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殺李敢,漢武帝為啥不追究?其實嚴格來說,各方都有責任

2020-12-14 騰訊網

李廣是歷史上少有的悲劇人物,他奮戰一生,都未能實現封侯的願望,後來還因貽誤戰機自殺;而他的兒子李敢,則因歐打衛青,被霍去病射殺。不過最終漢武帝並沒有追求霍去病的責任,難道是因為偏心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李敢打衛青、霍去病殺李敢,如果綜合起來看,李敢、霍去病都有錯,最終漢武帝選擇把此事壓了下來,也是沒辦法的事。如果嚴格來說,之所以出現這一局面,漢武帝本人也有一些責任。

我們先搞清楚此事的來龍去脈。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策劃直搗匈奴腹地的漠北之戰,領軍人自然是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那時的匈奴,在漢朝的連續打擊下已被空前削弱;若無意外的話,這次出徵極有可能收穫頗豐。

此時的李廣,已經60多歲,但邪門的是,他的堂弟李蔡、甚至很多曾經的手下將士都因功封侯,只有他自己卻一直顆粒無收。因此,為了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多次請求隨軍出徵。

起初漢武帝擔心李廣年紀太大、狀態下滑,可能會影響軍隊的戰略部署,故而沒有同意;最終架不住李廣的堅持,過了許久才答應,並且給了他前將軍的職務。

當時漢軍的規劃是這樣:霍去病兵出代郡,目標匈奴單于;衛青則軍出定襄。衛青一部中,李廣為前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食其為右將軍,曹襄為後將軍。

按照這種規劃,突在最前的李廣,其實有很大機會搶下頭功。不過大軍開拔後,情況出現了變化。

漢軍出塞以後,衛青抓到了匈奴俘虜,得知匈奴單于的方位其實在自己這邊。於是他改變計劃,由自己帶領主力去追襲單于,而讓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合併,從東路夾擊。

東路路途遙遠,而且沿路缺少水草,行動勢必受到阻礙,這就意味著李廣失去了直面匈奴單于、立下大功的機會,因此他著急的找衛青申訴:「我自幼就與匈奴作戰,時至今日才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請讓我和他決一死戰;何況原本我的我的職務就是前將軍」。

而按照《史記》中的記載,衛青之所以改變布置,有兩種說法。

其一,漢武帝認為李廣的運氣一直很衰,再加上此時已經年逾花甲,狀態與年輕時相比更加無法相提並論,如果讓他對陣匈奴單于,極有可能貽誤戰機。因此漢武帝再三交代衛青,不能讓李廣直面匈奴單于。

其二,當時擔任中將軍、跟著衛青的公孫敖,不久前才因罪被擼掉了侯爵;衛青希望藉此機會他立功贖罪、官復原職,因此故意把李廣從前將軍的崗位上調離。

鑑於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態度是拔高李廣、貶低衛青,筆者認為,第一種原因更加可信。話說回來,衛青作為統帥,原本就有毫無理由調動部將崗位的權力。

最終,滿懷憤懣的李廣,沒向衛青告辭就率軍出發了。

事實證明,匈奴單于這次很有可能是故意暴露位置,因為衛青大軍奔襲千裡後,遇到的是嚴正以待、以逸待勞的匈奴大軍。

但衛青畢竟是久經沙場的名將,他不慌不忙,下令在外圍用兵車結成屏障,以抵消匈奴騎兵的衝擊。在雙方捉對廝殺之際,太陽西沉、狂風暴起、砂礫撲面,戰場上能見度極低。衛青趁機派軍從左右兩翼包抄匈奴大軍。匈奴單于眼見形勢不妙,率領數百護衛衝出包圍圈、倉皇西逃。

但這時的雙方將士將士們都不知道這一情況,仍舊進行血腥搏殺,雙方的損失旗鼓相當。不久後,衛青才從抓到的俘虜口中獲悉匈奴單于的取向,其後漢軍追趕二百多裡,仍舊沒抓到匈奴單于,最終只得班師而回。

