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庭「垃圾分類」 觀察筆記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上海家庭「垃圾分類」 觀察筆記

  小區的定時定點分類投放點。新京報記者 邵媛媛 攝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亂扔垃圾的個人將面臨50-200元的罰款,社區「撤桶並點」,居民的生活垃圾必須定時定點投放,上海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因一直在外讀書、工作,我從未正式參與這項在家鄉開展了半年多的環保行動。

  我心中的疑惑是,垃圾分類會如何改變一個城市家庭的生活習慣?像我爸媽和我爺爺奶奶這樣的中老年市民,是否真的會做好垃圾分類?他們如何判斷這些複雜的生活垃圾的種類?而行為的規範是否真的能帶來觀念上的改變?

  今年春節回上海過年的我,以一個闖入者的身份,把自己的家庭作為樣本,體驗並觀察著「垃圾分類」在上海普通家庭中的實踐。

  垃圾分類後的家庭日常

  我家是一個典型的由女性操持家務的家庭,我媽嚴根妹擔任了垃圾分類的主要角色。施行強制垃圾分類後,她的一個日常生活片段是這樣的:

  晚上六點半或快七點的時候,我媽將飯桌上的殘羹剩菜利落地倒進垃圾袋,又將幹垃圾桶中的垃圾袋打結,我爸會接過一袋幹垃圾,然後兩人步行兩分鐘,來到小區門口的定時定點垃圾回收房。

  左手邊的房間專收溼垃圾,右手邊是幹垃圾房,中間立著一個洗手臺,水龍頭邊是一瓶洗手液。在溼垃圾房,我媽會熟練地抓住塑膠袋尾部,將殘羹剩飯抖落進垃圾桶,轉身將塑膠袋拋進身後的幹垃圾暫存區。

  按照上海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的要求,垃圾投放時間分別為每天7時30分-8時30分,19時-20時。我媽曾錯過幾次開放的時間,那幾天,她趕去扔垃圾的樣子就像一個上課遲到的小學生。

  事實上,定時定點扔垃圾的規定曾被不少人詬病,尤其是過著「996」生活的年輕人。但志願者也告訴我,如果錯過規定時間,也可以把垃圾放在門口,因為志願者會去檢查,發現有垃圾就會幫著扔掉。

  但在剛施行垃圾分類的時候,居民總是「幹的溼的一起扔」,「一個垃圾袋裡什麼垃圾都有」,讓志願者們不得不用鉗子把垃圾夾出來分類。幸好絕大多數居民在半年的時間裡變得自覺了。

  而我媽的挑戰則來自於我。這幾天,我常常把因為自己嘴饞所製造的垃圾用來檢驗她是否是一名合格的上海市民。

  「姆媽,瓜子殼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我嗑的瓜子殼堆成了一座小山,下面墊著一張餐巾紙。

  「溼垃圾,餐巾紙是幹垃圾。」

  但瓜子殼是溼垃圾的答案看起來值得商榷,畢竟它是幹的。我迅速在手機上搜索了相關問題——「屬於易腐垃圾,是溼垃圾的一種。」

  我又晃動著剛喝完的牛奶盒問,「這是幹垃圾還是可回收垃圾?」我媽把盒子往我腳邊的幹垃圾桶裡一丟, 「如果牛奶盒要做可回收垃圾,必須要把裡面的牛奶倒光,洗淨並且晾乾。」

  我媽除了在強制分類後在家中添置了一個專門盛放廚餘的溼垃圾桶外,還騰空了廚房的一個抽屜,用來專門收集電池、過期化妝品等有害垃圾,在陽臺上設定了一個專門收納可回收垃圾的區域。

  從激勵到強制

  我們家最先參與垃圾分類的是我奶奶。現已81歲的她從我記事起就一直是各項政策積極的響應者。她曾是小區的樓組長,各類社區活動的志願者。

  奶奶比年輕一代提早了一年多參與垃圾分類行動。2017年,我們小區成為垃圾分類試點社區,她被發到一個小小的「綠色帳戶」感應卡,每天定時定點去扔垃圾,分類正確積10分,早晚能積20分,等於5角錢。奶奶用積分換了好幾包洗衣粉。

  這個措施得到響應,很多和她一樣的居民被激勵了,當時,小區門口常常有一條井然有序的扔垃圾隊伍。

  奶奶也做過垃圾分類志願者,就是開始強制施行垃圾分類時,年輕人最害怕直面的那批「上海大媽」。志願者大媽們會圍站在垃圾房邊上,對提著垃圾袋的人「盤問」:「你扔的是什麼垃圾?」再要求打開袋子進行檢查。

