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是歷史上少有的悲劇人物,他奮戰一生,都未能實現封侯的願望,後來還因貽誤戰機自殺;而他的兒子李敢,則因歐打衛青,被霍去病射殺。不過最終漢武帝並沒有追求霍去病的責任,難道是因為偏心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李敢打衛青、霍去病殺李敢,如果綜合起來看,李敢、霍去病都有錯,最終漢武帝選擇把此事壓了下來,也是沒辦法的事。如果嚴格來說,之所以出現這一局面,漢武帝本人也有一些責任。
我們先搞清楚此事的來龍去脈。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策劃直搗匈奴腹地的漠北之戰,領軍人自然是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那時的匈奴,在漢朝的連續打擊下已被空前削弱;若無意外的話,這次出徵極有可能收穫頗豐。
此時的李廣,已經60多歲,但邪門的是,他的堂弟李蔡、甚至很多曾經的手下將士都因功封侯,只有他自己卻一直顆粒無收。因此,為了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多次請求隨軍出徵。
起初漢武帝擔心李廣年紀太大、狀態下滑,可能會影響軍隊的戰略部署,故而沒有同意;最終架不住李廣的堅持,過了許久才答應,並且給了他前將軍的職務。
當時漢軍的規劃是這樣:霍去病兵出代郡,目標匈奴單于;衛青則軍出定襄。衛青一部中,李廣為前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食其為右將軍,曹襄為後將軍。
按照這種規劃,突在最前的李廣,其實有很大機會搶下頭功。不過大軍開拔後,情況出現了變化。
漢軍出塞以後,衛青抓到了匈奴俘虜,得知匈奴單于的方位其實在自己這邊。於是他改變計劃,由自己帶領主力去追襲單于,而讓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合併,從東路夾擊。
東路路途遙遠,而且沿路缺少水草,行動勢必受到阻礙,這就意味著李廣失去了直面匈奴單于、立下大功的機會,因此他著急的找衛青申訴:「我自幼就與匈奴作戰,時至今日才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請讓我和他決一死戰;何況原本我的我的職務就是前將軍」。
而按照《史記》中的記載,衛青之所以改變布置,有兩種說法。
其一,漢武帝認為李廣的運氣一直很衰,再加上此時已經年逾花甲,狀態與年輕時相比更加無法相提並論,如果讓他對陣匈奴單于,極有可能貽誤戰機。因此漢武帝再三交代衛青,不能讓李廣直面匈奴單于。
其二,當時擔任中將軍、跟著衛青的公孫敖,不久前才因罪被擼掉了侯爵;衛青希望藉此機會他立功贖罪、官復原職,因此故意把李廣從前將軍的崗位上調離。
鑑於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態度是拔高李廣、貶低衛青,筆者認為,第一種原因更加可信。話說回來,衛青作為統帥,原本就有毫無理由調動部將崗位的權力。
最終,滿懷憤懣的李廣,沒向衛青告辭就率軍出發了。
事實證明,匈奴單于這次很有可能是故意暴露位置,因為衛青大軍奔襲千裡後,遇到的是嚴正以待、以逸待勞的匈奴大軍。
但衛青畢竟是久經沙場的名將,他不慌不忙,下令在外圍用兵車結成屏障,以抵消匈奴騎兵的衝擊。在雙方捉對廝殺之際,太陽西沉、狂風暴起、砂礫撲面,戰場上能見度極低。衛青趁機派軍從左右兩翼包抄匈奴大軍。匈奴單于眼見形勢不妙,率領數百護衛衝出包圍圈、倉皇西逃。
但這時的雙方將士將士們都不知道這一情況,仍舊進行血腥搏殺,雙方的損失旗鼓相當。不久後,衛青才從抓到的俘虜口中獲悉匈奴單于的取向,其後漢軍追趕二百多裡,仍舊沒抓到匈奴單于,最終只得班師而回。
而走東線的李廣、趙食其,由於沒有嚮導、在途中迷路(也許是因為沒有辭行就出發,衛青沒來得及配備嚮導),錯失了夾擊匈奴單于的戰機。直到衛青率軍返回途中,才在沙漠上遇到他們。
李廣沒好氣的按規矩拜見了大將軍衛青後,就回到了大營中。沒過一會,衛青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前來慰問李、趙二人,並詢問他倆迷失道路的具體情況,以便在給漢武帝的報告裡寫明緣由。
衛青這一動作沒有任何問題,漢隨秦制,在軍隊管理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戰後寫總結報告,其後按功、過行賞、處罰,符合當時的軍制。但一肚子氣的李廣故意閉口不答,衛青沒辦法,只好派長史召見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對質。
李廣這才出聲:「校尉們沒錯,迷路的是我,我馬上來拜見大將軍解釋情況。」其後他對部下抱怨說:「我自幼從軍,如今遇到難得的機會,卻被大將軍故意調開,這是天意啊!我年紀大了,沒臉面再去面對小吏的責難!」說完後,拔刀自刎。
李廣死後,右將軍趙食其被按規矩審判,按罪當處以死刑,贖身後成為了平民(這也是那時的常見操作,將領一般不會真的因戰敗被殺)。而衛青本人,以及手下的所有將士,雖然與匈奴單于血戰,但由於未能實現戰略目標,全部沒有獲得獎賞。
由此可見,李廣之所以自殺,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被衛青刻意排擠,不斷錯失了戰功,還擔上了貽誤戰機的罪名。那這事跟李敢、霍去病有什麼關聯呢?
