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林捷攝影報導)昨日,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 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研討會並提出一個新課題:新冠病毒通過環境傳播。他說,「這是一個新問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研究預防,更快篩查被傳染者。
「我們遇到新問題、新課題,那就是環境傳人」
在這次專題研討會上,鍾南山提出,目前全國各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環境傳人是一個新問題,也是一個大問題。
「為什麼一個航空集裝器內會一下子感染兩個人?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這些環境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找出更多規律,研究如何預防(傳染),需要更快篩查出被傳染者。」鍾南山說。
此外,冬天到了,冬春季本來流感就多發,這對臨床醫生準確鑑別和診斷新冠肺炎與流感提出了更高要求。鍾南山說:「流感病人會出現發燒、無力、全身疲勞、肌肉酸痛等症狀,這與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狀是一樣的,到底是流感還是新冠肺炎?一旦診斷錯了就不得了。這對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們最大的本事,就是卡住上遊早防控。」
「今天早上的數據顯示,全世界已有7570多萬人患上新冠肺炎,死亡超過167萬人,這是非常緊迫的、還在發展的事件。」鍾南山更擔心的是,馬上是西方聖誕節、2021新年,人們聚集機會多了,會不會有更大疫情發生?他認為這是很有可能的。
「我們最大的本事,就是卡住上遊早防控,這是應對傳染病最古老、最有效的方法。」鍾南山說,他自己最喜歡講的「四早」是早防控、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只有及時發現病例,出動最大的法寶——在社區實行堅決的群控,才能阻斷新冠病毒傳播的鏈條,「後面的救治等做了很多工作,我卻一直認為卡住上遊,這是我們最大的本事。」
鍾南山院士表示,本次疫情防控中,擁有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的第三方醫檢機構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預防、上遊防控、早期診斷等方面助力取得決定性抗疫成果。
AI分析後能進行智能診斷
說到此次研討會的另一平行主題「數據驅動醫學發展」,鍾南山直言「我自己就很有體會」。
鍾南山指出,以新冠肺炎的診治為例,收集了1000多例病人的相關數據後,很早期就對新冠肺炎潛伏期是多少天、發燒並不是唯一症狀、患者治療的預後情況等作出了總結;大數據能夠用評分方法來預測預後,方便實施針對性的精準化醫療照顧;收集99萬張CT片子用AI進行分析後,能夠進行智能診斷,判斷病情會對全身器官產生什麼影響,甚至能進行驗證,這能很好地幫助年輕醫生學習提高。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