而走東線的李廣、趙食其,由於沒有嚮導、在途中迷路(也許是因為沒有辭行就出發,衛青沒來得及配備嚮導),錯失了夾擊匈奴單于的戰機。直到衛青率軍返回途中,才在沙漠上遇到他們。

李廣沒好氣的按規矩拜見了大將軍衛青後,就回到了大營中。沒過一會,衛青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前來慰問李、趙二人,並詢問他倆迷失道路的具體情況,以便在給漢武帝的報告裡寫明緣由。

衛青這一動作沒有任何問題,漢隨秦制,在軍隊管理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戰後寫總結報告,其後按功、過行賞、處罰,符合當時的軍制。但一肚子氣的李廣故意閉口不答,衛青沒辦法,只好派長史召見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對質。

李廣這才出聲:「校尉們沒錯,迷路的是我,我馬上來拜見大將軍解釋情況。」其後他對部下抱怨說:「我自幼從軍,如今遇到難得的機會,卻被大將軍故意調開,這是天意啊!我年紀大了,沒臉面再去面對小吏的責難!」說完後,拔刀自刎。

李廣死後,右將軍趙食其被按規矩審判,按罪當處以死刑,贖身後成為了平民(這也是那時的常見操作,將領一般不會真的因戰敗被殺)。而衛青本人,以及手下的所有將士,雖然與匈奴單于血戰,但由於未能實現戰略目標,全部沒有獲得獎賞。

由此可見,李廣之所以自殺,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被衛青刻意排擠,不斷錯失了戰功,還擔上了貽誤戰機的罪名。那這事跟李敢、霍去病有什麼關聯呢?

與衛青一部相比,霍去病此戰可謂大獲成功。

霍去病率領的隊伍配置與衛青差不多,但沒有任命副將,而是將李廣的三兒子李敢等人全都任命為大校,行使副將的職能。

這支大軍從代郡出塞2000多裡裡,穿越大漠,與匈奴左賢王大軍狹路相逢。此戰中,霍去病延續了自己摧枯拉朽的作戰風格,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北部的肯特山),在此地舉行了祭天封禮,其後一直殺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後才班師。

回到長安後,霍去病所部因功被大肆封賞,霍去病本人被增加食邑五千八百戶,路博德等四人為列侯,趙破奴等二人增加食邑,校尉李敢被提升為為關內侯,享受食邑待遇。其他低級軍官乃至士兵,升官、受賞的不計其數。(所謂食邑,是指享有相應區域內稅務的的所有權,有點像如今的股份)

也就是說,李廣、李敢父子倆,因為分別跟了衛青、霍去病舅甥倆,獲得了截然不同的戰果,因此得到了截然相反的待遇。這個結果其實比較公正,符合那個時代的特徵。

但李廣之死就是衛青的責任嗎?相信從上文我們可以得知,衛青調動李廣的崗位,雖然不合情,但並非不合理。

首先,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衛青有權調動所部將領的崗位職責;

其次,連偏向李廣的司馬遷都承認,是漢武帝刻意交代,不能讓李廣單獨面對匈奴單于;

其三,從此戰的復盤情況來看,衛青親自迎戰匈奴單于的決定是對的。畢竟如果按照李廣神經刀似的戰法,面對匈奴單于設下的大軍,漢軍前鋒很有可能全軍覆沒(之前有很多這種案例);後軍士氣受挫,戰局發展極有可能倒向匈奴一方。衛青帶軍向來穩紮穩打,面對匈奴幾乎從未遭受失敗。(當然,像霍去病那樣的天才太罕見了)

但李敢不這樣想。

在跟隨霍去病對陣匈奴左賢王一戰中,李敢奮勇作戰,奪得左賢王的戰鼓和軍旗,並斬獲大量匈奴人首級,因而被賜封關內侯,享受食邑二百戶,還接替了父親李廣的郎中令一職。也就是說,年紀輕輕的李敢,輕易實現了父親一一輩子都沒能達成的「封侯」理想。

