言俚語字和一些聲調符號。另有些方案,則改投西方懷抱,用拉丁字母或羅馬拼音,以轉入語言系統,如"Aix suie mxkviaf laau phvixzuie."(愛媠毋驚流鼻水)。或徑直用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來寫,如日本假名、韓國訓民正音、越南喃文那樣。

    這是中國文學的出路嗎?恐怕大部分人皆會不以為然。

    至少,如此只從聲音方面去講求,形文是難以兼顧的。《文心雕龍》嘗曰:「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發而為辭章」。形文是說靠文字的字形即可以造成美感,現在文字都難以保全了,何有於形文?

    白話文云云,除了有這些難題或麻煩之外,還在於主張白話文的文學人,在評論文章時,其實並不能守住立場。看中的,皆不是話之白,而是文之彩。魯迅就是明擺著的例證。

    他談小說,絕不承認小說出於巷議街談,反而把小說的寫作群體歸於文人,尤其稱道唐傳奇,說它們「敘述宛轉,文辭華豔……,源蓋出於志怪,然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大異」。

宋元以降之小說,他依然是以這種觀點去看。例如說《全相三國志平話》立意與《五代史平話》無異,「文筆則遠不逮」。《隋唐演義》「文筆乃純如明季時風,浮豔在膚,沉著不足」。只七十回本《水滸》「字句亦小有佳處」。

對於從說話發展來的白話小說,顯然他只就其文採估價。

    不只如此,他還暗暗地把這個起於唐代「只說古今驚聽之事」的口說傳統,逐漸拉回文字傳統中。

    他一來是用「底本」說,把口傳的轉為文字的,謂:「說話之事,雖在說話人各運匠心,隨時生發,而仍有底本以作憑依,是為話本」。在此,話本已非說話,而是文書。因此可由文辭方面討論其優劣。

其次,是他直接說「平話」就是「以俚語著書,敘述故事」「即今所謂白話小說者是也」。白話小說,是文不是話。故他根本拋開了說話人說話的問題,逕指其為著書,連「底本說」也不用了。故《宣和遺事》「乃由作者掇拾故書,益以小說,補綴聯屬,勉成一書」,《大唐三藏取經記》也一樣。它們本身雖文字粗略不足觀,但已是由語而文了,因此他說:「說話消亡,而話本終蛻為著作,則又賴此等為其樞紐而已」。

    說話消亡、話本蛻為著作,他講得多麼清楚呀!

可是這還不夠,魯迅更要把元明白話小說之源,說成是本來就出自書傳。他考《水滸》成書之經歷,謂宋江等聚嘯泊之事,「宋末已有傳寫之書。《宣和遺事》由鈔撮舊籍而成,故前集中之梁山泊聚義始末,或亦為當時所傳寫者之一種」。其後,「或雖已有種種書本,而失之簡略,或多舛迕,於是又後有人起而薈萃取捨之,綴為巨帙,使較有條理,可觀覽,是為後來之大部《水滸傳》」。

這樣的論述,實在有趣!

    他明知宋朝時「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雖亦有「高如李嵩輩傳寫」其事,但他偏只就傳寫這一點立論,把更多談說其事的街談巷語摒棄不顧。元人雜劇唱演其事者,現在知道的,尚有二十多種,他全不管,只去說那傳寫的「種種書本」,豈非有趣?

至於高如李嵩之「傳寫」。高如是誰,不可考;李嵩則是畫家,為畫院待詔李從訓之養子,工山水、道釋、人物,於光宗、寧宗、理宗三朝亦任畫院待詔。故其所傳寫者,必是「傳移摹寫」之畫,而不是什麼小說故事傳記。

魯迅對美術史夙有究心,我認為他不可能不知道李嵩是何許人,可是他卻貪著那「傳寫」二字,順著去講《水滸傳》如何生成於這一個大書寫傳統中。這不是心有縈注,所以才在論述上取了巧嗎?

