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進:我是河南人,我就是一顆玉米粒

2020-12-18 大河客戶端

關於胡錫進,你有什麼想問的?

胡錫進,人稱老胡,他是環球時報總編輯,也是一位擁有超千萬粉絲的網際網路大V。

12月15日下午,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檸檬融創學苑高峰論壇上,與大河網絡傳媒集團董事長孟磊和頂端新聞記者,展開了一場「不設限」的對話。

讓人意外的是,這次來河南對老胡來說,算是回老家,「我就是河南人,河南汝州人,小時候10歲時還回去過。」

談到如何一步步成為網絡大V,胡錫進坦言「沒有設計」。「大學時,我學的是俄語,從沒想到會成為輿論場上的一員。糊裡糊塗走到了今天,不知道怎麼著就成了大家說的輿論領袖。

多重身份之下,胡錫進說:「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媒體人。」

老胡每天勤奮地生產時政評論類的視頻、文章,最新發布的一條視頻,許多讀者能看到背景在酒店房間。他當場自爆時間表:前一天晚飯後8點多回到房間,寫了一篇社評,錄了兩個視頻和一個音頻。而當天午餐前,他在系統構思第二天要發布的視頻和文章,午餐剛結束,沒有休息又去忙著寫文章。

對於常就國際焦點問題發表的言論,他說:「我沒當過外交官,缺少實際體會,但我在中外利益碰撞的浪尖上,能看到周圍的波浪,所以有自己的體會。」

現場,胡錫進欣然接受頂端網友的提議,一展歌喉,深情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是河南人,我就是一顆玉米粒

頂端新聞:你對河南熟悉嗎?這次來鄭州有什麼印象?

胡錫進:老胡就是河南人,河南汝州人,我姐姐就出生在河南,我10歲時候還回過汝州,只是很多年沒回去了。

鄭州我來過很多次,每次來都被安排住在二七紀念塔附近,我覺得二七是鄭州的精神支柱。那裡有個亞細亞,是河南創業精神的代表。

這是第一次到鄭東新區,發現原來河南這麼先進,我住在大玉米裡,我覺得我就是一顆玉米粒。玉米是什麼?玉米是糧食中是最茁壯的果實。俯瞰鄭州,真不愧為國家中心城市,設計得好漂亮,車水馬龍很繁華。

河南不沿海,但位於中國中央,中央有中央的優勢,美國的芝加哥、歐洲的瑞士都非常發達,河南有巨量的人口資源和市場優勢,對新興產業有強大的孵化力。河南一定要解放思想,大膽幹,把區位優勢、人口優勢發揮出來,找到不同於沿海的特殊優勢。

我真的這樣認為,中國之於世界,如河南之於中國。沒有河南的崛起,全國不可能全面崛起,我覺得中國接下來的發展,下一個增長極,一定在河南這一帶,河南崛起對周邊有巨大帶動力。

我的人生態度就是儘量努力,順其自然

頂端新聞:從微博到短視頻,你個人的曝光度可能比身後的媒體更廣泛,這些聲音是代表媒體還是個人?如果以後不當總編輯了,會去做什麼?

胡錫進:老胡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我也不知道怎麼會變成這樣。

我本來是環球時報總編輯,後來開始寫社評,好像寫出點名了,接著出了微博,當時有人說微博上有人罵我,讓我回應,就幫我註冊了帳號,結果一下就有5000多個粉絲,還都在罵我,想把我罵走,可我憑什麼走,就堅持了下來,以後就形成了別人對我的關注。

現在出現了自媒體,發在環球時報上的同樣一篇文章,做了一些小改動,發到我的個人平臺上,比環球時報社論本身的傳播廣度更大。這個時代好像就是這樣,讀者喜歡聽你個人說什麼,但我無論怎麼發,我都有一個環球時報的形象,我和環球時報是高度融為一體的,我的這種影響力,是環球時報成就的,我也幫助環球時報進一步冒冒尖,就是這麼一個格局。

這不是我個人故意來做的,實事求是,我從來沒有對自己做過設計,需要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然後自然就形成了今天這個局面,你說將來我要退休以後會怎麼做,我也不知道,到退休那天,我能做什麼就做什麼。我的人生態度就是儘量努力,順其自然。

絕大部分文章都是本人寫的,但有集體創作

頂端新聞:每天都在生產評論的文章、視頻,這些內容是本人寫的還是背後有團隊?

