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成就蒼涼悲壯的風格——為什麼說張愛玲是一條河之一

2020-12-23 平原文藝

縱橫

一、話題由頭

筆者是通過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認識許子東教授的。原來只知道許教授,在《鏘鏘三人行》節目裡插科打諢地多次提到張愛玲,有的時候,就直接評價張愛玲。筆者並不以為然,以為張愛玲不過是個言情小說作者,或者色情小說作家而已。然而最近,許教授在一次講話裡這樣說: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一條河。就此做《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條河》的段子,發在《大平原》裡引起極大反響!

熟悉《大平原》的朋友紛紛電詢說,魯迅是座山,大家可以理解;說張愛玲就是一條河,為什麼?

是啊?為什麼呢?一時無語……。

帶著這個問題,筆者查閱了現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和文學史。男性作家,魯迅為最大,這個沒有疑問;女性作家,能入流的也不過丁玲、冰心等。

我又查閱了相關的評論,當我看到:

作家賈平凹這樣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作家李歐梵: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像神話一般,經過一代代的海峽兩岸作者和讀者的愛戴、詮釋、模仿、批評和再發現而永垂不朽。

作家於青:張愛玲將女性意識的探索深入於歷史深處,深入於民族文化的深層去透視女性自身心理上的屏障,相對於五四吶喊時期便顯得更深刻和有力。

國內有不少作家模仿、學習她,如葉兆言、蘇童、王安憶和鐵凝等等更讓我無語,因為鐵凝中國文聯主席啊!都學習張愛玲的作品,可見文學成就之非凡。於是,筆者欲窮盡張愛玲的所有作品和評價。

二、這是怎麼樣的一條河

1.作品河。張愛玲的代表作《傾城之戀》《金鎖記》《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燼餘錄》等小說40部,散文《遲暮》等60多篇,電影劇本《紅樓夢》等14部,翻譯作品《死歌》等5部、《紅樓夢魘》《〈海上花列傳〉學術論著2部。

改編為電影有李安的《色·戒》之前,張愛玲的小說已經四度被搬上大銀幕,依次是:《傾城之戀》(許鞍華執導,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漢章導演,1988,臺灣中央影業出品)、《紅玫瑰與白玫瑰》(關錦鵬導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緣》(許鞍華導演,1997年,東方出品)等等。改編為電視連續劇電視劇《不了情》、《金鎖記》、《半生緣(原名十八春)》《傾城之戀》等,很多電影電視劇都是張愛玲做編劇。深受香港臺灣、內地作家、讀者的喜歡。

2.傳奇河。張愛玲有著一個充滿傳奇色彩一生,她是所有中國現代作家裡面出身最「豪華」的。清朝大臣李鴻章第二個女兒李菊耦是張愛玲的奶奶,祖父張佩綸是大清「中央黨校」的教授,又做「中紀委」的官員。但她卻過著小市民一般的生活;雖然也有家庭,但沒有家庭溫暖。父母早年離婚,父親對她十分的嫌棄,甚至毒打過她,她就跑到姑姑家住,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8歲的張愛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1938年張愛玲考取倫敦大學,卻因戰事激烈無法成行;最後進入香港大學。又因戰事,沒畢業就回到上海,開始在各家雜誌發表文章,很快聲名鵲起。

1944年初春,張愛玲因小說《封鎖》與胡蘭成相識、相知、相戀、結婚。這個婚姻只維持了兩年。這段沒有結果的婚戀,成為不尋常、飽受非議的一段經歷,給她的人生增加了變數和不幸。1956年2月,張愛玲搬到紐英倫州,遇見了美國劇作家賴雅後又結婚; 1967年賴雅逝世。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公寓內去世,7天後才被人發現,享年75歲。

張愛玲小說有四個最基本的原型:自己,父親,母親,當然還有胡蘭成。童年時代親歷封建舊家庭的衰敗過程,青年時期又在香港體驗到戰爭的恐怖,戀愛狂熱與婚姻的不幸,都是形成蒼涼悲壯藝術風格的主要原因。