  2019年7月,垃圾分類衝上都市圈輿論場的最熱門話題:有人不敢來上海旅遊,有住在郊縣的人會開車去江蘇扔垃圾,有人拆袋檢查時尷尬地掉出一個安全套……

  當「綠色帳戶」成功動員了一批中老年市民時,我在社交網絡上看到了同齡人們的痛苦。吃完外賣還要考慮如何分類扔垃圾,下班後往往錯過定時扔垃圾時間,拆袋檢查會暴露生活隱私……

  但垃圾分類還是步入了正軌。50多歲的姑父說:「垃圾不分類,捉到兩百塊。口號都喊出來了,不得不做了。」

  相比我媽在家中擔負主要分類的責任,姑父家是全員行動了。在2019年7月快要到來的日子裡,在社區工作的姑姑每天回家做垃圾分類方面的測試題,哥哥買了個日本的分類垃圾桶,姑父被公司要求參加培訓,有獎競答後,還贏回來一包紙巾。

  他對一道題目印象太深刻了:蟹殼是什麼垃圾?「答案是,蟹殼是溼垃圾,但是帝王蟹的殼是幹垃圾。」

  用什麼標準判斷垃圾的類別?家人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凡是豬能吃的,都是溼垃圾;豬不能吃的,是幹垃圾;豬吃了會死的,是有害垃圾;能賣錢換豬的,就是可回收垃圾。」

  確保2022年前全市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

  某種程度上,我有一種「偏見」——這場自上而下的環保運動強制規範了人們的行為,那麼觀念層面呢?

  當說「捉到罰200」的姑父回答「一開始為了積分、家庭榮譽,現在是為了子孫後代」時,我懷疑他在開玩笑。直到姑父說了下面的話,我才相信,大家真的提高了環保意識。

  「後來老百姓覺悟都提高了,知道垃圾分類是好事情,為後代造福的事情。有很多東西不分類的話,特別是塑料的東西爛也爛不掉,弄也弄不掉。溼垃圾可以回歸大自然,既保護環境,也維護了土地,有一個良性的循環。」

  而我爺爺給了我一個更誇張的答案——垃圾分類是為了拯救地球。

  85歲的爺爺經歷了上海垃圾分類漫長而曲折的改革史。2000年,上海就曾被指定為全國八個試點城市之一,但小區顏色不同的垃圾桶在居民眼裡沒有任何區別。10年前,居委會大力宣傳生活垃圾分類,往每家每戶分發手冊和分類垃圾桶,顏色更加鮮明的垃圾桶在小區裡閃亮登場。那次,我姐姐響應了號召,還說爺爺不夠積極,老人反問:「分類的垃圾桶被倒進同一輛垃圾車裡,光叫我分類有什麼用?」

  現在,垃圾清運車也做到了分類,並且在傾倒垃圾前被要求「二次分揀」。爺爺也說:「垃圾分類利國利民,不注意垃圾分類,將來地球都要滅絕。」

  2020年1月,上海市市長應勇表示,去年上海平均每天分出的可回收物增長了4.3倍,溼垃圾增長了88.8%,幹垃圾減少了17.5%,垃圾的填埋率從41.4%下降到20%。他的願望是,確保2022年前全市實現生活垃圾的零填埋。

  按「二次分揀」要求,垃圾被投放進不同的垃圾桶後,垃圾們將再次被檢查、挑揀。而這些步驟必須在垃圾清運車到來之前完成。溼垃圾桶是重點檢查對象。環衛工表示,「溼垃圾中混入幹垃圾會很麻煩。」

  因此,環衛工不得不在天還未亮時,一手舉著手電筒,一手握著一條長棍,不停攪動垃圾桶中的溼垃圾,仔細尋找可能的「漏網之魚」。

  在小鎮的居民醒來之前,共有三四十輛垃圾清運車流動於這個小鎮的各條馬路和街道上。

  清晨六點半,漆黑的天空稍稍抬亮,垃圾清運車在我家小區門口停下,將垃圾收走後,又發著低沉的啟動聲向下一個站點駛去。半個小時後,鳥兒發出清脆的叫聲,天露魚肚白。

  在這個特殊的春節中,媽媽手機收到一條關於口罩分類的微信:普通市民的口罩毀壞後投放到「有害垃圾」桶內;有發熱、咳嗽症狀市民的口罩消毒後密封丟棄至「有害垃圾」桶內。

  同題問答

  新京報:用一個詞來總結2019年,為什麼?