而且這個書寫的傳統,終究仍在文人團體手上。他說明代神魔小說:「但為人民閭巷間意,蕪雜淺陋,率無可觀。然其力之及於人心者甚大。又或有文人起而結集潤色之,則亦為鴻篇巨製之胚胎也」。論《西遊記》的作者,也說那乃是「有明一代淮郡詩人之冠」的吳承恩。接著說《金瓶梅》作者不知為誰,或云為王世貞或雲乃唐順之。「明末,則宋市人小說之流復起」,而作者亦皆文人,如馮夢龍、凌濛初等。其所作,如《西湖二集》,亦是「發揮文士不得志之恨者」「大為寒士吐氣」。

    市人小說尚且如此,擬晉唐小說就更是如此了。他認為明末風氣「文人雖素與小說無緣者,亦每為異人俠客童奴以至虎狗蟲蟻作傳,置之集中。蓋傳奇風韻,明末實瀰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就是整個文人團體都喜歡從事傳奇的寫作。才學小說、狹邪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的作者群也都是文人。

唯一的例外,是俠義小說。魯迅曰:「《三俠五義》及其續書,繪聲狀物,甚有平話氣息。……文康習聞說書,擬其口吻,於是《兒女英雄傳》遂亦特有『演說』流風。是俠義小說之在清,正接宋人話本正脈,固平民文學之歷七百年而再興者也」。俠義小說是唯一接續宋人話本的類型,可知其他小說俱是文人所作。

而就是這唯一之正脈,其存在亦有賴於文人。怎麼說?一是賴文人為之訂正潤色。凡未經文人修潤的,魯迅都斥為拙劣荒率,評價極低。二是文人擬作,如文康之《兒女英雄傳》,雖具演說流風,畢竟出於文人手筆。三則是因文人所作小說已太多,這類小說才能生存,所謂:「值世間方飽於妖異之說、脂粉之談,而此遂以粗豪脫略見長,於說部中露頭角也。」吃慣了珍饈,偶吃野菜也不錯,其生存之邏輯,魯迅以為即在於此。

可是不管怎麼說,如此得以生存的東西,價值總是有限的。清代興起的俠義小說,魯迅評價都很差,謂:《兒女英雄傳》以下諸「擬作及續書,且多惡濫,而此道又衰落」。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文人才是整個小說史的主幹,他們所作的小說,當然是文字書寫體系中之一部分,其評價標準,主要也是看文字好不好。

《中國小說史略》中對小說的文字工夫,討論極多,如謂《孽海花》「描寫當能近實,而形容時復過度,亦失自然。蓋尚增飾而賤白描,當日之作風固如是矣」;其他黑幕小說,「徒作譙訶之文,轉無感人之力。……又或有嫚罵之志而無抒寫之才」;《二十年目賭之怪現狀》「描寫失之張皇,時或傷於溢惡,言違真實,則感人之力頓違」;總評譴責小說,則謂其「辭氣浮露,筆無藏鋒」。又贊《海上花列傳》:「寫照傳神,屬辭比事,點綴渲染,躍躍如生」,而批評其他狹邪小說:「大都巧為羅織,故作已甚之詞,冀震聳世間耳目,終未有如《海上花列傳》之平淡而近自然者」。

詳看這些評語,我們就會發現它確實是一位作家寫的小說史。裡面對於「如何描寫」著墨甚多,金針度人,不乏甘苦之談。比起一般只從主題意識、社會背景、淵源影響論小說史者,確實掌握了文學的特性,不愧為小說之史。

以往的研究者常會誤以為魯迅評小說之標準,兼重「文採與意想」,文採謂形式,意想指內容主題。其實魯迅衡文,只重文採。有文採,意想亦佳,固善;就是主題思想不莊不端,甚至毫無足取,只要文採動人,仍然是好的。

如《海上花列傳》欲訾倡女之無深情,他覺得是「責善於非所」,但文章甚佳。《鏡花緣》對社會制度的批評以及它的理想,魯迅也覺得它「仍多迂拘」,但建議不必管這些,「不如作詼諧觀,反有啟顏之效」,視為俳諧文字,聊取怡情。《蟫史》徒取奇崛而無深意,可是魯迅也說它:「以其文體為他人所未識,足稱獨步」。《燕山外史》事殊庸陋,不過一切才子佳人小說之濫套,魯迅卻說此書「殆緣轉折尚多,足以示行文手腕」。他又說:「《金瓶梅》作者能文,故雖間雜猥詞,而其他佳處自多。至於末流,則著意所寫,專在性交。……其尤下者意欲媟語,而未能文」。論《西遊補》時,也認為作者意想未奇,「主眼所在,僅如時流」,「惟以造事遣辭,則豐瞻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處,時足驚人,間以俳諧,亦常俊逸,殊非同時作手所敢望也」。……