相關焦點

  • 許子東:很多作家都是山,但張愛玲是一條河
    她的金句集錦依然流傳甚廣,每年關於她作品的理解與誤讀都能轟轟烈烈地吵幾個來回;她的作品依然在被翻拍,人們對著《第一爐香》的預告感嘆,終究沒人能拍出張愛玲筆下的華美與悲哀;她的傳奇故事依然在被講述,涼薄的筆觸與她漂泊的一生互為照應……許子東說,很多作家都是山,但是張愛玲是一條河。她在亂世的時間夾縫中,那些關於易逝的感嘆,沒想到便成為了永恆。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一場西湖邊的讀書會讀不盡華麗蒼涼
    11月28日,寶石山腰的純真年代書吧,國家一級文藝編輯、《傳奇·張愛玲》作者淳子做客錢報讀書會,與同是張愛玲研究者的浙江越秀外國語大學任茹文教授、主持人杭州市作協秘書長陳曼冬對談,共讀一百年來張愛玲的華麗與蒼涼。舒緩懷舊的《張愛玲-我》音樂聲中,朗讀聲漸起。造型各異的藝術蠟燭裝置靜放在小舞臺一角,發出晶瑩溫暖的光芒,暗香四溢。
  • 張愛玲:冷漠與溫情交織而就的華語傳奇
    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哦,你也在這裡嗎?」上蒼以時間測算距離,只有在生命最精確的一瞬,最有儀式感的排列,才會成就彼此默而不宣的平實對白。香港淺水灣在如凍在冰層下的優雅而精緻的零度敘述中,是可以將窗簾都染藍的淺水灣,是葛薇龍小家碧玉傳奇的石青半山的幽徑的隅落靜默開合的淡巴菰花,是範柳原攜著白流蘇散步的巴丙頓道
  • 張愛玲說:葛薇龍,為什麼一定要嫁給喬琪喬?
    張愛玲去港大讀書之前,母親給了她兩種選擇:一嫁人,二讀書。對於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張愛玲特別珍惜,想要從中尋出一條不靠嫁人就可生存之路。從港大現存的檔案上可知,張愛玲堪稱學霸,成績相當優秀。應當說張愛玲選擇求學而不是嫁人,正是堅強獨立的她,洞悉世故人情之果:女人的命運託付給婚姻的不可靠,哪怕到處都是傳奇,可哪有那麼多圓滿的收場。
  • 張愛玲誕辰百年,回望她的背影卻感到蒼涼
    今年九月是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從年初起有人就戲稱2020年是「愛玲愛玲年」,這位滬上傳奇女作家的身影又一次來到聚光燈下,儘管她從未遠離過。曾經在經典文學史排位中沒有座次的張愛玲,如今幾乎成了現代文學作家中讀者最多、最廣泛的一位,今天的時髦年輕人依然徘徊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灘,依然在尋找那枚「三十年前的月亮」,依然在聆聽那萬盞燈火夜晚裡咿咿呀呀的胡琴,或許是張愛玲本人也沒有想到的。正如張愛玲最經典的兩本集子標題,她一生充滿「傳奇」,充滿「流言」。
  • 悽涼路易士遇上蒼涼張愛玲
    某天讀睡一個朋友,也是我們的聲優杉梓同學偶然向我談及這首詩,提到張愛玲對紀弦這首詩的評價,倒引起我一點興趣。張愛玲說:「路易士的最好的句子全是一樣的潔淨,悽清,用色吝惜,有如墨竹。眼界小,然而沒有時間性,地方性,所以是世界的,永久的。」
  • 尋她芳蹤·張愛玲經典語錄
    《半生緣》裡的顧曼楨與沈世鈞在大雪紛飛裡斷了聯繫,一封封寄出的信件變成一片片灑滿舞臺的雪花,滿目悽迷;《紅玫瑰與白玫瑰》裡的佟振保拿著蘋果,與王嬌蕊眉目留情;《小團圓》裡的盛久莉與邵之雍在琉璃燈前籤下一紙婚約,「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多重時空的交響,多番情感的醞釀,多種人生的演繹,串聯成一代傳奇女子——張愛玲。
  • 重讀《傾城之戀》:「美滿結局」下的蒼涼人生