但對於父親自殺一事,李敢一直耿耿於懷,他認為這事全怪衛青。激憤之下,他甚至以下犯上,私下打傷了對方。

我們都知道,衛青向來是個厚道人,而且為人低調,加上他對李氏父子也有些內疚,因此雖然遭受了羞辱,卻把這事給壓了下來,既沒追究李敢的責任,更吩咐其他人不得大肆宣揚。

不過年輕氣盛的霍去病卻無法忍受親舅舅受辱。不久後,在一同陪漢武帝到甘泉宮打獵的途中,霍去病藉機把李敢射死。

身為皇帝,對於李敢打衛青一事,漢武帝不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沒有追究責任,固然有惜才的因素,也許還有對李氏心懷愧疚的原因。

而對於霍去病射殺李敢這種更加嚴重的行為,就發生在自己身邊,漢武帝更加心知肚明,但如司馬遷所言:「去病時方貴幸」,霍去病正如日中天,是漢朝對抗匈奴的頭號頂梁柱,漢武帝不可能捨得殺他,因此就對外聲稱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又過了一年多,霍去病英年早逝,兩家的恩怨就此畫上了句號。而由於缺少了這位卓越的將領,在此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漢軍再也無法對匈奴發起遠程奔襲。

不過,李家的坎坷命運並沒有結束。李敢的女兒是太子的侍妾,頗受寵愛,李敢的兒子李禹也因此成了太子眼前的紅人;但他貪財好利,風評較差。

多年後,李廣大兒子李當戶的遺腹子李陵長大成人,率領5000步兵硬撼匈奴數萬騎兵,最終彈盡糧絕、兵敗投降,留在長安的李氏家族因此被禍及,被誅滅三族,這一名將世家就此敗落,令人嘆息不已。

