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貧實打實——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張子軍紮根農村 推廣農業生產...

2020-12-15 人民網

張子軍(右)在同養殖戶交流。安徽農業大學供圖

編者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將科研成果應用於扶貧事業,走出了科技扶貧、產業脫貧的新路徑,成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生動實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科技工作者探索出哪些扶貧新舉措,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湧現出哪些感人事跡?本報今起推出「科技扶貧我們在行動」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春天的農業生產格外重要。科技扶貧一定要及早籌劃,發揮好支撐作用!」

說這話的,是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張子軍。他還有一個身份——安徽農業大學江淮分水嶺試驗站站長。自春節至今,他一直兩面作戰:在試驗站所在地定遠縣當臨時「防控員」,進企業巡查防疫工作,同時協調、安排今年的科技扶貧事宜。

自紮根定遠縣搞農技推廣以來,這位「70後」教授在第一個聘期結束後繼續留任,被當地幹部群眾親切地稱為「科技扶貧的真朋友、好兄弟」。

「養羊就找張子軍」

瞄準整個產業發展的「靶點」,開展全鏈條技術服務

距離安徽農大130公裡的定遠縣,一直有肉羊養殖傳統,但前些年卻陷入困境。

問題出在哪兒?2016年春夏,張子軍帶領團隊,連續跑了當地多家養殖企業和養羊大戶,終於摸清了癥結所在:品種退化嚴重、生產設施落後、飼草利用率不高、疫病風險突出……

針對這些問題,張子軍開出了獨特的「藥方」——推廣農區草牧業標準化生產體系。這套標準化生產體系是他多年的研究成果,涵蓋了品種選育、飼草種植、疫病防治、環境監測等體系化的關鍵技術,其核心是形成「種養加銷結合」的現代農業模式。

「養殖就養殖,種草就種草,怎麼還成了草牧業?」當地一些幹部群眾聽了,覺得「玄乎」。

張子軍長期在農村搞科技服務,了解農民的擔憂,決定先在定遠皇竹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搞個示範點。這家新成立不久的養殖企業按照張子軍提供的技術路線,流轉了500多畝土地,引進2000隻種羊,很快就見到了效益。

第一炮打響,後面的事情就順了。換品種、搭建標準化羊舍……隨著技術體系的不斷推廣,農區草牧業標準化生產的效果日益顯現:肉羊產羔率由原來的100%增加到210%,羔羊成活率從50%增加到95%,每畝耕地採取種養結合方式,純收入增加2000—3000元。

定遠縣的羊肉成了遠近聞名的香餑餑,「養羊就找張子軍」也成了當地養殖戶的口頭禪。

這一成功絕非偶然。此前,張子軍承擔了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十三五」重點任務、農業農村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等多個科研課題,跑遍了我國五大牧區,先後在安徽的多個縣(市)和貴州貴陽、河南洛陽等地建立示範基地,開展現代草牧業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並進行產業化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張子軍認為,單純教養殖戶科學養殖,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有依靠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才能激發農業生產活力,實現鄉村振興。

「產業想上去,不能只盯著一個環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必須要瞄準整個產業發展的『靶點』,開展產業鏈技術服務。」為此,他改變思路,先做總體規劃,構建產業體系,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從推廣肉羊養殖技術到研發推廣移動式新型羊舍,從開發肉羊自動化飼餵系統到羊糞還田修復土壤生態、肉羊冷凍精液優質產品開發……張子軍團隊用科技撐起了高效益的肉羊全產業鏈。

「這個教授真是來幹事的」

當好橋梁、提供「乾貨」,用科技武裝現代農業產業

「張子軍要去當江淮分水嶺試驗站站長!」2016年5月,這個消息傳出後,不少同事感到吃驚。

江淮分水嶺綜合試驗站是安徽農大和定遠縣共建的新型農業推廣服務平臺,目標是依託安徽農大涉農學科齊全、人才技術集中的優勢,探索建立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教學科研推廣多位一體的新型農業服務模式。

一個把科研搞得風生水起的高校教授,怎麼會想到去鄉下當一個試驗站站長?條件艱苦、影響科研不說,還可能吃力不討好。

張子軍有自己的想法:作為地方農業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必須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在田野上開花結果。在基層工作可以直面農業生產實際,為科研提供最直接的方向——這是蹲在實驗室裡得不來的。