胡錫進:我一個人肯定做不了這麼多,我可以說的是,你看到的視頻都是我親自出鏡,別人替我出鏡那是不行的。還有我的微博、自媒體上的文章都是我本人寫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人幫我找資料,有人幫我核對事實,另外我寫出來之後會給甚至不止一名的第一讀者幫我看一看,他們會給我提出一些意見,我會根據這些意見做一些修改。周圍有很多人幫助我,不僅老胡個人,包括我們環球時報的作品,其實都是集體創作。

這種情況也是被逼出來,因為我幹不了別的事,其實我很羨慕那些運籌帷幄的人,其實我的領導也經常批評我,說你為什麼老是親力親為,我說我也沒辦法,我每年都寫幾百篇社論,有些話題好像交給別人寫,確實不是特別放心。

我發現寫文章,文筆不重要,知道多少詞彙也不重要,也不是那些觀點,尤其你寫很複雜的很敏感文章,最重要的是對這件事的全面的把握,就像做人一樣。

一些網上罵我的人,也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頂端新聞:頂端網友好奇你的知識結構是怎樣的?平時常讀哪些方面的書?

胡錫進:我系統讀書主要是在年輕時候,現在讀書雜了。因為學俄語,所以印象最深的是俄語原版的經典名著,記得《戰爭與和平》讀得熱淚盈眶,託爾斯泰、普希金等世界經典名著,有些當時都能背誦,這些經典留下的精神殘片,至今支撐著我的精神世界。

走上社會,工作的經歷不斷觸動著我,後來去了南斯拉夫等地當記者,經歷了波赫戰爭、伊拉克戰爭,我採訪了至少兩百個家庭,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聽他們的故事,去比較之間的變化,我覺得中國走在自己的道路上,這塑造了我今天的價值觀。

頂端新聞:怎麼看網上對你個人的激烈的聲音?你知道別人給起的綽號嗎?

胡錫進:我知道,比如有個叫「胡叼盤」。

其實時政評論員是一個艱苦的事業,把冷板凳坐下來就很不容易,包括周圍的人,網際網路上罵我的人,他們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他們堅持在這個領域不斷發聲,這個發聲增進了社會聲音多元化,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更多思考。