這類評價,態度都很明確:主題思想縱令陳腐迂拘,甚或錯誤如《西遊補》,所寫過於淫穢如《金瓶》,都不打緊,重點是文字怎麼樣。

這種態度,又不只表現在上述諸評價語中,更表現在它整個論述型態上。例如《水滸傳》的主題意識,自來爭論不休,到底水泊諸人是「忠義」還是盜匪?主旨是讚美官逼民反、替天行道;抑或要招安、要懲戒、要殲渠魁首,乃是《水滸》研究上的大問題。可是魯迅完全不涉及主題意識的爭論,只就幾個不同版本做比較,說百回本「於文辭大有增刪,幾乎改觀,除去惡詩,增益駢文,描寫亦愈入細微」,百二十四回本「文詞脫略,往往難讀」,百二十回本「字句稍有更定,詩詞文較多」,百十五回本「文詞蹇拙,體制紛紜,中間詩歌,亦多鄙俗」,七十回本「字句亦小有佳處」等等。金聖歎腰斬《水滸》,導致主題意識上產生重大變化,他也沒什麼討論。

其說《閱微草堂筆記》尚質黜華,追蹤晉宋,敘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謂《醒世恆言‧陳多壽生死夫婦》述二人訂婚諸節,皆不務妝點,而情態反而如畫,《拍案驚奇》,敘述平板,引證貪率,不能及此;評《兒女英雄傳》十三妹,雲此殆作者欲使英雄兒女之概備於一身而意造之人物,然因此性格失常,言動絕異,矯揉之態,觸目皆是;又比較宋明話本云:宋市人小說主意在述市井間事,用以娛心,明人擬作,末流乃誥戒連篇,且多豔稱榮遇,故形式僅存而精神迥異……等,皆文章家言,無關白話。

    魯迅寫白話小說、論古代小說,是五四運動後建立小說新典範的旗手。但其文人心態及文人審美觀如此,與「引車賣漿者流」的心態和語言觀,顯然大相逕庭。

    我曾一再指出:五四新文學運動,表面上推倒了文的傳統,白話取得了全面優勢,但實際上這個話乃是文中之話。故所建立的,不是個語的傳統,而仍是文,是對文另一種型態的強化與鞏固。以小說為例,五四以後的小說論者,所欣賞的都是文人小說家(scholar-novelist)而非民間說話傳統,所偏愛的小說,也仍以文採可觀者為主。這些論者,在理念上固然高唱文學從民間來、鼓勵研究民間通俗文學,可是在文學品味上卻很難認同平民文學。早期的話本,出於市井,固然可由其歷史性質而尊崇之,可是明清以後,評價就困難了。迄今為止,那些職業說書人或編書人,如羅貫中、熊大木、天花藏主人等,不但還不甚了解其年齒爵裡,其小說史地位更是遠不如吳承恩、董說、夏敬渠、吳敬梓、李汝珍和曹雪芹這些文人小說家。批評者所喜愛的,乃是脫離民間說唱傳統,成為表達作者做為一個文人或知識分子之情操、趣味及理念的作品。這些作品,文字當然遠較民間說話傳統更「文」,也趨近書寫傳統而遠離說與唱的表演。其內容則遠較民間說唱傳統「雅」,較接近文人的世界觀,因此它也比民間文學更易博得文人的稱賞。

    這段話,在魯迅身上完全適用,而且魯迅恰好便是這一現象的代表。

    早在馮夢龍撰寫〈古今小說序〉時,便曾討論過這個「文/言」之分。他說:明代的「演義」往往有過於宋人者,「而或以為恨乏唐人風致,謬矣!」他認為:「唐人選言,入於文心」,訴諸的是文字上的感染力;宋以後的小說,則「諧於裡耳」,故不能以乏唐人風致為病;且因世上文心少而裡耳多,所以諧於裡耳反而是優點,影響力會大於文人文學。馮夢龍之所以如此說、之所以能發現宋以後演義小說之優點,反駁時人(當時文人)對它的惡評,就是因為他有另一副眼目,能見著民間說唱諧於裡耳者的好處。

    魯迅也明白這「文心」與「裡耳」之分,故《小說史略》廿七篇云:「明季以來,世目《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為四大奇書,居說部上首。比清中葉中,《紅樓夢》盛行,遂奪《三國》之席,而尤見稱於文人。惟細民所嗜,則仍在《三國》、《水滸》」。一種是見稱於文人的,一種是細民所嗜的,兩者顯分畛域。而魯迅自己站在哪一邊?