與衛青一部相比,霍去病此戰可謂大獲成功。
霍去病率領的隊伍配置與衛青差不多,但沒有任命副將,而是將李廣的三兒子李敢等人全都任命為大校,行使副將的職能。
這支大軍從代郡出塞2000多裡裡,穿越大漠,與匈奴左賢王大軍狹路相逢。此戰中,霍去病延續了自己摧枯拉朽的作戰風格,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北部的肯特山),在此地舉行了祭天封禮,其後一直殺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後才班師。
回到長安後,霍去病所部因功被大肆封賞,霍去病本人被增加食邑五千八百戶,路博德等四人為列侯,趙破奴等二人增加食邑,校尉李敢被提升為為關內侯,享受食邑待遇。其他低級軍官乃至士兵,升官、受賞的不計其數。(所謂食邑,是指享有相應區域內稅務的的所有權,有點像如今的股份)
也就是說,李廣、李敢父子倆,因為分別跟了衛青、霍去病舅甥倆,獲得了截然不同的戰果,因此得到了截然相反的待遇。這個結果其實比較公正,符合那個時代的特徵。
但李廣之死就是衛青的責任嗎?相信從上文我們可以得知,衛青調動李廣的崗位,雖然不合情,但並非不合理。
首先,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衛青有權調動所部將領的崗位職責;
其次,連偏向李廣的司馬遷都承認,是漢武帝刻意交代,不能讓李廣單獨面對匈奴單于;
其三,從此戰的復盤情況來看,衛青親自迎戰匈奴單于的決定是對的。畢竟如果按照李廣神經刀似的戰法,面對匈奴單于設下的大軍,漢軍前鋒很有可能全軍覆沒(之前有很多這種案例);後軍士氣受挫,戰局發展極有可能倒向匈奴一方。衛青帶軍向來穩紮穩打,面對匈奴幾乎從未遭受失敗。(當然,像霍去病那樣的天才太罕見了)
但李敢不這樣想。
在跟隨霍去病對陣匈奴左賢王一戰中,李敢奮勇作戰,奪得左賢王的戰鼓和軍旗,並斬獲大量匈奴人首級,因而被賜封關內侯,享受食邑二百戶,還接替了父親李廣的郎中令一職。也就是說,年紀輕輕的李敢,輕易實現了父親一一輩子都沒能達成的「封侯」理想。
但對於父親自殺一事,李敢一直耿耿於懷,他認為這事全怪衛青。激憤之下,他甚至以下犯上,私下打傷了對方。
我們都知道,衛青向來是個厚道人,而且為人低調,加上他對李氏父子也有些內疚,因此雖然遭受了羞辱,卻把這事給壓了下來,既沒追究李敢的責任,更吩咐其他人不得大肆宣揚。
不過年輕氣盛的霍去病卻無法忍受親舅舅受辱。不久後,在一同陪漢武帝到甘泉宮打獵的途中,霍去病藉機把李敢射死。
身為皇帝,對於李敢打衛青一事,漢武帝不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沒有追究責任,固然有惜才的因素,也許還有對李氏心懷愧疚的原因。
而對於霍去病射殺李敢這種更加嚴重的行為,就發生在自己身邊,漢武帝更加心知肚明,但如司馬遷所言:「去病時方貴幸」,霍去病正如日中天,是漢朝對抗匈奴的頭號頂梁柱,漢武帝不可能捨得殺他,因此就對外聲稱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又過了一年多,霍去病英年早逝,兩家的恩怨就此畫上了句號。而由於缺少了這位卓越的將領,在此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漢軍再也無法對匈奴發起遠程奔襲。
不過,李家的坎坷命運並沒有結束。李敢的女兒是太子的侍妾,頗受寵愛,李敢的兒子李禹也因此成了太子眼前的紅人;但他貪財好利,風評較差。
多年後,李廣大兒子李當戶的遺腹子李陵長大成人,率領5000步兵硬撼匈奴數萬騎兵,最終彈盡糧絕、兵敗投降,留在長安的李氏家族因此被禍及,被誅滅三族,這一名將世家就此敗落,令人嘆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