    在我看來,這個看似圓滿的結局下,卻是白、範兩人蒼涼人生的直接體現。@夏子墨作為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傾城之戀》講述了一對在愛情中錙銖必較的男女——白流蘇和範柳原,不停地與對方周旋博弈,最終因為戰爭時局而步入婚姻的故事。從繁華上海回來的白流蘇,剛從一場舊式傳統婚姻中逃脫。
  • 聽書|細讀張愛玲《第一爐香》:一個高度電影風格化的開頭
    早期張愛玲的小說有什麼樣的共性?為什麼我們會說張愛玲的小說天然地具有電影畫面感?張愛玲的綿長不盡的蒼涼之感從何而來?詳細內容:大家好,我是周鳴之,歡迎收聽細讀經典的系列節目。後來這些作品被張愛玲收錄在《傳奇》這本小說集中。說了這麼多,我們再返回來說今天要講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大家可能會說,張愛玲的小說那麼多,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壇處女作來談呢?這裡有兩個理由,第一,雖然這是張愛玲回國後發表的第一篇中文小說,但是我們會發現這部小說已經具有非常鮮明的張愛玲式文學特徵,無論是主題上,還是風格上。
  • 《密查》將播 主創:比一般諜戰劇更蒼涼更悲壯
    該劇的主創表示,這部劇相比其他諜戰劇更蒼涼、也更悲壯。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著有《重案六組》《紅色》《請你原諒我》等熱播劇的徐兵,此次擔當總監製,這也是在《紅色》後10年再次觸碰諜戰題材。徐兵表示,相比其他諜戰劇,《密查》更蒼涼,也更悲壯:「當時的西安古城盤踞著多方勢力,明裡暗裡既合作又相互打壓,《密查》講的就是在表面的和平下,暗流湧動的諜戰風雲,以及在不同陣營、不同立場的人和人之間,愛和信仰的故事。」總製片人穆小勇出身軍人家庭,有著特殊的軍人情懷,此次嘗試將紅色劇精品化,也是為了致敬那些為革命不惜犧牲和奉獻一切的先烈。
  • 張愛玲為什麼把《十八春》改為《半生緣》,還大幅度改動結局
    王德威先生也認為張愛玲短短幾年裡左搖右擺,哪裡是張的本意,是身不由己。張愛玲對《十八春》進行修改,除了考慮當時出版的需要,和張愛玲當時的創作主張以及藝術追求都有很大的關係。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被政治找上的張愛玲感到惶恐與不安,《十八春》就成了這一特定時期對人生現實思考的一種表露,因而第一次在作品中表現了作者明顯的政治態度和思想傾向性,同時說明張愛玲在新環境下不得不思考有關政治的問題。可以說《十八春》是時代的產物,體現作者努力向主流靠攏,在作品中展現時代與人物的命運關係。
  •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張愛玲66年專職寫作,終成暢銷書女王
    張愛玲一生堪稱傳奇,終其一生,用了66年來專職進行寫作,我們知曉的作品大概有100部以上,而張愛玲的書帶來的版稅收益更是屢創奇蹟。張愛玲的書很多至今被大家奉為經典之作,她,也代表著文壇裡的至高榮譽,拿現在自媒體的標準來看,她可謂當之無愧的暢銷書女王。
  • 幾分真實幾分誤讀:重談張愛玲的舊小說習氣、男女之情和自傳式解讀...
    正是借著回應這篇批評的契機,同年12月,張愛玲在《苦竹》雜誌上登載了《自己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蒼涼」美學的聲明:「我發覺許多作品裡的力的成分大於美的成分。力是快樂的,美卻是悲哀的,兩者不能獨立存在。……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誤會10:晚年江郎才盡「絢爛歸於平淡」,這句話常被用來形容張愛玲晚期風格。《傳奇》時代是繁花盛放的園圃,後《傳奇》時代是枯瘦荒蕪的老枝——這形容大抵不算錯,只是,不能等同於江郎才盡。前半生,她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後半生,她在傳奇裡尋找普通人,所謂「絢爛歸於平淡」者,即是小說中傳奇成分的減少、反傳奇風格的增加——她從一個講故事的高手,變成刻意淡化情節的作家。各種反高潮的運用,穿插躲閃的寫法,令她後期的小說比起從前「第一眼美人」般的驚豔,更多出許多「猶抱琵琶半遮面」。