相關焦點

  • 漢武帝有多「寵信」霍去病?當面殺死朝中大臣都不予追究
    這樣的舉措,若非霍去病與劉徹有親戚關係,又確實軍功在身,怕是再大度的皇帝,都會有所不滿的。 不過這還不是霍去病做得最過分的一件事,他做過更瘋狂的一件事是當著漢武帝劉徹的面,將關內侯李敢當場射殺,要知道關內侯雖然地位比著驃騎將軍會差上一些,可也是實打實的朝廷命官,而在古代,決定朝廷命官生殺大權的,只有皇帝一人。
  • 霍去病當眾射殺李敢,漢武帝卻不懲罰,根源在於漢朝一習俗
    其實兩人原本沒有私怨,而且霍去病還是李敢的上司。兩人的恩怨要追溯到他們的上一輩,霍去病的舅舅是大將軍衛青,李敢的父親是大漢名將李廣。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跟隨衛青出徵。這場戰爭,本該打左賢王的衛青撞上了匈奴單于主力,經過一番激戰後,衛青硬生生的打贏了。
  • 李敢打傷衛青,霍去病射死李敢,漢武帝不管不問,這一切因為什麼
    在回師後,李廣的兒子李敢遷怒於衛青,認為自己父親的死衛青是有責任的,因此打傷了衛青。而受傷的衛青寧事息人,沒有聲張這件事。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得知這個消息後,就趁著和漢武帝一起去甘泉宮打獵的機會,射死了李敢。在《史記》中記載這件事的時候,說霍去病在漢武帝那裡得寵,因此漢武帝為霍去病隱瞞了這件事,對外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 (上)霍去病的死與他射殺飛將軍李廣的兒子有沒有關係?
    衛青為人寬厚,也很精明,他看見漢武帝重用霍去病,壓制自己 。便順水推舟,把一切功勞都讓給霍去病。不去和霍去病爭功奪位,自己則低調不出。心智權謀遠勝霍去病,只想把第一名將的位置讓給霍去病,並且故意犯小錯,但結交宰相,與太子親厚的事情衛青絕對不做,雖然太子是他的外甥。李敢由於私仇砍傷自己,但衛青依舊隱忍。但衛青一定知道,漢武帝會知道。意圖以此讓漢武帝知道的行為是多麼低調。
  • 霍去病死因大揭秘,疑被漢武帝暗中賜死,以安撫李氏家族
    利箭離弦,閃電一般地飛向正在不遠處隨扈的郎中令關內侯李敢,正中其咽喉要害。李敢翻身落馬,當場斃命。事畢,霍去病下馬跪伏在劉徹面前,向他請罪。劉徹錯愕須臾,忽意識到此事的淵源,心中不住嘆息,臉上卻不露聲色。大聲宣示道:「李敢將軍為麋鹿所觸,不幸身亡,朕甚惜之,著賜金厚葬。」
  • 霍去病傷寒而亡?司馬遷為什麼不如實記載,漢武帝痛失愛將誰受益
    二是如果揭露是霍去病射殺李敢,難以平息朝中輿論風波!於是漢武帝便包庇霍去病,說李敢是意外死亡!霍去病射殺李敢原因可能跟他刺傷衛青有關! 公元前一一七年三月,霍去病三番五次請求劉徹立三皇子劉旦為王,劉旦李姬為之子。四月冊立三王,武帝寵姬王夫人突然病死。九月霍去病暴病而亡。 公元前一一六年,衛青的長子衛伉,矯詔罪被削去侯爵。
  • 鮮衣怒馬霍去病,封狼居胥縱縱英才
    十七歲,便在軍事上展露出非凡天賦,當時漢武帝想親自教導他《孫子兵法》,他卻跟漢武帝說「顧方略何如,不治學古兵法。打仗是隨機應變的事兒,學死板教條有毛線用?」你看看,連皇帝都敢懟,可是漢武帝也不生氣。在《漢武大帝》中,有一段很有意思。
  • 司馬遷為何不敢寫霍去病死因
    因為霍去病的名字中有一個「病」字,而且還是「去病」,去病的意思就是去除疾病,難不成霍去病小時侯常常生病不成?關於霍去病的名字當然只是一個猜測,沒有任何根據,古人起名不像現在這麼隨意、孤僻,一般古人的名字都有含義的。
  • 霍去病與李廣兒子無冤無仇,為何卻在打獵時突然射殺他?
    明明霍去病與李廣的兒子根本沒有什麼恩怨,但是為什麼偏偏要選擇在打獵的時候殺死他?他們之間有什麼仇恨呢?更神奇的是,漢武帝最後居然包庇了無故殺人的霍去病,這是為什麼呢?
  • 揭秘霍去病死因:絕對是個陰謀!
    所以漢武帝必須想辦法來抑制衛氏集團的勢力,這個辦法就是尊霍抑衛。而漢武帝之所以能夠放心地扶植霍去病的勢力,是因為霍去病的性格。史書中載,霍去病「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且不熱衷於政治活動,因此他的周圍不可能形成一個利益群體,也就對漢武帝構不成政治上的威脅。霍去病雖然與衛青家族有親緣,但是他不能代表衛氏集團的利益。
  • 歷史上的天才少年霍去病 關於他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歷史上的天才少年霍去病 關於他的故事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16 18:13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上的天才少年霍去病 關於他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霍去病是西漢 抗匈將領,是一位少年將軍。多次以少勝多,立下赫赫功勞。