柏傳永是定遠縣科技局原局長,主要與張子軍對接,做好試驗站各項工作。他原本以為張子軍就是掛個名,合作一段時間後他就發現:這個教授真是來幹事的。

為給當地產業發展「把好脈」,張子軍帶著學校不同學科的專家,跑遍了定遠縣22個鄉鎮,對當地畜牧業、種植業等詳細走訪調研,量身定做了可操作的農業主導產業發展規劃,指導成立了9個產業聯盟,為養殖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指導。

水稻是定遠縣的主導產業,但一直沒發展起來。張子軍把學校的水稻專家石英堯、水產養殖專家鮑傳和請到定遠。他們調研後決定:搞稻蝦共養。

「得先做個示範點給農民們看!」張子軍找到了種植大戶王玉浪,和其他專家一起,指導他選蝦苗、選稻種、開展綠色養殖……一季下來,當年就賺了不少錢。嘗到甜頭後,王玉浪把稻蝦共養面積從200畝擴大到1200畝,並發起成立了定遠縣稻蝦綠色種養協會。

如今,全產業鏈稻蝦共作模式已在全縣推廣,「稻蝦產業」成了定遠的新型支柱產業:小龍蝦養殖面積達22萬畝,年產量3.3萬噸;稻蝦米年產量11萬噸,年綜合效益突破18億元。

「我們自己搞了幾十年沒有啥成果,沒想到專家來了就大變樣!」柏傳永心服口服:張教授不搞花架子,帶來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乾貨」。

幾年來,江淮分水嶺試驗站共為當地引進農業新品種376個,應用農業新技術92項,探索新模式15項,示範推廣面積10萬餘畝,服務農業企業100多家。一項項的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進田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目前定遠縣已形成草、菌、蝦、豬、鵝五大特色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以站為家,再幹幾年

把江淮分水嶺地區建成「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現代牧場

「張站長不像教授,就像咱們的好兄弟、真朋友!」這是張子軍留給當地人的印象。他不僅是一名教授、科研工作者,更成了農民信服的老朋友。當地的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業大戶,都把張子軍當作知心人。

陳守美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農業企業家,前幾年流轉了近2000畝土地,一直經營不好。經人介紹,他認識了張子軍。張子軍請來幾位專家,幫他進行科學規劃,陳守美的企業很快成為多元化發展的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

「他沒有大學教授的架子,說話靠譜,幹事實在,這樣的朋友我交!」兩人在工作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像陳守美這樣的「鐵哥們」,張子軍交了很多。「我就是來幹實事的,要搭好學校和當地的橋梁,幫助縣裡農業產業發展,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從擔任試驗站站長以來,張子軍就把試驗站當成了自己的家,把定遠視作第二故鄉。

剛擔任試驗站站長的時候,張子軍每兩周回家一次;後來時間根本不夠用,他乾脆把家搬到了定遠縣。當時,他的兒子正在合肥讀高中,換個縣裡的學校面臨許多挑戰。思來想去,張子軍和愛人還是下了狠心:搬!

這樣的幹勁、這樣的情懷,感染了當地的科技工作者。擔任試驗站副站長的當地專家呼軍也卯足了勁,熱情地跑前跑後。有這樣一個團隊,張子軍工作起來格外得心應手。

去年底第一個聘期結束,張子軍本可以打道回府,學校裡許多科研任務還等著他。但是,面對當地政府的熱情挽留、農民朋友們的深情期盼、學校的信任支持,他又改變了主意:再幹幾年!

張子軍有一個夢想:在江淮分水嶺地區出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美景。

「這並不是異想天開。」張子軍解釋說,「無論是氣候特點還是地形地貌,江淮分水嶺地區都十分適宜發展養羊業,完全可以建成現代化的美麗牧場。」

眼下,他計劃通過實施「退耕還草」「退耕還坡」,探索開展羊產業、瓜果、蔬菜等多產業循環經濟。這樣不僅能有效解決水土流失的問題,還能改善生態環境、帶動區域發展、提升經濟效益,向著「現代田園牧歌」的目標紮實前進。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24日 19 版)