    魯迅跟馮夢龍的不同,在此就顯出來了。四大奇書中,「尤見稱」者,當然還是文人喜歡的《紅樓夢》。不惟欣賞其「文章的旖妮和纏綿」,更強調所寫即作者個人之遭遇,表達了他個人的心情。其次是《西遊記》。此書本是歷來民間講說西行取經故事的集編和改寫,向來也「諧於裡耳」、為「細民所嗜」。但魯迅跟胡適一樣,刻意將它與民間說唱脫鉤。先說它是吳承恩這位「淮郡詩人之冠」的文人所作,次說他敏慧淹雅,取材於西遊故事、唐人傳奇及當時世態,但「加以鋪張描寫,幾乎改觀」;再則說其中寓有玩世不恭之意,乃作者秉性使然。於是《西遊記》便與《紅樓夢》同樣,都屬於文人小說了。

    《三國》《水滸》這些細民所嗜的小說,魯迅則都沒什麼好評。論《三國》但云: 據舊史,即難於描寫;雜虛評,復易滋混淆。故明謝肇淛既以為「太實即近腐」,清章學誠又病其「七實三虛,惑於觀者」。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後來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也舉了三個缺點:容易招人誤會、描寫過實、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優點則只有一點點兒:描寫關羽還不錯。《水滸》則連這一點好話,魯迅也沒說。論其書,只道其版本,談六個本子的不同,並從文字上論其優劣而已。

    其他細民所嗜的小說,當然評價還要低於《三國》《水滸》。如雲《包公案》文意甚拙,乃僅識文字者所為;《三俠五義》構設事端,頗傷稚弱;《小五義》荒略殊甚;《彭公案》等,字句拙劣,幾不成文;《施公案》等,歷經眾手,共成惡書。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演變〉說得更刻薄:「大抵千篇一律,語多不通。我們對此,無多批評,只是覺得作者和看者,都能夠如此之不憚煩,也算是一種奇蹟罷了!」

這番話,便顯示魯迅對於「細民所嗜」之物,內心實不以為然,《小說史略》及這篇講辭,雖然語多保留,不願深談,但好憎之情,畢竟掩藏不住。

他說民間歡迎的東西,內中往往還保留著原始的糟粕。小說史的原始時期,就是神話和古老巷議街談的階段了。可是魯迅卻說古小說之巷議街談,「並無現在所謂小說之價值」;神話則彷彿人類兒童期,若不進步,只信神話可就糟了。如此評價,對爾後生於市井,亦流行於市井,仍具神怪迷信及巷議街談性質的演義評話,又怎瞧得上眼?又何況,魯迅是要改造國民性的,老百姓靈魂內裡,自有許多他認為的糟粕,需要他清除;論小說,他當然也就不可能站在細民所嗜的那一邊。

所以,綜合地看,古代並無白話文,說的是話,寫的是文。五四白話文運動想創造的是國語文學。但「言文合一」的理想和其實踐,並不如一般人所以為是成功的,文學人常欲修正或扭轉之。目前以折衷方式為主,想重新接合與文言的斷裂關係。

我則以為「白話文」本來就是文言,不是話,故將來也只能繼續朝文採斐然的路子發展。因為即使是魯迅,也不可能容忍市井口吻、俗民意識、鄙俚文字。既是文學,總是要在文字上講究的。

    而什麼文字可以參考呢?魯迅選擇「魏晉文章」,周作人選擇明人小品,胡適推薦了白居易等人的詩,又選注了《詩選》《詞選》,聞一多則讚美李商隱,甚至將李商隱「蠟炬成灰淚始幹」之句作為他整部詩集的題辭。陳獨秀、魯迅、鬱達夫、俞平伯等人繼續大做舊體詩,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可見新文學運動之後,文學的發展仍不能離開文言文這個大傳統,仍須以它為資糧。近年臺灣一些人大肆刪減教科書中文言文的比例,正是昧於這個事實的不智之舉。

