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過去,最為全國人民津津樂道的仍然是作文題。全國卷的難度、江蘇卷的「風花雪月」、上海卷的哲學意蘊……作文議題間的每一個共性與個性,都牽動我們的儀式感和懷舊情結,在每年這天,形成」全民陪考「的場面。
今年,2020年全國高考語文共10套卷,其中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5套,分別為全國Ⅰ卷、全國II卷、全國III卷、新高考Ⅰ卷(山東使用)、新高考II卷(海南使用),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自主命制5套。 本文 將這些試卷中的作文題目匯總在一起,並附高考名師、高校教授第一時間發布的「解題思路」七則。看看 如果你是考生,讀到這些題目,你會怎麼寫? 再對照老師的專業分析,你跑題了沒?
▼
全國 Ⅰ 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全國Ⅱ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020年的春天,這些寄言印在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物資上,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些話語印在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的物資上,寄託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邀請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會,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請完成一篇演講稿。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完成寫作任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全國III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製「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麼」「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
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全國新高考Ⅰ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斷採取防控措施,全國人民緊急行動。
人們居家隔離,取消出訪和聚會;娛樂、體育場所關閉;政務服務網上辦理;學校開學有序推遲;公共服務場所設置安全「一米線」。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
城鄉社區幹部、志願者站崗值守,防疫消殺,送菜購藥,緩解燃眉之急;醫學專家實時在線,科學指導,增強抗疫信心;快遞員頂風冒雨,在城市鄉村奔波;司機夜以繼日,保障物資運輸;教師堅守崗位,網上傳道授業;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傳遞溫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們的聯繫。
請綜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全國新高考Ⅱ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無論讀書還是行路,我們都會與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讓你聯想到這個地方的自然特徵、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會喚起你的某種記憶與情感,或許是一段難忘的故事,又或它對你有著特殊的意義。
電視臺邀請你客串《中華地名》主持人。請以「帶你走近_________」為題(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寫一篇主持詞。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北京卷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於700字。將題目抄在答題卡上。
(1)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的最後一顆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整個系統由55顆衛星構成,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它們共同織成一張「天網」,可服務全球。
材料中「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聯繫現實生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2)當今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有一條信息,或引發了你的感悟,或影響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奮,或使你愧疚,或讓你學會辨別真偽……
請以「一條信息」為題,聯繫現實生活,展開聯想或想像,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國面孔」是全球熱播紀錄片裡充滿家國情懷的杜甫,是用中醫藥造福人類榮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是醫務工作者厚重防護服下疲憊的笑臉,是快遞小哥在寂靜街巷裡傳送溫暖的雙手……也是用各種方式共同形塑「中國面孔」的你和我。
走過2020年的春天,你對「中國面孔」又有什麼新的思考和感悟?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 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徵明顯 ③不少於800字 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上海卷
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江蘇卷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們總是關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會被同類信息所環繞、所塑造。智能網際網路時代,這種環繞更加緊密,這種塑造更加可感。你未來的樣子,也許就開始於當下一次從心所欲的瀏覽,一串惺惺相惜的點讚,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動。
浙江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
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附:2020年高考作文題解析
全國Ⅰ卷
「三人的故事,核心話題是人才」
全國 Ⅰ卷提供的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三人的故事,核心話題就是「人才」,齊桓公是發現人才、任用人才;鮑叔牙是舉薦人才;管仲本人就是人才。
學生可以圍繞「人才」這個中心,寫鮑叔牙的知人,寫他是伯樂;寫管仲的大任在肩,建功立業;寫齊桓公的從諫如流,知人善任,這些角度都是可以。
題目要求是「發言稿」,所以就有一定的文體要求,既然是發言稿,開頭、結尾都應該有一定的格式。而在文章的主要內容上也不要僅限於對材料故事的複述,而應該思接千載視通萬裡,讓文章縱橫捭闔起來,最後回到材料,回到當下,回到年輕的學生,「我們該怎麼做?」
——王志彬,北京四中骨幹教師
