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都盼著孩子長大,但實際上等待孩子長大的這一過程好像總是特別漫長,或者不知不覺間,原本抱在懷裡、牽在手上的孩子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小大人,開始表現出了自己的獨立意志,這讓父母們倍感欣慰的同時也有些悵然若失的感覺。
畢竟,孩子在小時候、學會獨立思考問題之前,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往往是最親密無間的時候。這時的孩子需要完全依賴家長成長,家長也從撫育孩子身上得到了無與倫比的自豪與成就感。但當這一時期經過時,父母們總是會感覺與孩子之間出現了某種隔閡,孩子隨之迎來了自己的青春期、叛逆期。
朋友小麗和我吐槽,說前兩天自己收拾東西正準備領孩子出門吃飯,結果快走的時候,孩子突然拉住她的手,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問了孩子好久,孩子才猶猶豫豫地說:「媽媽,要不你再進房間打扮一下?」
合著是孩子開始嫌棄自己了!小麗說給我聽完之後,自己也是一副哭笑不得的樣子,她說孩子不清楚大人世界的這些辛酸苦辣,不過聽孩子這麼說,確實有點不好受。
孩子的哪些表現,是嫌棄父母的開始呢?
1.總是提起別人家長
當父母的都有經驗,每當孩子的同學買了什麼新的文具、玩具,孩子總是要掛在嘴邊,暗示父母該有所行動了。這裡的孩子提起別的家長,目的還只是單純地想擁有新的玩具。但如果孩子突然說起那個哪個同學的爸爸真聰明,總是會幫孩子修理玩具,或是誰誰誰的媽媽好漂亮,像大明星一樣。
這時家長就需要有點「危機感」了,因為孩子雖然看上去是無意中的隨便一提,但實際上一次兩次的經歷並不會讓孩子印象深刻,只有次數多了,孩子記住了,才會下意識地作出對比,而這種對比很有可能就是嫌棄的開始呀!
2.不讓父母參加家長會
為了讓家長對孩子的在校情況有更多的了解、方便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聯繫,一般學校定期都會舉辦家長會,邀請家長出席。如果這時候家長觀察孩子的表現,其實會感到很有趣。
有的孩子唯唯諾諾,是擔心自己不好的課堂表現被家長知道了以來責罵;還有的孩子興高採烈,是希望家長能從別人口中聽到對自己的讚揚。而另一種孩子則比較直接了,他們會通過語言和行動的暗示或直接明示家長,表示不希望家長參加家長會,背後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嫌棄家長的談吐、風度,在外面給自己「丟臉」。
3.不願意父母來接自己放學
這一點的判斷標準會不太準確,因為孩子漸漸長大了,會希望有自己獨立自主的空間,不管在內心還是外面表現出來的樣子,他們都希望自己能以一個大人的標準出現在生活中。
所以孩子們會不希望家長來學校接自己,顯得自己還處於孩童時期。但有的孩子會對父母不打一聲招呼就到學校找自己對行為表示超出一般的反感。他們會用不樂意的口氣問父母的目的,也會儘量避免拉長談話,因為希望被更少的人注意到。
說到孩子對父母的嫌棄,不由得有點心涼。父母在外看上去是灰頭土臉的樣子,其實哪裡是不懂的打扮,化妝品要錢,打扮也要花時間呀。只是孩大不由娘,光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還不夠,為了照顧孩子的自尊心,父母還得多花心思在自己身上!
看了以上文章,你有什麼要補充的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