———————————————

來源:頂端新聞·大河報

記者:張叢博 文 白周峰 攝影

編輯:裴申申

審核:楊化濤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胡錫進:我是河南人,河南汝州人……
    讓人意外的是,這次來河南對老胡來說,算是回老家,「我就是河南人,河南汝州人,小時候10歲時還回去過。」 現場,胡錫進欣然接受頂端網友的提議,一展歌喉,深情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是河南人,我就是一顆玉米粒 頂端新聞:你對河南熟悉嗎?這次來鄭州有什麼印象?
  • 胡錫進:我知道有人給我起外號,比如有個叫「胡叼盤」
    12月15日下午,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到河南參加一個高峰論壇上,與媒體展開了一場「不設限」的對話。他公開這次自己是「回老家」,並說自己是河南汝州人,小時候10歲時還回汝州過。關於網上對他的激烈聲音,他表示自己都知道,並且知道別人給起「胡叼盤」的綽號,他說:罵我的人,也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胡錫進認為,時政評論員是一項艱苦的事業,把冷板凳坐下來就很不容易,包括周圍的人,網際網路上罵他的人,他們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 我的減肥餐——玉米粒冷拌土豆泥
    已經過了五月,我終於下決心減肥了。雖然親愛的母親大人經常在我耳邊說不胖啊、不胖啊,但好在我有自知之明,本來就是豐滿的體型,現在看來就是肥肉墩,所以給自己定了兩個目標,一是重新回到春節前的體重,二是再減下去6-8斤左右。減肥就是運動和節食相結合,經過四天的堅持,算是有成效,今早稱重,又下去了0.6斤。
  • 有人跟我說你為什麼老挺胡錫進,問我知道不知道胡錫進叼飛盤
    有人跟我說你為什麼老挺胡錫進?說你知道不知道胡錫進叼飛盤?我確實不知道這個梗,我只看老胡的文章,很多攻擊老胡的人,完全都是人身攻擊,從不從文章角度去反駁。在公眾平臺發表言論,每個人都會被評判,不管好的壞的。有人私信我說,老胡有個著名的開頭「我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這樣的不滿情緒由來已久...」能得出這個結論的人,的確也是老胡的忠粉。老胡的確有他的一些爭議,但瑕不掩瑜,他至少是愛國的,不是嗎?
  • 胡錫進最近為何那麼火?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胡錫進他是《環球時報》的總編輯,如果硬要說他是一名「政治家」,我倒覺得他更像是一位媒體人。也許很多人這段時間才覺得胡錫進挺火的,其實像他這種有國家情懷,還有政治眼光,更堅定自己立場,正直、客觀的媒體人,早在多年前就已備受觀眾的喜愛。
  • 瞧,我就是這樣一顆幸福的石榴籽!
    我是一顆石榴籽,單純脆弱,外潤內堅,招人呵護。我有許多小夥伴,我們緊緊地依偎在一個庭院裡,共同鑄就了一個堅硬無比的果實。我們經得住風霜,熬得住嚴冬,相互依存,同生共長。我就是那顆小小的石榴籽——克力比努爾·阿布熱依木。
  • 胡錫進:我已經不是很關心臺灣內部在具體發生什麼
    說實話,我不是很關心臺灣內部現在具體發生什麼。民進黨會在臺灣維持一段時間的統治,這個情況短期改變不了。另一方面,臺當局在臺海局勢中的真實分量越來越低。換個角度說就是,大陸在一段時間裡還左右不了臺灣社會的政治方向,臺當局更扭轉不了兩岸終將統一的歷史進程。
  • 胡錫進:我小時候從來不過冬至節,其實他說的並沒錯
    胡錫進從小不過冬至也被噴了一頓。他說有了網際網路和微信之後,很多傳統和習俗都被廣泛了普及,並被大眾接受和發揚。並點讚了大眾過冬至節的熱情。然而這個話題,依然引起了很多歧義。以我個人經歷,我覺得噴胡錫進是沒什麼道理的,因為我小時候知道冬至,但也從沒過過冬至節。更不知道冬至吃餃子或者湯圓的習俗。起碼在我們那小小偏僻的一隅,這個習俗不被普及。冬至就是個時令。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這一天過後,白天越來越長,天氣越來越冷。不但年要來了,春天也要來了。但也僅此而已。
  • 墨鉅:川普惱羞成怒,胡錫進達成使命
    7月30日,胡錫進發微博諷刺挖苦美國的疫情,對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突破15萬幸災樂禍,並污衊詆毀美國政府幫助病毒殺死了數以萬計的美國人。胡錫進的政治面目不清,一到人日國際部工作就被派駐蘇聯幾年。從其長期行為,就知道胡錫進的首要使命就是,挑撥離間中西關係,尤其是中美關係。
  • 玉米粒釣魚系列04|玉米粒鉤組綁法及其組合釣法
    系列01講了窩餌,系列02、03說了釣餌,那今天來講講玉米粒釣魚用鉤。玉米粒釣魚,使用什麼樣的魚鉤好呢?在釣友長期垂釣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比較實用的玉米粒鉤組,因為是用兩個魚鉤組合起來綁的,因此把它叫做子母鉤組。