(來源:活字文化)
全國Ⅱ卷
「讓考生角色扮演」
今年全國二卷的試卷特點仍然延續了往年二卷作文試題的特點,情境式任務驅動,讓考生角色扮演,實用類文體導向,不僅關注中國還關注世界,角度是較為宏大的。大多數學生容易寫空洞,想要寫好,需要平時多閱讀多積累,關注國內外大事。
考生要想得高分,必須抓住「以誰的身份對誰講話」。以中國青年身份對世界青年講話,有代入感,符合論壇發表的情境,有現場感,交互性。從中國角度看世界,也是從世界角度看中國,既是文化輸出也是文化輸入。
——孫立權,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吉林新聞)
新高考Ⅰ卷(山東)
「有點話題作文的味道了」
我原以為今年作文仍然應該是結合應用性文體寫作,確實今年全國卷三套非常注重情境設計與應用交際性,但山東作文反而有點話題作文的味道了,讓我想起了2003年的全國高考話題作文「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
材料分三段,第一段是時代背景;第二段側重「距離」,因為疫情影響,為了保證生命健康而產生的空間距離;第三段側重「聯繫」,即使因疫情而產生距離,但人與人之間、人們的日常生活等並沒有因距離而阻隔,反而更彰顯出制度優勢、情感力量、文化底色,以及各行各業、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們的責任擔當與價值選擇。
本次作文更適合正面選材,闡發弘揚正能量。 當然,如果考生能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反思的內容,比如「雖然有了空間的距離,但是不能以鄰為壑」「沒有人是與世隔絕的孤島,面對疫情,要眾志成城,而不要人為製造心理距離」,我覺得也是一種很好的立意。
——於坤,青島市高中語文教師
(來源:高中語文學習課堂)
北京卷
「考生不能去寫成科幻小說」
眾所周知,在2020年上半年,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升空,這是中國人邁入庚子年以來,除了團結一心抗擊疫情之外,最激動人心的事情了。而作文題讓考生以「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為話題來寫一篇議論文,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是人人都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出成績,實現社會價值、人生價值的時代精神;是每一份工作在社會中都有其價值與意義的現代職業觀;更是我們在團體中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一種團體協作精神。
第二個題目對記敘文的考查則關注當下網絡時代的特點,人們每天都要獲取成千上萬條信息,而其中大部分是無用的,那麼,此題恰好是一種反向思維,讓考生從日常接收到的大量信息中選出其中一條來作為故事的核心,可見用心良苦,也仿佛是在提示我們:身處資訊時代,千萬別被信息所吞噬。這次記敘文的題目還是很寬泛的,導語中也已經給了很多提示,但特別要關注的是:「聯繫現實生活」,也就是說,考生不能去寫成科幻小說,要有生活根基。
——白楠茁,北京四中一級教師
(來源:活字文化)
上海卷
「這是無能為力,很值得討論」
今年上海作文題涉及人的自由意志和殘酷客觀情形間的關係,與新冠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密切相關,考察學生聯繫當下時事做出有深度的分析。
當然,出題者的意圖是要學生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寫作文時也不能一味抬高人的主觀能動性,完全忽視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這其中有種辯證關係。要想得高分,學生要將其中的關係分析清楚,並舉出獨特的事例。
因種種原因,有的青年學生對生活有一種無能為力之感,一個表現就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說《人間失格》在校園長期暢銷,這本小說是比較契合「喪文化」的。人對事物發展進程是盡在掌握,還是無能為力,很值得討論。
對於帶有導向色彩的高考作文題目而言,充滿現實感的哲學思辨,比玩弄修辭的抒情要好。
——王宏圖,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來源:澎湃新聞)
江蘇卷
「這次命題沒有搞庸俗辯證法」
今年的江蘇高考作文題,在材料編制上一如既往地體現了概念主導、逐層闡述、逐步引導的表述風格,既在關鍵句(主旨句)的表述中給考生以理性上的認知,又在事例句的表述中給考生以感性的喚醒。
作文材料中的「智能網際網路時代」「瀏覽」「點讚」「分享」等字眼的出現,旗幟鮮明地考查學生對當下社會的理解和時代生活的感知,是時隔十年之後對2010年《綠色生活》命題的一次遙遠的呼應。
作文核心概念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同」,也就是「求同」。如果做一個較為完整而又簡潔的概括,材料可以表述為「同類信息對人的塑造作用」。這次命題沒有搞庸俗辯證法,沒有讓考生在異同之間做膚淺的思考,而是強調非常明確的命題核心「同」。在這個指向之下,考生可以聯想到共同語言、文化認同、志同道合、人以類聚、環境育人等與「同」相聯繫的文化素材與立意角度。
從材料看,今年的作文命題兼顧當下與歷史,兼顧文化與生活,兼顧環境與交往等多組關係,大膽開放材料的外部空間,突破了過去命題中單個關鍵詞束縛考生思維的現象。譬如在當下社會與歷史文化的關係中,它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同則和,和為貴」的社會道德觀念,又體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求同心理的社會學特徵,同時與當下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建設相吻合。學生只要在這種貫通傳承中考慮「同」與「求同」的塑造功能,就可以做出符合材料要求的作文。
——薛海兵,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來源:江海晚報)
浙江卷
「2019年作文題的姊妹篇」
浙江卷關注「人」,總是親切地站在考生的立場,讓他們思考一些和自身密切相關的問題,2019年如此,2020年亦如此。
浙江卷又不僅僅是狹隘地關注「人」,它總是引導考生在更大的視野和空間裡去審視自我,思考自我和他人、家庭乃至社會的適應調和、共生發展問題。
也許,這個作文題可以看作浙江卷2019年作文題的姊妹篇。
去年問的是: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多傾聽讀者的聲音」還是「不為讀者所左右」?
今年問的是:當你個人的人生規劃和家庭的預期、社會賦予的角色不符時,你如何應對?
去年的回答是三選一:多傾聽讀者的聲音;不為讀者所左右;既聆聽內心的聲音,也傾聽讀者的聲音。
今年的回答也是三選一:堅持自己的理想和規劃;順應家庭的預期或社會的安排;在個人與家庭、社會間尋求平衡。
歸根結底,去年和今年的試題指向的都是自我和他人、家庭乃至社會的適應調和、共生發展問題。如果說有什麼不同,就是今年是去年追問的延續。
如果把兩個作文題從意義層面連貫一下,大致是這樣的:當你書寫你的生活時,你會怎麼對待讀者(他人、家庭、社會)的呼聲?當你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面前,發現你的「書寫」和家庭、社會之間已然產生了落差或錯位時,你又該怎麼辦?
顯然,今年凸顯了現實中必然會存在的「落差和錯位」,這是談「我」如何選擇的大前提。如果考生只談「堅持做自己」或是「扮演好社會賦予我們的角色」是不夠切題的。
不管「我」做出何種回應,展開文章時,顯然要給出做出該選擇的理由,如果考生不僅能考慮「我」的主觀設想,還能從我和家庭或社會之間的關係來闡述選擇的理由,那顯然比只從自我角度做出的判斷要深刻得多。
—— 陳歡,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來源:浙考一點通)
責編 | 巴巴羅薩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讀 書 文學 | 趣味