須知文言文不只是離不開、可供參考。剛才說了,將來文學必然要繼續朝文採斐然的路子發展,這事實上即是文言的深化、精緻化(雖然它也必要加上時代的新成分)。近年看似已被打倒之文言文在大陸的回潮,即可視為此一發展的小徵兆。

魯、巴、茅、郭、老、曹,如今皆已淡出舞臺,書印得少了,教科書裡也漸漸撤掉了。反之,易順鼎、胡先驌、錢仲聯、錢鍾書、陳匪石、張瀾、沈均儒、陳叔通、黃炎培、馬敘倫、劉永濟、馬一浮、唐玉虯、吳世昌、喬大壯、張伯駒、徐英、成惕軒、周棄子、羅尚、張夢機等無數民國以來的詩人集子被編輯刊印出來了,無數青年傳統詩社、詞社、楹聯社成立了,無數傳統詩文獎項在評選,無數詩詞影視節目在制播,無數城市在聘人替他們寫詩作賦,網絡詩壇文壇蠭起了,研究項目開始可以申報了。徐晉如、季惟齋、鄧秉元、程羽黑等一大批青年作手,甚至可以文言著書,完全不讓古人。整體光景,實在比目前懨懨一息的新文學陣營熱鬧也有希望得多。

    也許,有些人會不同意我這樣的論斷。那也難怪!中正機場都能貼出狗屁不通的賦了、總統都能寫出自自冉冉的春聯了、課本都能大刪文言了,在這樣輕藐文字與文學的社會裡,我還高談文字之真賞、期待文學之鷹揚,本身就是不合時宜的呀!

                   龔鵬程

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等,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現為世界漢學中心主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主任。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備。

                          -長按關注-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添加助理小編微信號:yyssss315,可加入「龔鵬程與我們的時代」群