  • 霍去病真的死於患病,還是有人故意加害?漢武帝為何不讓人記載?
    千古年間流傳著一句話"功莫大於秦皇漢武",這句簡短的話充分地誇讚了封建王朝中功勳卓著的兩位皇帝,秦始皇嬴政和漢武帝劉徹,他們兩個人能夠完成大業,離不開左膀右臂的鼎力相助,秦始皇內有丞相李斯,外有大將王翦、白起等人,而漢武帝則文有董仲舒、主父偃等,武有衛青、霍去病。
  • 一代戰神霍去病的死亡之真相:霍去病死於誰手?
    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霍去病其實並沒有死,而是礙於當時形勢所迫而隱居起來」。  無論是哪一種推斷和臆想,都不應該「只是沒有證據的幻想」,還不如直接解釋為「死因不明」,好讓後來者有更明辨的研究方向。這種推測要符合霍去病身邊的情況,就要知道霍去病是因何而死,是誰最想殺他?然而同時代的司馬遷(前145-?)在《史記》中並沒說清霍去病的真正死因。就連司馬遷自己也是「死因不明「,這又是另一樁未解之謎。
  • 你只知道霍去病是戰神,卻從沒了解過他的性格
    他習慣了奉承,受夠了朝臣的唯唯諾諾,他對霍去病的「少言不洩,有氣敢任」內心獨喜。 他在這個少年身上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能不喜歡。 元朔六年,年方十八的霍去病以剽姚校尉的身份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定襄。八百名年輕善戰的勇士在草原上橫衝直撞。
  • 歷史記載:霍去病到底是怎麼死的,司馬遷為何不敢寫?
    因為霍去病的名字中有一個「病」字,而且還是「去病」,去病的意思就是去除疾病,難不成霍去病小時侯常常生病不成?榺觴間緗膒怷飤癭闦么磱嘫殘嬉磃偢甂尵咶莵瑱鎦禤莩則隿糭孾底疩甶狾衲乇稏黃嘭燄蚫歟枽濋短籖炦蝊併騐薊留有人說霍去病是被漢武帝害死的,原因有四:1是因為霍去病功勞太大了,比大將軍衛青還要大,功高震主;2是霍去病敢擅自射殺李敢,不把漢武帝放在眼裡;3是霍去病是太子劉據的外戚,又上書請漢武帝封自已的三個兒子為王,便請回封地,這等於是為太子謀利。
  •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不說與衛青、霍去病等人相比,即使是與自己的兒子李敢相比,李廣都有些不夠看。李敢在跟隨霍去病作戰時大破匈奴左賢王軍,奪其鼓旗,因功被封為關內侯。然而此時早已在沙場徵戰多年的李廣卻依舊沒有封侯。可想而知此時的李廣是多麼想通過封侯來證明自己。
  • 封狼居胥:霍去病
    「衛霍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歷史上也有很多學者認為霍去病取得這麼大的戰績,是運氣好,我不認同這個觀點,成功向來都青睞有準備的人,霍去病的軍中經常有匈奴嚮導,這也是霍去病每次千裡奇襲不迷路,並且能精準定位匈奴老巢的原因。反觀李廣,作為老將竟然缺乏嚮導迷路,這是運氣嗎?再說了,運氣也不可能一直陪伴,霍去病屢次出徵都能全勝而歸,僅僅是運氣嗎?
  • 李廣才死一年屍骨未寒,為何霍去病就敢射殺其子,真是武帝偏袒?
    不過在當時,霍去病雖然戰功赫赫,但漢朝的飛將軍李廣,名聲卻也絲毫不遜於他。 以常理來說,二人同是漢朝國柱,即便彼此間關係再怎麼不好,也斷然不會互殺,總會留幾分薄面。然而在118年,霍去病竟在漢武帝所組織的狩獵活動中,當場射殺李廣的兒子李敢。
  • 「一代戰神」霍去病死因成謎,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較為詳盡的說法來自於褚少孫所做的一篇《史記》補記,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在寫給皇帝的奏摺中提及的一段文字:「臣兄驃騎將軍去病從軍有功,病死,賜諡景桓侯,絕無後,臣光願以所封東武陽邑三千五百戶分與山。」這是歷代史書中對霍去病死因的惟一記載。然而很多人對這種官方說辭一直持懷疑態度。在他們看來,「一代戰神」並非病死,而是另有原因。
  • 揭一代戰神霍去病的死亡之迷
    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霍去病的名字是漢武大帝賜的嗎?霍去病的名字聽起來很特別,"去病"兩個字有講究。漢武帝時,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是衛青和衛子夫的姐姐,衛子夫得漢武帝的寵愛,當了皇后,衛青後來也成為大將軍。這樣,霍去病和衛青便是甥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