相關焦點

  • 安徽:脫貧攻堅最前線 「科技哨站」在駐紮
    農業專家團隊成員、該校農學院教授董召榮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該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安徽農業大學成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探索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一站一盟一中心」,即建設綜合試驗站,成立現代農業產學研聯盟,組建現代農業技術合作推廣服務中心。「讓我們真正找到了深度合作的契合點。」
  • 教授下農田 科技興產業 鄉村脫貧攻堅一線中的安農擔當
    安徽全省60%以上縣域主導產業由學校作為技術依託單位,17個國家級農業園區中14個由該校負責規劃……近年來,安徽農業大學把服務脫貧攻堅作為育人報國的「大擂臺」,作為建設特色高水平大學的「強引擎」,集聚優勢資源和人才,在安徽脫貧攻堅一線發揮重要作用。
  • 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應對農業供給側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河海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星鶯:提升農業科技推廣隊伍職業化水平對於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存在的問題,建議:一、完善培養機制,確保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崗位的專業性。在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方面,我們以優勢農產品、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注重發揮示範基地的引領性、實用性、帶動性,打造了一批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促進科技與生產、集成與示範、培訓與推廣的緊密結合。但也面臨很多問題:一是基地數量不少,帶動農戶能力不強;傳統服務比重大,跟不上農業生產和農民需要。二是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導致農業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未得到根本性改變。
  • 湖南農業大學專家教授團科技助力隆回縣脫貧攻堅農業現代化
    隆回新聞網訊(記者 王澤娟)12月11日,湖南農業大學科技助力隆回縣脫貧攻堅農業現代化高級培訓班在縣委黨校開班。湖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曾福生,副縣長張胤、劉浩波出席開班典禮。據悉,此次培訓班為期四天,湖南農業大學的9名專家教授將圍繞生豬養殖與防病害的相關技術、菸草優質高產與防病蟲害的相關技術、水產養殖與防病蟲害的相關技術、稻田養殖的相關技術、金銀花和龍牙百合高產優質栽培等內容進行深入細緻的講解。
  • ...工程學院|教授|河南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_網易訂閱
    此次會議是由牧醫工程學院主辦,由河南省豬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及河南正大畜禽有限公司協辦,多家業內企業共同參與的一次行業盛會。2009年至今,牧醫工程學院已經成功舉辦了10屆豫南地區養豬與疫病防控技術研討會。今年,為了深入響應"兩個更好"的囑託,特邀請多位學術界及行業內知名專家教授,希望通過這一平臺,依託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智慧結晶和實踐經驗,為大別山革命老區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添彩。
  • 西南大學:依託「周五課堂」和智慧農業 建設教育扶貧長效機制
    新華網發(陳凌攝)  原來,由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軟體學院與豐都三建鄉共建的「周五課堂」、智慧農業科技幫扶正在積極的探索與實施。為探索教育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的長效機制,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軟體學院主動發揮學科優勢和專業特長,助力脫貧攻堅,設立以培養、提升中小學學生、中小學教師、鄉鎮幹部、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信息技術素養的「周五課堂」。
  •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學校要聞 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第三屆...
    本網訊 12月18日,由我校與南京農業大學共同承辦的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第三屆鄉村振興論壇暨第二屆脫貧攻堅典型案例交流會在江蘇南京舉行。40餘家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及相關企業代表齊聚南京,深入總結和推廣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方面的典型案例和寶貴經驗,共同探討高等學校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與舉措。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聯盟執行主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基礎處副處長李人傑出席開幕式並發言。
  • 中國農業大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踐行強農興農辦學使命
    在定點扶貧上出真招,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自定點扶貧雲南省鎮康縣以來,學校統籌調動相關專家、整合科技資源,產學研共發力,成立「教授服務團」「博士科技服務團」,實現了職責精準、需求精準、供給精準,連續三年入選教育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在特色農業發展、精準扶貧項目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連續三年獲得4項國家脫貧攻堅獎。
  • 淮安市科技局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助力鄉村振興
    融媒體記者 左文東 通訊員 朱小柱 王小青日前,市科技局聯合江蘇農村科技服務中心、南京農業大學淮安研究院共同舉辦「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升企業創新創業能力」培訓班。來自全市80餘家農業科技型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和骨幹企業負責人,駐淮高校院所有關涉農科技人員等120餘人參加培訓。長期以來,市科技局高度關注科技服務「三農」工作,瞄準「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兩大目標,以科技培訓為主要抓手,圍繞產業共性問題、農村現狀和農民需求,創新舉措,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科技培訓工作,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 省農業農村廳調研我市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
    原標題:省農業農村廳調研我市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   12月10日,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萬裡,科教處處長胡若哲、副處長張廣建;省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汪秀麗等一行到我市