  嚴根妹:沒什麼變化,平平淡淡的。

  新京報:過去一年家鄉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嚴根妹:垃圾分類之後,美化環境,沒有溼垃圾幹垃圾到處扔,溼垃圾做肥料,不浪費資源。

  新京報:新的一年有什麼願望和規劃?

  嚴根妹:鄉下的房子早些動遷,住進新農村。大女兒生個寶寶,小女兒結婚。

  新京報:你最關心的社會問題是什麼?希望怎麼改變?

  嚴根妹:退休工資高的和低的差好多,希望能拉平一些。

  新京報記者 邵媛媛

相關焦點

  • 上海推進垃圾分類|他山之石·垃圾分類減量成功經驗有哪些?
    【編者按】垃圾分類,是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環節。自2011年起,上海開始推進新一輪的垃圾分類減量工作,並連續7年將此項工作列為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加以推進。
  • 【垃圾分類】蕭山區「垃圾分類家庭養成計劃」成果展示③
    【垃圾分類】蕭山區「垃圾分類家庭養成計劃」成果展示③ 2020-12-02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垃圾分類實施一周年:從外力倒逼到內心認同
    從外力倒逼到內心認同 上海垃圾分類實施一周年都經歷了什麼?垃圾分類一年後上海小區現狀過去二十多年時間裡,全國上下都先後轟轟烈烈開展過各種形式的垃圾分類試點。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
  •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變遷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歷史(下)
    2011年,上海啟動新一輪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百萬家庭低碳行,垃圾分類要先行」市政府實事項目,開創了一種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社會管理工作推進模式,提出要以2010年為基數,逐年減少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到2015年減少20%。分類試點在18個街鎮1009個居住區開展,年底完成了1082個小區的分類工作,全市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降至0.76公斤/人/日,實現較2010年人均處理量減量5%的目標。
  • 上海分類垃圾桶有什麼顏色 生活垃圾分類有哪些標準
    在前一段時間我們都有聽說到上海已在實行垃圾分類操作,都知道垃圾對我們大自然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就實行垃圾分類,不同的垃圾扔到不同的垃圾箱裡面。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下上海分類垃圾桶有什麼顏色?生活垃圾分類有哪些標準?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 上海生活垃圾分類一年間
    城上城小區,位於上海靜安區,是一個有1500多戶居民的大型居住區,一年前上海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整個小區撤桶並點,設置了5個垃圾定時投放點,每天早間、晚間的7點至9點,是垃圾投放點開放時間。晚上7點多,記者在投放點看到,居民將垃圾分類投放到對應的垃圾桶內,倒掉溼垃圾後,也會把垃圾袋扔到幹垃圾桶內。
  • 垃圾咋分類 上車練練手丨家庭垃圾分類移動體驗館亮相社區
    ,在哈爾濱市香坊區建築街道綠海社區黨委書記劉穎的帶領下,「家庭生活垃圾分類移動體驗館」與社區居民正式見面。劉穎指著身邊這個「大傢伙」介紹,「視頻知識講解、模擬垃圾分類、互動體驗遊戲……別看它外形簡單,內部功能可全了呢!」生活垃圾分幾類?玻璃、紙類屬於哪類垃圾?它們應該被扔進什麼顏色的垃圾桶?走上垃圾分類移動體驗館,通過看視頻、玩拼圖、體驗垃圾分類小能手智力闖關遊戲等,就可以學習生活垃圾分類相關知識。
  • 讓垃圾分類更「智慧」——上海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將垃圾分類納入...
    當生活垃圾分類成為社區新時尚,正在推進「一網統管」的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又能有哪些新作為?近日,上海市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聯合上海數據交易中心開發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塊化應用率先上線運行。該應用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一網統管」城市運行管理平臺,涵蓋「日常管理」、「人員監管」、「智能管控」、「檢查反饋」、「分析研判」五大模塊。
  • 上海首支垃圾分類公益MV《晚安的歌》
    每天早晚,在上海寶山的大場鎮總能看到一群孩子在扔垃圾,儼然已經成為大場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每天早上7點半,保利葉之林小區的三年級小朋友李恬依會拎著兩袋乾濕分離的垃圾,跑到小區裡指定的投放點扔垃圾。
  • 《家庭版垃圾分類攻略》:一張表分清各種「易扔錯垃圾」
    5月1日起,《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你是什麼垃圾」的靈魂拷問再次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2019年7月開始,從上海到全國46個城市試點,垃圾分類給人們帶來了一場生活方式的革命。你可能認為垃圾的最終歸宿是被填埋,其實它是一種被放錯地方的資源。