  • 張愛玲第一手史料首度曝光!宋以朗說「我這個張愛玲遺產執行者也...
    例二:於梨華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說:記得很清楚,她穿一件暗灰薄呢窄裙洋裝,長頸上系了條紫紅絲巾。可不是胡亂搭在那裡,而是巧妙地調諧衣服的色澤及頸子的細長。頭髮則微波式,及肩,由漆黑髮夾隨意綰住,託出長圓臉盤。眼珠有點突,沒戴眼鏡(通信中知道她戴眼鏡的),想必有隱形鏡片,所以看人時半抬下巴,半垂眼瞼。
  • 《花凋》:人間的悲歡並不相通,死亡照見生活的繁華與蒼涼
    作家張愛玲作為中國近代女性主義的代表作家,張愛玲曾讓太多的女性形象成為類型化的代名詞。扭曲如曹七巧、堅毅如顧曼楨、溫柔如白流蘇……面對這些風格迥異的女子,我們不禁想問:她們的原生家庭有著怎樣的面貌?1944年,是張愛玲寫一生中最得意的年景。24歲的張愛玲在這一年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小說集《傳奇》和散文集《流言》的出版讓她成為當時上海文壇最閃耀的明星。也是在這一年,張愛玲用她最擅長的筆法寫下過一個少女的心事與哀愁,取名《花凋》,一生被困在原地的少女,像極了張愛玲自己過往的經歷。
  • 歌詞裡的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張愛玲,這位紅極一時的民國才女,她的文學造詣極負盛名,際遇卻是命途多舛。即便如此,她一直以來也是很多女性標榜和追逐的理想化身。無他,即使張愛玲背負的一身沉重,也同樣被後世解讀成了她傳奇一生的橋段。
  • 張愛玲:歲月深處絢爛沉浮後,是蒼涼恣意的靈魂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小團圓》等文學作品,被一代又一代的人關注與喜愛,使我們不斷追尋一代才女跌宕起伏的浮世傳奇。從那些仿佛具有生命元素的文字中,看到她在時代的洪流中靜觀世界,以小市民的角度,書寫常人的悲歡得失,描畫命運的層巒疊嶂。
  • 傳奇才女張愛玲:培育了八千萬「張迷」,10句經典語錄,值得回味
    文/詩綠鳳生於1920年的民國傳奇才女張愛玲,於1995年去世,享年75歲。這位已經去世了24年的著名作家,在六七十年前曾大紅大紫,擁有將近一個億的讀者,培育了八千萬「張迷」,粉絲之多真是令人驚嘆,是一個招人迷戀的才華橫溢的女作家。張愛玲有著高貴的血統,她的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張佩綸,名句「秋色無南北,人心自淺深」就是出自他之口。
  • 張愛玲與梅蘭芳的文藝因緣
    在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小團圓》中,曾有這樣一段敘述:「楚娣有一次向她講她伯父……『大爺看電影看到接吻就捂著眼睛,』楚娣說。『那時候梅蘭芳要演《天女散花》,新編的。大爺聽見說這一出還好,沒有什麼,我可以去看。我高興得把戲詞全背了出來,免得看戲的時候拿在手裡看,耽誤了看戲。臨時不知道為什麼,又不讓去。……』」此處提及的「楚娣」,其原型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而「大爺」的原型即張志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