  • 胡錫進評毛洪濤事件調查結果
    胡錫進:不管怎麼說,現在處理敏感事件越來越認真,調查結果所起的積極正面作用也越來越大,我願意看到這個進程不斷延續下去。看了成都大學前黨委書記毛洪濤溺亡事件的調查結論。毛洪濤 資料圖第二,我傾向於相信調查報告的真實性。因為我生活在體制內,我了解對這樣一個轟動性事件開展調查不可避免的嚴肅性。
  • 品讀《胡錫進在環球時報年會致開幕辭》
    其實,胡錫進在後面的演講中已經解釋了原因:「前幾天我在華為深圳,與他們的員工做了一次交流,我當時說華為在創造歷史,並且終將被歷史記住,而且華為肯定要被至少記住1000年,1000年之後會有人提到華為。為什麼?因為中美今天所經歷的這些實在太不尋常了,中美這場博弈,影響註定非常非常深遠。所以不僅華為會被記住,今天、2020年,更會被人類長久的記住。」
  • 胡錫進為什麼這麼火?總結了三點原因,第一點便讓人望塵莫及
    作為一個媒體人,胡錫進在早幾年也曾出發表不少犀利的言辭,也引起了一些轟動,但他的名氣和流量並沒有起來,但在2020年,胡錫進成了頭條上的網紅,隨便一條微頭條都能達到上千萬的閱讀,妥妥的的大V。胡錫進能取得這麼好的反饋效果,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內部的因素。
  • 胡錫進:美國或正在打響意識形態的「南北戰爭」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胡錫進:美國或正在打響意識形態的「南北戰爭」美國前所未有的封號和反封號大戰或許成為該國意識形態的「南北戰爭」。川普推特帳號前後對比圖美國的言論自由或許在重新定義,或許是它的真實含義在浮上水面,那就是:政治上支持我、與我為伍的聲音應該充分自由;政治上與我對立、價值觀與我南轅北轍的聲音應該受到限制,確保其處於劣勢地位。這場鬥爭將產生十分深刻的影響,甚至會超過川普的支持者衝擊國會所造成的震動。因為言論自由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內容。美國體制的根基正在爭議中晃動。
  • 甜玉米粒的做法大全~
    下面就向大家推薦幾款美味又養生的甜玉米粒的做法,大家平時可以嘗試一下。【黃金玉米烙】金玉滿堂、團圓美滿、吉祥如意的黃金玉米烙。經常有人留言問我玉米烙的做法,可見是道超人氣的一道,即可當主食,也可當甜點。
  • 胡錫進:向大家通報一下我所了解的中印邊境最新情況
    老胡把我知道的中印邊境地區形勢向大家做一個通報。據我了解,那裡最近兩天逐漸(或許是暫時)趨於平穩,特別是班公湖地區的局勢出現緩和。看來中印防長和外長先後會晤對局勢降溫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另外,解放軍做到了捍衛國家的每一寸土地,印軍最終沒能佔到一分便宜。
  • 釣魚人都知道玉米粒,為什麼別人釣大魚你空軍?從這些方面入手
    01使用玉米粒釣魚的經歷第一次看到如何用玉米粒釣魚是在釣魚論壇裡,於是我也嘗試了下,先把玉米粒放在水裡煮二三十分鐘,再泡在熱水瓶裡,十個小時後倒出來看了看去水庫釣魚,一半玉米粒慘和麩子打窩,二十分鐘後下鉤,第一顆玉米粒就上魚了,不過沒逮住跑了,第二顆玉米粒下去兩三分鐘就一個黑漂,一提竿大魚猛躥向河心,一番博鬥,逮上來了,量了下有80公分,15斤重。真沒想到第一次用玉米粒就有這樣的效果,這讓我從此對用玉米粒釣魚情有獨鍾。
  • 胡錫進環球時報年會致開幕辭:2020驚心動魄,華為肯定要被歷史至少...
    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百餘位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和輿論界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出席,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首先致開幕辭。「非常感謝大家在今天,年底馬上要到的時候,我相信大家都很忙,但是大家抽出時間來參加環球時報一年一度的傳統年會,非常感謝。」胡錫進說,「剛才說老胡怎麼戴了紅色的領帶,因為紅色是川普喜歡的顏色。
  • 瀋陽查封一玉米粒黑加工點 喜來登是其客戶
    女工回憶,省內有很多飯店、糕點烘焙坊、快餐店用的都是她們家的玉米粒,但是具體名字記不清楚,只能記清「喜來登酒店」是他們的客戶。「瀋陽新漢城小區院裡有個玉米粒黑加工點,生產環境相當惡劣,趕緊查查吧。」加工玉米粒的房子並沒有拉窗簾,從外面看進去,可以看清滿屋堆放著雜物,屋內有一名25歲左右女工正在工作。6月29日,確定舉報信息基本準確後,質監皇姑分局聯合公安局對該加工點進行突擊檢查。屋內沒有任何消毒設施,下著雨屋內依然悶熱,用白色編織袋裝的玉米粒直接堆放在房間內,一些已經變質的玉米粒也混放其中,兩隻蒼蠅在空中「嗡嗡」飛,地上還有一根菸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