  • 培育農業科技「最強大腦」——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實施成效...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級巡視員張文說,培養計劃通過創新培養機制,提供資金支持,加大政策扶持,突出服務產業的核心使命,建立了一支6000多人的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多年來,培養計劃在完成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大幅提升農業科研原始創新能力,有效解決產業發展技術難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寧帶領動物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創新蛋雞育種技術和育種材料,育成3個蛋雞新品種,使我國擺脫依賴國外品種的局面;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廖慶喜帶領油菜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創新團隊
  • 農業農村發展動力強勁
    石城縣是有名的白蓮之鄉,利用特色產業,合作社發展起白蓮標準化生產基地700多畝。近來,直播帶貨、線上推廣等方式幫助他們打響了產品知名度,「這次更要充分利用好展會這個交流展示平臺。」政府搭臺,供給和需求緊緊契合。本屆農交會規模大、參展商和採購商數量多、展品品類全。
  • 霑益區科技繪製農業新圖景
    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特色發展、梯次推進」原則,啟動現代農業科技園建設,現初步建成一個千畝以上農業科技示範園,同時啟動建設霑益區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園,涉及炎方、花山、盤江3個鄉(鎮、街道)11個村(社),總面積8.8萬畝,計劃總投資20億元將園區打造成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全省和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 聯盟加速智能農機科技成果推廣應用 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傳統的農業機械已經不能適用於現代農業對生產設施和作業模式的需求,大型高端、先進智能、高效環保的農機產品將成為未來需求的重要方向。
  • 2019年度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科技獎勵擬獎勵項目公示 涉及農業豐收獎...
    淳安縣臨岐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淳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生物所、淳安縣屏門鄉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淳安縣瑤山鄉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淳安縣王阜鄉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浙江中醫藥大學、杭州市濱江區農技推廣中心、淳安縣金峰鄉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淳安縣農業農村局扶貧工作站
  • 為農業插上數字翅膀!仲愷農村科技特派員助力扶農致富
    今年10月,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和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聯合主辦,「廣東百萬農民線上免費培訓工程」首場活動——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技術推廣短視頻製作專題培訓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首次開班。 打造「新農人」:大學生短視頻培訓開講 今年11月,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和廣東省農民專業合作推廣中心、廣東省農業農村短視頻製作推廣中心聯合主辦的廣東百萬農民線上免費培訓工程——仲愷「未來新農人」大學生短視頻專題培訓第一課在該校開講。
  • 院士領銜支撐貴州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在貴州還能攻讀華農研究生
    在最後一個月,華南農業大學動作頻頻,加快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近日,華農黨委書記王斌偉、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和華農副校長鄧詣群等一行先後到貴州科學院、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調研,並籤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農業機械化「十四五」發展規劃項目,進一步用學科、人才和科研「組團」支撐貴州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
  • 【訪談】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程承坪、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近日,記者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程承坪、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業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萬俊毅進行了採訪,受訪學者紛紛表示大力發展「第六產業」,可以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社會科學網:產業融合是第六產業的核心理念,您怎麼看?
  • 記原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導、二級研究員...
    藺海明教授在細心觀察野生艾草生長創建旱地生態農業和中藥材栽培學科,培育人才1975年,藺海明被推薦到甘肅農業大學上大學,1978年畢業留校任教。1983年,為了研究旱地農業,藺海明及團隊在定西創建了教學、科研、推廣三結合基地,後擔任站長。時任林業部部長林乎加還專門到三結合基地考察。藺海明在實踐研究中發現,制約旱地農業發展的關鍵是乾旱,而乾旱是一個生態問題。
  •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與華南農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2月10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與華南農業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圍繞貴州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合作項目等方面籤署了合作協議,就未來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金忠秀 攝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副校長鄧詣群;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楊昌鵬,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徐成高等出席籤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