相關焦點

  • 再道「白話」與「文言」
    冷靜思考卻是要從「文言」與「白話」的關係論起了。今日小編就跟大夥嘮嘮這「白話」與這「文言」。但是我們的文化傳承主要以文字記錄的方式留存下來,而這些文字多為文言,所以官方及書籍中均使用文言,地方百姓交流自然是以白話為主。為何文字記載多用文言呢,因為文言文言簡意賅,關鍵當時載體介質為竹木簡,寫書與讀書也是個很費體力的活。所以為了節竹簡省絲帛,文言文才大行其道,《詩經》、《左傳》、《春秋》等古人先賢的文字即是明證。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晚清「新小說」論者和作者在倡導與改造「俗語文體」方面的種種努力,則使得此期著譯新小說的語言實踐同時在文言白話化、白話文言化、文言與白話都不同程度地歐化的多層面和多向度展開,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文言與白話間的距離。晚清眾多新派作家在改良文言語體文體上所做的多方面、多領域實踐,是一次非常重要、頗有價值的近代化探索與試驗。
  • 龔鵬程談易丨元亨利貞揭示易經真諦
    文/龔鵬程《易經》開卷第一卦是乾卦,所以第一句話就說:「乾,元亨利貞。」易凡六十四卦,以乾坤為首。而元亨利貞四個字,一般即認為是對乾卦的總體描述,說乾所代表的性質,故元亨利貞又稱為四德。據說是孔子所作的十翼(十篇對《易》的解說,足以輔翼《周易》,故被稱為十翼)之一的《文言傳》解釋:「元者,善之長也。
  • 古今言殊——呂叔湘談從文言到白話之語言、語彙、語法、語音的變化
    從文言到白話語言在不斷地變化,文字自然也得跟著變化,可是事實上文字的變化總是落後於語言,而且二者的距離常常有越拉越大的傾向。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人們學習文字是對著書本學的,──就是用拼音文字的民族,也不是讓兒童學會了幾十個字母和一套拼音規則就了結,也還是要「念書」的,──書上有的字,口語裡不用了,也得學;口語裡有的字,書上沒有,就學不到。
  • 文言翻譯引發熱議,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文言學習?
    但是關於文言的學習,翻譯的意義又和外語有所不同,文言和現代人的語言依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人們在看文言的時候不至於一竅不通,關鍵的理解難題還在於少量的字詞不勝詳解,因此從文言轉化成白話的理解更多是依靠一些「注」、「疏」來排除閱讀障礙。
  • 華夏民族史,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是如何發展的
    我國古代文言小說,和白話小數兩大類,文言小說發展到唐代傳奇時走向成熟,而此時白說小說才剛剛開始發展醞釀,由唐五代進入宋元以後隨著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民間出現了大批用於說唱的通俗話本,這是我國古代白話小說的早期形勢,到元末和明代,我國古代白話小數終於蓬勃興起迎來真正的繁榮,名作眾多流派紛呈
  • 古白話、歐化白話與現代漢語書面語形成
    □王天佑    「五四」代表的是一個狂飆突進的時代,文化界、思想界的大批文人積極尋求一種能夠為廣大群眾理解和接受、更容易表達的現代白話文,旨在追求言文一致,以作為廢除已經存在兩千多年的書面語(文言)後的替代形式。
  • 難道古代所有人都說古代白話?
    古代人經常說的也是白話。比如雍正就特別愛用白話寫硃批,給封疆大吏年羹堯的硃批: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才能上對天地神明,爾用愛我之處,朕皆都體會得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那為何我們在電視劇或者是古代文學典籍裡面看到的經常是文言文呢?
  • 專訪龔鵬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究竟來自哪裡?
    龔鵬程: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一般人的個性也是這樣。在他不發達、沒辦法的時候,老是怨天、恨地、罵爹娘。怪東怪西,老天對我不公啦,這社會對我不好啦,爹媽沒給我高資質、大財產、好資源啦。發達了,才會開始建宗祠、修族譜,彰顯自己的家世。近百年的民族反應,不也是如此嗎?
  • 當代中國出版社「小書館」系列叢書之《文言淺說》入選「2015年度...
    後來瞿蛻園的弟子、文史專家俞汝捷先生向我們談起,早年他隨瞿蛻園學習時,看到過一本書,書名是《文言淺說》,與《學詩淺說》可謂是姊妹篇。一本講解文言的普及讀物要寫好是很不容易的,或是如某些教科書那樣一板一眼,枯燥乏味;或是全書資料堆砌,食古不化。而像瞿蛻園這樣的文史大家,自身又能寫嫻熟而優美的文言,由他們來寫一本文言普及讀物,又會是怎樣的呢?確實令我們很期待。
  • 丨龔鵬程談易
    《龔鵬程談易》系列連載為騰訊儒學特約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龔鵬程教授(資料圖 圖源網絡)龔鵬程小傳:龔鵬程,字雲起,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
  • 龔鵬程丨且食羊
    且食羊龔鵬程時序入冬,北京四處儘是吃涮羊肉或羊蠍子火鍋的店。
  • 暢意幽玄丨龔鵬程邀你共度日本京都文化月
    龔鵬程帶你尋訪京都美麗與哀愁的文學地景,領略日本文化的精隨、探索唐代文明的脈絡。
  • 王鼎鈞解文言之美
    他的文章有種古典美感,字句都是白話,但頗有意境和幽默的哲思。《古文觀止》是王鼎鈞先生在幼時由父親親自傳導教授的,因此對於《古文觀止》這本集結了自清代以前古文精華的書籍,他有別樣的情感。王鼎鈞先生在大學任教期間,將《古文觀止》中的二十四篇文章作過一字一句的詳解。
  • 龔鵬程|南拳北腿
    龔鵬程龔鵬程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備。✬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添加助理小編微信號:yyssss315,可加入「龔鵬程與我們的時代
  • 龔鵬程|成為中國
    龔鵬程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備。✬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添加助理小編微信號:yyssss315,可加入「龔鵬程與我們的時代
  • 湛江白話與廣州白話有什麼區別?你覺得哪種話更好聽?
    也就是說,湛江白話相對於閩南語是後來出現的方言,也被稱為「客話」。早期傳入湛江地區的粵語帶有不同的口音,比如高州白話與廣州白話就有相當大的不同。通過相互相往,各地方語言之間相互融合,形成了湛江白話。就這樣大約經過100年的時間,這種外來的語言終於形成湛江市區的白話,俗稱湛江白話,由於與發音與「正統」的廣州白話不同,又被上面的人稱為「湛江土白話」。改革開放後,湛江市區講白話的人約有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