  • 上海垃圾分類一周年:全民運動、巨額投入,其他城市難「抄作業」
    在垃圾分類最難的投放環節,學習垃圾分類知識的孩子們成為了家庭宣導員,回家給家長補課;志願者桶邊值守,現場教學;有市民從抱怨、懷疑,到喜聞樂見「門口蒼蠅變少了」。如今,垃圾分類已經進入攻堅期,面對基層仍居高不下的監管成本,以及社區物業缺乏執法權的尷尬,上海正試圖發展一系列機制創新,鞏固現階段來之不易的成果。
  • 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激勵機制: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制度(模版)
    垃圾分類,自2018年在上海、重慶等城市試點以來,以取得階段性的成績!垃圾分類,產自於民、用之於民,其責任主體自然還是民!為激勵廣大居民群眾積極參與,我街道(鄉鎮)結合轄區實際,特建立基於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四分類垃圾積分兌換體系,讓大家在參與垃圾分類的同時,享受到切身的「實惠」,體驗到分類的「快樂」!
  • 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執行將滿一年:居民習慣已養成 垃圾分類效果良好
    去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始施行。一年就快過去了,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執行得怎麼樣?來看記者的探訪。城上城小區位於上海靜安區,是一個有1500多戶居民的大型居住區,整個小區設置了5個垃圾定時投放點。
  • 上海垃圾分類半年考「初戰告捷」定時定點有爭議 後端處理待加強
    來源:新京報成效能否長久保持仍有待觀察,「至少要等到明年夏天,甚至三五年後」1月2日,上海市垃圾分類半年執法「成績單」出爐。2019年7月-12月,上海城管執法系統共依法查處生活垃圾分類案件5546起(單位5085起、個人461起),其中未分類投放案件佔案件總數58.9%。
  • 上海垃圾分類一周年:全民參與 改變一座城
    自去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以來,上海在垃圾分類這件「小事」上,全民參與、全程發力,可以概括為「加減乘除」和「十百千萬」。有法律法規支撐,有市民全員參與,有志願者全程引導,上海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的社會氛圍越發濃厚。
  • 「垃圾分類巾幗先行,生態首府家庭做起」——呼和浩特女性在行動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為培養群眾的垃圾分類環保意識,更好的發揮女性及家庭在垃圾分類中的主導作用,12月12日,呼和浩特市婦聯向全市廣大家庭和婦女姐妹們發出倡議,號召大家自覺踐行垃圾分類,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家庭做起。
  • 贈送500個家庭廚餘垃圾桶,寶龍垃圾分類又出新招
    「垃圾分類,這是好事,我肯定支持!」領取到家庭廚餘垃圾桶的居民阿姨們內心十分喜悅。 為激勵居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實現住宅小區人均分出家庭廚餘垃圾量0.1公斤/日的目標,龍崗區寶龍街道定製了一批「10L家庭廚餘的垃圾桶」贈送給轄區居民專用於廚餘垃圾分類。
  • 讓生活垃圾分類成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新時尚——上海推進生活垃圾...
    上海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著宣傳教育不深入、社會動員不足、居民源頭參與率不高、橫向部門協作薄弱、基層社會合力不夠等困難和問題,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置設施短板依然存在。上海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北京、上海等城市,要向國際水平看齊,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為全國作出表率」的重要指示精神,採取黨建引領、制度保障、設施跟上、全區覆蓋等方法,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 @在校學生,上海向你們徵集垃圾分類小發明、好方法、金點子
    主辦方還精心準備了強有力的垃圾分類青年講師團,用年輕人的綠色青春姿態,Show出垃圾分類的「新時尚」。大中小學生們可以通過「上海發布」、「上海教育」、「綠色上海」、「青春上海」、「阿基米德」等微信公眾號了解活動詳情。
  • 「零垃圾」舉措接軌國際賽場 !垃圾分類點亮 2019 上海勞力士網球...
    東方網通訊員陸翠10月11日報導:2019年10月5日-13日,上海勞力士網球大師賽再次如約而至。《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也已百日,閔行區馬橋鎮網格中心和馬橋鎮城管中隊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攜手旗忠網球中心結合運營實際,特制定「零垃圾」垃圾分類理念,融合到世界大師賽事中,向世界展現出上海對於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視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